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姿霖 Chen, Tzu-Lin |
---|---|
論文名稱: |
探討高一學生面對與指對數相關之情境脈絡時其數學素養的展現 Exploring the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xt related to the logarithm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指數與對數 、指對數 、數學素養 、地震 、情境脈絡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1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6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探討「在現行課綱下(103課綱),不同程度的高中生學完指對數之後,面對與指對數相關的情境脈絡,其素養的展現為何」。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質與量的資料,再透過內容分析法進行歸納分析(inductive analysis)。研究抽樣採立意取樣,包含台北的中高程度及中程度兩所學校各兩個高一班級的學生,共四個班152位學生。
本研究的施測問卷中,主要包含「指對數基礎題(先備知識)」及「地震情境題」兩大部分,其中「地震情境題」包含「指對數的基本運算」、「log E=11.8+1.5M此式的數學結構」、「單位換算對於log E=11.8+1.5M此式的結構之影響」、「對數可縮小數值的特性」等四大主題。
從研究結果中發現:
全部的樣本
在指對數的基本運算上,中高程度的學生較沒有太大的問題,而約有一半的中程度學生有困難,差距約兩成多;在數學式的結構這方面,中高程度的學生能辨識log E=11.8+1.5M此式之結構特徵的學生比例較高,而中程度的學生能辨識log E=11.8+1.5M此式之結構特徵的學生比例較低,差距約兩成五到四成;在單位換算這方面,中高程度與中程度學生皆有部分同學受到單位換算的影響,導致影響其判斷式子的結構,兩群人的答對率皆比原本少了30%左右;在對數的特性這方面,中高程度的學生有較高比例的學生掌握對數可縮小數值的特性,而中程度的學生有掌握到對數可縮小數值的特性之學生比例較低,差距約三成;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中高程度的學生較能夠運用抽象思維來解決本問卷之情境問題,而中程度學生主要以例子來處理本問卷之情境問題。
縮小樣本(樣本僅選取具備該題所需之先備知識的學生)
在指對數的基本運算上,中高程度與中程度學生的表現差不多,差距約6~7%;在數學式的結構這方面,中高程度的學生能辨識log E=11.8+1.5M此式之結構特徵的學生比例較高,而中程度的學生能辨識log E=11.8+1.5M此式之結構特徵的學生比例較低,差距約三成到三成四;在單位換算這方面,中高程度與中程度學生皆有部分同學受到單位換算的影響,導致影響其判斷式子的結構,但差距從縮小樣本前的三成降低到兩成五;在對數的特性這方面,中高程度的學生有較高比例的學生掌握對數可縮小數值的特性,而中程度的學生有掌握到對數可縮小數值的特性之學生比例較低,差距約兩成。
從縮小樣本後,中高程度與中程度學生的答對率差距縮小這點可看出,雖然在具備先備知識的情況下,中高程度學生的回答狀況仍比中程度學生好,但每題的答對率差距平均而言約縮小一成左右,代表在擁有先備知識的情況下,中程度學生面對情境脈絡中的問題,也是有機會展現出其素養的。由此可知,若能適當安排教學活動,有機會能培養學生的素養。
一、中文部分
江芳盛(1990a)。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慧娟(1995)。家政教育係學生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洪碧霞(1999)。國小數學科教學評量的改革與創新。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學學術研討會書面資料。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徐建國(1998)。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昱任、譚克平(2006)。論數學素養之意涵論數學素養之意涵。載於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編),中華民國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短篇論文彙編(1092-1097)。臺北: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3)。PISA數學素養應試指南。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3_0311_guide_mathematics_old.pdf
張春興和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玉成(1990)。資優兒童思考技巧之特質研究。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語文科教育,435-464。台北:台灣書店。
黃友初(2014)。歐美數學素養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93,47-52。
游自達(2016)。數學素養之意涵與其變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18。
謝豐瑞(2018a)。國中教育會考閱卷結果記者會。台北:教育部。
謝豐瑞(2018b)。數學素養評量工作坊。2018中華民國數學年會特色展區工作坊既論壇簡報內容。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二、英文部分
B1ack, P. (1998). Testing: Friend or fo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testing. Bristol, PA: Falmer Press.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England) (1959). 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England), The Crowther Report. London: HMSO.
D’Ambrosio, U. (1999). Literacy, matheracy, and technoracy: A trivium for today.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1(2): 131–53.
Dewey, J.(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P. C. Heath.
Garrison, D. R. (1991). Critical thinking and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0(4), 287-303.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Halpern, D. F. (1989).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str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Madison, B. L., & Steen, L. A. (2008). Evolution of numeracy and the National Numeracy Network. Numeracy, 1(1), 1-18.
Mogens Niss (2003).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 Danish KOM project. Demark.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0). Problem sol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The NCTM 1980 yearbook. Reston, 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ational Science Board (1980). Educati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ECD (2010). PISA 2012 Mathematics Framework. OECD, Pari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6961598.pdf
Skalicky, J. (2004). Quantitative literacy in a reform-based curriculum and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RE .Annual Conference Melbourne, Australia.
Wertheimer, M. (1945). Produtive think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Winter, H. (1995). Mathematikunterricht und Allgemeinbildung. Mittei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Didaktik der Mathematik, 61, 37-46.
Grigorenko, E. L., & Sternberg, R. J. (1997). Styles of Thinking, Abiliti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Exceptional Children, 63(3), 295-312. doi:10.1177/001440299706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