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翎茵
論文名稱: 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
指導教授: 張峻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美術園道符號消費空間生產列斐伏爾
英文關鍵詞: Museum-Park-Avenue, Symbolic consumption, Space production, Lefebve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中市屬於都會型消費,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對於飲食消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美術園道商店街,餐飲店家密集,主要集中在五權西三街及五權西四街上,成為一條享譽臺中市的特色餐廳街。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以及訪談規劃者藉由哪些規劃構想、方式來營造出美術園道商店街,最後藉由研究者觀察法、問卷調查與簡單訪談,來了解消費者再現美術園道商店街的方式。
    本研究以人文地理學與後現代社會理論所建構的「三元辯證」理論當中,空間的再現與再現的空間藉以闡述美術園道的消費空間,再以「後現代主義」中消費文化、符號消費、美學消費等理論,來說明消費者如何消費歷史歷程中空間的轉變,享受美術園道的空間意象而再現空間。
    最後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美術園道商店街整個形塑的源由,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於綠地、綠帶的重視,進而在多次的都市計劃當中規劃了綠園地與公園道等內容,影響到國民政府於民國45年規劃園林大道,其中第七號為今日美術園道,後來許多商家看中此區的商機,來此開設庭園咖啡餐飲店,由於生意不錯,也促使政府著手規劃為美術園道商店街。二、規劃者力量的介入,促使美術園道商店街空間的再現,首先列為經濟部商業司的示範形象商圈之一,並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輔導三年,配合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而協助其軟硬體建設,加上台中市政府從旁協辦藝文活動與園道景觀維護,而將其塑造成一個充滿文化氣息、自然綠意、藝術美質的商店街,而美術園道商店街協會與店家透過舉辦活動、行銷與規劃商店的方式,將其構想投入空間當中。三、店家與消費者再現美術園道商店街的方式,大多受到規劃者構想而接受規訓,然而還是有少數民眾打破規訓再現其消費行為。四、進入後現代消費社會的現今,消費者來到美術園道商店街主要為了消費符號價值。

    Taichung city is a consumer city,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the catering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ly high with the per capita income is getting raised. The catering-industry-intensity of the Museum-Park-Avenue is mainly centered on Wu Quan West Street 3 and Wu Quan West Street 4, celebrated for the renown feature become the specific dining streets.
    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forming and constructing progress of the Museum- Park- Avenue shopping streets, via the interviews of the planners(programmers) to learn what sorts of planning conceptions,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Museum-Park- Avenue .In terms of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researchers ,questionnaire(s) and brief interview to know about the ways to reconstruct the Museum-Park-Avenue Shopping Streets.
    This research is by means of the Trialectics of Spatiality Theory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Humanity Geography and Post-modern Social Theories ,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and Representational Space to expand on the consumption space of Museum-Park-Avenue. Next, according to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the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the Esthetics Consumption of “Post-modernism” , expounding the above-mentioned theories to show how consumers to consume the change of space in the history progress , and to enjoy the Space Image by representing the space.
    This research is summarizes as the follows in conclusion: First,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 green lands and green belts , resources the whole progress of the forming and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Museum-Park- Avenue Shopping Streets. In many times of urban plans to map out the green garden areas and park avenues., which had effects on the avenue plan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45th year of Republic Era. The seventh avenue of the planning designs is the present Museum-Park-Avenue , in which area many businessmen valued the profitabl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en opened the Garden-Cafe shops. As the result of good business, government began to promote the scheme of the shopping street on Museum-Park-Avenue. Second, the affiliation of the programmers' power urg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useum-Park-Avenue Shopping Streets which had been made into a list as the image Trade area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 in the first instance. Besides, the shopping streets were entrusted to th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of Chinese Productivity Center for three years. With the urban versus rural style and fea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ssistance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velopment , adding up the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assisting along by the art and literature performance and activities, plus the landscape maintenance, to mold an abundant green nature , literary atmosphere, and artistic beauty on the shopping streets. Through the commercial associations and shop owners holding exhibitions or activities, the marketing and the programs to put the conceptions into the space. Thirdly, the representation ways of the shops and consumers mostly follows the regulation ways of the original programme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few consumers breaking the rules to represent the space feature and consumer behaviors. The fourth, access to the present post-modern consumer era, the purpose of the consumer coming to the Museum-Park-Avenue shopping streets is for the value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 錄 ..................... Ⅳ 圖目錄 ..................... Ⅵ 表目錄 ..................... Ⅸ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簡介 ..............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理論之整理與回顧 ........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 18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中市綠園地及公園道之規劃...... 18 第二節 國民政府來臺後臺中市綠園道的規劃 ...... 33 第三節 政府規劃下「美術園道」之空間再現 ...... 41 第四節 店家聚集後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再現 ....... 49 第三章 規劃者對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所營造的消費空間................... 59 第一節 政府對美術園道商店街的規劃構想....... 59 第二節 美術園道商店街管理委員會的功能與影響 .... 72 第三節 美術園道商店街中店家的規劃構想....... 78 第四章 消費者對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再現....... 92 第一節 美術園道商店街店家再現商街組織的規劃.... 92 第二節 消費者再現規劃者預期之美術園道商店街空間... 94 第三節 消費者再現美術園道商店街的方式........ 108 第四節 小結 ..................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結論 .................. 124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後續研究方向.......... 127 ◎參考文獻................... 129 ◎謝 辭 ................... 134 ◎附件一 臺中市美術園道相關法令整理一覽表... 135 ◎附件二 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住宅區」規定. 138 ◎附件三 消費者對美術園道商店街的空間感受及回應方式之問卷內容............ 140 ◎附件四 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店家的規劃構想... 142

    參 考 文 獻
    一、 《專書》
    Baudrillard, J.(1965):物體系(林志明譯,1997),臺北:時報。
    Baudrillard, J.(1970):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2006),南京:南京大學。
    Featherstone M.(199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2000),南京:譯林。
    Foucault,M.(197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2007),臺北:桂冠。
    Halprin Lawrence(1983):人類環境中的創造過程—RSVP環(王錦堂譯),臺北:臺隆,p82。
    Mansvelt J.(2005):消費地理學(呂奕欣譯,2008),台北:韋伯。
    Soja Edward W.(1989):後現代地理學(王文斌譯,1994),北京:商務。
    Soja Edward W.(1996):第三空間(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臺北:桂冠。
    中國生產力中心(2003):推動商圈新紀元,臺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王小璘、何友鋒(2002):臺中市城鄉風貌總體改造計畫,臺中:臺中市政府。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市:田園城市。
    林良哲、袁興言(2003):臺中文獻第六期-臺中市歷史建築發展回顧(1945以前)專輯,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姚建平(2006):消費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星野克美等(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臺北:遠流。
    張勝彥(1999):臺中市史,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清岱工程顧問公司(1999):綠園文化特區—美術園道商店街營造暨景觀更新計畫,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黃世孟(1992):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書局。
    黃武達(1999):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臺北:文笙書局。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臺灣都市史硏究室。
    經濟部商業司(2001),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發展計畫九十年度期末執行報告書,臺中:中國生產力中心中區服務處。
    臺中市政府(1986):變更臺中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說明書,臺中市:臺中市政府。府工都字第12291號。
    臺中市政府(1993):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至省立美術館間園道及其鄰近地區土地使用管制與交通影響之研究,臺中: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2003):臺中市公園綠地(綠園道)發展計畫,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中市政府(2003):變更臺中市市計畫(舊市區、後車站地區、後庄里地區、北屯東山重劃區附近地區、西屯中正重劃區附近地區及西南屯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民國92年12月30日公告實施。
    臺中市政府(2005),臺中市九十三年都市計畫年報,臺中市: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計畫課。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1956):臺中市都市計畫說明書,臺中市政府建設局,府建字第12750號公佈。民國45年11月01日重新公佈。
    蔡孟洳(2003):浪漫都會綠園道之與美術園道共舞,臺中市:銀色。
    篠原正巳(1996):臺中市日本統治時代的記錄,臺北:臺灣區域發展研究院臺灣文化研究所。
    二、 《學術論文》
    王秋掬(2004):臺中市電子街的型塑與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沛璁(2005):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地方產業街道規劃因子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為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賓(2002):遊客對都市綠園道設施的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經國綠園道為例,臺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樺(2003):當代臺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書賢(2001):商圈塑造與意象關聯之研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文照(2003):商店街區再發展之問題研究—以經濟部商業司推動之「形象商圈」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杏霞(2006):漫遊者於城市隙縫-臺北東區巷弄空間,真實/看不見/再現之探究,臺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霏(2005):新竹市形象商圈遊客滿意度與環境意象之研究,新竹: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威逸(2004):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產業觀光發展與空間生產,臺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臺北-消費文化的省思,臺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林國華(2003):形象商圈永續發展整合運作機制之研究-以和平鄉谷關溫泉商圈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盈(1999):不同植栽配置模式之減噪效果研究-以臺中市綠園道系統為例,臺中: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青(2001):臺中市天津路服飾街商業空間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高碧英(2001):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統百貨和平店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嘉玲(2003):臺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臺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兒(2002):高雄市新堀江商圈青少年消費空間之詮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馨尹(2002):臺中理想國藝術街坊的轉變與形塑,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世輝(2004):臺北市商店街區發展政策推動機制與成效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瑞聰(2005):商店形象、消費者滿意與消費者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圈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懿欣(2000)不可見的城市-探尋西門町的精神性,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婉如(2001):都市發展與社區商圈形塑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個案分析,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臺灣-以星巴克為例,臺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建甫(1999):一個商業造街的形塑與蛻變-由「仕紳化」角度看臺中市精明一街,臺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志浩(2001):利用數量化理論建立臺中市商店街商家選擇模式─以美術館園道與精明一街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建科(2003)都市公共開放空間之環境品質與社會生產—臺北西門町地區之個案,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立夫(2003):商圈休閒活動需求之研究-以日月潭形象商圈為例,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偉良(2003):地區發展計畫對特色產業商店街發展成效之評價─以三義水美木雕街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夫(2005):新店市老街商圈更新再造發展之困境與對策-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戴祖亮(1985):都市中心商業區街道景觀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培如(2006):二戰後臺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敏儀(2003):臺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臺灣為例,臺北: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期刊》
    張漢裕、Ramon ,H Myers (1965):臺灣在日據初期之殖民地發展政策—官僚資本家企業之一例,《臺灣文獻》,第16卷,第三期。
    陳坤宏、王鴻楷(1993):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二部分:一個新的都市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建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1-17。
    蘇美彥(2000):遇見布希亞誠品書店、符號的消費與符號的空間-以誠品敦南店為例,《地理教育》,26:79-94。
    Baudrillard, J.(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蔡崇隆譯),《當代》,65:68-71。
    四、 《外文》
    Baudrillard, J.(1983):Simulations,New York:Semiotext(e).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五、 《參考網站》
    1. 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http://www.tmoa.gov.tw/(2006)。
    2. 經濟部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http://gcis.nat.gov.tw/welcome.jsp。
    3. 臺中市文化局全球資訊網網站:http://www.tccgc.gov.tw/(2007)。
    4. 臺中市政府建設處資訊網網站:http://www.tccg.gov.tw/sys/SM_theme?page=454aed26。
    5. 臺中社區通-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管理委員會: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pages/01_about.php?CommID=25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