研究生: |
周妍希 |
---|---|
論文名稱: |
戰後我國(初)國中歷史教科書中世界史教材內容演變之研究(1945-2001) |
指導教授: | 廖隆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9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史 、歷史教科書 、外國史 、西洋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教育是形塑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國家在形塑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時,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解嚴後社會意識呈現多元發展,長期被忽視的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長,對於中國史與台灣史教科書的研究越來越興盛;但是在世界史方面,卻少有人論及我國的世界史教育,與本國史相較之下,研究這一主題的文章就相對顯得貧乏,這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戰後以來,台灣地區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經歷多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在課程設計與教材內容上有著重大的變遷。自民國37年公佈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後,至民國83年修訂的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依據內容主要可以區分成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世界史的教科書內容呈現何種特色?身為世界史一環的台灣,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又是如何? 這些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第一章是緒論。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回顧、研究步驟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是探討光復初期(民34~41年)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如何產生轉變。第三章是了解反共抗俄基本國策之下的課程標準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輯與內容。第四章探討九年國教實施後的統編本教科書,了解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程設計的演變。第五章為結論。我國戰後六十年來的世界史教科書有下列特色:
一、課程與教科書的編寫方面
(一)課程目標逐漸注重世界觀的培養
(二)世界史教學時數之比重逐年增加
(三)課程設計從國家目標取向轉變成學生中心取向
(四)歷次的課程標準徘徊在重視歐洲史亦或歐、亞兼顧的兩難
(五)從教科書混編到中外歷史教材分別編寫。
二、教科書內容方面
(一)教科書內容架構厚今薄古、重歐輕亞、偏重政治史,但比重逐年降低
(二)對人物或事件的敘述立場從道德史觀的立場逐漸轉趨中性化
(三)教科書編寫的史觀從中國中心史觀、歐洲中心史觀轉變為到全球歷史觀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仍影響著教科書的編寫
我國在六十年來初(國)中世界史教材演變,最重要的核心即為世界史觀的建立。以世界史觀為出發點的教科書,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並注重文化彼此之間的關聯。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培養學生養成世界觀與世界公民意識,亦是歷史教育應該達成的目標。自民國八十三年課程標準的修訂,要培養學生「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態度,使學生得以養成開闊的胸襟,並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公民。臺灣屬於世界史的一環,臺灣今日多元的文化,正是臺灣人民學習世界史的重要資產,因此尋找台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是刻不容緩之事。
參考文獻
一、文獻資料
《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第1卷:課程(教學)計畫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常乃德起草,委員會覆訂《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收於《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第12卷:歷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台灣一年來之教育》,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
員會,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台灣省教育概況》,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年5月。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灣光復五十年特輯-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台灣省政府
新聞處,1995年10月。
教育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市 : 文海出版社,1986年。
教育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7月。
教育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6月。
教育部,《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6月。
教育部,《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6月。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1948年12月。
教育部,《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社,1952年12月。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7月。
教育部,《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1月。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10月。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10月。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0月。
二、教科書
聶家裕編,《初級中學歷史第六冊》,台北:正中書局,1951年興5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中華書局,1951年臺一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中華書局,1952年臺一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中華書局,1951年臺一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中華書局,1952年臺一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五冊》,臺北:中華書局,1951年臺一版。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等編,《初級中學歷史第六冊》,臺北:中華書局,1952年臺一版。
夏德儀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4年8月初版。
夏德儀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六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年8月初版。
夏德儀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年8月3版。
夏德儀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六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年12月4版。
夏德儀、祁樂同、李邁先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12月初版。
夏德儀、祁樂同、李邁先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0年8月初版。
李邁先、王文賢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1月再版。
李邁先、王文賢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8月再版。
李邁先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改編本4版。
李邁先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改編本4版。
熊秉真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1月正式本初版。
熊秉真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1月正式本初版。
王芝芝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8月改編本8版。
王芝芝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8月改編本8版。
劉德美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9年8月正式本初版。
吳圳義編,《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1月正式本初版。
三、專書
Philip Lee Lerner 等著,林姿君譯,《世界文明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6月。
王曾才,《世界通史》,台北:三民,1993年初版。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臺灣書店,1989年
12月。
巴勒克拉夫著,楊豫譯,《當代史學新趨勢》,台北市:雲龍出版社,民88年。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符桐,《歷史教材教法》,台北:文風出版社,1967年。
何清欽,《台灣光復初期之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1980年4月初版。
邢義田,〈世界史的性質〉,《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1987年。
林玉體,《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第一版。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2月。
徐宗懋,《20世紀台灣精選本「光復篇」》,臺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年。
高明士主編,《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一冊總論,台北:國科會,
2004年。
高亞偉,《世界通史》,台北:文太印刷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修訂版。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
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1月。
徐雪霞,《光復以來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意識型態分析系列之一:國初中本國
史》,台南:供學出版社,1991年6月。
許智香,〈民國篇—政權更迭後的教育方針〉,《台灣教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許極墩,《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
陳伯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10月初版。
黃光雄、蔡清田著,《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2005年3月初版
黃俊傑著,《歷史的探索》,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2月初版。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傅啟學,《世界史綱》,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賈馥銘,《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8月。
趙克禮主編,《歷史教學論》,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辭海》,台灣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8月,台14版。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黃綉瑗,《中日初中歷史教育的比較研究—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糾葛
(1978~1992)》,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
比較教育研究所,2001
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羿佑,《輿論與九年國教之改革(1967-1981)-以自立晚報為中心》,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歷史教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素瑜,《清末民初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1902-193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
袁筱梅,《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為範圍》,台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
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3年。
張雲翔,《論國(初)中歷史教科書鴉片戰爭教材之編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
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
陸研究所1994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臺灣大
學法教分處/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怡靜,《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人物描述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4年。
(二)期刊論文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入《「認同與國家:
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第11卷第6期,2001年4月。
尹章義,〈「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
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江芳盛,〈從海峽兩岸國中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看歷史與權力的關係〉,《暨大學報
》,第7卷1期 ,2003年。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1971年9月。
李國祁,〈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月刊》,第59期,1992年12月。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1978年6月,頁100。
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445期,1988年1月。
李慶西,國民中學外國史教科書改編本教材內容適切性之研究,《國民中學歷史
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6月。
周樑楷,〈歐洲與西方: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分析的基本問題〉,《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吳清山,〈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國立教育資料館編,
第23輯,1998年6月。
吳圳義,〈國中外國史教材與教法的新趨勢〉,《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教育部人
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8年4月。
林正珍,〈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論述〉,《興大歷史學報第九期》,9卷,1999
年6月。
林麗月,〈國中歷史第一冊的編寫與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卷五
期,2000年。
高亞偉,〈歷史教育的立場問題〉,台北:《新天地創刊號》,1966年。
黃秀政,〈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訂與教材編寫〉,《歷史學
科教育之趨勢》,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8年4月。
彭小甫,〈析論〔奏定學堂章程〕中有關外國文史教學的方策〉,收入《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89年。
彭小甫,〈談國民中學歷史科實驗教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
5期,1992年。
彭小甫,〈當前我國大學西洋史教育的剖析〉,《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5年。
楊振昇,〈論教育基本法對教育革新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第三卷第一期,
2000年2月。
張弘毅,〈從西班牙塞維亞大學Julian教授的訪問台灣談當前師範學院的「世界史」
教學—兼論國小社會教科書的編寫〉,《國教新知》,第50卷第2期,2003年。
楊景堯,〈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淡江史學》,14期, 2003年。
許壽裳,〈台灣省編譯館的設立〉,《現代週刊》2卷11期,1946年9月。
黃秀政,〈試論現階段中華民國國忠歷史教科書的編纂—以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為例〉,《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等主辦,1985年。
黃麗生,〈歷史思考與整體史觀的教育啟示--以「中西歷史之匯合」課程為例〉,《通
識教育》,8卷3期,2001年9月。
廖隆盛,〈從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回顧我國近四十年來國(初)中的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師資培育機構國民中學分科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1997年。
劉德美,〈談歷史教學外國史圖片之編選與運用〉,《歷史教育》,卷7,1990年12
月。
劉德美,〈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評介〉,《歷史
教育》卷1,1997年6月。
劉德美,〈編寫國中歷史外國史上冊之架構與理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7卷5期,1997年。
劉興民,〈戰後台灣中小學歷史教育與教科書的演變〉,《歷史教學》6期,2005年。
錢穆,〈論中國歷史教學問題〉,《民主評論》第8卷第8期,1957年。
戴寶村,〈解嚴歷史與歷史解嚴〉,《台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年。
五、報紙
《中國時報》,民國57年9月9日,第6版。
《聯合報》,1990年1月1日,第6、第7版。
六、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教科書資訊網http://trc.nict.gov.tw/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