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秀美 Hsiu-Mei Wu |
---|---|
論文名稱: |
員工休閒運動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為例 A Survey of the Recreational Sport Behavior for Employees: |
指導教授: |
陳美燕
Chen, Mei-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休閒運動行為 、臺灣自來水公司 |
英文關鍵詞: | recreational sport behavior, Taiwan National Water Corpor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休閒運動的議題,已成為當前社會的脈動,在強化健康生活與愉悅身心的今天,休閒運動與健康促進品質息息相關,這種概念對於職場員工和企業更是重要。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臺灣自來水公司員工特性、參與休閒運動之現況與對休閒運動感受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之東(第九區管理處)、西(總管理處)、南(第六區管理處)、北(第十二區管理處)之正式員工約1,484人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回收有效樣本為601份。研究工具包括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對休閒運動之感受量表。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自來水公司女性員工稍多於男性,從事休閒運動以促進身體健康為動機,平均每週參與次數1~2 次,通常是利用星期六及星期日從事運動行為,大都利用晚上時段,運動持續時間平均在31~60分鐘,運動阻礙原因以沒有時間佔大多數,2009年約有70%員工無參加公司的運動社團,最近六個月內參加休閒運動最多的項目為散歩,通常是利用社區公園、運動場,大多數以家人為主要同伴。以卡方檢定結果發現:不同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在參與休閒運動時段上有關聯性,而不同的月平均收入、工作性質類別在參與休閒運動時段上則無關聯性。以t 檢定結果發現,不同的性別、婚姻狀況在休閒運動感受上無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性質類別等在參與休閒運動感受上亦無顯著性差異。顯示臺灣自來水公司員工在對於運動的感受總體上是屬於正向的感覺。建議臺灣自來水公司增加成立運動社團及相關運動資訊,員工則先從培養規律性運動習慣著手,再求運動量及運動技能的提昇,以達成終身運動的最終目標。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臺灣自來水公司規劃員工休閒運動社團之依據及未來學術上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1)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ee’s participating status who work at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 (2)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al sports and the quality of healthy experiences. Recreational sports questionnaires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by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s employees from the east, west, south and north branches, total 1,484 employees. 60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demographical differences among participators, participating status, correlation table of quality and experiences. It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χ2 test, t-test, one way-ANOVA. The results were found that there are more female employees than male employees who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n order to improve individual health as for incentive factor. Respondents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sports around 1~2 times a week, and they usually do sports during Saturday and Sunday, and the night time is the most popular. The time average is from 31-60 minute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to influence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s the shortage of time. In 2009, about 70% of respondents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leisure group and clubs from the company. For the past 6 months, the most popular recreational sports were walking, and the most popular places were the community parks and athletic field. Family members were usually their companions while doing recreational spor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test, different gender, marriage statu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recreational sports. From the results of one way-ANOVA, individual 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quality of recreational sports and difference in age,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 It indicates that employees who work at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 have positive feedback regarding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t suggests that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 may develop more sport clubs and related leisure information. Employees could start their regular exercise activities as a daily habit, then for more focus on the quantity of exercise and the advanced skills, in order to achieve exercise recreational sports in the long term. This study could be referred by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 studying employee’s recreational sport sand developing leisure events and clubs, and also could be referred by other academic uses and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市:作者。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臺北市:品度出版。
王偉琴、吳崇旗(2005)。科技掌控你的休閒生活嗎?從時間運用方式談科技與休閒的關係。大專體育,79,96-103。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成果說明會。2007年6月8 日,資料引自行政院網址http://www.doh.gov.tw/cht/content.aspx?doc_no=46727。
行政院主計處(2004)。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時間運用。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2008 年7月11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ncpfs.gov.tw/edoc/931029.doc.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2005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表。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4)。91年衛生統計動向。2008年3月17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s/index.htm。
何奇叡(2003)。臺中市國小體育教師休閒運動行為與專業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利志明(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55-62。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呂星璜(2003)。民宿業者經營歷程與休閒運動涉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313-332。
李清榮(2006)。教師人際關係的經營。通識研究集刊,10,241-258。
李嘉慶(2001)。屏東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蘭、陸玓玲、李隆安、黃美維、潘怜燕、鄧育琳(1995)。臺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中華民國公共衛生雜誌,14(4),358-367。
李碧霞(2001)。中老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杜娟娟(1999)。休閒行為的性別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110-127。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易利(1998)。臺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與需求之研究。臺中市:霧峰出版社。
邱明宗(2007)。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邱逸揚(2004)。臺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靜如(2003) 。職場員工對健康促進活動認知、態度、需求、參與情形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3,29-42。
卓俊辰(2001)。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卓俊辰(2002)。健康體適能管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授課講義,未出版。
卓俊辰(1996)。運動與健康。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周乙郎(2008)。健康不求人-紓解壓力有妙方。工作與休閒學刊,1(1),7-11。
林正常、王正順 (2002)。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臺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臺灣衛誌 。26,218-226。
林長青(2009)。高高屏區福智團體成員參與休閒運動與團體凝聚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惠玲、陳正倉(2009)。應用統計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菲敏(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南投縣。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14-226。
林敬銘、張家昌(2006)。提升民眾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因素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4-36。
林縈婕(2009)。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旭龍(2000)。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學女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俞素華(2007)。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姜逸群、呂槃、江永盛、黃雅文(1988)。民眾的健康意識及中老年病預防之健康行為調查。衛生教育雜誌,9,67-81。
洪煌佳(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249-258。
范國棟、李蘭(2008)。職場健康促進:國際與臺灣經驗之比較。臺灣衛誌,27(4),271-281。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1),69-78。
高俊雄(2000)。休閒相關概念。載於蔡特龍(主編),休閒活動(67-78)。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縣: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正發(2000)。臺北縣新莊市國小學生家長運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7)。大學生休閒運動阻礙量表競爭模式策略與發展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2),1-15。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 臺北市:新文京。
張彩秀(1992)。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醫學院,臺北市。
張彩秀(1995)。不同運動行為的中老年人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弘光醫專學報,25,1-19。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季刊,15(1),28-36。
張藏晏(2008)。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耀中(2002)。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郭亮吾(2008)。針對臺北市高中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雅婷、林伯修(2007)。臺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7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88-89。
郭曉文(2000)。學童母親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仲杰(2006)。臺北市公立高工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志成、俞柏志、王毓鼎與柯佩岑(2007)。淡水地區大學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淡江體育,10,115-126。
陳尚彣(2008)。臺灣微軟公司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苓芬(2005)。企業規模與實施職場健康促進之調查研究,臺灣管理學刊,5(1), 149-168。
陳真美(2001)。職業婦女運動行為及其相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家銀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湘(1996)。景文工商專科學校教師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壢市:宏泰。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安男(2008)。彰化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黃金柱 ( 2002)。職前體育師資培育應有的適能教育。研習資訊,19(2),45-54。
黃瓊慧、黃坤得(2003)。適應體育觀點探討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之權利。大專體育,68,100-105。
楊美貞(2004)。臺灣地區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曉芸(2008)。臺中市民眾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詹德基(2007)。中國休閒運動之興起與發展。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59,1-12。
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廖振宏(2004)。由社經地位、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家庭休閒消費分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劉建昌(2008)。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歐正中(2005)。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潘正德(2000)。壓力管理。臺北市:心理。
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蔡長啓(1991)。我國發展休閒活動的應有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4),4-10。
蔡佶縉、李茂順(2006)。學習社會中的成人及終生教育。論文發表於2006臺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臺北縣:國立臺北大學。
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專書,1-14。臺北市。
鄭健隆、葉進純(2000)。兼俱動態、靜態的電動腳踏車監測系統。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3,203-20。
黎萬錩、張少熙(2009)。企業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 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 ( 2 ),71-83。 ..
賴芳雪(2009)。中華電信健康會館消費者消費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南廷(2008)。以社會生態學模式探討成人從事健走行為的影響因子-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筑虹(2005)。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參與程度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鍾東蓉(2000)。臺北市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嚴詠智(2006)。臺南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俊賢(2002)。全適能生活型態健康觀。國民體育季刊,31(1),81-95。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dge of Sport Medicine (2002).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7). Update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 ines released today. Ret r ieved September 10, 2007, from http://www.acsm.org/AM/Template.cfm?Section=ACSM_News_Releases&CONTENT ID= 7 7 6 9&TEMPLATE=/CM/Co n t e n tDi s p l a y . c fm.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12), 22-33.
Blair, S.N. (1993).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1993 C.H. McCloy Research Lectur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4), 365-376.
Dessler, G. (1997).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7th edition). N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Fentem, P.H. (1992). Exercise in prevention of disease.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48(3),630-650.
Godbey, G. (1997). 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ing, A. C., Blair, S. N., Bild, D. E., Dishman, R. K., Dubbert, P.M., Marcus, B. H., Oldridge, N. B., Paffenbarger, R. S., Powell, K. E., & Yeager,k. k.,(1992).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terventions in adults.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24(6), 221-236.
Mitchell, D.(1998).promoting enjoyment and self-belief though work rehabilitation.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6), 344-350.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2nd ed), Chapaign, II.; Human Kinetics.
Nies,M.A., Vollman,M., & Cook, T. (1998).Facilitators,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for exercise in European women in the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15(4), 263-272.
Powell, K. E., Thompson, P. D., Caspersen, C. J., & Kendrick, J. S. (1987). Physical activity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8, 253-287.
Scanlan, T. K., & Lethwait,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etition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V.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5-35.
Siscovick, D.S., Laporte, R.E., & Newman, J.M. (1985). The disease-special benefits and risk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80-188.
Stevent, M., Lemmink, K. A. P. M., De Greef, M. H. G., & Rispens, P. (2000). Groningen active living model: Stimulation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First results. Preventive medicine,31, 547-553.
Watson, J.F. (1996).The impact of leisur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on the physical recreation.leisure participation time of college students.Dissertation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