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幸純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指導教授: | 沈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成效 、自我效能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9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之關係,透過學生參與童軍活動的情形及成效,了解童軍與非童軍自我效能之差異及其相關因素。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推動童軍活動的參考,以增進童軍活動的成效,並且能提供國中生增進自我效能的管道。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問卷」、「國中學生自我效能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臺灣各地區國中之童軍與非童軍,抽樣調查25所國中共1777 名學生,其中童軍859名,非童軍918名。問卷內容包含童軍活動成效(童軍知識成效、童軍精神成效、童軍技能成效)、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解決問題效能)兩項分量表,根據調查所得資料,分析與歸納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國中女童軍之童軍活動成效優於男童軍。
二、 國中女童軍之自我效能優於男童軍。
三、 國中童軍的「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顯著優於國中非童軍。
四、 國中童軍的童軍活動成效可以有效的預測自我效能。
The research aim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about scout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ve factor on scout and non-scout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were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of promoting scout activity and to promote the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uses survey questionnaire. The survey tool is 「Scout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ale」and「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ale 」. The research were amounted to 1777 students including 859 scout students and 918 non-scout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cluded scout activity achievement (scout knowledge achievement, scout spirits achievement ,scout skill achievement)scale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y(social self-efficacy,self-regulatory efficacy, problem-solving efficacy )scal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The scout activity achievement of female scout is better than male scout.
2. The self-efficacy of female scout is better than male scout.
3. The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 is better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non-scout.
4. The scout activity achievement can forecas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y correctly.
中文部份
女童軍台灣省分會編印(1972)。中華民國女童軍服務員手冊。台北:女童軍台
灣省分會。
女童軍台灣省分會編印(2002)。女童軍五育研修考驗本。台北:女童軍台灣省
分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1992)。中國童子軍團長手冊。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
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訓練暨進程委員會(1992)。從童子軍到公民。台北:中國童子
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童軍知識庫。上網日期:2009月10月8日,取自
http://www.scout.org.tw/Scout_knowledge.asp?id=91
王明傑(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
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清波(1988)。童軍教育的昨日、今日、明日。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
童軍教育研究,1-6。台北:水牛出版社。
白金樹(2008)。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玉卉(2002)。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主編(1989)。台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學系。
吳國基(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恬妮(1999)。探討國中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
的效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自輝(2000)。從童軍活動中培養帶著走的基本能力。北縣教育,36 ,49。
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
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務貞(1986)。群育原理與實施。台北:文景。
吳務貞(1988)。遊戲在童軍教學中的應用。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
教育研究,181-198。台北:水牛。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旻樺(2001)。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
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2008)。童軍活動可以培養挫折忍受力。中國童子軍月刊,45(2)。
李震甌(2001)。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建政(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第二版)。台北:水牛。
邱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恩仲(2004)。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宏恩(1988)。高中高職學生不同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文(199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
學報,13 ,1-44。
林 穎等(譯)(2001)。Albert Bandura著。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 : 社會
認知論。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啟葶(2006)。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
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曉虹(譯)(1995)。Albert 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台北:桂冠。
胡筑申(2003)。童軍教育與群己關係。台北:胡竺生。
洪榮昭(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夏渙新(1985)。童子軍訓練即是生活教育的理論根據。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編,童軍教育論著選讀,179-182。台北:水牛。
徐新逸、黃麗玲(1999)。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
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下),267-294。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台北:貓頭鷹。
高德瑞(2000)。學校社團活動之實施與改進。北縣教育,36 ,16-20。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
22,47-54。
莊坤良(1989)。貝登堡的足跡。台北:水牛。
莊舜榮(1989)。我國社區童軍運動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許龍君(2002)。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
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陶 唐(1985)。童子軍教育的價值及其必然之趨勢。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編,童軍教育論著選讀,142。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 鐵(1981)。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台北:中華。
陳李綢、蔡順良、王貞芸、賴怡妏(2006)。中學生心理與行為表現之發展研究。
載於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海光(1985)。童子軍教育概論(第五版),176。台北:正中。
陳雅玲(2005)。我的哈佛孩子。商業周刊,931。2009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21096
陳 忠(2004)。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添丁(1990)。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玫良(1994)。國中工藝生活科技解決問題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高師大教育月刊,14,155-192。
張乃懿(2005)。嘉義市高二學生多元智能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鑫(譯)(2003)。世界童子軍總部著。童子軍運動基本原則。台北:中國童
子軍文教基金會。
張忠仁(1985)。童子軍團務。台北:中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時雯(2002)。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張淑珺(2006)。「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
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振松(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教育部(2009)。國民中學校別資料。上網日期:2009年10月4日,檢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295
游秀靜(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幼童軍教育之實施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炳林(199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
心理學報,33(2),79-101。
黃克仁(2008)。童子軍運動的基本原則與教育功能。中國童子軍月刊, 45(1),10。
黃奕暉(2007)。在台國際學生社會自我效能與跨文化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茱莉(2005)。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健(2001)。犯罪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之「問題解決歷程」的比較研究。國立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大慶(2008)。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
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百世(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與展望。高市文教,6-9。
詹敏娟(2002)。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佩修(2009)。台灣是第4 名的孩子。商業周刊,1109,79-81。台北:城邦。
劉信雄(199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彥俊(1991)。童軍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彥俊(1992)。童軍團組織與訓練。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彥俊(1995)。童軍概說及其史略。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
程之調節效果硏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載於教育心理學報,
39,測驗與評量專刊,105-126。
蔡炳炎(2006)。幼童軍教育活動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柏原(2000)。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彰
師大教育學報,1,163-200。
鄭呈皇(2008)。走出舒適城堡 童軍家庭樂吃苦。商業周刊優勢系列,11,50-54。
台北:城邦。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
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又華(譯)(1959)。Sir Baden-Powell著。童子軍訓練原理上、下篇合訂本。
台北:中華書局。
謝佳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幼童軍活動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世杰(2001)。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
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
未出版。
顏秉嶼(1980)。開放社會中的教育調適。竹縣文教,1,6-9。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彙珺(199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
應策略的相關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硏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魏炎順(2003)。解決問題取向創意思考教學對師院勞作課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玉春(2002)。國小教師認知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成就、數學自我效能之相關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份
Bandura, A. (1977a).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b).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p.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an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13(9), 4.
Bandura , A ., Barbaranelli , C., Caprara, G V.&Pastorelli, C.(1996).Mu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ren. Development,67,
1206-1222
Corno, L. (1986) .The metacognitive control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ion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333-346.
Coutinho, S.(2008). Self-efficacy, metacognition, and performanc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1), 165-172.
DeJong, F. P. C. M., & Simon, P. R. J. (1988). Self-regulation in text processing. In
G. Denhiere & H. Mandl (Eds.). The acquistion of knowledge from text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77-190.
Emory University(2006).Information of self-efficacy :A Community of
Scholars.Retrieved January 31, 2010, from
http://www.emory.edu/EDUCATION/mfp/self-efficacy
Gonzalez, L. E. (1982). Scouting: An adaptable nonformal education alternative to
promote development among chilean youth. (PhD., Harvard University)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NO.AAT8223250.
Hymei, S., Comfort, C., Schonert-Reichl, K., & McDougall, P. (1996). Academic failure and school dropout: The influence of peers. In J. Juronen & K. R.Wentzel (Eds.),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pp.313-3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dine, J. & Stewart, J. ( 1998 ).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cognition , motivation,
locus of contro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32(3), 200-212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Marks, H., & Wurf, E. (1987). The dynamic self-concept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epctive.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38, 299-337.
McFareane,Allan H(1994).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a School-Based Community
Sample: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Contributing Social Factor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6), 601-620 .
Moeini, B., Shafii, F., Hidrania, A., Babaii, G. R., Birashk, B. & Allahverdipour, H.
(2008). Perceived stress, self-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tatus in Iranian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6(2), 257-266.
Nomok.C&Daler.F&Bryan.W.(2001).Explor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scores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ment,61(3),475-489.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s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15/13/39725224.pdf
Partic, Helen, Hicks & lynley. (1997). Relations of perceived social efficacy and
social goal pursuit to self-efficacy for academic work.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7(2).
Pajares, M. F. (1995). Self-efficacy in academic sett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Pajares,M.F and Urdan,T(2006)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Greenwich,
Conn: IAP - Information Age Pub., Inc.
Polya, G & Szego, G. (1972). Problems and theorems in analysis.Belin; NY: spring.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 33-40
Roth,William G.(1985). Treatment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Self-Efficac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California:Doctor of Psychology Research Paper,
Biola University
Secord, P. F., & Backman, C. W. (1964).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Schunk, D. H. (1984). The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on achievement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19, 199-218.
Schunk, D. H., & Rice, J. M. (1987). Strategy value information and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pril: pp. 20-24.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utton, J. M., Fall, M.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climate factors to counselor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 331-336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5). 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 :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2), 322-342.
Wise, J. B. (2007). Testing a theory that explains how self-efficacy beliefs are
formed: Predicting self appraisals across recreation activiti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sychology, 26(7), 841-848.
Zimmerman,BarryJ.&Martinez-Pons,Manuel.(1988)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Strategy Model of Student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84-290 .
Zimmerman, B. J. (1990). 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 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