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筱萍
LEE , HSIAO - PIN
論文名稱: 櫟社文人陳瑚及其文學創作探析
The Analytical Research of Life and Literature Creativity of Yuanli’s Intellectual , Chen Hu.
指導教授: 廖振富
Liao,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陳瑚櫟社臺灣傳統文學
英文關鍵詞: Chen Hu, Li Poetry Society, traditional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櫟社文人陳瑚及其文學創作探析為題,以既有文獻以及新出土史料為研究素材,初編陳瑚生平年表以世人。另就已集結出版之陳瑚作品集、散落未集結之詩文作品等,分析陳瑚詩文作品內涵之意識形態與文學精神。另外,筆者經由陳瑚寄予傅錫祺之往來書札史料之內文探析,期望還原陳瑚的真實生活與人際網絡,藉以建構臺灣傳統文人面貌。
    依此,本論文分為六章論述,第一章緒論為通篇論述,包括研究緣起、材料、方法、相關研究文獻探討,最後簡述論文架構。第二章詳述文人生平及社會活動足跡,並進一步初編陳瑚生平年表,附錄於論文後,以期建置完整之生命面貌。第三章以陳瑚寄予傅錫祺之書札做為研究素材,包括書函以及明信片數封,將此書札內文逐一讀文、詮釋意涵,藉以重現文人之生活面貌與人際網絡,記錄大時代變局下之文人足跡。第四章為陳瑚詩作、散文意涵詮釋,並就陳瑚作品已出刊、散落未集結、刊登報刊雜誌之詩文廣泛收集,初步建置整理附錄於論文後。第五章為結論,分就陳瑚的人生態度及其多元角色面向,歸納本論文之大要,以貫穿各章節脈絡,最後,陳述本論文未來研究展望,以歸納做一總結。
    總結而言,本論文以陳瑚生平年表編列及其文學創作探析為題,從歷史脈絡、文化史角度關注陳瑚一生,將視角放諸大時代環境之政治、社會、文學、文化活動等面向,真實呈現陳瑚其人其事,提供後人重新認識此文人風貌。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Li Poetry Society literati Chen Hu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s.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used as research materials to compile a chart of events in the life of Chen Hu for posterity. In addition, published collections of works by Chen Hu and unpublished poems and text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and literary spirit of poetic works by Chen Hu. In addition, textual analysis of letters between Chen Hu and Fu Sichi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of Chen Hu, in hopes of constructing a view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literati.
    On this basi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verall discourse,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ation, materials, methods,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basic statement of the dissertation structure. Chapter 2 describes the lives of literati and the traces of their social activity, and a chart of Chen Hu’s life events is compiled and attached as an appendix to the dissertation, to create a holistic picture of his life. Chapter 3 is based on letters sent by Chen Hu to Fu Sichi, including several letters and postcards; texts of these letters are read and interpreted to re-create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of literati, and to record literati traces in a period of historical change. Chapter 4 interprets the meanings of Chen Hu’s poems and prose, by broadly collecting works by Chen Hu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previously uncollected, or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or an initial organization attached as an appendix to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life attitudes and diverse roles played by Chen Hu, using major points to connect the trajectory of the chapters. Finally,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In summary,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Chen Hu’s life experiences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s, and use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 cultural history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the life of Chen Hu, then expands the inquiry to politics, society,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times, for a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hen Hu’s life and works, so that in the futur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is member of the literat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研究方法、限制------------------8 第四節 論文架構--------------------------------12 第二章 陳瑚生平及社會活動-------------------------14 第一節 生平------------------------------------14 第二節 社會經歷與公職生涯------------------------19 第三節 文學、文化、教育活動----------------------23 第四節 商業活動---------------------------------29 第三章 陳瑚致傅錫祺書札分析------------------------32 第一節 詩友交遊--------------------------------32 第二節 商業經營--------------------------------45 第三節 詩社活動--------------------------------49 小結-----------------------------------56 第四章 陳瑚詩文探析-------------------------------58 第一節 陳瑚作品之收集及校勘---------------------58 第二節 詩作主題之一:感懷時代變局----------------61 第三節 詩作主題之二:關注國際情勢----------------67 第四節 詩作主題之三:書寫鄉土與家居--------------70 第五節 古文內涵分析----------------------------75 一、文學創作觀--------------------------------76 二、文人情操與使命感---------------------------80 第五章 結論--------------------------------------85 一、陳瑚的人生態度-----------------------------85 二、陳瑚之多元角色面向--------------------------86 三、未來研究展望-------------------------------87 四、總結--------------------------------------88 參考書目------------------------------------------90 附錄一:陳瑚年表初編-------------------------------96 附錄二:陳瑚作品輯佚-------------------------------103 1.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陳瑚詩作15首 2.刊載於《臺灣文藝叢誌》陳瑚詩作7首、《臺灣文藝旬報》陳瑚詩作2首 3.《水竹居主人日記》陳瑚詩作2首 4. 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2002至2006年,陳瑚詩作47首 附錄三:他人與陳瑚唱和及追弔作品---------------------118 1. 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2002至2006年,他人唱和詩作以及櫟社擊缽詩35首,追弔詩2首 2. 刊載於《臺灣文藝叢誌》詩友唱和詩1首 附錄四:陳瑚古文6篇--------------------------------125 附錄五:陳瑚致傅錫祺書函----------------------------130 附錄六:陳瑚致傅錫祺明信片--------------------------154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依類別分為報刊雜誌、圖書、論文、詩文集、網站資源等五類,各類別按照出版年份先後排列。
    一、報刊雜誌
    《臺灣文藝叢誌》,臺灣文社原刊本,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書。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日刊》,1898~1944年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漢珍數位圖書。
    二、圖書
    (一) 原始文獻資料 (文獻、古籍、方志)
    傅錫祺,《傅錫祺日記》,1902~1922年,未刊稿。
    陳瑚致傅錫祺未刊稿的往來書函、明信片手稿影本,由廖振富教授提供。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臺灣省文獻會複印本,1963年。
    《臺灣省通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臺灣省文獻會,1970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1995年。
    施懿琳、楊翠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市:彰化縣文化中心,1997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0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一)、(二),許雪姬、洪秋芬編纂、解說,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11月初版。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三)、(四),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中研院近史所,2001年8月初版。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五)、(六),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中研院近史所,2002年11月初版。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七)、(八),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1月初版。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九)、(十),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11月初版。
    莫渝、王幼華著,《苗栗縣文學史》,苗栗市:苗栗縣文化中心,2000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王春風,《蓬山文史專輯 第一輯 苑裡篇》,苗栗縣政府出版,2001年。
    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2002至2006年。
    (二) 專書
    李漁叔,《魚千里齋隨筆》,臺北:臺灣書局,1970年。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1976年。
    楊雲萍,《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1993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1999年12月。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局,1999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
    陳郁秀,《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楊青矗,《臺詩三百首: 臺灣古典詩選臺華雙語注音讀本》,臺北 : 敦理,2003年。
    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施懿琳,《國民文選‧傳統漢詩卷》,臺北:玉山社,2004年。
    陳春城,《臺灣古典詩賞析》,高雄:河畔出版社,2004年。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 : 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 》,臺北 : 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王基倫等十六人合著,《新編國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初版。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三、論文
    (一) 碩博士論文
    鍾美芳,《日據時期櫟社之研究》,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陳怡慧,《陳貫《豁軒詩草》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賴恆毅,《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羅琬琳,《傅錫祺及其《鶴亭詩集》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二) 期刊、研討會論文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引自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八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
    施懿琳,〈日治中晚期臺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成功大學「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年。
    施懿琳,〈從張麗俊日記看日治時期中部傳統文人的文學活動與角色扮演〉,臺中,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中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8月。
    廖振富,〈臺灣中部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下),《國學天地》188期、189期,2001年1月,2001年2月。
    施懿琳,〈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櫟社成立一百週年念學術研討會,國家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主辦,2001年12月8日於霧峰舉行。
    《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臺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主辦,2001年12月。
    陳嘉瑞、廖振富主編,《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清水鎮 : 臺中縣文化局,2002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3年。
    王振勳,〈冰心珠璣結詩緣─日治時期苑裡霧峰兩地文人的交遊〉,《朝陽學報》第八期,2003年9月。
    四、詩文集
    傅錫祺,《鶴亭詩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
    陳瑚,《枕山詩抄》,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
    林癡仙,《無悶草堂詩存》,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
    陳貫《豁軒詩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
    呂敦禮《厚菴遺草》,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謝頌臣《小東山詩存》,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林耀亭《松月書室吟草》,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王松《臺陽詩話》,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洪繻/編輯《詠李烈姬詩集》,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莊嵩編《林氏家傳》,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許夢青《鳴劍齋遺草》,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黃臥松主編《鳴鼓集》,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莊龍《南村詩稿》,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林資修編《櫟社第一集/雲從詩草》,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林資修編《櫟社第一集/怡園吟稿》,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連雅堂《劍花室詩集》,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臺灣詩薈雜文鈔》,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辛亥櫟社春會擊鉢吟錄》,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十週年大會詩稿》,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附《大墩小集擊缽吟》,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零星詩稿》,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癸丑年第三期課卷》,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癸丑年第四期課卷》,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癸丑年第五期課卷》,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櫟社癸丑年第六期課卷》,全臺詩工作成果檔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