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惠芬
論文名稱: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
指導教授: 林慶彰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6
中文關鍵詞: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乾嘉考據學
英文關鍵詞: HU CHENG-GONG, MA RUI- CHEN, CHEN U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人《詩》學專著,是乾嘉考據學《詩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因此,透過三人《詩》學的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掌握乾嘉考據學研究的成果與水準,甚至進而定位、評論乾嘉《詩》學研究的價值與限度。
    由於乾嘉學者在《詩經》方面的專著中,大多以摘句條列的方式來訓釋,體例並不完備。而似乎他們治學的志趣,重點是擺在考證上,而不是對一本經書做有系統、完整的疏解。也因此,清人的文集或筆記就顯得特別重要。今從胡承珙的《求是堂文集》、《求是堂詩集》以及陳奐的《三百堂文集》中,可以發現三人交游論學的密切關係。如胡承珙與馬瑞辰二人同為嘉慶十年的進士,選入翰林院的庶吉士那段時間裡,兩人因為研究毛《詩》,而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胡承珙過世後,馬瑞辰為他《毛詩後箋》所寫的序中,就曾說明昔日交游的情景,以及互相為對方《詩》學專著作序的約定。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更補入了胡氏的說法數百條,證明二人所見所學的契合與相投,今據大陸學者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書中統計,書中引用清人的說法,除了段玉裁以外,就屬胡承珙最多。
    至於胡承珙與陳奐的結識,則是在嘉慶二十四年京師的萬柳堂為鄭康成舉行的祭祀典禮的場合。從他們論學往返的書信,可以看出交情與淵源。陳奐甚至因為胡承珙研究毛《詩》多年,想像胡氏所寫的的書,必定完備,而為免重複,僅按《爾雅》體例,編著《毛詩義類》。直到胡承珙病歿遺言囑託他續補〈魯頌.泮水〉以下篇章,才得以親見《毛詩後箋》的真正體例,並非他心中完備的體例,才在汪遠孫振綺堂完成《詩毛氏傳疏》。同樣地,陳書中引用清代學者的說法,除了他的老師段玉裁外,就屬《毛詩後箋》的意見為最多。
    詳察三人訓釋體例或有不同,但在《詩》學觀念與解《詩》方法上,則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加上目前學界對於三人的研究,從「專家個別研究」上來看,學界對於三人生平事蹟行誼或是所處的時代背景
    ,著墨並不多,而對蘊涵學者的治學取向、志趣、交友網絡與學術氛圍的文集的研究,更是缺乏。其次,在「專題比較研究」上,三人解詩觀念、立場,雖有多篇專論研究三人解《詩》的體例、觀念,但仍屬零星片斷,未能就三人《詩經》學作一統貫深入的研究與比較。
    本論文以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方案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知人論世」,將以探討三人的生平事蹟行誼與時代背景為主。藉著史料與文集的董理,進一步掌握三人生長的家庭環境、求學仕宦歷程、師友交游及學術進路,以了解他們治學的淵源。同時,也試圖呈顯三人間彼此的互動,及當時學界交通往來的學術氛圍。
    其次,從三人生卒年(胡承珙(1776-1832)、馬瑞辰(1782-1853)、陳奐(1786-1863))的情形來看,由於橫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五個朝代,因此,對於這個時代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學術環境,也將盡量詳細的考察。而由於三人皆以研治毛《詩》而著稱,所以,對於那個時期的《詩經》學發展,將試圖從著作的體例、後人的評價來作通盤的考察,以見梗概。
    第二部分是觀念立場,屬於「解詩理論」。藉由三人著述的動機、體例的分析,以及對《序》、《傳》、《箋》的看法、漢、宋學、今、古文的意見,來清楚地知道他們解《詩》的基本立場。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下,所展開的一連串有關世次譜系、風雅正變、四始、入樂的等等觀念,綜合出三人解《詩》的觀念。這是屬於《詩》義詮釋的前理解研究,是本論文研究的第一個主幹。
    第三部分,是關於「解詩方法」的運用,也是本文的第二個研究主幹。從傳統的校勘、訓詁、名物證古,興義取喻等四種方法,來分別討論三人詮釋的向度與限制。基本上,這四種方法各有分際,相互牽動。論文第五章校勘方法中,藉由校勘釋例的分析、比對,以歸納出三人論據的判準,及校勘成就與限制。第六章訓詁方法,則藉由運用《說文》、《爾雅》等字書求本字;借助古韻分部、因聲求義以辨通假;以句法、文例求其義訓等等的施用情況,說明三人訓詁方法的的當與限制。第七章名物證古部分,則試從名物、制度的考證,來看三人如何善用乾嘉考據學者治《禮》的成果。第八章興義取喻部分,旨在探討三人對於興義的抉擇運用是否得當。
    第四部分,是屬於成就影響的評價部分。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僅希望能深入的理解胡、馬、陳集乾嘉考據學毛《詩》成果之大成的特色更希望藉此進而比較三家異同,覈實一般學術史對三人的評價,以及三人對《詩經》學的影響。

    英文摘要】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詮詩釋例考察
    To explore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hi-Jing interpreting by the Three Masters of Hu Cheng-Gong, Ma Ruei-Chen and Chen Uan
    關鍵字:
    HU CHENG-GONG(胡承珙) Mao-shi-hou-jian
    MA RUI- CHEN(馬瑞辰) CHEN UAN(陳奐)
    Hermeneutics(注釋)
    The Masters of a specified time of Chen-Jia in the Ching Dynasty have the best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ing of the hermeneutics of words, implements, systems and so on. Although they had initiated the style from the masters of Dai Zhen and Duan Yu-Cai, and had selected som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to analyzing, but there was still to be short of writings which they could get together those fruitful results writings of the forefathers. Therefore the specified time between the Jia-Jing and Dao-Guang of the Ching Dynasty, it showed up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hi-Jing interpreting by the Three Masters of Hu Cheng-Gong, Ma Ruei-Chen and Chen Uan. They inherit the fruitful results of forefathers. Their achievements are excellent, and their influences are very deep and further. In additions, the friendship among them in discussing the scholarships, make their viewpoints about the Shi-Jing to be very similar. Regarding to those fields that were not well discussed and commented by forefathers, the Three Masters all had penetrating opinions and comments. It is the masterpieces of Hermeneutics of Shi-Jing that generated in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writings for the study of the Shi-Jing. Alth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Shi-Jing are so huge and important, however, the current academic articles scarcely explore or achieve a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the Three Masters and their Hermeneutics. Thus, my study is going to compare the studies and writings of the Three Masters, hopefully this research project could make a judgement 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and evaluat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l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in this fiel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清代學術三變的內外因緣……….………………………………1 (一)清初之學大………………….…………………….…………1 (二)乾嘉之學精………………….………………….……………2 (三)道咸以降之學新…………….……………………………..…5 二、詩經在乾嘉考據學中的重要性…….…………………………….8 (一)豐富的名物制度材料,有助於義理的探求…….…………8 (二)豐富的古音古義材料,有助於訓詁…………………………9 (三)豐富的史實地理材料,與春秋相表裡………….…………8 三、研究價值…………………………………………………………..10 (一) 就乾嘉考據學的發展來說………………………………..10 (二) 就詩經學的發展來說…………………………………..…10 1.三人治詩的高度共通性………..……………..…………11 2.三人治詩比較研究的缺乏………..……………………..11 (三) 就個別研究來說……………………………………………1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17 一、專家個別研究……………………………………………..…………..17 二、專題比較研究………………………………………………………..26 第三節 研究方案………………………………………………………………31 一、研究範圍與版本………………………………………….………..31 二、研究方案……………………………………………………………32 (一) 知人論世………………………………………………………32 (二) 觀念立場……………………………………….…….…………..33 (三) 方法策略………………………………………….….…………..34 (四) 價值影響……………………………………………..…………..36 第二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生平事蹟行誼……………….….………..39 第一節 胡承珙的生平事蹟行誼………………………………….…………39 一、家族籍貫與求學仕宦……………………………………………….39 二、師友交游……………………………………………….………….40 (一)志學時期………………….………………………………….41 1. 朱珔…………………………….…………….………….41 2. 胡世琦……………………………….……….………….42 3. 胡世敦、胡沛澤………………………………………….43 4. 朱務……………………………………………………….44 5. 董桂新、董桂敷………………………………………….44 (二) 京城任官時期………………………………………………44 1‧胡培翬、郝懿行、張聰咸…………………………...………...44 2.洪亮吉、孫星衍…………………………………………….46 3‧馬瑞辰…………………………………………....……….46 4‧李兆洛、沈欽韓、包世臣…………………………………46 5.魏源………………………………………………………..47 6‧陳奐…………………………………….………………….47 7.姚鼐、陳用光………………………………………………48 8.陶澍與宣南詩社……………………………………….…48 9‧潘錫恩………………………………………….………….52 10‧劉開、洪震………………………….………….52 (三)赴閩來台時期……………………………………………..…53 (四)歸田著述時期……………………………………………..…53 三、著作及學術路向……………………………..……………………54 (一)詩文……………………………………………………..…….…………54 (二)儀禮…………………………………………………….……..…………55 (三) 爾雅…………………………………………………..………..………56 (四) 毛詩…………………………………………………..………..………57 第二節 馬瑞辰的生平事蹟行誼…………………………………………….61 一、家族籍貫與求學仕宦……………………………………………….61 二、師友交游…………………………………….…………………….68 (一) 胡培翬、劉逢祿、郝懿行…………………………………….68 (二)胡承珙………………………………….………….………….69 三、著作及學術路向……………………………..……………………69 第三節 陳奐的生平事蹟行誼……………………………………….………72 一、家族籍貫與求學歷程……………………………………………….72 二、師友交游……………………………………………………………73 (一) 枝園受業段玉裁…………………………………………….74 (二) 授業..………………………………………………………...74 (三)交游友朋………………………………………..……………75 1.王念孫、王引之父子……………………………………..75 2.汪遠孫……………………………………………………..76 3.龔麗正、龔自珍父子……………………………………..76 4.金鶚………………………………………………………..77 5.胡承珙、胡培翬……………………………….………….77 6.魏源………………………………………………………..78 三、著作及學術路向……………………………..……………………78 (一)著作………………………………………………………..….…………78 1.校勘………………………………………………………..78 2.毛詩………………………………………………………..78 3.說文………………………………………………………..79 (二)學術路向………………………………………………….….…………79 第三章 嘉道時期的學術背景……………………………….……………83 第一節 嘉道時期的學術環境……………………………………………. 83 一、清帝崇儒的文化政策……………………………….………...…83 (一)祀孔與崇奉歷代帝王………………………………………83 (二)經筵日講……………………………………….………….…83 (三)科學與博學鴻詞科…………………………………….…84 (四)翻譯與編纂圖書…………………………………………...85 1.經書………………………………………………………86 2.史書………………………………………………………90 3.類書………………………………………………………91 4.字書………………………………………………………91 (五) 書院的復建……………………………………….……….92 二、藏刻風氣與阮元的創辦書院…………………………...…93 (一)藏刻風氣與民間書院的設立…………………….………93 (二)阮元創辦書院與《皇清經解》的編纂……………………94 第二節 嘉道時期學術話語的權力結構……………….…………….97 三、學術話語的權力結構考察…………………………...…………98 (一)義理與考據的對話…………………………………………98 (二)詞章與考據的對話…………………………………………106 (三)考據與經世的對話…………………………………………116 第三節 乾嘉道咸時期的詩經學發展…………………….………….125 一、清代以前的詩經學發展……………………………………...…126 二、清代詩經學的發展分期……………………………………...…131 三、清初詩經學的發展……………………………………………...132 (一)漢宋學之爭的立場……………………………………132 (二)歷代詩學優劣的標準………………………….…………132 1.宋代………………………………………………………133 2.元代………………………………………………………134 3.明代…………………………………………….…………134 4.清代………………………………………………………138 (1)《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欽定詩義折中》………………………138 (2)錢澄之、王夫之…………………………………….……………139 (3)朱鶴齡、陳啟源…………………………………….……………140 (4)李光地、楊名時…………………………………….……………141 (5)毛奇齡、姚炳、陳大章…………………………….…………….141 (6)惠周惕、嚴虞惇………………………………..…………………141 (7)顧棟高、黃中松…………………………………….……………142 (8)范家相…………………………………………………………….142 (9)姜炳璋、顧鎮……………………………………….…………….143 (10)姚際恆……………………………..…………………….…….145 (12)崔述…………………………………………………………….146 四、乾嘉道咸時期詩經學的發展…………………..……………148 (一) 毛詩漢學…………………………………….……………148 1. 惠棟………………………………….…………………148 2. 戴震…………………………………………………….150 3. 段玉裁………………………………………………….151 4. 王引之………………………………………………….152 5. 丁晏…………………………………………………….153 6. 李黼平…………………………………………………153 7. 汪龍……………………………………….……………153 8. 莊述祖…………………………………………………154 (二) 博物證古…………………………………….……………154 1. 孔廣森‧戚學標………………………….……………154 2. 焦循……….……………….……….…….……………154 3. 朱右曾…….……………….……….…….……………155 4. 包世榮…….……………….……….…….……………155 (三) 三家詩今文…………………………….…………………155 1. 馮登府…………………………………………………155 2. 陳壽祺、陳喬樅父子……….…………………………156 3. 魏源………………………………….…………………156 4. 龔自珍、龔橙父子………….……….…………………157 5. 王先謙………………………………………………… 158 (四) 不拘門戶,自成一格……………………………………158 1. 方玉潤………………………….………………………158 第四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理論……………….……………161 第一節 胡馬陳的解詩目的與解詩體例………………………………161 一、三人的解詩目的…………………………………………………161 (一)胡承珙《毛詩後箋》……………………………….………161 (一)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161 (一)陳奐《詩毛氏傳疏》……………………………….………163 二、三人的解詩體例………………………………………………165 (一)胡承珙《毛詩後箋》………………………………………165 1‧依序說以求詩義旨歸…………………………..…..…..165 2‧摘句條例以訓釋………………………………...………165 (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166 1‧卷首總論治詩依據………………………………….…..166 2‧每卷開頭總論世次旨歸………………………..………167 3‧直訓詩句,不標詩義……………………………..…..…167 4.摘句條例以訓釋………………………..…………….…167 (三)陳奐《詩毛氏傳疏》………………………….……………167 1‧卷首篇章句下首論地域,次言分章………..…...……167 2‧直標序說以正詩旨……………………………..………169 3‧臚列全詩而擇句訓釋…………………………..………169 4‧舍箋而解傳…………………………..………………….169 5‧每篇皆先處理興義………………………..…………169 第二節 胡馬陳的解詩觀念………………………………………………170 一、三人的解經立場…………………………………………………170 (一)三家詩與毛詩…………………………………………170 1‧胡承珙《毛詩後箋》………………………..…………..170 (1)毛詩授受有自,源流甚正………………………………..……170 (2)三家詩數經傳受之後,不免所聞異辭………………………171 (3)毛勝于三家詩,毛義為優………………………………………172 2‧馬瑞辰《毛傳箋通釋》……………………..……….…174 (1) 《三家詩》亡,說《詩》皆以毛、鄭為最古…………………..…174 (2)毛詩古文多假借,《正義》往往失察…………………………174 (3)《三家詩》與《毛詩》各有家法,異流同原……………………174 3‧陳奐《詩毛氏傳疏》……………………..……….…174 (1)毛詩為小學之津梁,群書之鈐鍵……….…..……...174 (2)讀詩不讀序,無本之教也;讀詩與序而不讀傳,失守 之學也………………………………………………………..175 (3)三家可廢,而毛詩不可廢………..…..……………..175 (二)漢學與宋學…………………………………………………176 二、三人的解詩原則…………………………………………………178 (一)胡承珙……………………………………………………178 1‧尊崇古義,以經證經…………………………..…..……178 2‧讀詩不可以文害辭,以辭害志………………..…..…..181 (二)馬瑞辰……………………………………………………181 1‧實事求是,以經證經…………………………….……..181 2‧戒雷同………………………..……………………..…181 3‧闢門戶之見………………………..……………………181 (三)陳奐………………………………………………………182 三、三人的解詩觀念…………………………………………………183 (一)對序傳箋正義的看法……………………………………183 1‧胡承珙………………………………………..…………..183 (1)序…………………………….………………………………..……183 i 序說有據…………………………………………………………...183 ii序推原作詩之由,最得詩人之意……………………………….184 iii序義不可廢…………………………….….………………….….185 iv序在傳前……………………………………………………………186 v 序與史事相發明…………………………………………………...187 vi變風變雅中凡詩詞之美者多謂之陳古…………………………187 (2)傳……………………………………………..…………..188 i毛公有時用序為傳,序傳相應不悖……………………………...188 ii毛公不注序,但師承有自………………….…………………….190 iii傳不可易…………………………….…..………………….…….190 iv毛傳善讀經文,善解爾雅…………………………………………192 v信傳不如信經……………………………………………………….192 (3)箋……………………………………………..……………193 i鄭先注禮未達詩義,注禮不如箋詩恰當………………………....193 ii傳勝箋………………….…………………………………………..194 iii箋勝傳…………………………….…..…………………….…….195 iv毛用本義,鄭以三家詩改字、破字………………………………196 (4)正義…………………………………………..…………..197 i正義每引王肅以申成毛義,然失毛旨,申成王說……..……….197 ii箋實申傳,正義多誤以為異………………………………….….…197 iii毛義簡直,深明通借,後漢以降,已不能通明故訓….………197 iv正義不查三家詩與毛詩異文…………………………………….…198 2.馬瑞辰………………………………………..…………..198 (1)「總論」立說依從序義……………………………...………..……198 (2)魯詩亦有傳………….……………………..………..…… 198 (3)箋……………………………………………..……………199 i詩箋改讀,非盡易傳……..………………………………………..199 ii箋多本韓詩,然亦兼採齊魯………………………………….….…199 (4)正義…………………………………………..……………200 3.陳奐………..…….……………………………..………..200 (1)序………………………………………………………….………200 i讀詩必讀序……...…………………………………………………..200 ii高行子為毛詩傳授所本……………………………………….….…200 (2)傳序無不合…….…………………….……………….…………201 (3)箋、正義………………………………………………….………..202 (二)詩樂……………………….…………………………………202 1.胡承珙………………………………………………….…202 (1)編詩入樂,自以所得之地為名……….…………………...202 (2)騶虞之詩,文武之世已入樂章……….…………………...202 (3)邶鄘衛同風,故編詩以類相次,而入樂亦以部相從…………203 (4)詩與樂各有取義,非於一詩中隨事而變音節……………..203 (5)作詩與用樂不同……………..……………….………..203 (6)三百篇皆可歌而不必皆有舞….………………………..203 2.馬瑞辰……………………………………………………203 (1)三百篇詩皆可入樂歌誦…………………..………..205 (2)鄭玄亦以詩皆可入樂…………….………..………..205 (3)程大昌詩樂說之非………………………………….205 (4)古詩入樂必增損……………………………………..205 (5)古樂失傳,故詩有可歌有不可歌..………..……….205 (6)詩與舞古相接……………………..……..…………..205 3.陳奐……….………………………………………………206 (三)世次………….………………………………………………206 1.胡承珙……………………………………………………206 2.馬瑞辰……………………………………………………207 (四)正變美刺……………………………………………………208 1.胡承珙……………………………………………………208 2.馬瑞辰……………………………………………………208 (五)二南………….………………………………………………209 1.胡承珙……………………………………………………209 2.馬瑞辰……………………………………………………210 (六)風雅頌三體…………………………………………………210 1.胡承珙……………………………………………………210 2.馬瑞辰……………………………………………………211 第三節 胡馬陳解詩理論的比較…………………………………………213 一、三人解詩立場、體例的比較……………………………………213 二、三人解詩觀念的比較………………….………………………215 第五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方法(一)校勘………………217 第一節 乾嘉時期的校勘學……………………………………………….217 一、校勘的意義與精神………………………………………………217 二、乾嘉時期的校勘學……………………………………………219 (一)歸納書面材料的四種錯誤………………………………220 (二)校勘資料的種類……………………………………………221 (三)乾嘉學者的校勘態度……………………………………235 1‧讀書必先精校書…………………………….…………..236 2‧參備眾本………………………..……………………..…237 3‧切忌鑿空、妄改古書…………..…………………..……238 (四)校勘方法的運用……………………………………………241 第二節 胡馬陳的詩經校勘………………………………………………243 一、三人的對校法……………………………………………………229 (一)胡承珙………………………………………………….……230 (二)馬瑞辰………………………………………………….……235 (三)陳奐…………………………………………………….……237 二、三人對校法施用比較……………………………………………238 三、三人的理校法……………………………………………………250 (一)注釋體式……………………………………………………252 1.經例………………………………………………….……252 2.傳例………………………………………………….……253 3.箋例…….…………………………..……………..………259 (二)音韻…………………………………………………………262 (三)修辭………………………………………………………268 第三節 胡馬陳校勘方法的比較…………………………………….…272 第六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方法(二)訓詁…………….…275 第一節 乾嘉時期的訓詁…………………………………………………275 第二節 胡馬陳的詩經訓詁……………………………………………….279 一、形訓………………………….……………………………………279 (一)通形明義……………………………………………………279 (二)本字與假借字………………………………………………280 二、聲訓………………………….……………………………………289 (一)聲義同源……………………………………………………289 (二)依聲求義,讀破假借………………………………….……291 1.聲同………………………………………………….……292 2.聲近………………………………………………….……295 三、義訓………………………….……………………………………299 (一)解傳文例……………………………………………………300 (二)虛詞…………………………………………………………313 第三節 胡馬陳訓詁方法的比較…………………………………...……321 第七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方法(三)名物證古………323 第一節 詩經與名物證古…………………………………………………323 一、名物證古在詩經研究中的意義….……………………………323 二、詩經名物證古的歷史考察…….………………………………327 第二節 胡馬陳的詩經名物證古………………………………………328 一、名物………………………………………………………….……328 (一)草木…………………………………………………….……328 (二)鳥獸…………………………………………………….……333 (三)蟲魚………………………………………………..………334 二、器用…………………………………………………….…………342 (一)宮室…………………………………………………….……342 三、制度…………………………………………………….…………349 (一)婚制…………………………………………………….……350 (二)宗室………………………………………………………….362 第三節 胡馬陳名物證古的比較…………………………………….…367 第八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方法(四)興義取喻……….369 第一節 詩經的興義取喻………………………………………………...369 第二節 胡馬陳的詩經興義取喻………………………………………372 一、興例………………………….….….…………………….………372 二、興義取喻與名物證古………….….…………………….………377 三、興義取喻與正變美刺……………………………………………382 第三節 胡馬陳與義取喻的比較…………………………………….…385 第九章 結論……………………………………………………………………387 參考資料 附錄:〈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生平年譜〉

    【引用書目】
    一、 清人相關著作
    (一) 經部
    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南昌府學刊本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刻本),1957年
    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上中下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承珙:《毛詩後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65年
    胡承珙著、郭全芝點校:《毛詩後箋》上、下冊,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鴻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
    胡承珙:《毛詩後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65年
    包世榮:《毛詩禮徵》,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
    (二) 史部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1967年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劉盼遂編:《高郵王氏父子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本書係據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油印本排印),1972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縣:國史館,1986年
    繆荃孫纂錄、周駿富輯:《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仁宗實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楊廷福、楊同圃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年
    (三) 集部
    胡承珙:《求是堂文集》,道光十三年刊本
    胡承珙:《求是堂詩集》,道光十三年刊本
    陳用光:《太乙舟文集》,清道光二十三年武昌崇文堂坊刻本
    阮元:《揅經室集》,四部備要本
    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陳奐:《師友淵源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二十三年影印本),1970年
    陳奐:《三百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1972年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文初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焦循:《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段玉裁:《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錢大昕著、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梁章鉅:《退庵筆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二、近人著作(按圖書出版時間先後)
    (一)專著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886年
    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56年
    胡樸安:《詩經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64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69年
    杜維運:《學術與世變》,臺北:環宇出版社,1971年
    陳垣:《校勘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王叔岷:《斠讎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
    施炳華:《毛詩興義研究》,臺南:前程出版社,1982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維新書局,1984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沛霖:《興的源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馮浩菲:《毛詩訓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管錫華:《校勘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桂文燦:《經學博采錄》,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93年排印本
    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蔣見元、朱杰人:《詩經要籍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林慶彰:《姚際恆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黃俊傑、町田三郎、柴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國鈞主編,王炳照,李才棟副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山東:齊魯出版社,1998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9年
    李湘:《詩經特定名物應用系列新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許福吉:《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慶彰、楊晉龍主編:《陳奐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詩經清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
    謝崇耀:《清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二)學位論文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香港:新亞書院博士論文,1984年
    江乾益:《陳壽祺三家詩遺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邦治:《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郭明華:《毛詩稽古編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洪文婷:《毛詩傳箋通釋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陳智賢:《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以段玉裁、陳奐、馬瑞辰之著作為依據》,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李景瑜:《崔述讀風偶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竺靜華:《從正續經解的比較論清代經學的發展趨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美琪:《惠棟毛詩古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奉仙:《詩經興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蔡長林:《常州學派新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楊瑞嘉:《龔橙詩本誼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品慧:《康熙帝對儒家思想之體會及實踐----以行政改革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明媛:《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政偉:《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三)單篇論文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析〉,《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12月
    黃得時:〈胡承珙與東瀛集〉,《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年3月
    黃得時:〈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孔孟學報》,第15期,1968
    年4月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79年
    潘重規:〈朱子說詩前後期之轉變〉,《孔孟月刊》,第20卷第12期,1982年8月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黃忠慎:〈馬瑞辰詩入樂說演論〉,《孔孟月刊》,第27卷第5期,1989年
    何澤恆:〈朱子說詩先後異同條辨〉,《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8卷第1期,1989年6月
    王曉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的訓釋方法〉,《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1993年3月
    陳祖武:〈阮元與皇清經解〉,《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3年
    邵東方:〈崔述在清代儒學定位之重新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1期,1997年9月
    程克雅:〈胡承珙解經方法探究〉,《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11 月
    郭全芝:〈胡承珙與陳奐詩訓異同〉,《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3月
    李貴生:〈論焦循性靈說及其與經學文學之關係〉,《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黃忠慎:〈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家解經之歧異〉,《國文學誌》第6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12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