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淙誠 |
---|---|
論文名稱: |
清越關係研究-以貿易與邊務為探討中心(1644-1885)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7 |
中文關鍵詞: | 清越關係 、貿易 、邊務 、朝貢 、船難救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9 下載:19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以清朝順治至光緒年間(1644-1885),中國與越南(安南)邊務問題為範圍,包含這一時期雙方的朝貢關係,海陸路貿易情形,邊界上的土地與人民的糾紛處理。旨在釐清清越兩國持續兩百多年的宗藩關係中,長期持續的外交往來關係,與界務糾紛的處理,期許從以往清越關係的核心議題「中法戰爭」之外,另闢研究範圍,擴大清越關係研究的領域。且透過以往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爬梳清代檔案,期望能更清晰的描繪出清代中國與越南(安南)各朝的封貢關係,及雙方貿易與邊務交涉。
論文除第一章緒論與最後一章結論外,共分六章。第二、三章,分別論述清、越宗藩關係的建立,及朝貢往來情形。
第四章,討論清朝與越南間貿易情形,並探討越南的貿易需求。
第五章,本章討論海上船隻來往,所衍生出的海盜與船難救助的問題。
第六、七章,分別探討土地與人民越界的問題,有關清、越邊界土地糾紛。
本研究對清越關係中的一些史事提出討論,如雍正對賭咒河賜地的政策或許與當時正準備對西北用兵有關,以避免擴大衝突;乾隆對越界的場徒,處以流配新疆,人數之多可說是一次大獄;嘉慶皇帝對舊阮請封「南越」、「越南」的處理,乃在藉由歷史教化代替軍事征服,是一次成功「文化強權」的外交勝利;此外還近一步釐清若干清、越雙方史事記載相異之處,如安南黎主在本國稱謂,與上呈給清朝奏表中的稱謂即有所不同。
一、檔案資料:
《明清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1 年。
李光濤,《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國45 年。
《明清檔案》,張偉仁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聯經出版,民
國75 年。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5 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66 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71 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9。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出版社,1991。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0。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8。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華書局,1995-1996。
《軍機處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安南檔》,文獻編號:62300001,嘉慶元年正月至十二月分。本檔案內
有十七件奏摺,因目錄或原件尚未見刊於其他檔案,特抄錄出,原
件未編序號,為作者自編。
1.正月初七日,查安南國呈進貢物案例折算摺,頁1。
2.正月二十五日,照得外藩表貢例有定制,代禮部擬行文安南暹羅琉
球各國摺,頁3。
3.正月十六日,大學士伯和寄,奉上諭吉慶奏平陽縣挐獲盜賊摺,頁5。
4.正月二十六日,大學士伯和字寄,奉上諭朱桂等奏,安南國王遣阮
光纂入貢摺,頁7。
5.正月二十六日,為照會事據太平府遞到,貴國王咨呈,因接准禮部
行知歸政改元摺,頁9。
6.二月初一日,奉上諭,御史宋浢寸奏(本件《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
有錄),頁13。
7.三月初一日,奉上諭,朱珪奏挐獲洋盜梁宣燦等摺,頁17。
8.五月初五日,奉上諭,據朱珪等奏閩省換班弁兵遭風摺,頁21。
9.八月初三日,奉上諭,據魁倫等奏挐獲盜匪審明辦理摺,頁23。
10.八月二十七日,奉上諭,魁倫等奏挐獲粵省盜犯陳阿澄等摺,頁31。
11.九月十八日,奉上諭,據魁倫等奏挐獲洋盜摺,頁35。
12.九月十八日,奉上諭,據魁倫等奏八月二十七日潭頭洋面有匪船
摺,頁37。
13.十月二十日,奉上諭,吉慶查奏粵省洋匪情形摺,頁43。
14.十一月初七日,奉上諭,吉慶奏安南國王阮光纘恭謝表文摺,頁47。
15.十一月二十一日,查吉慶審擬洋盜摺,頁49。
16.十一月三十日,奉上諭,據吉慶奏挐獲海洋盜犯審明辦理摺,頁51。
17.十二月初九日,奉上諭,本日吉慶奏挐獲海洋盜犯審明辦理摺,頁
53。
《自黎城至廣南陸程野圖》,《軍機處檔》文獻編號:039035。
《安南紀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史料旬刊》,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52年。
蔡鐸等輯,《歷代寶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國61年。
王亮輯,《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52年。
《海防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
行,民國46年。
《中法越南交涉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印行,民國51年。
《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57年。
楊家駱主編,《中法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
佚名輯,《中法戰爭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黃錚、蕭德浩主編,《中越邊界歷史資料選編》,(上)、(下),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1993。
《中法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
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主編,《中葡關係史資料集》,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林春騰,林信篤編,《華夷變態》,東京,東洋文庫印行,昭和33 年。
二、官書典籍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世祖章皇帝實錄》,簡稱《清世祖實錄》,第1-3冊。
《聖祖仁皇帝實錄》,簡稱《清聖祖實錄》,第4-6冊。
《世宗憲皇帝實錄》,簡稱《清世宗實錄》,第7-8冊。
《高宗純皇帝實錄》,簡稱《清高宗實錄》,第9-27冊。
《仁宗睿皇帝實錄》,簡稱《清仁宗實錄》,第28-32冊。
《宣宗成皇帝實錄》,簡稱《清宣宗實錄》,第33-39冊。
《文宗顯皇帝實錄》,簡稱《清文宗實錄》,第40-44冊。
《穆宗毅皇帝實錄》,簡稱《清穆宗實錄》,第45-51冊。
《德宗景皇帝實錄》,簡稱《清德宗實錄》,第52-59冊。
《清史稿校註》,台北,臺灣商務,民國88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新文豐書局,民國52年。
《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國55年。
《清朝文獻通考》,清高宗敕撰,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
王先謙,《東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蔣良祺,《東華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嘉慶)大清一統志》,和珅等奉敕撰,台北,臺灣商務,民國72年。
郭廷以主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編,民國55年。
(清)賈楨等奉敕撰,《籌辦夷務始末》,台北,國風出版社印行,民國52年。
文慶等撰,《籌辦夷務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未註出版年。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0年。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
故宮博物院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謝啟昆修纂,《(嘉慶)廣西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光緒)雲南通志》,鄂爾泰等監修,台北,臺灣商務,民國72年。
《(雍正)太平府志》,宋驤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8年。
(清)羊復禮修、梁年等纂,《鎮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
光緒十八年刊本。
(清)黎申產輯,《寧明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民國59
年重印本,清光緒九年原刊。
(清)戴煥南修,張粲奎纂,《新寧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
書,民國64年台一版,清光緒四年刊本。
《廉州府志》,江蘇,中國書店,1992。
《臨高縣誌》,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3年。
(清)林焜煌修,《金門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82 年。
林學增修,《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6 年。
(清)周凱修、淩翰,《廈門志》,道光十九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
國56年。
粱廷柟等纂,《粵海關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十九輯,台北,文海
出版社,民國57 年。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新興書局印行,民國61年。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道光版本。
魏源,《聖武紀》,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0 年。
陳倫炯,《海國見聞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印行,未
註出版年。
嚴如煜輯,《洋防輯要》,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4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張燮,《東西洋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 年。
(清)呂調洋,《東南洋針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民國
51年。
(清)謝清高,《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明)瞿共美,《粵游見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三編,民國86年。
(清)劉湘客,《行在秋陽》,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元年。
(清)屈大均,《安龍逸史》,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清)羅謙,《殘明紀事》,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民國78年。
(清)李天根,《爝火錄》,台北,大通書局,民國76年。
(清)李仙根,《安南使事紀要》,臺南縣,莊嚴出版社,民國85年。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翟灝,《臺陽筆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印行,
未註出版年。
鄧承修,《語冰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56
年。
泰西,《越南志》,(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廣
文書局,民國51年,頁67。
姚文枏,《安南小志》,(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68-75。
龔柴,《越南考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76-77。
徐廷旭,《越南世系沿革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
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78-87。
魏源,《越南疆域考》,(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88-89。
盛慶紱,《越南地輿圖說》,(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
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90-113。
李仙根,《安南雜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14。
潘鼎珪,《安南紀遊》,(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15-116。
陳【佚名】,《越南遊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
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17-118。
魏源,《征撫安南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19-121。
師範,《征安南紀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22-123。
闕名,《從征安南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24。
徐延旭,《越南山川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
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25。
徐延旭,《越南道路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
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25-130。
徐延旭,《中外交界各隘卡略》,(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
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31-134。
闕名,《金邊國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51年,頁135。
劉獻廷,《廣陽雜記》,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51年。
賈臻,《接護越南貢使日記》,叢書集成三編,第8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民國86年。
蔡廷蘭,《海南雜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42,民
國69年。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民國52 年。
李治運,〈稽海船以清盜源疏〉,《皇朝經世文編》,卷四十二,頁2192-2193。
李光坡,〈防海〉,《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三,頁2108。
曾鏞,〈答秦觀察海防事宜〉,《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頁2196-2197。
沈德潛,〈防海〉《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
褚華,〈海防集覽序〉,《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頁2185。
藍鼎元,〈論南洋事宜〉,《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三,頁2121。
程含章,〈上百制軍籌辦海匪書〉,《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兵政,
十六,海防下。
沈德潛,〈防海〉,《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兵政,十六,海防下。
吳俊,〈請建米艇狀〉,《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五,兵政,十六,海防
下。
余縉,〈屬國效順疏〉,《大觀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
奏議類,第67冊,卷二。
(清)那彥成撰,容安輯,《那文毅公奏議》,上海,上海古籍,續修四庫全書,
冊495-497,1995。
內政部編,《中華民國國界資料彙編(界約影本彙編)》,台北,內政部編,
民國86 年。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58年。
《大南寔錄》,亦名《大南實錄》,東京,慶應義塾大學語學研究所印行,昭
和36 年。
許文堂、謝奇懿,《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
區域研究計畫,民國89 年。
(越)潘叔直輯,《國史遺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刊,
1965。
(越)吳士連著,陳荊和編校,《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
研究所,1986。
三、專書著作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
牛平漢主編,《清代政區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李光濤,《記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
國65年。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53年。
呂一燃編,《中國邊疆史地論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朱誠如主編、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陳荊和,《十七世紀廣南之新史料》,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民國49
年。
陳正祥,《真臘風土記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
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陳東有主編,《走向海洋貿易帶--近代世界市場互動中的中國東南商人行
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2年。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69年。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民國68年。
莊吉發,《清史拾遺》,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一~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6年。
莊吉發,《清史講議》,台北,實學社出版,民國91年。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邊疆開發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邵循正,《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郭梁,《東南亞華僑華人經濟簡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民國69-73年。
曾少聰主編,《東洋航路移民》,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鄭瑞明,《清代越南的華僑》,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
65年。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鄭汕、傅元祥,《中國近代邊防史》,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
張大軍,《中越國界研究》,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民國65年。
張鳳岐,《雲南外交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
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9年。
張曉寧,《天子南庫》,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廖宗麟,《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中國與越南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
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民國89年。
藍達居著,《喧鬧的海市》,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黎伯草,《越南領土及其地理區域》,河內,越南世界出版社,1998。
劉伯奎,《中法越南交涉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9年。
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建中,《乾隆御批》,北京,中國華僑,2001。
聶德寧,《近現代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史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1。
岩村成允,《安南通史》,東京,富山房印行,昭和16年。
岩村成允,許雲樵譯,《安南通史》,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57。
山本達郎,《越南雨中國關係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75。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越)陳重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編著,《越南歷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浩爾(D.G.E.Hall)著,黎東方譯《東南亞通史》(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55年。
Sarasin Viraphol, 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清代中泰貿易演變)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Dian H. Murray,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譯本【美】慕黛安著,劉平譯,《華
南海盜(1790-18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四、期刊論文
(美)安樂博,王邵祥譯,〈中國海盜的黃金時期〉,《東南學術》,2002,第1
期,頁34-41。
(美)大衛.P.錢德勒著,周中堅譯,〈十九世紀越南對柬埔寨的控制〉,《東
南亞縱橫》,2000,學術增刊,頁119-122。
付金華,〈略論廣南政權的華僑華人政策〉,《肇慶學院學報》,第22卷,第1
期,2001,頁47-50。
朱德蘭,〈從「歷代寶案」與「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看乾隆時期(1736-1795)
中琉之間的海難事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民國88年6月,頁203-231。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
集》,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75 年12
月,頁105-159。
朱德蘭,〈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與國內沿海貿易(1684-1722)〉,《中
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
所,民國77 年12 月,頁369-415。
全漢昇,〈略論新航路發現後的中國海外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2 年2
月,頁1-16。
全漢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三十二本,民國50 年。
何孝榮,〈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歷史教學》,2001,第11 期,頁10-12。
宋北侖,〈關於中越關係的分期問題〉,《東南亞縱橫》,1999,第5、6 期,
頁11-26。
衣冠城,〈從宮中檔看清代乾隆朝福建地區的海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
學通訊》,八卷二期,頁97-114。
李少雄,〈清代中國對琉球遭風船隻的撫卹制度及特點〉,《海交史研究》,
1993,第1期,頁50-57。
李金明,〈十八世紀中暹貿易中的華人〉,《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5,
第1期,頁58-62。
李東華,〈梯山航海-海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
開拓》,頁453-524。
李金明,〈清嘉慶年間的海盜及其性質試析〉,《南洋問題研究》,福建廈
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1995 年,第2 期,頁54-58。
李金明,〈清康熙時期開海與禁海的目的初探〉,《南洋問題研究》,第66
期,1992 年4 月,頁63。
李金明,〈清代海關的設置與關稅的徵收〉,《南洋問題研究》,第67 期,
1992 年7 月。
李金明,〈清康熙末年禁止南洋貿易對南洋華僑的影響〉,《南洋問題研究》,
總84 期,1995 年10 月。
呂士朋,〈清代康雍乾三朝之中越關係(上)〉,《東海學報》,第14卷,1
期,1973。
呂士朋,〈盛清時期的中越經濟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77年。
呂士朋,〈清光緒朝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16卷,民國64年,頁
35-80。
呂士朋,〈中國文化與越南文化〉,《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卷,7期,1975。
呂士朋,〈二千年來華人對越南開發的貢獻〉,《華僑問題論文集》,第13
輯,1966。
余定邦、喻常森等著,《近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吳寶曉,〈清季藩屬觀念調適與邊疆政策變化〉,《清史研究》,第3期,
2002,頁76-83。
吳幅員,〈清代臺灣所遇琉球遭風難民事件〉(上),《東方雜誌》,第13
卷,第9 期,民國69 年3 月,頁58-69。
吳幅員,〈清代臺灣所遇琉球遭風難民事件〉(下),《東方雜誌》,第13
卷,第10 期,民國69 年3 月,頁71-75。
季士家,〈近八十年來清代海盜史研究狀況述評〉,《學海》,1994,第5
期,頁84-88。
林子候,〈清代臺灣與美國接觸和難船事件〉,《臺灣文獻》,第28 卷,第
3 期,民國66 年9 月,頁20-23。
(日)松浦章,〈明代朝鮮船漂到中國之事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1,第4期,頁48-57。
(日)松浦章,許總譯,〈中國海事史研究的現狀〉,《中國史研究動態》,
1987 年第7 期。
(日)松浦章,李小林譯,〈明清時代的海盜〉,《清史研究》季刊,中國
人民大學資料中心主辦,1997 年第1 期,頁10-17。
(日)松浦章,劉序楓譯,〈清代的海上貿易與海盜〉《史聯雜誌》,第30、
31 期,民國86 年12 月,頁89-96。
許文堂,〈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集刊》,
第3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9年12月,頁
269-316。
許文堂、王俊中,〈台灣近三十年(1969-1997)期刊中「越南相關論文」
的初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6期,台北,中央研
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中心,民國87年12月,頁2-16。
徐玉虎,〈清朝琉球海上難夷風飄臺灣案件之研究〉,《東方雜誌》,復刊
第19 卷,第4 期,頁27-34。
孫宏年,〈清代中越海難互助及其影響略論〉,《南洋問題研究》,2001,第2
期,頁69-79。
孫宏年,〈清代中越陸路邊界桂越段交涉述論(1644-1885)〉,《中國邊疆史
地研究》,2001,第10卷,第2期,頁49-57。
孫宏年,〈清代越南政治避難者問題初探(1644-1885)--兼論〝一個安南(越
南)〞原則〉,《南洋問題研究》,2000,第2期,頁47-56。
孫建黨、王德林,〈試析越南阮朝明命時期的禁教政策及其影響〉,《河南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第28卷,第3期,頁67-69。
喻常森,〈中法戰爭前夕的中越關係〉,《東南亞》,2000,第2期,頁37-42。
趙和曼,〈古代中國與柬埔寨的海上交通〉,《歷史研究》,1985,第6期,頁
137-153。
楊彥杰,〈台灣歷史上的琉球難民遭風案〉,《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科研處,2001年,第3版,頁66-70。
湯熙勇,〈清代台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
下冊,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9年3月。
湯熙勇,〈清順治至乾隆時期中國救助朝鮮海難船及漂流民的方法〉,《中國
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2年5月,
頁105-172。
陳荊和,〈十七、十八世紀支會安唐人街及其商業〉,《新亞學報》,第三卷,
第一期,1958年6月,頁273-332。
陳荊和,〈十七、十八越南之南北對立〉,《南洋大學學報》,第二期,1968年,
頁160-164。
陳荊和,〈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南洋學報》,十三卷,第
一輯。
陳双燕,〈試論近代中越宗藩關係的終結〉,《廈門大學學報》,1995,第
2期,頁85-90。
陳双燕,〈中越宗藩關係的歷史發展述論〉,《南洋問題研究》,2000,第
4期,頁66-74。
陳英杰,〈試論越南歷史上的廣南國〉,《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7卷,第2期,1999,頁26-36。
陳自強,〈海外貿易商業資本的代言人-評清代前期三位漳州學者的海外貿易
思想〉,《海交史研究》,1994,第1 期,頁72-76。
陳荊和,〈十七、八世紀越南之南北對立〉,《南洋大學學報》,第二期,
1969,頁160-164。
陳國棟,〈貿遷化居-商人與商業活動〉,《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
開拓》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0 年,頁237-284。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臺灣
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3 年6 月,
第1 卷第1 期,頁55-96。
陳國棟,〈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中國海洋發展史論
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80 年3 月,第4
輯,頁61-99。
陳國棟,〈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大陸雜誌》,
第64 卷,第6 期,頁279-284。
陳佳榮,〈宋元明清之東西南北洋〉,《海交史研究》,1992 年,第1 期,
1992 年6 月,頁9-15。
莊吉發,〈越南國王阮福映遣使入貢清廷考〉,《清史論集》(九),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頁235-260。
莊吉發,〈清初閩粵人口壓迫與偷渡臺灣〉,《大陸雜誌》,六十卷,第1
期,民國69 年1 月,頁25-33。
莊吉發,〈清代閩粵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臺灣的社會衝突〉,《臺灣史國際學
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國史館出版,1995
年8 月),頁1-31。
莊吉發,〈從故宮檔案看清代的連江縣及馬祖列島-以《宮中檔》奏摺及《軍
機處檔》奏摺錄副為例〉,《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邱金寶主編,劉立群出版,民國89 年),頁211-226。
黃啟臣,〈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歷史研究》,1986,第4期,頁
151-170。
黃典權,〈蔡牽朱濆海盜之研究〉,《台南文化》,第2 卷,第2 期,民國
74 年8 月,頁74-102。
黃嘉謨,〈清季的廣西邊防〉,《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 期,民國74
年,頁29-104。
黃清根、陸妙春,〈中越宗藩關係簡論〉,《江漢論壇》,1996,頁53-56。
郭振鐸,〈越南阮朝的建立及其內外政策〉,《東南亞縱橫》,2000,學術
增刊,頁123-127。
張永江、葉子民,〈略論清代的屬國〉,《清史研究》,1999,第4期,頁
50-56。
張博泉,〈試論我國歷代疆域的構成與歷代邊疆政策的依據〉,《中國邊疆
史地論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呂一燃編,1991,頁21。
梅莉等,〈明清時期中國瘴搞分佈勾雙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第
2期。
劉序楓,〈清代中日兩國間海難救助制度之形成〉,第八屆中國海洋發展史
學術研討會發表,民國89 年3 月。
劉平,〈關於嘉慶年間廣東海盜的幾個問題〉,《學術研究》,廣州,廣東人民
出版社,1998,第九期,頁78-84。
劉為,〈清代朝鮮使團貿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貢貿易研究之一〉,《中國邊疆
史地研究》,2002,第12卷,第4期,頁36-44。
劉佐泉,〈清代嘉慶年間“雷州海盜"初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99,第20卷,第2期,頁25-29。
葉顯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與商業活動〉,《中國史研究》,1987,第2
期。
張中訓,〈清嘉慶年間閩浙海盜組織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
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75 年12 月,頁161-198。
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
集》,第二輯,民國75 年12 月,頁39-57。
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第三輯,民國77 年12 月,頁345-368。
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
文集》,第四輯,民國80 年3 月,頁45-59。
張德昌,〈清代鴉片戰爭前之中西沿海通商〉,《清華學報》,第10 卷,第
1 期,民國24 年1 月,頁97-145。
鄧孔昭,〈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臺灣和禁止赴臺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臺
灣人口的影響〉,《臺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社,民國80
年,頁345-369。
廖風德,〈海盜與海難:清代閩臺交通問題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
集》,第三輯,民國77 年12 月,頁191-213。
鄭瑞明,〈試論越南華人在新舊阮之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南、中國與台
灣關係的轉變》(許文堂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
計畫,2000.12,頁1-36。
鄭甫弘,〈十六、十七世紀南洋華人移民與生產技術的傳播〉,《南洋問題
研究》,1993 年,第1 期,1993 年1 月,頁62-75。
謝方,〈16 至17 世紀的中國海盜與海上絲路略論〉,《中國文化》,第四期,
民國80 年8 月,頁157-163。
戴寶村,〈台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雜誌》,第16 期,民國84 年7
月,頁3-8。
戴一峰,〈近代環中國海華商跨國網絡研究論綱〉,《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2,第1期,頁70-81。
關文發,〈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中國史研究》,1994,
第1 期,頁93-100。
聶蒲生,〈廣西中越邊貿歷史沿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頁65-66。
蘇同炳,〈海盜蔡牽始末〉(上),《臺灣文獻》,第二五卷,第四期,南
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3 年12 月,頁1-24。
蘇同炳,〈海盜蔡牽始末〉(下),《臺灣文獻》,第二六卷,第一期,南
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4 年3 月,頁1-16。
王聲嵐,〈清朝東南沿海商船活動之研究(1644-184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民國89年,碩士論文。
吳映華,〈黑旗軍與中法越南之爭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
71年,碩士論文。
謝佳卿,〈光緒乙未之役與劉永福〉,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7年,
碩士論文。
賴淙誠,〈滇越鐵路通車後雲南經濟之發展(1910-1940)〉,東海大學歷史研
究所,民國82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