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和田 |
---|---|
論文名稱: |
數學連結教材與活動研究---相似形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頁 |
中文關鍵詞: | 數學連結 、數學外部連結教材 、教學活動設計 、相似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一份數學外部連結材料如何發展成數學連結取向的教材,並同時發展納茲卡地上畫材料後,進行該教學活動之可行性評估。本研究採合作行動研究,先以納茲卡地上畫為研究對象,發展一份外部連結取向的教材「地上畫之謎」;再以兩個國二班級為教學實驗的研究對象,進行「地上畫之謎」教學活動的可行性評估。
本研究約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隨著合作行動研究的特性,分別針對各研究問題輔以合適的研究方法。第一階段:發展數學外部連結的材料。歷程中提出問題解決方案並發展納茲卡地上畫材料成一份教學活動教材。研究結果發現:(1)「數學連結」等名辭的界定有助釐清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應以數學外部連結材料的特性為主,以數學連結能力的培養、數學概念的發展為輔來設計教材。同時學習活動進行時是否能兼顧其他副學習(如:數學價值的培養),這一部分應採開放的態度來面對。(2)教師在發展數學外部連結教材以及反省自我教學策略時,可能會單純從引起學生好奇動機出發,但事實上往往可以進而轉換成兼顧培養學生數學連結能力及發展數學概念面向的教材。這樣的活動內容設計確實需要專業素養的支援,例如,專家教授的協助。
第二階段為進行「地上畫之謎」實徵教學並評估其可行性。此一階段,從學生編班考量到實際課堂實驗教學,以分別進行A、B兩種版本的教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透過錄影、課間活動、隨堂紀錄與學習單活動紀錄等方式收集資料並加以組織分析。評估教材可行性的面向包含認知、情意與數學連結能力,特別是本研究所注重的能力面向。結果發現:(1)從兩個實驗班的學習遷移成效之結果評估來看,B版實驗班採用講解方法進行教學,自然有較多的時間接觸數學相似形概念的材料,其成效上略優於A版實驗班。相對的,A版實驗班學生課堂上所展現的主動學習意願,好奇、疑惑,甚至臆測等情意面向的學習興趣,在B版實驗班中並未可見。(2)不論是A版實驗班學生所展露的學習熱忱度,學習的控制度由學生所主導;或是B版實驗班學生多時間接觸數學材料活動,學習的控制度操之在教師手中。研究者對於評估結果都有著高度的評價:「教學活動只要設計得當,不論教師採行何種教學方法,都會有不錯的學習遷移效果;除此,數學連結能力的培養將隨著教師長時間的引導討論使成效更彰顯。」
關鍵字詞:數學連結、數學外部連結教材、教學活動設計、相似形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Mayer, R. E.(1992):教育心理學(林清山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2. Patton, 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 譯)。台北:桂冠圖書。
3. 于恆(民89):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台北市:水晶出版社。
4. 戈敏娟等著(民87):教學設計過程中的主要因素。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主編: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5. 戈敏娟等著(民87):教學設計觀念的背景。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主編: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6. 王文科(民79):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8. 王克先等著(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9. 朱建正(民90):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教材之設計理念。載於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研習手冊。台南市:翰林出版社。
10. 余民寧(民86):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11. 吳柏林、蔡倩亨(民91):做一個E世代的新數學教師。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的基本精神。台南:南一教學快訊,1,9-11。
12. 林清山、張春興合著(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13. 林淑玲(民79):觀察法。載於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14. 胡夢鯨、張世平(民77):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15.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16.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17.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數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18.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數學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19.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選修數學教師手冊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20.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8):國民中學選修數學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21.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22.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國民中學數學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23. 張世平(民89):行動研究法的性質。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4. 張世平(民89):行動研究的實施原則與步驟。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5.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26. 張靜嚳(民89):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綱要解說。台南:新講臺,1,20-23。
27.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28.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和理念。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
29. 劉錫麒(民86):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30. 蕭文強(民84):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31. 謝豐瑞(民91):數學教學活動設計思考向度表。載於台灣師大教學碩士班課程講義內容:數學教材教法課程。
西文部分
1. Arthur, F.C.(1995).A case for connections. Connecting Mathematics across the curriculum /1995 Year Book. edited by Peggy A.H.&Arthur, F.C.
2. Ausubel, D.P.(1963).The psychological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Stratton.
3. Ausubel, D.P.(1968b).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Grune&Stratton.
4. Cohen, L. & Manion, L.(1989).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3rd ed).London:Routledge.
5. Dossey, J.A.(1992).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Its role and its influence.In D.A.Grouw(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N.Y.:Macmillan,pp.39-48.
6. George J. Mouly (1978).Educational Research-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vestigation. Boston, Mass a.: Allyn and Bacon, Inc.
7. Lerman, S. (1998). 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NCTM(2000).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Pre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Reston.VA20191-9988.
9. NCTM(Eds.),(1998).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Reston,Virginia.
10. Perfetti,C.A.,& Curtis,M.E.(1986). Reading.In R.F.Dillon & R.J.Sternberg(Eds.) Congnition and instruction(pp.13-58).N.Y.:Academic.
11. Polya,G.(1965).Mathematical discovery: O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N.Y.: John Wiley & Sons.
12. Skemp,R. R. (1987).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Harmondsworth : Penguin.
13. Vygotsky, L. S. (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