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柏鈞 Wang, Bo-Jun |
---|---|
論文名稱: |
嵇康的處世哲學及其對莊子思想的依違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困境 、矛盾 、越名教 、自然 、清峻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6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4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嵇康自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學界也指出其思想受老莊所影響。然而,他忤逆當局、受刑身死,在因順與對立、養生與殺身之間,給人衝突的印象,因此有評者認為他不得老莊之真旨。本文關注嵇康與《莊子》思想如何面對生命困境,以求具體指出嵇康繼承及違離了《莊子》思想的哪些部分,並對評價角度進行反思。
本研究依困境的成因,區分出「個體性困境」與「社會性困境」。嵇康處理「社會性困境」的主張,接近《莊子》外、雜篇,批判性較強。《莊子》內篇十分重視處世技巧,講究「虛心」的工夫及「因順」的方法,嵇康處世思想對此幾無著墨。從處世行為來觀察,其「清峻」性格充分發露,雖然呼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卻與「終其天年」的養生觀相悖。在思想與行為間,既有矛盾性,也有一致性。想要解釋嵇康生命的矛盾現象,應著眼於其志向排序,究竟以何者為先。本文比較其「全身」與「任真」兩種思想傾向,分析冀求目的與施用範圍,指出二者在特定生存情境下無法兼容,嵇康又未釐定次序,在思想方面確有矛盾。志向的衝突,並不貶損嵇康其他方面的成就,其人格、品德,尤為後世推重。
一、古籍
(一)經部(依撰、注者時代排列)
[周]左丘明著,[日本]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2005年。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正義》,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影印清嘉慶刊本)。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東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等疏:《爾雅注疏》,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等疏:《孝經注疏》,收入阮元:《十三經注疏》。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8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二)史部(依著作年代排列)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西漢]劉向編定,[東漢]高誘注,[宋]姚宏校正續注:《戰國策》,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欽定四庫全書》史部五‧雜史類。
[西漢]劉向編定,[宋]鮑彪原注,[元]吳師道補正:《戰國策校注》,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欽定四庫全書》史部五‧雜史類。
[西漢]劉向撰,闕名續:《古列女傳》(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有圖本景印,本書七卷坿續列女傳一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第265-267冊。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西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三)子部(依撰者時代排列)
[周]老子著,[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周]司馬穰苴:《司馬法》(上海涵芬樓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影宋鈔本印行),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343冊。
[周]莊子著,〔清〕郭慶藩輯撰、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西漢〕劉安等編撰,[東漢]許慎、高誘注,劉文典集解,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997年。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收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系列光碟(2011年4月):《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0冊,經號1579。
[劉宋]劉義慶等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7年10月1日。
[劉宋]劉義慶等撰,[梁]劉孝標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梁]慧皎撰:《高僧傳》,收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系列光碟(2011年4月):《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經號2059。
[隋]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系列光碟(2011年4月):《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冊,經號1558。
(四)集部(依撰者時代排列)
[周]屈原等撰,[西漢]劉向集,[東漢]王逸注,[南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阮籍著,黃節注:《阮步兵詠懷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魏]嵇康著,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年。
[梁]蕭統等編,[唐]李善等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3月。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北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明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先按撰者時代,再按出版時間排列)
1.《莊子》哲學及道家著作
錢 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12月/2011年1月。
陳啓天:《莊子淺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1978年9月。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6月/1976年12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983年4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7月/1984年9月。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
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增訂再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朗擎霄:《莊子學案》,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楊 帆:《莊子的處世哲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4月。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日岀:《《莊子‧天下篇》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瑞士]畢來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安蘊貞:《西方莊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錢 穆:《莊老通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高 亨:《老子正詁》,收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五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1997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2.嵇康相關研究
蕭登福:《嵇康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1976年5月/2008年9月。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990年10月。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2000年3月。
王曉毅:《嵇康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1999年1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更新版第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2000年08月)(何啓民所撰嵇康部分)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吳冠宏:《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9月。
3.魏晉人物與學術、思想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人民出版社,1957年。
何啓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10月/1978年6月。
何啓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安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蔡忠道:《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2月。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7月。
4.學術思想史通論
錢 穆:《國學概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1931年/2001年12月。
錢 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1996年6月。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年三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1991年12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2年/1989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2月/201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8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方 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5.其他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1932年4月/1979年10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980年。
劉景農:《漢語文言與法》,中華書局,1959年8月/1994年6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總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4月/1975年11月。
[法]米歇爾‧福柯(Me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5年/2007年4月。
[法]米歇爾‧福柯(Mechel Foucault)原著,沈力、謝石譯:《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與1984年/1990年2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里仁書局,1988年。
易孟醇:《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6月。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文科適用》,臺北:萬卷樓,1996年。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林慶彰主編:《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臺北:萬卷樓,2003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何俊編:《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二)單篇論文(按時序排列)
1.《莊子》哲學
吳光明著、蔡麗玲譯:〈莊子的身體思維〉,收入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393-414。
陳 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生活‧文化‧新知三聯書店,1998,頁78-88。
李康洙:〈莊子的心性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生活‧文化‧新知三聯書店,1998,頁204-217。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2期(總號309),2000年2月,頁106-113+196。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對戰國諸家子學的批判〉,《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頁19-42。
宗明華:〈莊子與魏晉清談及品題〉,《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2001年7月,頁278-284。
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報》(上)卷第36期,2006年3月,頁159-185。
林明照:〈莊學的樂論──《莊子》中的生命本真之樂、道樂及音樂批判〉,《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40。
蕭裕民:〈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論《莊子》思想之基本架構〉,《中山人文學報》第23期,2006年12月,頁45-74。
王志楣:〈莊子之情論〉,《丹道文化》第36期,2010年6月,頁49-87。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總號437),2010年10月,頁25-45。
林明照:〈反身、觀看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總號70),2012年9月,頁1-33。
2.嵇康相關研究
周大興:〈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第17卷第5期(總號197),1991年11月,頁29-35。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9期,1992年12月1日,頁27-54。
伊愛華:〈莊子與嵇康人生觀之比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1994年3月,頁42-45。
蔡忠道:〈阮籍與嵇康的儒道思想〉,《問學》第2期,1998年7月,頁31-49。
朱曉海:〈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59-104。
黃明喜:〈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總號322),2001年3月,頁260-267+286-287。
吳佳璇:〈嵇康的自然觀〉,《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6月,頁211-228。
蔡翔任:〈從魏晉「士」自覺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12月,頁197-212。
吳冠宏:〈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261-282。
陳瓊玉:〈從嵇康「釋私論」談其君子形象之詮釋與落實〉,《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頁125-142。
林俊宏:〈文學與政治:阮籍與嵇康詩文中的政治觀〉,《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41-106。
吳冠宏:〈當代〈聲無哀樂論〉研究的三種論點商榷〉,《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109-140。
徐公持:〈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非絶交之書論〉,《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3期(總第91輯),2008年,頁197-216。
蔡忠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倫理價值的追求〉,《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6期(總號433),2010年6月,頁83-99。
孫瑋騂:〈俯仰自得,誰可盡言──論嵇康的生命自覺與心靈圖景〉,《問學》第14期,2010年6月,頁83-100。
盧桂珍:〈嵇志內蘊解析──兼論嵇康之矛盾與統合〉,《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0年10月,頁37-70。
江建俊:〈嵇喜〈嵇康傳〉作意蠡測〉,《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年9月,頁39-74。
曾春海:〈嵇康兼綜《易》、《莊》的處世智慧〉,《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2期(總號475),2013年12月,頁3-19。
吳冠宏:〈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清華學報》新44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28。
吳冠宏:〈從「自足於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等四篇試解〉,《臺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87-122。
3.魏晉人物與學術、思想
周樹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魏晉思想》(乙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錢穆:〈魏晉玄學與南渡清談〉,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1分,1969年。
周 勤:〈從莊子到郭象的歷史之必然──試析魏晉玄學中的莊子思想〉,上海:《華東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頁50-52。
林麗真:〈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年12月1日,頁96-104。
王曉毅:〈從《人物志》看魏晉玄學的形成〉,上海:《學術月刊》1986年第10期,頁52-56。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第24期,1995年6月,頁143-181。
莊耀郎:〈郭象的名教觀〉,《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3月,頁197-222+680-681。
徐公持:〈理極滯其必宣──論兩晉人士的嵇康情結〉,《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1998年,頁36-45。
朱曉海:〈西晉佐命功臣酩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147-192。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6月,頁187-210。
陳少明:〈《齊物論》與竹林玄學〉,《現代哲學》2003年3期,2003年3月,頁70-77。
劉原池:〈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7期(總號362),2004年7月,頁147-161。
張谷良:〈試論山濤的政治思想與態度之起由〉,《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7月,頁93-157。
林聰舜:〈「達」的多重樣態──魏晉士人對「無待」的渴慕與糾纏〉,《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頁81-83+85-97。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一期,2004年12月,頁99-120。
紀志昌:〈魏晉時期「莊」學中的許、巢論述〉,《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頁151-153+155-185。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1-26。
曾春海:〈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4期(總號419),2009年4月,頁155-172。
蔡振豐:〈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頁1-34。
程章燦:〈千古驚知己──法國漢學家侯思孟的阮籍嵇康研究〉,收入江建俊主編:《竹林學的形成與域外流播》(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4月),頁185-206。
曾春海:〈竹林七賢的交遊及其友誼觀〉,《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6期(總號433),2010年6月,頁23-40。
許朝陽:〈本無、任心、足性、崇有:魏晉玄學中名教問題的思想史脈絡及其本體論形態〉,《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105-142。
朱曉海:〈趙至〈與嵇茂齊書〉疑雲辨析〉,《東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1年12月,頁1-24。
曾春海:〈從儒家的宗教性論魏晉儒學與道教之互動交涉〉,《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5期(總號456),2012年5月,頁21-38。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頁73-98。
4.處世思想相關研究
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第17卷第8期(總號200),1992年2月,頁21-28。
黃忠天:〈試析莊子之處世哲學〉,《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2期,1992年冬季,頁129-140。
李若鶯:〈論莊子處世哲學的本質〉,《高雄師大學報》,第14期,2003年4月,頁111-125。
王邦雄:〈論辨空間:在亂世中安身立命〉,《人籟論辨月刊》,第19期,2005年9月。
郭 瑩:〈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處世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10期(總號389),2006年10月,頁155-164。
蔡忠道:〈《莊子》處世思想析探〉,《人文研究期刊》第2期,2007年1月,頁33-48。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頁51-80。
蔡忠道:〈《世說新語》處世思想析探〉,《國文學報》第9期,2009年1月,頁77-98。
吳肇嘉:〈《莊子.應帝王》中「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205-230。
5.其他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頁147-188。
閻步克:〈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頁70-79。
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1-56。
賴俊雄:〈傅柯的《規訓與懲罰》〉,《文化研究@嶺南》第3期,2007年1月。(http://www.ln.edu.hk/mcsln/3rd_issue/key_concept_01.htm)
申丹:〈何為「隱含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頁136-145。
馬漢廣:〈論福柯的微型權力理論〉,《學習與探索》2009年6期,2009年6月。(作者的個人部落格亦張貼此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8ac3c0100fvm1.html)。
杜保瑞:〈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XVI》第16卷第1期,2012年,頁1-25。(DOI:http://dx.doi.org/10.4312/as.2012.16.1)
(三)學位論文(按時序排列)
1.碩士論文
魏培泉:《莊子語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慶元:《阮籍、嵇康處世態度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顯庭,1997年。
莊鎮宇:《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9月。
陳弘學:《嵇康玄學思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永儁指導,2004年。
劉立寧:〈嵇康:一個衝突生命的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啟屏指導,2005年。
蘇秋旭:《嵇康生命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蔡忠道指導,2006年。
張珍禎:《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玄學思維──論題架構的思想格局對魏晉思潮之回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莊萬壽,2007年。
彭金枝:《嵇康〈明膽〉〈養生〉二論之人生哲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林顯庭指導,2009年。
李雨鍾:《審美與倫理之間的「自然」──以嵇康為中心的中古士人自然觀考察》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麗真、朱雅琪指導,2014年6月。
2.博士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君仁、何佑森,1978年。
陶建國:《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余培林,1985年。
莊耀郎:《王弼玄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1年6月。
沈雅惠:《莊子與阮籍、嵇康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曾春海,2011年。
鄭宜玟:《阮籍、陶潛「莊學實踐」之比較》,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林顯庭,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