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石純齊
Shih, Chun-Chi
論文名稱: 大學生參與「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程之學習歷程研究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with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neral Course
指導教授: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永續發展環境教育通識教育學習歷程
英文關鍵詞: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環境失衡的現代,推動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在大專院校,環境教育的推廣有賴於環境教育融入通識課程中方能實施與達到成效。有鑒於此,本研究問題為一:學生於課程進行期間如何與教師、課程這三者進行交流、互動?歷經學期通識課程後是否有所轉變?二、研究對象在學習歷程中的環境倫理和永續發展觀念脈絡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針對選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99學年度第1學期「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程的22位學生進行歷時一學期的田野調查,透過文件蒐集、參與觀察法、初步性訪談,研究者最後篩選出11位學生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於課程結束後進行深度性訪談。經文件蒐集處理、對話記錄轉譯完畢,研究者將所有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轉譯與詮釋。

    研究發現:「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程透過實作和體驗,教學會更具有說服力,但仍需要適當的導引;課堂上的實務分享、指定專書閱讀,能提升學習效率;而「模擬聯合國會議」價值澄清課程,能使學生設身處地為他者著想,並瞭解更深層的永續發展觀。透過一學期的引導,除了感同身受,擴大思考的共鳴,學生亦嚮往簡樸生活,重新找回自己與自然間的密切關係,以大自然為師;進而付諸行動,甚至成為影響他人的一份子。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學生明顯提升對周遭環境變化的關注、對環境危機的意識與覺醒、對當前重大環境議題的瞭解,培養出主動關切環境問題的態度,進而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環境方面的知識,並在個人生活中實施環保的能力。最後從環境教育本體出發,提出對環境教育相關之通識課程教學者及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urgent thing in the modern unbalanced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only by general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the fulfillment and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 ensured. In view of this, here ar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how ca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during the course? Do they have any change after the general course? Second, what are the context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22 students who took the fieldwork for one semester’s gene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first 99 elective school year first semester.

    Through collecting the document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preliminary interviews, researchers will finally select 11 students for the research study and have in-depth interview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After the file collection process and recording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are completed, researchers summarize, analysis, translate and interpret all the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rough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will be more persuasive in the general course-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it still requires proper guidance. The sharing practice during the class and reading specified book can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The "World 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values clarification curriculum, enabling students to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others and understand the deeper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emester guidance, in addition to the resonance of empathy and thinking expanding, students are longing for the simple life which can retriev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nature. Students take the Mother Nature as their teacher. What’s more, students put themselves into ac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ven become those who influence others.

    Conclusion: stud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 the surrounding changed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o develop a proactive attitude, and then into active exploration, and learn environment knowledge to prot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論文授權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永續發展 7  第二節 通識教育 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3  第二節 研究實施 24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4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 3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課堂活動與學習歷程 43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目標 43  第二節 課程實施與執行歷程 48  第三節 修課學生背景介紹 67  第四節 研究者的研究學習歷程 71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學習歷程分析 77  第二節 學習-學生與課程、老師三者之間激盪出的火花 112  第三節 觸發-成長與轉變 122  第四節 再學習-找回環境中失落的環節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55  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大綱 155  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堂觀察記錄 158 【表 次】 表3-1-1:訪談的類型與方式 18 表3-2-1:修課學生基本資料 26 表3-2- 2:參與初步訪談者的資料29 表3-2- 3:參與期末訪談者的資料30 表3-2- 4:期中初步性訪談大綱 31 表3-2- 5:期末深度訪談大綱 32 表3-2- 3:本研究文件收集項目 34 表3-3-1:分析研究資料的策略 35 表3-3-2:修課學生之代碼說明 35 表3-3-3:研究資料整理表暨編號說明 36 表4-1-1:科學與生命領域架構圖 45 表4-2-1: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大綱 49 續表4-2-1: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大綱 50 表4-2-2:分組名單 54 表4-2-3模擬聯合國會議各國代表名單 65 表4-2-4模擬聯合國會議流程表 66 表4-3-1: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學生來源組成表 68 表4-3-2: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出缺席記錄表 69 表4-3-3:99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作業繳交記錄表 70 【圖 次】 圖3-1-1:研究架構圖 21 圖3-1-2:研究流程圖 23 圖3-2-1:上課空間配置圖 28 圖4-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核心領域概念圖 44 圖4-1-2: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架構圖 47 圖4-2-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架構圖 66 圖5-1-1:精靈的學習歷程圖 81 圖5-1-2:薰衣草的學習歷程圖 84 圖5-1-3:大海的學習歷程圖 87 圖5-1-4:園丁的學習歷程圖 90 圖5-1-5:大山的學習歷程圖 93 圖5-1-6:牧羊人的學習歷程圖 96 圖5-1-7:天空的黑色世界 97 圖5-1-8:天空的學習歷程圖 99 圖5-1-9:森林的學習歷程圖 102 圖5-1-10:老鷹的學習歷程圖 105 圖5-1-11:竹節蟲的學習歷程圖 108 圖5-1-12:貓頭鷹的學習歷程圖 112 圖6-1-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發展內涵 143

    一、中文

    王俊秀(2001)。通識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連結:議題與展望。跨世紀教育議程: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研討會論文集,64-77。教育部。
    王俊秀(2002)。通識教育脈絡下的永續發展教育:共鳴的創作。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4,1-11。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書局。
    林從一、柯華葳、苑舉正(2010)。99-100年度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計畫辦公室。臺北市:教育部。
    李正隆、王聰榮(2003)。永續發展教育跨科際整合意涵之探討-以高等教育為例。第18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2。
    巫銘昌(2000)。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就學管道,教育部技職教育改革研討會大會手冊。58-79。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17-132)。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伯璋(1994)。大學課程結構的知識社會學分析,載於黃政傑、歐陽教主編,大學教育的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孫志麟(2003)。把專業找回來--學校本位教學評鑑。國民教育,43(3),7-13。
    徐慧璇(2007)。大學生如何理解通識教育課程。。大學通識報,2,65-95
    徐慧璇(2009)。評核大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的學習成果:美國院校經驗述評。大學通識報,5,69-98。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子超(2000)。「永續環境」的學習能力指標與課程設計。新世紀小學教師永續環境教育研習手冊。教育部。
    張子超(2001)。臺灣「環境與永續發展」通識教育課程發展簡介。「環境與永續發展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張子超主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莊宓珍(2005)。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推行永續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瑞琴(1991)。質性教育研究。臺北:心理。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黃俊英、袁中新(1994)。中山大學環境保護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與教材編纂。通識教育季刊,1-3,91-101。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楊冠政(1992)。環境課程編制理論與應用。環境教育季刊,19,3-15。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劉仲冬(2008)。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5-162)。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二版)。臺北市:巨流。

    二、英文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urassa, S. C. (1990). A Paradigm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 787-812.
    Bogdewic, Stephen P. (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p. 68.
    E. Boyatzis(2005). 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王國川、翁千惠)。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原著於1998年出版)
    Gall, M.D., Gall, J.P & BorG, W.R.(2007).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MA: Allyn & Bacon.
    Gold, Raymond L. (1969) “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George McCall and J. L. Simmons, J. L. (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Ghaznawi, A. G.(1989). An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 Susanne, L. Hens, & D. Devuyst (Eds),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General University in Europe (17-18). Paris:UNESCO-UNEP.
    Hundt, R. (1986).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p.41-54). UNESCO.
    Orr, D. W. (1992).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Padgett D. K. (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王金永)。臺北:洪葉。(原著於1998出版)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臺北:桂冠。(原著於1990出版)
    Philip Jackson (ed.) (1992).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Wiesenmayer, R. L., Murrin, M. A., & Tomers, A. M. (198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Related to Issues Awareness. In L. A. Iozzi (EDs), Summary of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2-1982 (pp.61-90). Columbus, OH: ERIC/SMEAC.
    Wilson, R.A. (1994). Integrating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In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29(3), 156-159

    三、網頁部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n.d)。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2011年4月10日,取自師大通識中心網頁:http://www.ntnu.edu.tw/aa/aa5/cge/about/Ideal.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n.d)。六大核心通識目標與內涵:科學與生命。2011年4月10日,取自師大通識中心網頁:http://www.ntnu.edu.tw/aa/aa5/cge/Core/objectives.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n.d)。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通識課程綱要。2011年4月10日,取自師大通識中心網頁:http://www.ntnu.edu.tw/aa/aa5/class_nav_c/06UG006.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