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榮輝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學校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媒體關係
英文關鍵詞: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role cognition, media re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關聯性,並瞭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實務運作狀況、組織編制以及現階段所面臨到的困境。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相關單位在推動學校新聞公關工作及建立良好媒體關係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全桃園縣185所國民小學之新聞公關負責人及發言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立意取樣的方式,共發出370份問卷,回收取得有效樣本309份,有效回收率83.5% (309/370)。
    歸納本研究之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結論與發現:
    一、目前桃園縣各國民小學,因組織編制及業務繁重,仍有72.5%尚未設置新聞公關部門或推動小組,訂有新聞公關工作計畫者不到一成,但有85.8%設置新聞發言人,新聞公關業務多數由校內危機事件處理小組之召集人(校長)或發言人(處室主任)以任務編組的方式兼辦。
    二、桃園縣國民小學的新聞公關人員以男性居多;年齡層集中於31~50歲;教育程度以擁有研究所以上學歷者佔多數;原任職位為校長主任者將近九成;絕大多數非新聞相關科系畢業;僅43.7%曾接受過短期新聞傳播知能研習;新聞公關年資在二年以下者佔65%。
    三、學校公共關係的概念,尚屬萌芽的階段,各校在媒體公關的推動上多持保留態度,對於新聞公關推動成效滿意者,低於三成。學校傳送新聞訊息的媒體以報紙居多,一年內獲得媒體報導1至2次居多。由此可見,學校新聞公關的功能與發展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四、新聞公關人員主要工作困境,在於本身新聞專業不足、工作繁忙、不知如何與記者打交道。希望獲得協助事項,以上級辦理新聞公關專業知能研習、增加公關經費與人員編制、同仁工作上的協助及給予適當獎勵居多。
    五、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程度與媒體關係呈顯著正相關。角色認知程度愈高,其與新聞界接觸態度愈主動;角色認知程度愈高,其與新聞記者同化程度愈高。
    六、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之角色認知程度對媒體關係具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以上結論與發現,本研究建議事項如下:
    一、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制定相關規範,將學校新聞公關工作制度化,並定期辦理新聞公關業務研習,增進新聞公關人員工作知能。
    二、健全學校公關制度。制定新聞公關工作計畫;成立新聞公關推動小組,統籌規劃推行相關業務,加強宣導全員公共關係理念;提供新聞公關人員協助與獎勵;建立媒體記者的連絡名冊,媒體公關成效應該進行評估。
    三、新聞公關人員應積極參加業務研習或自我進修,提升新聞公關專業知能,和媒體記者保持長期友好的互動關係。
    四、未來的研究可增加其他研究變項,合併採用其他研究方法,擴大研究對象與範圍。

    關鍵字:學校公共關係、學校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媒體關係

    A Study of News Publicists' Role Cognition and Media Relations of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primary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role cognition and their media rel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 Furthermore, their practice on the daily basis and the difficulty faced with are elucidat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issued to 185 primary schools with a sample of 370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in Taoyuan County in September 2007 and 309 were complet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More than 72.5% out of 185 prim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didn’t set up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or impetus group at present. Less than 10% of the schools have constituted public relation work plan, but 85.8% have news spokesman. Most of the public relation affairs in the School are served concurrently by the crisis management convener (Head of School) or addresser (Director of studies or students)
    (2) Most of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are male teachers; age from 31 to 50. They have a master degree and near 90% is school principal or director. Journalism was not their major, only 43.7% attended short term workshops about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and public relations. Moreover, 65% of practitioners are taking office for two years.
    (3)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re still on the initial stage, and each school hold a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ard advancing media public relations. More than 70%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Schools often release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wspaper; nevertheless the reportage is only one or twice a year.
    (4) The practitioner faces with a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 in dealing with the news media in general and journalist in particular. Also, they are busy in doing school business. They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increase budget, and offer the PR workshops, even offer the rewards.
    (5) The study hypothesis is accepted that the practitioners’ role cognition and media relation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Put it differently, if the role cognition score higher, the practitioner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association with journalists.
    (6)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ole cognition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the media relation.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should establish the norm, and launch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school PR practitioners.
    (2) Kept schools public relations in sound system, for example, evaluate the fruitage of schools public relations and offer the practitioner with help and awards, keeping the name list of journalists, and so on.
    (3) Encourage the practitioners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and working as a team.
    (4)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add new variables for theory building, or conduct case study for elucidation of outstanding school PR, etc.

    Keywords: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role cognition, media rel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學校與媒體的關係…………………………………………………………11 第二節 新聞公關人員專業意理與實務運作概況…………………………………25 第三節 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45 第四節 消息來源與媒體記者關係之相關理論與研究……………………………60 第五節 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記者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7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3 第一節 研究架構……………………………………………………………………83 第二節 研究假設……………………………………………………………………84 第三節 研究對象……………………………………………………………………86 第四節 研究工具……………………………………………………………………8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101 第六節 實施程序………………………………………………………………… 10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5 第一節 樣本資料描述與學校新聞公關實務運作概況…………………………105 第二節 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現況 ………………………………115 第三節 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差異情形 …………………………117 第四節 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與媒體關係之關連性 ………………………155 第五節 新聞公關人員背景變項及角色認知對媒體關係之預測 ………………159 第陸節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摘要及相關研究之比較 ……………………………1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2 參考文獻………………………………………………………………………… 187 一 中文部分 ………………………………………………………………………187 二 西文部分 ………………………………………………………………………196 附錄 ………………………………………………………………………………200附錄一: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專家修訂用) ……………200 附錄二: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專家效度分析)…………208 附錄三: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專家效度可用性彙整)…210 附錄三: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專家問卷增修意見彙整)214 附錄五: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預試問卷)……………… 220 附錄五: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正式問卷)……………… 2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卜正民(1990)。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誠志(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孔誠志編、臧國仁等著(1988)。公關手冊─公關原理與本土經驗。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洪鈞(1989)。公共關係。台北:華視教學部出版。
    王裕雄(2002)。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馨、俞成業等(1990)。公共關係。臺北:三民。
    王德馨、俞成業(1995)。公共關係。台北:三民。
    王昱文(民88)。角色衝突、內外控及認知需求對我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影響─以高雄市警察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材源(2004)。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1981)。角色壓力的意義及其研究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8,頁69-76。
    台北市政府(2003)。臺北市政府暨教育局暨所屬社教機構及學校新聞處理注意事項。2006年12月5日teacher.lsjhs.tp.edu.tw/law/studaff-law/920606
    田麗貞(1989)。對記者角色認知差距之研究──以中央部會政府官員與新聞記者二者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志剛(2001)。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一期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汝信主編(1988)。社會科學新辭典(初版)。四川重慶出版社。
    朱元鴻 (2000 )。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出版社。
    余穎(1997)。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汝怡(2006)。桃園縣不同規模國民中學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李永烈(1995)。教育部行政機關公共關係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忠獻(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硏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沈琪(2006)。台北市幼稚園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邱金蘭(1988)。我國主要企業公共關係負責人角色認知與新聞界接觸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47。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解釋: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2005/3,155頁)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城數位科技。
    吳淑琪(2001)。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角色期望、角色踐行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真(2006)。台中縣市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踐行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靜珩(1980)。省政府機構發言人的角色認知與新聞處理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周明(1994)。政府公共關係部門的結構與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
    林清江(1989)。變遷與調適—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教師的社會責任》。
    林以正(1985)。自我檢校、人際關係、情境公開與酬賞分配。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慧瑛(1987)。政府與新聞界溝通關係之研究─現階段政府機關發言人制度及其實務探討。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1)。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標準。台北:中央圖書館。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臺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4)。校園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北縣教育,47,35-42。
    林睿俐(2001)。企業負責人、公關人員與媒體從業人員之公共關係互動模式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台北,空大。
    林志成(民90)。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001/1,頁4-13。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瑞錫 (2001)。國民小學校長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譯(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洪啟昌(2004)。教育行政機關媒體應對與公眾發言。北縣教育,47,51-60。
    洪奇昌(2006)。政府發言人的角色定位。北縣教育,52,15-18。
    洪雅蕙(1998)。台灣地區公共關係行業女性化現象之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胡湲清(1985)。角色理論的一個實證研究-以基督教台北真靈教會神醫角色為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效正(1989)。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新聞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如玉(1992)。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桃園縣政府(2006)。桃園縣政府加強新聞發布暨聯繫作業規定。2006年12月5日取自http://tycg2.tycg.gov.tw/main/law.aspx?law_type=1
    桃園縣政府(2007)。桃園縣教育處新聞簡報資料庫。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newsdb.tyc.edu.tw/
    徐正屏(2002)。員工對民營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臺北:揚智出版,70-74。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唐慧文(1998)。談學校之危機處理-以北一女潑酸事件為例。學生輔導,58,58-69。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九十五年教育年報統計。教育資料館編印。
    莊克仁譯 (1998)。傳播科技學理。台北:正中書局。
    莊克仁(200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紋誠(2003)。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孟起(1999)。如何與記者打交道—媒體時代的形象塑造。臺北:智庫文化。
    張明輝 (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120,28-36。
    張德銳、丁一顧(2002)。美國中小學校社區化之內涵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27,171-189。
    張明文(1998)。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藝芬(1990)。我國中央政府組織的公共關係運作。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張靜蘋(2006)。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張華葆(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許淑萍(1995)。中央政府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對政府公關角色認知關係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雪雲(2004)。媒介與我: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2004年(頁305-345)。台北市:巨流。
    陳雪雲(2004)。新聞媒體與文化公民教育。台灣教育,629,20-27。
    陳雪雲(2005)。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評析~兼論新聞媒體與公民教育。社教雙月刊,130,12-25。

    陳慧玲(1990)。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1992)。「行銷理論」在推展學校公共關係的應用。高市鐸聲,2(2),
    29-34。
    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秀(2002)。地方首長、公關人員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1998-2001南投縣政府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足(2004)。教育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2004年五個教育新聞議題分析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香(1988)。電視爭議性新聞之消息來源特性及其處方式與訊息導向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禹(1989)。公共關係概念分析。載於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四輯,台北:銓敘部。
    陳德禹(1994)。有為政府與行政革新。台北:銓敘部。
    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明杰(1998)。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陳傳宗(2002)。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小教師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純瑛(1998)。公關公司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知覺、工作績效知覺與個人屬性之關聯性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萬(1993)。怎樣與媒體打交道:你必須知道的公關技巧。台北:皇冠出版社。
    陸炳文(1992)。公關與危機處理。臺北:五南。
    湯濱譯(民80)。有效公共關係(史考特.卡特李普等著)。台北市:五南。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201-23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黃光國(1989)。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高雄:巨流。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黃安邦(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深勳等人編著(1999)。觀光行銷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葳威(1995)。自主權與選擇消息來源之偏向。載於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33-5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黃瓊慧(2001)。學校公共關係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學校行政雙月刊,11,25-30。
    黃瓊慧(2002)。當前校園危機的管理與因應。學校行政雙月刊,22,44-50。
    黃瓊慧(2002)。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個案學校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懿慧(2004)。台灣公共關係學與研究的探討。載於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翁秀琪主編,2004,頁443-444)。台北市:巨流。
    黃美娟(1995)。企業公共關係規劃程序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家懋(2005)。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如晶(1993)。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昭瑾(2004)。如何行銷校園新聞—從記者的角度思考。北縣教育,47,65—72。
    楊尚青,(2006)。開心的說故事給朋友聽—談教育新聞發布的認知與策略。北縣教育,52,19-22。
    臧國仁(1995)。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代序xii-代序xx)。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三民書局。
    趙伯良(2002)。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美惠(2005)。私立技專院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和然(2004)。縣市政府教育局府會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州(1995)。公關人員如何選擇記者—政府公關新聞管理策略之研究。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57-16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劉 萍(1992)。台灣地區報紙新聞報導正確性之探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正道(2004)。組織變革與組織權力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5,73-80。
    劉慶仁(2002)。教育績效責任-從美國教育改革趨勢談起。載於教育資料館「第七次現代教育論壇」論文集。
    劉怡汝編(1998)。藝林探索行銷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廖立茹(2005)。科技記者與公關服務業人員對線上媒體關係認知之差異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以倫(1993)。企業公關部門「專業侵佔」之影響因素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國華(2002)。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討: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線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進安(2001)。企業公關人員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間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松齡(1995)。新闈學與術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錢芷娟(1994)。師範院校已婚婦女學生家庭-學生角色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益進(2004)。台灣省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宏財(2001)。從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觀點談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2 (1),127-142。
    鄭貞銘(1981)。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臺北:三民。
    鄭貞銘(1999)。公共關係總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鄭瑞城、陳雪雲(1991)。政治性街頭新聞之消息來源分析-以解嚴前後之聯合報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81。
    鄭貞銘(2000)。公共關係總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瑞城、羅文輝(1988)。電視新聞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呈現方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台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45 ,39-56。
    鄭東瀛(2005)。校園危機管理與媒體溝通。教師天地,136,61-65。
    鄭瑞澤(1987)。社會心理學(三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蕭維龍(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闕淑茹(2000)。我國大學校院公關負責人與媒介關係之研究。臺北:銘傳大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高橋(1986)。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坤楠(2002)。學校公共關係之探討。臺北縣學校行政論壇論文輯第三集,61-74。
    韓幼賢(1972)。《當代心理學理論》,台北:中央圖書供應社。
    藍祺琳(1997)。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朱吟(2003)。與平面媒體互動關係之公關策略研究--以高雄地區大學為例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玉縣(2004)。臺中市立國民中小學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羅紹和(1992)。我國中央政府官員對新聞記者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為例。政戰學校碩士論文。
    譚以敬(2003)。從學校公共關係建立談後SARS時代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7,p89-96。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59-8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ltman, I. & Taylor, D. A. (1973). 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gin, D., & Gallagher, D. R. (2001).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7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ays, E. L. (1952). Public relations.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Expectation,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Biddle, B. J. & Thomas, E. J. (1966). Role Theory: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John Wiley.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rown, R. E. (2006). Myth of symmetry: Public relations as cultural sty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3, 206-212.
    Bulmer, J. G. & Gruevitch, M.(1981). Politicians and the Press: An Essay on role Relation. In Nimmo, D. and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 A.: Sage Publication。
    Cabot, M. (2005). Moral development and PR ethic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20(4), 321-332.
    Carter, Ray E. Jr.(1958). “Newspapers gatekeeper and the sources of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2,.57-76.
    El-Astal, M. A. S. (2005). Culture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officer’s ethical judgments: A cross-national study.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1, 362-375.
    Fiore, D. J. (2002).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Eye On Education.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ieber, W. (1964).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man makes it. In L. Dexter. & D. M. White (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p. 3-4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 289-297.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runig, J. E., & Grunig, L. A. (1992). Model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In J. E. 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p.285-32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unig, J. E., & Grunig, L. A. (1994). Public relation, media relation, and marketing, 3, 83-113。
    Hinde, R. A. (1981). The bases of a sci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Steve Duck Robin Gilmour (e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Stud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ndon: Academic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n House.
    Hulteng, J. L. (1979). The messenger’s motive-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s media.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Huston, R. L., & Burgess, T. L. (1979).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An overview in Robert L. Burgess and Ted L. Huston(Ed.).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Levinger, G.. (1980). Toward analysi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511-544.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n.d. b).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Programs. Retrieved May 27, 2003, from http://www.nspra.org/main_schoolpr.htm.
    Kahn, R. L. , Wolfe, D. M. , Quinn, R. P. ,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Stress in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New York:John Wiley.
    Kowalski, T. J. (2000). Public relation in school. New Jersey : Upper Saddle River.
    Sandman, P. M. (1987). Environmental risk and the pres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Sarbin, T. R. (1968). Pole. In D. L .Sill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l (13). New York: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Stemple Ⅲ, G. H. , & Culberston, H. M. (1984). The prominence and dominance of news sources in newspaper medical coverage.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 671-676.
    Trowler, P. (1988). Investigating the media. London: Unwin Hyman Limited.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Free Press.
    Turk, J. V. (1985). Public Relations in State Government: A Typology of Management Sty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2, 304-315(Summer).
    Van Ruler, R. (2004). The communication grid: An introduction of a model of four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0, 123-143.
    Voakes, P. S. , et al. (1996). Diversity in the news: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3), 582-593.
    Weaver, D. H. , & Wilhoit, G. (1986). A Portrait of U.S. news people and thei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127 1-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