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鈴
論文名稱: 福音與謠言:清代官民對基督教活動的看法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謠言教案基督教清代民教衝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49下載:3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關教案研究著作多半關注中國內部反教的聲音與原因探討。雖然有學者關注到傳教士在華的貢獻,但這是站在傳教士角度來看,關於中國部分,尤其是非教徒,在當時是否有客觀看待基督教部分,卻少有人注意。晚清在民間所流傳的各式負面反教謠言,已經漸漸形成一種輿論上的暗流,使得社會慢慢被侵蝕,對整個國家社會的向前發展是不利,在這樣的情形下,是否會有人出現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呢?
    從相關史料中可以發現一些清朝官民對基督教的言論並非全是反教。無論這些聲音是基於何種考量,也不管是否為教士或教民的辯駁,或是官員基於國防外交考量,也許雙方皆有預設立場,但卻不容抹煞晚清時期對基督教看法是存在有不同聲音的事實。本論文的研究,希望能夠在探討已趨完備的反教言論中,補足另一塊令人忽略的地方。

    福音與謠言:清代官民對基督教活動的看法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方法………………………………………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史料運用…………………………………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向…………………………………17 第二章 盛清諸帝與傳教士的關係………………………………19 第一節 康熙皇帝與傳教士……………………………………19 一. 傳教士入京供職………………………………… …19 二. 康熙皇帝自憤而學……………………………………27 三. 從家人父子到技藝之人………………………………30 第二節 雍正皇帝與傳教士…………………………………… 34 一. 不惡西洋之教,從眾議耳……………………………34 二. 西人通曉曆數,國家用之……………………………37 第三節 乾隆皇帝與傳教士…………………………………… 42 一. 寬嚴不一,視國家安危而定………………………… 42 二. 著迷西洋技藝,從寬容留…………………………… 44 三. 英使謁見衝突…………………………………………54 第四節 禁教到弛教…………………………………………… 56 一. 嘉慶時期的禁教…………………………………… …56 二. 道光時期的弛禁政策…………………………………61 第三章 謠言、教案與政府的關係………………………………67 第一節 謠言與教案………………………………………………67 一.謠言的誕生與傳播-以周漢反教為例………………… 67 二.因謠言而起的案例………………………………………92 第二節 中外政府處理反教謠言的態度…………………………102 一.污衊毀罵,傷中外之和…………………………………102 二.嚴加查拿,以律治罪……………………………………107 第四章 清代反教人士對基督宗教的看法…………………………117 第一節 士大夫反基督教思想……………………………………117 一.中國反教傳統……………………………………………117 二.夷夏之防…………………………………………………121 三.異端邪說…………………………………………………125 四.違反倫常綱紀……………………………………………129 第二節 民教反教謠言…………………………………………… 132 一.對育嬰堂的質疑…………………………………………133 二.採生折割…………………………………………………135 三.迷拐婦女…………………………………………………139 第三節 開堂聚眾,居心叵測…………………………………… 145 一.神秘驕縱,心懷不軌…………………………………… 145 二.禁教士育嬰,以釋群疑………………………………… 153 三.民氣不可挫……………………………………………… 157 第五章 清代非反教官民對教案的態度……………………………161 第一節 持平辦理,毋生枝節…………………………………… 161 一.堅守和約,約束傳教士行為…………………………… 161 二.仰體朝廷,權宜時勢…………………………………… 167 三.從速了結,加強保教………………………………………171 第二節 守定和議,絕無更改…………………………………… 174 一.國家安全至上,勿輕啟戰端…………………………… 174 二.謠言中傷教士,嚴加取締……………………………… 178 三.洋務對非攻教官員的影響……………………………… 186 第三節 弭訛辯謠,平和眾怒…………………………………… 191 一.醫療傳教………………………………………………… 191 二.基督教有益中國說……………………………………… 196 第六章 結論…………………………………………………………205 徵引書目………………………………………………………………211 附錄……………………………………………………………………219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內務府活計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文獻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夷務始末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第一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收入《文獻叢編》上,臺北,國風出版社,
    1964年。
    《教務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
    《教務教案檔》,第二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
    《教務教案檔》,第三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
    《教務教案檔》,第四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
    《教務教案檔》,第五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
    《教會新報》,第一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教會新報》,第二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教會新報》,第三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教會新報》,第四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教會新報》,第六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清世祖聖祖御製詩文》第六冊,《御製文第四集》,收錄於故宮博物院編,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掌故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萬國公報》,第25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萬國公報》,第26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萬國公報》,第36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萬國公報》,第40冊,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717,臺北,商務出版
    社,1983年。
    《聖諭廣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717,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熙朝定案》,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7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1970年。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197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1
    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4
    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嵇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明倫,《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莊吉發總編輯,《先正曾國藩文獻彙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年。

    二、官書典集: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毛詩》,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4年。
    《左傳》,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4年。
    《周禮》,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4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9年。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988年。
    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
    開明書店,1984年。
    沈之奇,《大清律輯註》(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沈之奇,《大清律輯註》(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周振鶴編,《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程宗裕,《教案奏議彙編》,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0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注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55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薛允升,《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重刊本(三)。

    三、專書著作: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孔復禮(Philip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臺北,時英出版社,
    2000年。
    (日)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0年。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總經銷,1969年。
    方濬師撰,盛冬鈴點校,《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王士禎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州,福建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會,
    1947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王安石,《王臨川集》,臺北,商務出版社,1968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卡普費雷(Jean-Noël Kapferer)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臺北,
    桂冠出版社,1992年。
    左步青選編,《康雍乾三帝評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
    白晉,《康熙帝傳》,收入《淸史資料》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吳伯婭,《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85年。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85年。
    李剛巳,《教務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李時岳,《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湖南,岳麓書社,2000年。
    林美玫,《禱恩述源:臺灣學者基督宗教研究專書論文引得》,臺北,宗博出
    版社,2006年。
    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國福音神學院,1983。
    約瑟夫‧塞比斯著;王立人譯,《耶穌會士徐日升關於中俄尼布楚談判的日
    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
    埃利亞斯‧卡內提(Elias Canetti),《群眾與權力》,北京,中央編譯出
    版社,2002年。
    容閎,《西學東漸記》,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馬偕(G.L. Mackay),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
    年。
    (義)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4年。
    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力,劉鑒唐,《中國教案史》,四川,社會科學院,1987年。
    張之洞,《勸學篇》,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張誠著,陳霞飛譯,《張誠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張澤,《清代禁教時期的天主教》,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年。
    梁廷枏撰,駱驛、劉驍點校,《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梁家麟,《福臨中華-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香港,天道書樓,1988)。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嵩燾等著,《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陳其元撰,楊璐點校,《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臺北,商務印書館,
    1991年。
    麥高溫,《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斯當東著,秦仲龢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長沙,岳麓出版社,1993年。
    湯森著,吳相譯,《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
    年。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黃柏祿,《正教奉褒》,收入《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大學出版
    社,2003年。
    董叢林,《龍與上帝》,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歷史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00年。
    劉錫鴻,《英軺私記》,收入《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樊國樑,《燕京開教畧》,收入《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大學出
    版社,2003年。
    蔡蔚群,《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文化,2000年。
    談遷撰,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魯珍晞,《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2000年。
    蕭靜山,《天主教傳行中國考》,收入《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
    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閻宗臨,《傳教士與法國早期漢學》,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年。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羅光《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臺南,徵祥出版社,1967年。
    嚴嘉樂,《中國來信1716-1735》,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四、期刊、論文:
    王明蓀,〈中國北邊政策之初期形成〉,《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85年。
    呂實強,〈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在華傳教目的的疑懼(1860-1898)〉,
    《師大歷史學報》,1975年第3期。
    呂實強,〈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義理的闢斥(1860-1898)〉,《師大歷
    史學報》,1974年第2期。
    李恩涵,〈同治年間反基督教的言論〉,收入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恩涵,〈咸豐年間反基督教的言論〉〉,《清華學報》,1967年新卷6期
    1、2合刊。
    周宗賢,〈清末基督教宣教師對臺灣醫療的貢獻〉,《臺灣文獻》,1984年第
    35卷第3期。
    夏春濤,〈太平天國宗教“邪教” 說辨正〉,《山西大學學報》,2002年第
    25卷第2期。
    梁景之,〈從“邪教”案看清代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關係〉,《清史研究》
    2003年第3期。
    莊吉發,〈清高宗禁教考〉,《清史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年。
    郭松義,〈清代刑案中記錄的蒙汗藥〉,收錄於朱誠如主編《清史論集——慶
    祝王鍾翰教授九十華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陳方中,《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傳教活動與影響(1860~1870)》,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陳莉婷,《從容教到禁教:清朝政府對天主教政策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陳獨秀,〈基督教與中國人〉,《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北京,中
    華書局,1977年。
    華惠德,〈初創時期的福建華南女子大學〉,《教育評論》,1990年第1期。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996年
    第七卷第一期。
    黃一農,〈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衍生的傳說〉〉,《漢學
    研究》,1993年第11卷第2期。
    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1991年新21卷第2期。
    黃貞,〈破邪集自敘〉,收錄於(明)鍾始聲撰,柴田篤解題,《闢邪集》,京
    都,中文出版社,1972,據文久元年(1861)刊本影印。
    黃貞,〈尊儒亟鏡敘〉,收錄於(明)鍾始聲撰,柴田篤解題,《闢邪集》,京
    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據文久元年(1861)刊本影印。
    楊大春,〈晚清政府的教會育嬰政策述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
    第4期。
    楊光先,〈請誅邪教狀〉,收入於《不得已》,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雷妮、王日根,〈清代寶慶府社會救濟機構建設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嬰堂和養
    濟院爲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趙春晨,〈晚清洋務派與教案〉《廣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12期。
    劉緒義,〈“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湘南學院學
    報》,2004年第25卷第4期。
    蔣德璟,〈破邪集序〉,收入於夏瑰琦編,《聖朝破邪集》,香港,宣道出版
    社,1996年7月,第一版。
    蔡和森,〈以後一切對華侵略皆以教育的形式出之〉,《蔡和森文集》,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薛福成,〈李伯相論西人傳教〉,收入《庸庵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年。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收入於《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北
    京,三聯書局,1998年。
    鞠德源,〈清代耶穌會士與西洋奇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二
    期。
    鞠德源,〈清宮廷畫家郎世寧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故宮博物
    院院刊》,1988年第二期。

    五、外文資料:
    J.Fairbank,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aul A. Cohen , 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
    187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