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盈聿 Chen Ying-Yu |
---|---|
論文名稱: |
《孔教報》刊載小說之研究 Studies of the novels in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Hsu, Chun-Y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孔教報 、儒教 、施梅樵 、小說 、維繫社會風氣 |
英文關鍵詞: |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Confucianism, Shi Mei Qiao, novel, maintain social atmosphe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孔教報》發刊於昭和11年(1936)10月16日,面對新舊文學論戰後,儒學備受新文學運動的攻擊,以及1937年4月報紙文藝欄的縮減,漢文失去書房的傳承管道等特殊的時空背景中,《孔教報》受到嚴格的審核,仍持續刊物的發行至1938年12月,在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現象。往昔對《孔教報》的討論多從「儒學」角度出發,忽略了此份刊物上大量的文學作品,是以本論文的研究欲從《孔教報》刊載的「小說」欄出發,考察《孔教報》上刊載小說以傳統漢文書寫、小說主題思想和刊物本身的時代意義,側重於施梅樵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以梳理並掌握日治中後期傳統文人藉由報刊以漢文交流與政治角力下的文學場域,有何特殊的漢文學表現。
本文由《孔教報》發刊背景出發,藉由編者施梅樵的家世學養探討、輔以生活圈和交友脈絡,並概述《孔教報》上較為特殊的撰述者,以及新舊文化之爭後,儒學限縮下、漢文發展所遇的困境,而儒者如何變通的因應之道。
接著集中《孔教報》小說選錄主題思想的探討,以了解編者選錄的偏好類型、小說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而後從《孔教報》小說的形式和布局作探討,以了解短篇小說在情節上的安排、如何適應報刊體擷取主題,以吸引讀者的目光。並就小說中出現頻繁的角色進行討論。從小說形式和角色人物的探討,反映了人類的實際生活樣貌,也看到了施梅樵編輯此份報刊的走向。
最後總結《孔教報》的流通範圍、報刊刊登小說的價值、並就時代背景下《孔教報》選錄的作品特色,探討《孔教報》的文學價值和時代意義。
本論文期能從「小說」此一面向了解《孔教報》和「小說欄」之間的關係,並了解施梅樵有意識地選錄特定主題的小說背後呈現的思想意義。同時也藉由小說的刊登,了解《孔教報》此份刊物結合媒體傳播後所創造出文人交流的平台,增加筆者與後人對戰爭期報刊的認識。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launches during Zhao and 11 years(1936) October 16s, it's post-war to face the lately old literature to talk about, the confucianism enjoys the attack that the modern literature exercises, the written Chinese loses the tradition way of den to wait for the special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Learn to keep the study, living space and make friends the grain and special Zhuan to say by editor Shi Mei Qiao's family background, lately old aregument of culture after, the confucianism limit shrinks next, the dilemma met for developing written Chinese, scholar how improvises respond of way.
This text is launched the background by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to set- out, by editor Shi Mei Qiao's family background learn to keep the study and assist with living space and make friends the grain, and outline that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up more special Zhuan says, and lately old aregument of culture after, the confucianism limit shrinks next, the dilemma met for developing written Chinese, and scholar how improvised to respond of way.
Concentrated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study of the novel excerpt topic thought, with understand hobby type, novel of the editor excerpt back contain of thought.And then the novelistic form and distribution inquires into to understand short story's arrangement on details from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 how adapt to a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ody to pick the topic to attract the reader's vision.Summarize circulating of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scop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publish the novelistic value, and times background bottom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work special feature of the excerpt, study literature value and times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This thesis wishes this to face to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relationship with of "the novel column", and understand Shi Mei Qiao have consciously novel of the excerpt particular topic back present of thought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also by the publishing of novel, afte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publication in “Confucianism Report Paper” combines the media dissemination the platform of scholar exchanges created, increment writer and posterity to war period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施梅樵相關著作
施梅樵:《捲濤閣詩草》,臺南:鴻文活版舍,大正15 年(1926)2 月25 日。
施梅樵編:《孔教報》,彰化:孔教報出版會,昭和11年(1936)10月至昭和13年(1938)12月。
施梅樵編:《臺灣詩學叢刊》第一、二輯(1948年10月10日─11月31日),彰化北斗鎮︰臺灣詩學研究會刊行。
施梅樵:《梅樵詩集》(收《捲濤閣詩草》與《鹿江集》二種),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施讓甫編:《鹿江集》,彰化:瑞明印書局,1957年。
報刊雜誌
大眾時報社編:《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第十號,昭和3年(1928)5月7日─7月9日,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8月。
風月俱樂部、南方雜誌社編:《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昭和10年(1935)5月─昭和18年(1943)10月,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6月。
臺灣雜誌社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大正12年(1923)─昭和6年(1931),臺北:臺灣雜誌社、東方文化書局。
臺灣新文學雜誌社編:《臺灣新文學》,昭和10年(1935)12月28日─1937年6月15日,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3月複印。
龍文出版社編:《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昭和5年(1930)─昭和19年(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年4月。
臺灣及中國古典文學、經學、子學相關著作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68年。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叢書名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重印。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卷30,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四版。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戲曲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和邦額著,王一工、方正耀點校:《夜譚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新竹:仰哲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清﹞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伯祥選注:《史記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吳漫沙:《韭菜花》,臺灣新民報社,1939年3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重新排印。
阿Q之弟(徐坤泉):《暗礁》,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4月。臺北:文帥出版社,1988年2月重新排印。
阿Q之弟(徐坤泉):《靈肉之道》,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6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重新排印。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7月。
林萬生:《運命》,捷發書店,1941年10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重新排印。
洪棄生:《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姚鵷雛:《姚鵷雛文集‧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崇文社編:《彰化崇文社詩文小集》,嘉義:蘭記書局,1937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第十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至1945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印行,1997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黃拱五:《拾零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
黃臥松編:《崇文社文集》卷一,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蒼崖室主人著,周保中點校:《騙術古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與臺灣及日本相關之文學、文學史、文化史、漢學、史學著作
小笠原長生:《聖將東鄉全傳》,東京:聖將東鄉全傳刊行會,1940年。
(日)三浦藤作著,張宗元、林科棠譯:《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出版社,1980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少濤:《王少濤全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4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吳德功:《施案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5 年。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林慶彰:《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馬幼垣:《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
柳無忌、殷安如編:《南社人物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神谷忠孝、木村一信編:《「外地」日本語文學論》,京都:世界思想社,2007年。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陳紹馨:《臺灣人口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培豐著,鳳氣志純平、王興安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 : 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的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我軍、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北京:臺海出版社,2000年。
張子文、郭啟傳等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 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教育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1902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志》,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年。
戴瑞坤:《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社會文化與文學理論
Charles Kaplan著,徐進夫譯:《短篇小說的批評門徑》,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法)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文化事業,1990年。
(美)華萊士‧馬丁(Martin,Wallace),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年。
(義)阿‧莫拉維亞(Moravia,Alberto):《小說的藝術─小說創作論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吳士餘:《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季桂起:《中國小說體式的現代轉型與流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周海波、楊慶東:《傳媒與現代文學之間》,北京:中國社科院,2004年。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南京:南京出版,1994年。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千古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董家遵:《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出版,1989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其他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相關研究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期刊論文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在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臺北:中研院文史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頁231-354 。
朱根:〈論明清人情小說的「訓誨」傾向〉,《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5年3月,頁383-386。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功大學中文學報》26期,臺南: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10月,頁81-117。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9月,頁62-8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分載於《臺灣風物》第37卷第1、4期,1987年3月與12月,頁1-31與頁53-8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98年5月,頁101-108。
余美玲:〈鹿港詩人施梅樵詩歌探析〉,《國文學誌》第8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6月,頁273-297。
余美玲:〈日治時期瀛社詩人王少濤的書畫活動與藝術探析〉,《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年2月,頁27-82。
金培懿︰〈日本的孔子教運動〉,收入《國際漢學論叢》第一輯,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7月,頁158-202。
林香伶:〈回顧與前瞻-中國南社研究析論(1980─2004)〉,《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年3月,頁1-27。
松尾直太:〈《臺灣日報》「學藝欄」及其主編岸東人〉,《臺灣文學學報》第8期,2006年6月,頁63-95。
施懿琳:〈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的《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此文收錄在「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1年12月8-9日。
翁聖峰:〈日據時期(1920-1932)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灣文獻》第51卷第4期,2000年12月31日,頁285-307。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研究概況〉,《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頁3-25。
許俊雅:〈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雜誌》第214期,2003年8月,頁29-36。
許俊雅:〈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100期,2006年11月,頁33-46。
許俊雅:〈少潮、觀潮、儀、耐儂、拾遺是誰?-《臺灣日日新報》作者考證〉,《臺灣文學學報》第19期,2011年12月,頁1-33。
許俊雅:〈《洪水報》、《赤道》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轉載─兼論創造社在日治臺灣文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年4月,頁169-218。
許俊雅:〈林紓及其作品在臺灣考辨〉,《中正漢學研究》第19期,2012年6月,頁255-284。
許俊雅:〈誰的文學?誰的產權?─日治臺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臺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年12月,頁1-35。
許俊雅:〈葉陶仙〈釵合鏡圓〉的故事來源考論-兼論日治臺灣文言通俗小說的抄錄改寫現象〉,《淡江中文學報》第28期,2013年6月,頁217-259。
陳瑋芬:〈「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和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235-262。
陳瑋芬:〈由「東洋」到「東亞」,從「儒教」到「儒學」:以近代日本為鏡鑑談「東亞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1期,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6月,頁201-232。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1-86。
張富美:〈從寄寓海南的臺灣詩人莊玉坡談起〉,《臺灣文學評論》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97-201。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年4月,頁275-306。
黃得時:〈臺灣詩學之演變〉,《孔孟月刊》第21卷12期,1983年8月,頁44-48。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3-88。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臺北: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11月,頁1-32。
廖振富:〈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臺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9年10月,頁205-248。
劉曉東:〈「地位相悖」與「身分懸殊」─生存狀態視角下的明代士人社會地位芻議〉,《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2期,頁97-102。
蔡淵絜:〈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5月,頁109-132。
謝崇耀:〈《崇聖道德報》及其時代意義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141-186。
蘇淑芬:〈瀛社‧南社‧虞社‧壽蘇吟社─莊玉波的海外詩緣〉,《東吳中文學報》第24期,2012年11月,頁181-222。
研討會論文
子安宣邦:〈從當今日本質問「儒教」〉,《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997年。
江寶釵:〈日據時期臺灣漢詩的馴化: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主辦東亞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11月。
金培懿:〈日據時代臺灣儒學研究之類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文化中心,1997年6月。
河原功作,松尾直太譯:〈1937年臺灣文化、臺灣新文學狀況─圍繞著廢止漢文欄與禁止中文創作的諸問題〉,《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年11月22日。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8-9日。
施懿琳:〈日治中晚期臺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臺南文化中心,1997年。
施懿琳:〈瀛社詩人莊玉波的放生詩〉,收錄於《瀛社與臺灣詩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瀛社詩學會,2013年12月。
翁聖峰:〈日據末期的臺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臺南文化中心,1997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儒教與新舊文學論爭之糾葛〉,《第三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年9月27日。
翁聖峰:〈國教宗教辨——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臺灣儒學文獻研討會發表論文》,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
張明權:〈同文共榮的實踐者─日治末期臺灣旅日漢詩人莊玉坡初探〉,《第二十七屆中區中文所研究生發表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04年11月27日。
陳培豐:〈從教育勅語到臺灣版教育勅語──近代日本的儒學、天皇制與殖民統治〉,發表於「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臺灣儒學研究室舉辦,2005年9月8日。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收錄於《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學位論文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王文顏:《臺灣詩社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尤隨終:《明鄭至日治時期(1661-1945)臺灣儒學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江啟綸:《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變異與發展─以《孔教報》為分析對象(1936─1938)》(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毓琪:《日治時期臺灣南社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年)。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徐郁縈:《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雲林:雲科大大漢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徐淑賢:《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閔秋英:《石中英及其《芸香閣儷玉吟草》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陳淑容:《戰爭前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194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張瑜庭:《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美雲:《「風月報」中白話小說的女性意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玉婷:《三○年代通俗漢文報刊的笑話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0年)。
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楊美滿:《施梅樵及其《鹿江集》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謝妤珊:《王少濤詩文中所呈現的藝術情趣》(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年)。
薛建蓉:《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臺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麗瑜:《鹿港書家王漢英及鹿港書壇》(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書法藝術組碩士論文,2007年)。
電子資料庫
1.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snJM6/main?db=pjournal&menuid=pjournalo
2.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http://cls.hs.yzu.edu.tw/twp/
3.「《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1898.5-1944.3)」(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資料庫(1905.7-1911.11) 」(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5. 「臺灣人物誌」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ervlet/whois?simplegens
6. 「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文化資源庫)」http://taiwanpedia.cultu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