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怡慧
Yi-hui Wu
論文名稱: 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
A Narrative Inquiry of Masculine Girls' Gender Performativity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董秀蘭
Doong, Shiow-L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7
中文關鍵詞: 青少女陽剛少女男人婆陽剛氣質性別操演敘事探究
英文關鍵詞: teenage girls, masculine girls, tomboys, masculinity, gender performativity, narrative inqui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7下載: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2004年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後,校園中的性別少數學生(非主流性別氣質、同志、跨性別)的權益,已經明確受到法律保障,性別友善校園不僅是性別少數學生的權益,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義務。但是,在異性戀與陽剛霸權持續宰制著校園性別秩序的同時,這些性別少數學生的主體性仍受到傳統性別規訓的壓抑。

    鑑於陰柔氣質男學生的研究日增,而缺乏陽剛氣質女學生的研究,我的探究乃從個人教學現場經驗出發,以敘事探究的研究方法,從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視角,探究國中陽剛少女校園性別實踐與操演的歷程。

    我主要的發現如下:其一,因為男陽剛/女陰柔,人人都是異性戀的性別鑄模牢不可破,使得陽剛少女因為其身體扮裝與非主流的性別氣質而被指涉為同性戀,校園性別政權試圖以此收編性別少數學生;其二,陽剛少女對於性別規訓有著既馴服又抗拒,既抗拒又再製的多重性歷程。她們以自己的身體扮裝與陽剛操演抗拒性別鑄模的線性歷程,但在性別觀念上也有女生說髒話就破功、長髮T很可怕、女生比較不會打籃球等性別二分對立的觀點;其三,陽剛少女的性別位置乃隨情境而變動。在與同儕的互動相處上,陽剛少女的性/別是不固定的,與男學生進行的身體遊戲,陽剛氣質讓陽剛少女的身體去(異)性化就是把自己當兄弟看,對方是女學生,則陽剛少女的身體又成為陰性;其四,從陽剛少女的故事中,我也從自身的教學反思到教師性別意識開啟之不易,但持續更難;其五,性別化的校園空間複製性別意識;其六,性別平等有時成為政治正確的口號;社區與社會的性別意識型態對學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最後,我建議運用敘事探究來解放教師的性別意識型態,強調歷程性的活動;設計以性別少數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如束胸的穿著與選擇,以性別少數學生的故事為核心;最後,在性別平等教育的活動設計,應該涵括圍牆外的學區,以減緩社會性別霸權削弱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理想性。

    Since the enactment of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in 2004, non-mainstream genders (sissies and tomboys, homosexuals, or the transgendered) at school have seen their rights enjoy clear legal protection. A gender-friendly campus has not only become the right of non-mainstream genders, but also the duty of educators. However, while heterosexual and masculine hegemony continue to dominate the campus gender order, the subjectivity of non-mainstream genders is still oppressed by traditional gender disciplines.
    As research on feminine male students increase daily, and given the concomitant insufficiency of studies on masculine female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to elicit from my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s, through a nar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applying the post-structuralism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better elucidate the life stories of masculine girls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nder practice and performativity.

    My main findings include: First, that women ought to possess femininity, men must own masculinity and everyone must be heterosexual is an unbreakable gender constellation. Therefore, masculine girls will be treated as homosexuals in light of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or dress and their minority sexual temperament, while the official campus gender regime attempts to embody such students of non-mainstream genders. Secondly, masculine girls regard gender discipline with an obedient but resistant, and resistant yet reproductive multiple process. Through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dress, and masculine gender performativity, they actively resist the stultifying linearity of imposed gender constellations, while also holding to gender perception that it is improper for females to speak swear words, or that long-haired tomboys are frightening, that girls are not as good at basketball as boys, and similar dichotomous gender perceptions.
    Thirdly, masculine girls’ individual gender spectrum is changeable, subject to the situations they face. When interacting with peers, the masculine girls may enjoy a flexible sex/gender transition. The masculine girls may liberate the female body to be just “one of the boys” when engaged in physical play with male students; while become feminine again in the company of female peers. Fourthly, from the masculine girls’ stories and my own teaching reflections, I recognize that awakening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is not easy and maintaining such consciousness is even more difficult. Fifthly, the gendered campus space duplicates gender ideology; Sixthly, gender equality sometimes is merely reduced to a politically correct slogan; communities and the greater society maintain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school, which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In conclusion, I suggest implementing narrative inquiry to liberate teachers’ gender ideology, emphasizing a holistic development; designing a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which focuses on non-mainstream genders— for example, fashion or dress choices of chest binders— 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gender minorities as the core focal point of attention. Finally, when designing gender equality activities, the content should extend beyond the campu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social gender hegemony on the school ideals of gender equality.

    目 次 第一章 揚帆.起浪………………………………………………… 1 楔子……………………………………………………………… 1 第一節 解開纜繩,出發……………………………………… 3 第二節 航行的使命與任務…………………………………… 13 第三節 航海辭典……………………………………………… 15 第四節 劃分禁航區…………………………………………… 18 第二章 夜巡.燈塔………………………………………………… 21 第一節 航海藍圖…………………………………………… 22 第二節 航行的海域………………………………………… 29 第三節 航程的紀錄………………………………………… 33 第四節 先行者的航海記錄………………………………… 54 第五節 巡航守則…………………………………………… 66 第六節 船長的故事………………………………………… 71 第三章 航向看不見的島嶼……………………………………… 79 第一節 消失的水手:哈利………………………………… 82 第二節 比男生還「男生」:大野………………………… 86 第三節 義氣人生:阿杰與阿義…………………………… 92 第四節 同學的「玩具」:小京與小華…………………… 101 第五節 受傷後找自己:大仔……………………………… 109 第六節 還是想當女生:陽陽……………………………… 117 第四章 沈默之島:論身體經驗………………………………… 127 第一節 頭髮(法)與制服(伏)………………………… 131 第二節 四角褲……………………………………………… 161 第三節 穿束胸……………………………………………… 170 第四節 肢體的展現……………………………………… 189 第五節 身體遊戲…………………………………………… 198 第五章 喧囂之島:論性別氣質………………………………… 231 第一節 校園空間的性別化………………………………… 232 第二節 陽剛氣質的性別規訓……………………………… 248 第三節 陽剛建構的後台文化……………………………… 264 第四節 罩得住的女性陽剛………………………………… 278 第六章 恐懼之島:論校園恐同…………………………………… 287 第一節 異端裁判所………………………………………… 290 第二節 恐同的變形………………………………………… 301 第三節 陽剛少女與玫瑰少年……………………………… 309 第四節 蒼白的課程 彩虹的期待………………………… 321 第七章 發現新視界………………………………………………… 331 第一節 航行的發現與意義………………………………… 331 第二節 返航,希望之港…………………………………… 346 第三節 航行的反思………………………………………… 350 參考文獻…………………………………………………………… 366 附錄一 第一次的接觸…………………………………………… 383 附錄二 田野札記舉隅…………………………………………… 384 附錄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 385 附錄四 家長同意函……………………………………………… 386 附錄五 導師問卷…………………………………………………… 387 表次 表2-1 研究參與者簡介…………………………………………… 36 表2-2 資料蒐集的時間、次數與來源…………………………… 44 表2-3 訪談逐字稿舉隅…………………………………………… 48 表3-1 陽剛少女故事元素表……………………………………… 124 表3-2 性/性別/性慾的二元對立………………………………… 125 表3-3 性/性別/性慾的線性關係………………………………… 125 表7-1 性別概念的多元面向……………………………………… 336 圖次 圖1-1 性別教育戳戳不樂(九宮格)…………………………… 8 圖2-1 主題分析螺旋圖…………………………………………… 46 圖4-1 女性內褲進化史…………………………………………… 167 圖4-2 典型的男性坐姿…………………………………………… 191 圖4-3 典型的女性坐姿…………………………………………… 19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等編(2006)。宗教百科全書。大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取自http://art.tze.cn/Refbook/book.aspx?bi=m.20080213-m300-w001-021&p=0&sv=%E7%95%B0%E7%AB%AF%E8%A3%81%E5%88%A4%E6%89%80&t=6&ks=&vs=&cs&tb=&et=&cult=US
    王秀雲(2007)。「招搖過市」:台灣性別文化史中的「不男不女」, 1960s-1970s。台灣社會學年會研討會論文。
    王浩威(2008)。我的青春,施工中:台灣少年記事。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墨林(2009)。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台北市:左耳文化。
    王穩琇(2005)。關係中的流沙一位輔導老師與三位非主流青少女在校園外的學習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皮果(2009年5月13日)。<T們的生存之道>帥T封胸血淚史。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
    民間團體聯合新聞稿(2009年6月24日)。性別教育戳戳不樂!?取自http://blog.roodo.com/awakeningfoundation/archives/9306995.html
    成令方等譯(2008)(Allan G. 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成虹飛(2006)。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取自http://www.ludi.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265。
    朱天文(1997)。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5)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
    何穎怡(譯)(2000)。乳房的歷史(原作者:Marilyn Yalom)。台北市:先覺。 (原著出版年)1997。
    余曉雯(1997)。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書榆(譯)(2009)。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原作者:Dan Kindlon & Michael Thompson)。台北市:商周。
    吳健綾(2004)。「芭比精神」在青少女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6,78-90。
    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原作者:Robert Coles)。台北:遠流。
    吳慧敏(2010)。髒話使用之性別與年齡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未出版。
    呂韻文(2006)。手帕交與轉大人:台灣青少女的主體性與成長軌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165。
    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原作者:Jermome Bruner)。台北:遠流。
    宋素鳳(譯)(2009)。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書店。
    宋國誠(2010)。複型女性的慾望書寫──蘇偉貞的《沈默之島》。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83
    李玉婷(2004)。既私密又公開的柔順身體—女性穿著胸罩的教導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怡君(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校園實施之現況---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昭蓉(2004)。「壞」/Why女孩發聲:輔育院青少女的生活經驗與身體規訓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英姿(2009)。國小校園生活性別政治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晏(譯)(2011年4月)。同志角色在電子遊戲中闖出一片天。破報復刊,655。
    李淑菁(201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30,120-129。
    李偉文(2008)。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新北市:野人文化。
    李慧鈴(2004)。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紀大偉(2002)。與愛對話導讀。載於陳佳伶(譯),與愛對話(原作者:Eve Kosofsky
    Sedgwick)。台北市:心靈工坊。
    東年(1997)。男同性戀關係的密語寓義。載於朱天文,荒人手記(233-235頁)。台北市:時報。
    林文琪(譯)(2004)。認同與差異(原作者:Woodward, K)。台北:韋伯。
    林芳玫(2007a)。「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載於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v-xi頁)。台北:商周。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3 ,91 – 121。
    林昱瑄(2006)。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昱瑄(2007)。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2,83-122。
    林昱瑄(2008)。質性研究的倫理與政治課題:以一個幫派青少女研究為例(頁137-160)。載於周平、蔡宏政(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昱瑄(2010),多元性別-我是誰?愛上誰?載於游美惠等主編,性別教育(頁100-121)。台北:華都事業文化出版
    林津如(2010)。陽剛才能救援?災難論述中 (被) 噤聲的女性觀點。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1,16-19。
    林雅芳(2009)。青少女次文化與身體展演之研究:以國中女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綠紅(2002)。乳房狂熱。女性電子報,58。取自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56-3.htm
    邱妙津(2003)。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邱紹雯(2011年1月24日)。跨性別男生 穿女制服上課。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24/today-taipei7.htm
    邱瓊玉(2008年10月5日)。《進出禁穿短褲》不雅觀? 北一女爭褲權。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1&f_SUB_ID=22&f_ART_ID=152375。
    俞泊霖(2009年5月5日)。不穿裙記警告?僑泰高中澄清。自由時報,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nform/news_1.php?no=300899
    姜易慧(2007)。胸罩、乳房、身體-不斷重構的女性主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柯宜呈(2007)。國中女生受欺凌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秋香(2008)。國中生知覺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家務分工與其性別角
    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洪金珠(譯)(1995)。裙子底下的劇場(原作者:上野千鶴子)。台北:時
    報文化。(原出版年:1989)
    范欣蘋(2009)。性別平等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以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民中小學的實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孫玉中(2004)。低自尊青少女身體意象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徐儷玲(2005)。重要他人與前期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范信賢(2005)。期待一種帶有敘事性質的敘說研究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 26,19-21。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95-132)。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穎超(2005a)。性別與運動:籃球名校中的「肉腳」-體育結構中的掙扎與期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12-19。
    高穎超(2005b)。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高穎超(2011年5月5日)。拒絕拷貝「同性密友期」山寨知識。台灣立報,讀者來稿。
    張小虹(1998)。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張小虹(2007)。現代性的曲線。中外文學,36,3,171-200。
    張小虹(2009年10月17日)。異議文化---女學生的身體。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張小虹(2010年09月10日)。性別酷兒的世代。聯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840472.shtml
    張如慧(2006)。規訓與被規訓:教師的學校服裝儀容規訓經驗及其性別差異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143-017),未出版。
    張秀敏(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佳琳(2004)。胖女孩的光芒:高中胖女孩對自我體型的觀感與身體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張盈堃(2010a)。霸權陽剛氣質--以工作與學校場域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97-105。
    張盈堃(2010b)。澳洲男孩教育的啟示與校園弱勢社群的關懷。教育資料集刊,46,191-136。
    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原作者:Cheshire Calhoun)。台北市:女書文化。
    張祖德(2008)。航向看不見的島嶼:獨木舟澎湖百島航行手記。台北:墨刻。
    張寶丹(2007)。台北縣國民中小學對性別平等教育法內涵認知與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馨濤(譯)(2002)。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原作者:Orenstein, P)。台北市:女書文化。
    張顯榮、楊幸真(2010)。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
    教育學誌,24,41-72。
    教育部(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五週年:性別教育成果回顧與未來展望。取自http://www.gender.edu.tw/policy/index_result.asp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發行。
    畢恆達等(2000)。校園空間與性別。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取自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5.htm
    莊明貞(2007)。漫談敘事探究。取自http://ming-jane.blogspot.com/2007_05_01_archive.html。
    莊玲如(2008)。管理性別:在陽剛職場中的女性檢察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莊敏琪(2002)。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莊慧秋(2010)。酷馬(王小棣,黃黎明原著劇本)。台北:時報文化。
    許純昌(2006)。閱讀時尚男性雜誌中的「男人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義忠(2007)。青少女眼中性別化的運動與遊憩空間。觀光研究學報,13,3,193-211。
    郭怡伶(2005)。磨蹭的快感?- 阿魯巴的男子氣概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尚武(2011)。半庄腳國中校園裡的陽剛文化分析:以教師和女同志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佳君(2010)。青少女身體意象扭曲之危機--飲食疾患:預防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300,11-15+25。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璇(2007)。國中學生髒話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明珠 (2001)。從梅洛龐蒂之現象身體論及傳播的身體。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169-189。
    陳彥文(2007)。國中男學生男子氣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羿茨(2002)。性器覆蓋物的意識史—女性內褲的演變為例。載於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1,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1/21-13.htm。
    陳貞如(2005)。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陳香廷(2009)。中學生性別態度、人格特質與性騷擾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淑芬(1999)。青少年同儕性騷擾:影響性騷擾界定、態度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陳琇芳(2006)。卡通「火影忍者」:男童的陽剛氣質建構與性騷擾防治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琇芳(2009)。為何千年殺不是性騷擾?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8,46-53。
    陳順發(2007)。從女性主義教育學觀點檢視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實踐—以台北縣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榮英、楊幸真(2010)。高職女生閱讀羅曼史之性別學習經驗探究。中等教育,61:1,96-113。
    陳靜慧(2006)。穿梭在陽剛與陰柔之間:國中女性訓導人員的陽剛氣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彭渰雯、林依依、葉靜宜(2009)。女性在陽剛職場內的樣板處境 : 以海巡與消防單位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7:4.,115-169。
    游美惠(2003)。性別教育小詞庫--同性戀恐懼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20-122。
    游美惠(2007a)。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與教育》期刊論文的熱門議題探討。「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灣女性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游美惠(2007b)。女性主義方法論:研究的實作與實例。載於周平、楊弘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93-106頁)。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教所。
    程敬閏、沈品璇(2009)。愛情對青少女涉入幫派之影響。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93-119。
    項樂琦(2007)。刻板印象威脅下的青少女:男性化特質對邏輯分析表現與信心的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
    黃怡瑛(2009)。高雄市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氣氛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佩茹(2007)。以多元文化觀點取向來降低國中學生對陰柔特質男性偏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欣慧(2008)。高職女同志學生校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淑英(2002)。台北市某國中性騷擾防治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穎凡(譯)(2009)。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原作者:春姬彩菜)。台北市:三采文化。
    黃麗珍(譯)(2009)。性別與性慾特質:關鍵理論與思想巨擘(原作者:Besaley, C.)。台北:韋伯。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91-140。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楊育英(2004)。技職青少女的情慾世界--從一位失能家庭青少女的婚前性行為談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6,91-100
    楊幸真(2007)。身體政治與性/別教育:女性主義與批判教育學觀點(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5-2413-H-366005),未出版。
    楊幸真(2010)。成為男孩:陽剛特質的學習路。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51-76頁)。台北市:華都文化。
    楊桂華(2004年3月4日)。同志學生:被罰抄金剛經 金甌女中教官:是心靈輔導。蘋果日報,取自http://gsrat.net/news2/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1066。
    楊素月(2008)。台北縣新店市國民中學校園性騷擾構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楊羚綺(2006)。高中生同儕性騷擾之意義內涵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2009)。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原
    作者:Kathy Davis etc.)。台北:韋伯。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濰萍(2005)。在陽剛職場中「打滾」的女人─以台灣基層女警的職涯路徑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趙彥寧(1997)。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載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101-123頁)台北市:元尊文化。
    趙珮涵(2011)。高中職女生對BL之解讀與其性別角色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原作者:Michel Foucault)。台北市:桂冠。
    劉育忠(2009)。後結構主義與當代教育學探索:回到世界性真實。台北:巨流。
    劉泗翰(譯)(2007)。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Connell,R.W.)。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2)
    潘勛(譯)(2010)。教養大震撼(原作者:Po Bronson& Ashley Merryman)。台北市:雅言文化。
    潘筱瑜(1999)。T與C 性別壞份子?:男性陰柔與女性陽剛的跨性別意義, 破報。取自http://sex.ncu.edu.tw/activities/1999/19991127a.htm
    潘穎薇(2003年1月4日)。別誤解tomboy的意思。中國時報,論壇。
    潘纓花(2003)。「酷」:敏感的保護色--淺談如何輔導「從事色情行業的青少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74-79。
    蔡佩芳(2003)。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廣告中的美貌迷思與青少女的性別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怡君(2007)。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ean Clandinin & Michael Connelly)。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麗玲(2008)。「男女大不同」是科學抑或信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33-47。
    蔡麗玲(2009)。在科學裡看見性別。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6,8-10。
    蔡麗玲(2010)。性的學習:性知識的性別化。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41-59頁)。台北市:巨流。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鄧佳蕙 (2004年5月24日)。尊重多元性別氣質從己做起。女性電子報,第163期,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62.htm。
    戴能娌(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性別平等教育法內涵認知與實踐知覺之研究─以金門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韓采燕(2008)。性別化的實驗室:陽剛氣質與科技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簡后徽(2009)。社會文化影響、纖瘦理想體型內化與青少女身體不滿意之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藍珮君(2005)。國中女生關係攻擊行為及意圖歸因、友誼品質、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響與聲音(原作者:Martin W. & George Gaskell)。台北市:五南。
    羅敬堯(2002)。《ㄈㄨˇ ㄇㄛ》過後,來點《擁抱》:九○年代臺灣同志音樂中的主體形構、空間性與性別操演。文化研究月報,16。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6/journal_park115.htm#n5
    羅燦瑛(1998)。她的性騷擾?他的性騷擾?-試論性騷擾的性別差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54。
    劉育忠(2009)。後結構主義與當代教育學初探:回到世界性真實。台北市:巨流。
    賴明珠(2009)(譯)。1Q84(book 1)(原作者:村上春樹)。台北市:時報文化。
    Arnot, M.(2002). Reproducing Gender? Essays on Educatioal Theory and Feminist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Athanases, S.Z.(1996). A gay-themed lesson in an ethnic literature curriculum: Tenth graders’ responses to “Dear Anita”.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 (2).Retrieved from http://www.hepg.org/her/abstract/274
    Butler, J.(1999).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 Routledge.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R. W.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 cesearch on masculinity ,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Colloge Record, 98(2) ,206-237 .
    Connell, R. W. (2002). Gender. Cambridge, UK : Polity ;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Cortazzi, M.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 Washington, D.C. : Falmer Press.
    Daiute, C. & Lightfoot, C.(eds.)(2004). Narrative analysis :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n society. Thousand Oaks, CA : Sage
    Davison, K. G. & Frank, B. W.(2006). Masculinities and femininities and secondary schoolinh: the case for a gender analysis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In C. Skelton & B. Francis & L. Smulyan,(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gender and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Eder, D., & Corsaro, W. (1999).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ldren and Yout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8(5), 520-531.
    Erisk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erguson, A.A.(2001).Bad boys: Public schools in the making of black masculinity. The universitu of Michigan press.
    Halberstam(1998). Female masculin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Josselson, R. (2007). The ethical attitude in narrative research. In D. J. Clandinin, (Ed.),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pp.537-566).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Inc Press.
    Joyner, C.( 2009, Occtober 19). Girl in tuxedo denied a place in school yearbook,USA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2009-10-18-yearbook-photo-lesbian_N.htm
    Kehler,M. D. (2000). High school masculinity and gender politics: Submerged voices, emerging choic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Kim,J. H. (2007). Performing female masculinities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gender, class,race, ethnicity, and sexu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Kimmel, M. S. (1994). Masculinity as Homophobia: Fear, Shame, and Sil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dentity. In H. Brod & M. Kaufman(eds.),Theorizing Masculinities(pp.119-141).Sage Publications.
    Lesco, N. (1988). Symbolizing society: stories, rites and structure in a Catholic high school. Philadelphia: Falmer Press.
    Levine, M. P.& Smolak, L.(2002). Body Imag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In T. F. Cash & T. Pruzinsky(eds.)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pp.74-82).The Guilford Press.
    Liu, F. (2006). School Culture and Gender. In C. Skelton,& B. Francis&L. Smulyan(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gender and education(pp.).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Lobel, T. E & Slone, M. & Winch, G. (1997). Masculinity, popularity, and self-esteem among Israeli preadolescent Girls. In Sex Roles, vol 36, Nos.5/6,395-408.
    Messner A. M.(2007). Out of play : Critical essays on gender and sport .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c an Ghaill, M. (1994). The making of men: Masculinities, sexualities and schooling.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rshall, C. & Young, M. D. (2006). Gender and methodology. In C. Skelton & B. Francis&L. Smulya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gender and education(pp.).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Martino, W. & Pallotta-Chiarolli, M. (2003). ’You have to be strong, big and
    muscular’ boys, bodies and masculinities. In() So what's a boy? : Addressing issues of masculinity and schooling. (pp. 14-31).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Mellor, D. J.& Epstein, D. (2006). Appropriate Behavior? Sexualities, Schooling and Hetero-gender. In C. Skelton & B. Francis& L. Smulya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gender and education(pp.).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Paechter, C. (2006a). Masculine femininities / feminine masculinities: Power, identities and gender. Gender and Education , 18(3), 253–263.
    Paechter, C. (2006b). Reconceptualizing the gendered body:Learning and constructing masculinities and femininities in school . In Gender and Education , 18(2), 121–135.
    Pascoe, C.J. (2006a). Girls can be masculine too:”Thinking about theories of masculinity”.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Montreal Convention Center, Montreal, Quebec, Canada, Aug 10,2006.
    Pascoe, C.J. (2006b). ”Dude, you’re a fag”: Masculinity in high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itt, L, S & Fox, A. C.(2011). Performative masculinity: A new theory on masculinity. 1st Global Conference Feminity & Masculinity: A gender & sexuality project. Monday 16th May – Wednesday 18th May 2011
    Warsaw, Poland. http://www.inter-disciplinary.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ittfpaper.pdf
    Reay, D. (2001). ‘Spice Girls’, ‘Nice Girls’, ‘Girlies’, and ‘Tomboys’: gender discourse, girls’ cultures and femininitie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Gender and Education, 13(2), 153-166.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 Sage Publications
    Rothchild,J. (2006). Gender trouble makers :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Nepal. New York : Routledge Press.
    Sanlo, R. L. (2005). Gender ident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 Research, policy,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Scott, J (1990). Deconstructing equality-versus-difference : Or, the uses of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for feminism. In M. Hirsch & E. F. Keller (Eds.), Conflicts in feminism (pp. 134-148). New York: Routledge
    Seidman, I. E. (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peedy, J. (2008). Narrative inquiry & Psychotherapy.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Webster, L. & Mertova, P. (2007). Using narrative inquiry as a research method : An introduction to using critical event narrative analysis in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 Routledge.
    Youdell, D. (2005). Sex-gender-sexuality: how sex, gender and sexuality constellations are constituted in secondary schools. Gender and Education, 17(3), 249-270.
    Youdell, D. (2006a). Diversity, Inequality, and a Post-structural Politics for Edu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7(1), 33-42.
    Youdell, D. (2006b). Impossible bodies, impossible selves : Exclusions and student subjectivities. Dordrecht : Springer.
    Young, I.M. (1990).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electronic resour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