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若盈 Siu, Yeuk Ying |
---|---|
論文名稱: |
在地文化意象應用於兒童繪本之創作研究 - 以香港為例 A Study of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Imagery in Picture Books - A Storybook design of Hong Kong |
指導教授: |
許和捷
Hsu, Ho-Chieh |
口試委員: |
許和捷
Hsu, Ho-Chieh 薛佑廷 Hsueh, Yu-Ying 傅銘傳 Fu, Ming-Chuan |
口試日期: | 2024/05/1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繪本 、在地文化 、文化意象 |
英文關鍵詞: | Picture book, Indigenous culture, cultural imagery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深度訪談法 、 創作實證法 、 文獻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58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地文化類繪本是將文化意象結合符號而創作之繪本,展現了人類生活的情感記憶與歷史價值,也展現了一個地方的地區獨特性與地方情懷,令人們對所屬的文化體系更有歸屬感。在地文化意象應用於兒童繪本中,可成為文化的載體,讓兒童利用繪本微觀地看一個地方,提供了自主學習與思考機會。本研究先以文獻分析法,探討在地文化繪本的趨勢,並分析符號學與文化意象的關係與應用。再以當代繪本作個案研究,分析文化意象應用於兒童繪本的方法與原則。並與新興設計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設計在地文化繪本或文化圖像時的設計流程與實踐原則。本研究從上述研究整合與分析得出文化意象之應用原則,再以香港為個案,創作具獨特性之在地文化繪本。本研究最後得出以下結論與總結:(1)應用符號學能夠明確建構與萃取相關文化意象因素(2)在地文化繪本之創作需具個人風格,展現創作者對地方之認識(3)本創作研究成果能強化香港之文化教育並增加討論度。最後提出對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並供日後文化相關研究者之參考依據。
Local cultural picture books combine cultural imagery with semiotics, showing the emotional memories and historical values of human life. It reflect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sentiments of a particular reg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ultural system. Cultural imagery serves as medium for culture, which allowing children to explore their native place independently. This study begin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explored the trends of indigenous cultural picture book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miotics and cultural imagery. Then, the study takes contemporary picture books as case studies, analyzing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applying cultural imagery to picture books. Subsequentl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designers ar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design process when the interviewers creating cultural related artworks. Thus, the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icture books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f Hong Kong as a case study. Finally,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application of semiotics can clearly construct and extract cultural symbolic factors. (2) The creation of local cultural picture books requires personal styl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ce. (3)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creation can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Last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ies.
外文文獻
Barthes, R. (2009). Mythologies. UK. Vintage UK.
Erikson, E. (1993). Childhood and Society. USA. W.W. Norton & Company.
Edles, D. (1991). Cultural Sociology in Practice (21 st Century Sociology). Willey Blackwell.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London. Hutchinson.
Keesing, M. (1997).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USA. Thomson Learning.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USA. MIT Press.
Saussure, F. (1916).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France.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und, E(1915). Imagist Poems.
中文文獻
方淑貞(2004)。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伊彬、林慧雅(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化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5。
李亞傑、何明泉(2008)。文化設計之意象傳達研究。設計研究。8。78-86。
李金莉、李慶丹(2022)。淺析兒童繪本類書籍設計表現。65。
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阮兆倫(2012)。反思香港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概況。文化評論。
何智文(2004)。索須爾與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研究與運用。復興崗學報。80。299-324。
林書堯(1991)。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周逸婷(2010)。以符號學論析《暗戀桃花源》。E-Soc Journal。86。
倪春洪(2014)。城市文化意象在導視系統中的演繹。包裝工程。35。20。
郁冬(2015)。淺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功能價值。幼教研究。41。
胡韶榮(2020)。借助繪本開展幼兒生命教育。清風,2020,10。
范一騰、張康夫(2021)。兒童繪本設計要素。理論研究。132-133。
姚佩苓(2011)。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
馬志堅(2009)。地方文化意象應用在桌上遊戲的設計研究 - 以利嘉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研究所。
陳世昌(2005)。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與文化行銷之研究--布農部落屋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
陳美燕、楊聰榮(1994)。從香港本土文化看香港人意識之形成。香港問題研究會。
陳之婷(2011)。兒童自我認同議題之繪本創作研究 —以《歐瑪》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畢凌霄(2013)。兒童繪本的教育功能探析。韶興學院學報。社會科學。34。7。
曹雪芳(2012)。利用繪本資源建構幼兒生命教育初探。德育。9。
黎映辰(2011)。《晚安,媽媽》文本中的甜食符號及意指論析。本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所。
黃依萍(2008)。全球化流動現象下跨文化教師身分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黃雅潔(2017)。兒童繪本中的文化價值觀源泉。美術教育研究。03。
張伯偉(2011)。東亞文學與繪畫中的騎驢與騎牛意象。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273。
張碧珊(2008)。探究《文化台灣繪本》叢書中「文化台灣」之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張鴻雁(2004)。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認知。城市問題。5。
張耀水(2007)。兒童繪本空間的閱讀氛圍設計。出版與管理研究。3。39-74。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16-22。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趙川梅(2014)。繪本與早期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4。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研究。設計研究。3。2003。
蔡寶瓊(1990)。從「奴化教育」與「文化沙漠」到本土文化的抬頭-香港文化的發展與中國近代革命的轉折。教育學報。8。2。
蕭明瑜(2011)。文化創意與設計轉化案例解析。朝陽學報。16。
謝天振(2000)。翻譯的理論構建與文化透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藍麗春、邱重銘(2008)。「文化」的定義、要素與特徵。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2。117-128。
譚維漢(1963)。心理學。孟籠教育基金會。
蘇振明(1992)。美術教育 - 從兒童畫看台灣現象。
魏亞汕(2016)。當化少年兒童道德意識養成的文化語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河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網絡資料
周淑卿(2000)。文化符碼定義。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27/ion。
卓玲妃(無日期)。用圖說故事的幾米。楊裕富設計教學網。https://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ff/cccd010.html。
陳振川(2002)。都市意象定義。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9059/。
國家圖書館文獻現況。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3/17/n13653362.html。
傅宓慧(2020)。用繪本教數學、拆教室學公式。翻轉教育。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R59n2。
劉玉平(2019)。「城市文化大家談」劉玉平:城市文化的時空透視、意象感知與形象再造。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culture/nr6on25.html。
賴嘉綾(2018)。繪本的「暗號」你接得到嗎?- 繪本職人賴嘉綾帶你認識8個常見圖像語話。博客來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