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婉蕙
Huang, Wan-Huei
論文名稱: 自然中心與學校之環境教育協作歷程探究-以關渡自然公園「高蹺鴴到您家」個案為例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Natural Center and Primary School for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The Black-Winged Stilt goes to Your Family” Program of Grandu Natural Park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i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環境教育自然中心非正規環境教育關渡自然公園到校服務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tural Center, 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andu Natural Park, school servi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校」作為正規環境教育的教學場域,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基礎,然而環境教育的發展,除了正規環境教育系統外,仍須與非正規環境教育系統共同合作、發揮特性,才能創造最佳的效果,「自然中心」的存在無疑提供了環境教育一項立意良善的選擇。對於學校教師而言,自然中心是協助學校進行環境教育非常重要的外部資源,提供專業的環境教育方案、師資與服務,讓教師得以更容易將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領域課程進行教學。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關渡自然中心「高蹺鴴到您家」個案為例,透過田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探究關渡自然公園與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時,如何突破固有疆界和本位主義的限制,在正規教育和非正規環境教育攜手合作之下,主動將自然中心課程方案的特色推廣至各小學教學現場,互補學校正規環境教育教學功能上的不足,為環境教育的傳播與連結,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本研究發現「到校服務」打破自然中心原有的孤立封閉型態,讓關渡自然公園的人力與教學資源進駐校園,主動吸引顧客青睞,這樣的方式除了能夠提供師生與學校課程有所連結的學習單元,引導師生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了解之外,在實施的歷程中,教學團隊也可以逐一去熟悉北部地區各校的校園環境生態及環境教育實施品質,開拓自然中心與學校在環境教育協作交流上的契機。
      一期一會的到校服務,雖然玩出一種新典範,但後續仍需思考的是如何強化本方案的獨特賣點與教學品質,讓學校團體能在可供選擇的眾多環教產品中,看見萬綠叢中,獨特的一點紅;並注重維持和學校教師事前和事後的關係與交流,以延續教育活動的效果,畢竟環境教育是一門跨科技連結的知識體系,唯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攜手合作,才能逐步實現教育的願景。

    The best lear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strengths and resources of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s. While“school”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field of 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tural Center”always provides a good choice of 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pecializ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designed by the natural center and their related human resources could support the school teachers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school curriculum, which in turn helps diffuse the service of the natural center in the f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taking the program of Guandu Natural Park“The black-winged stilt goes to your family” as an example. In this research, field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inquire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Guandu Natural Park and sixteen primary schools.
      How they resoled the constraints of departmentalism to create possibilities for bridging formal and 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focus. Through a serie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staff of the natural park, it is found that the manpower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natural park facilitate the school teaching while the demand of “School Service” enhanced a closer linkage between Guandu Natural Park and its school partners. Through such partnership,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program team members cultivate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iving ecology and enriched bot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program itself. It also created a new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enhancing both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service of 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環境教育 14 第二節 自然中心 24 第三節 自然中心與學校協作環境教育  45 第四節 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規劃與發展 54 第五節 專車到校服務課程方案實例探討 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8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9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方式 95  第五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101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10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109  第一節 主動出擊:「來啊!來啊!來關渡」 110  第二節 田野觀察:「高蹺鴴到您家」進駐校園 120  第三節 兩所小學:環境教育可以不一樣 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議 164 參考文獻 169 附錄一 活動簡章 175 附錄二 訪談說明函 178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79

    方偉達(2010)。生態瞬間(初版)。台北市:前衛。
    李聰明(2001)。融入新課程的環境教育。台南市:翰林。
    王家祥等譯(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台北:張老師。
    台北市野鳥學會(1994)。關渡生命(初版)。台中市:晨星。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初版)。台北市:五南。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初版)。台北市:五南。
    范欽慧(2013)。沒有牆壁的教室:悠遊在大自然裡的小日子(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徐偉斌(2002)。關渡自然導覽─人文與生態之旅(初版)。台北市:玉山社。
    荒野保護協會(2005)。水水台灣-愛濕地的10個遊戲(初版)。台北縣新店市: 正中。
    新自然主義(2006)。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初版)。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台北市:明文。
    大地地理(2003)。濕地.候鳥.人--關渡自然公園的威脅與挑戰。大地地理,187,頁22-41。
    王佩蓮(2002)。環境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務 。市師環教,49,頁10-32。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頁113-145。
    王佩蓮(1992)。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一)。市師環教,6,頁3-21。
    王佩蓮(1992)。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二)。市師環教,7,頁3-21。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頁9-46。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頁18-34。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頁213-235。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頁58-66。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頁63-70。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頁3-9。
    林惠真(2002)。重大議題如何融入學校課程。翰林文教雜誌,27,頁7-13。
    周儒、潘淑蘭、曾鈺琪、郭珮靳(2010)。美國自然中心深度學習計畫─島木自然中心(IslandWood Nature center)實習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周儒(2002)。環境教育的最佳服務資源─自然中心。台灣教育,615,頁2-14。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頁17-25。
    周麗炤(1991)。環境教育教材的設計。市師環教,3,頁29-33。
    洪素麗、林曜松(1987)。關渡夢覺 回歸自然--理想中的關渡自然
    公園。大自然,14,頁112-113。
    胡忠一(2009)。日本學童農山漁村交流計畫對我國之啟示。農業知識入口網。
    高慧芬(1990)。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在職訓練資源。環境教育季刊,7,頁25-29。
    教育部(2012-2014)教育部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行政機關及所屬各級學校暨附屬機構環境保護小組設置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2)。環境教育要項。台北:教育部。
    區宗明(2001)。臺北盆地的最後一塊溼地-關渡自然公園。大地地理雜誌,163,頁40-57。
    靳知勤(1995)。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與教師能力之養成。環境教育季刊,27,頁46-59。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雙月刊,589,頁12-21。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8-44。
    張子超(2000)。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頁31-34。
    黃佳慧(2010)。行動博物館在當代社會的效用與展望。台灣文學館通訊,27,頁12-23。
    馮雙(1999)。臺灣鳥類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頁70-77。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頁2-7。
    楊冠政、汪靜明、陳佩正(1995)。我國的環境教育經驗。環境教育,24,頁54-57。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頁7-12。
    劉冠妙(2013)。美國島木自然中心~一所私人捐獻的「森林裡的學校」(上/下)。環境教育及訓練電子月刊,第77-78期。
    劉美玲、王佩蓮(2003)。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2,頁93-122。
    賴俊賢(2010)。環境學習中心~沒有孩子被留在室內的最大學校─專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教師天地,166,頁11-15。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頁15-21。
    蘇慧貞、蕭瑞棠(2000)。發展中的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策略。台灣教育,589,頁2-11。
    王書貞(2007)。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孟娟(2006)。國小教師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吳宜真(2011)。國小三年級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林吟徽(2009)。國小四年級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秋萍(1997)。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
    周智勇(2003)。一所國民小學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對發展學校環境教育本位課程觀點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洪若綾(2014)。學校環境教育中的教師協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陳昭宇(2011)。一個學校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濕地為主題的設計。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恆維(2004)。民間團體參與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以花蓮縣野鳥學會執行『愛鳥年活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梁翠萍(2002)。國小教師共同參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麗珊(2014)。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關渡自然公園與匯豐銀行合作推展環境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尚哲(2011)。小鷿鷈計畫兒童濕地營隊活動之課程發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耕碩(2010)。探索國民中小學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之狀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世宗(2006)。博物館到校服務學習系統設計與實施─以故宮博物院嬰戲圖文物資源開發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童惠芬(1997)。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薇蓉(2012)。環境學習中心特殊需求方案執行人員量能提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嘉芸(2011)。初探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及參與者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劉懿萱(2011)。博物館、文教機構與學校夥伴關係研究─以國立台灣博物館到校服務為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冠妙(2004)。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舜傑(2001)。建構優質的學校環境教育教材之特質取向及參考指標:一個德懷術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顧曉菁(2006)。國小教師進行環境教學時對民間團體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吳玲毅、何麗萍、劉冠妙、王怡玲、鍾依萍、陳仕泓編輯(2004)。匯豐濕地環境教育輔助教材。台北市,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中心管理處。
    W.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台北:揚智。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