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伊晴
Cheng, Yi-Ching
論文名稱: 漢語「並且」和「而且」在語義與篇章上之差異及其教學建議
A Semantic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f “Bingqie” and “Erqie” i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 陳俊光
Chen, Jyun-G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連詞語義特徵動態/靜態範距局部連接整體連接語法化語義弱化語義連貫
英文關鍵詞: conjunctions, semantic features, state vs. dynamics, scope, local link, global link, semantic redu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cohere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0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為研究的架構,並以實際語料為分析來源,研究現代漢語「而且」和「並且」在語義以及篇章層面的語言現象,最後並試著把研究結果應用在教材與教學之中。
    本研究採用臺灣「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以及「聯合知識庫」(UDN Data)之語料,蒐集含有「而且」、「並且」的語料各300筆,一共600筆語料進行分析研究。基於前人的研究,深入探討這兩個詞的語義特徵,並分析兩者篇章功能的異與同。
    首先,在語義層面,雖「而且」與「並且」」皆可表遞進功能,且皆具有其後多接「已然態」的語義特徵。然而,筆者亦發現了兩者有著不同之處,包括:「而且」前後分句多為遞進關係,其次為並列關係,而「並且」主要表達「並列」關係,其次為「遞進」關係,此外還能表動作先後的「先後關係」。二、「而且」所連接之單位則多有「靜態性」的語義特徵,而「並且」所連接之單位則多有「動態性」的語義特徵。
    其次,在篇章層面,「並且」呈現的範距較小,多連接詞彙、短語和分句等「局部性連接」,而「而且」的範距則較大,可放在句首連接兩個不同的句子,甚至段落,「整體性連接」之比例明顯較高。再者,在連詞語義弱化程度上,「並且」的語法化程度較低,而「而且」的語法化程度則較高,有轉換話題、開啟新話題、回復舊話題的功能,「並且」則無明顯此特徵。因此我們可推斷出「而且」相較於「並且」語義弱化程度更高。最後本研究針對「而且」和「並且」的在篇章層面的語義連貫的功能進行分析。
    最後,筆者根據本研究結果,評析四套通行於臺灣的對外華語教材──《遠東生活華語》、《當代中文》、《實用視聽華語》、《時代華語》,並將「而且」和「並且」的研究結果與建議應用於教學當中。

    This thesis adop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which includes ideational,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With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we inspects the semantic and discourse aspects of two Chinese connectors – “erqie” and ”bingqie”. Moreover, the findings are applied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Substantiated by empirical corpus, this research examined 600 tokens of data from two major corpora in Taiwan, in which 400 tokens were collected from Chinese Work Sketch Engine and 200 tokens from UDN Data. Based on former studies related to “erqie” and “bingqie”,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d the semantic features between “erqie” and “bingqie” and differentiated them in discourse function.
    First, at the semantic level, “erqie” and “bingqie” both possess semantic features of “increment” and “coordination”. However, “erqie” primarily indicates ”incremental relation” while “bingqie” primarily expresses “coordinative relation” Moreover, the essential semantic difference between “erqie” and “bingqie” is that “bingqie” can also express a “temporal sequencing relation” of two coordinative clauses or phrases. Addtionally, “erqie” ha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state” and “realis (actualization)”, while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bingqie” are “dynamics” and “realis (actu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discourse level, “bingqie” has a smaller scope and usually serves as local link to connect lexical, phrasal or clausal units. On the other hand, “Erqie” has a larger scope and can serve as global link not only to connect words and phrases but also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As for the semantic reduction in these two conjunctions, “erqie” has displayed more grammaticalization, while “bingqie” has undergone less of it. Additionally, all use of “bingqie” in this study serves as a logical connector. In contrast, some instances of “erqie” appear to function as a discourse marker or a conversational strategy, such as to change topic, initiate a new topic, or resume an old topic. Finally, we compared and differentiate “bingqie” and “erqie” in terms of their coherence at the discourse level.
    Lastly, in applying results of the findings in this thesi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we reviewed four Chinese textbooks widely used in Taiwan. Moreover,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further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本文架構 4 第五節 術語解釋 5 一、 邏輯連詞 5 二、 語義弱化和語義虛化 5 三、 語法化 6 三、 動態與靜態 6 四、 已然態與未然態 6 五、 範距 7 六、 銜接與連貫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而且」與「並且」的語義與語法功能 9 一、 「而且」和「並且」的歷時語義 10 二、 「而且」和「並且」的共時語義 14 三、 「而且」和「並且」的共時語義 18 四、 相關理論概念 22 第二節 「而且」和「並且」的篇章討論 24 一、 相關理論概念 24 二、 「而且」和「並且」的相關篇章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一、 研究分析架構 33 二、 研究問題一 34 三、 研究問題二 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2 一、 語料來源 43 二、 教材評析與教學建議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而且」與「並且」的語義特徵 45 一、 「而且」和「並且」的核心語義 45 二、 「而且」和「並且」:「動態」或「靜態」的特徵 55 三、 「而且」和「並且」:「已然態」或「未然態」的特徵 62 四、 小結 70 第二節 「而且」與「並且」在篇章上的差異 71 一、 「而且」和「並且」的範距大小 71 二、 「而且」和「並且」發展為篇章標記的語法化程度 78 三、 「而且」與「並且」下文的語義連貫性為何 85 四、 小結 97 第三節 總結 98 第五章 教學啟示與結論 101 第一節 教學啟示 101 一、 現行華語教材中的「而且」與「並且」 101 二、 綜合評析與建議 108 三、 教學建議 109 第二節 結論 111 一、 總結 111 二、 研究限制與展望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0

    中文文獻:
    方 梅(2000)。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第5期:459-470 頁。
    王用源、靳敏(2018)。同義單雙音節連詞“以—以便”、“並/且—並且”的差異比較。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12-115頁。
    王自強(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景萍(1999)。「並」的語義分析及其與「並且」和「而且」的異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96-100頁。
    白荃(1993)。而且和再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04-109頁。
    朱四美(2009)。“而且”、“並且”、“況且”的語義、語法、語用分析。湖南:中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朱永生、嚴世清(2001)。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曉琪(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鐵根(1999)。現代漢語時制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17-23頁。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話」。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268-275頁。
    邢福義(2001)。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林吟聯(2011)。現代漢語「並」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其教學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苗興偉、翟紅華(2000)。話語序列的連貫關係。山東外語教學,第一期:20-25頁。
    侯學超(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雙雲(2006)。遞進層級句式的關聯與易位。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19-27頁。
    姚雙雲(2017)由「語義鏡像法」看「而且」的並列用法。漢語學報。第3期:2-8頁。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97)。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馬劍春(2017)。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連詞「而且」與「並且」研究。廣西:廣西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台北:正中書局。
    張文賢(2009)。轉折連詞「但是」的整體連接功能。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兩岸四地語言與生活。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婕洋(2017)。漢語「於是」和「所以」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
    張斌(2001)。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嘉倫(2012)。漢語「而且」與「再說」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
    張曉(2012)。英語語篇中的因果連貫關係。北京:北京印刷學院。外語學刊;2012卷4期(2012/07/04),96-99頁
    許餘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寶勤(1994a)。先秦連詞“而”語法語義考察古漢語研究。古漢語研究。第1期(總第22期):89-93,96頁。
    陳寶勤(1994b)。試論「而后」、「而已」、「而況」、「而且」、「既而」、「俄而」、「然而」。沈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59-66頁。
    彭小川(1999)。副詞「並」、「又」用於否定形式的語義、語用差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8)2:54-61頁。
    彭小川、趙敏(2004)。連詞「並」用法考察。暨南學報。108(1):107-11頁。
    游雅欣(2017)。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
    慈濟大學華語中心主編(2020)。時代華語4。台北,正中書局。
    葉德明主編(2005)。遠東生活華語 1。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苡廷(2015)。漢語「連字結構」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
    趙新(2003)。「因此、於是、從而」的多角度分析。語文研究。第1期:26-34頁。
    輔仁大學華語文中心(2019)。時代華語2。台北,正中書局。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璐(2015)。遞進標記詞語“而且”“並且”“並”和“且”的異同。哈爾濱學報,第1期:112-114頁。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 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鄭貴友(2002)。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外文出版社
    英文文獻:
    Comrie, Benrard. (1985). Ten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II. Journal of Linguistics, 4, 199-244.
    Halliday, M.A.K.(1970).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J. Lyon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Halliday, M.A.K.(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A.K.(1994). 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A.K., & Matthiessen, C. M. I. 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Hopper, Paul J., &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2012).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hun, Marianne. (1995). On the relativity of irreality.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oan Bybee and Suzanne Fleischman, eds. 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3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67-388.
    Teng, Shou-Hsin. (1998). Seg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2), 41-52.
    Wang, Chun-Chien. (2011). Discourse-Pragmatic Functions of Erqie in Spoken Taiwan Mandarin. 國立中山大學:第十二屆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2011年9月 23-24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