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子賢
論文名稱: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探索教育創造思考教學創造力體驗學習活動
英文關鍵詞: Adventure education, Creativity,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Experience learning activit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3下載:1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創思教學的要素與探索教育的方法來建構支持性環境,運用探索教育的方法與原則,規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課程,讓國中八年級學生親身體驗創思歷程。同時,應用創思策略與心理技巧,來促進學生的創造力與團隊的表現。
    本研究共進行兩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每一單元皆進行三次的循環教學,透過計畫、行動、省思的教學行動後發現:
    一、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具有可行性。
    二、簡化創思歷程以符合學生的學習,運用探索教育的引導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三、創造思考教學與探索教育原則和方法有助學生主動建構支持性環境。
    四、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中有助於學生團隊的表現,重視問題解決過程的發展並展現創造力。
    五、研究者能藉由執行創造思考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學活動設計的成長與創思教學的技巧與應用。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behaviors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fusing with experienc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ss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and method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were used for constructing the supportive environment. Simultaneously,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were utilized for planning courses with problem-solving orientation. In this state, students in the eighth-year class at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able to experience the ways of creative thinking personally; meanwhile, by the strategy and technical us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psychology to increasing students’ behavior of creativity as well as team working.
    Two modul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designed in this research and each one with three times repe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under the activities of being planed, executed and thought.
    1. It’s a feasible tactic that the fus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and experienc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2. Simplifying procedures of creative thinking suited for learning of students, and applying the guiding skill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helped students for learning
    3.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and adventure education brought the aid to students to actively make a supportive condition.
    4. The fus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and experienc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benefited team working of student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cess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expressed their creativity.
    5.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s, and learn skills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of creative-thinking instruction, by carrying out the study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探索教育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之探析 ……………………… 7 第二節 創造力之定義與理論 ………………………………………… 29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 …………………………………………………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理念 ………………………………………………… 59 第二節 研究場域 ……………………………………………………… 62 第三節 教學實施 ……………………………………………………… 68 第四節 參與人員 ……………………………………………………… 7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74 第六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分析 ……………………………………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3 第一節 教學行動研究歷程 …………………………………………… 83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表現 ……………………………………………… 149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 ……………………………………………… 1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7 第一節 結論 …………………………………………………………… 177 第二節 建議 …………………………………………………………… 182 參考文獻 …………………………………………………………………… 185 中文部分 ………………………………………………………………… 185 英文部分 ………………………………………………………………… 188 附錄 …………………………………………………………………………… 190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與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思峰(2002a)。由個人創新到群體創新:創造力的多層面理論。創造力與創意設計師資培育計畫書-商學類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王思峰 (2002b)。團隊創造力:模式與發展。創造力與創意設計師資培育計畫書-商學類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伍大佑(2003)。團隊品質與玩興氣氛對團隊創新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師大學報,13,1-20。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漢明、鄭瑞隆、盧仲文(2004)。歷奇活動安全手冊.理論與實踐。香港;匯智。
    吳漢明、鄭瑞隆、盧仲文(2005)。探索教育活動安全管理。臺北:幼獅。
    吳侎燕(2006)。以後設認知取向之創造思考教學促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德誠、麥淑華(2002)。整全的歷奇輔導。香港:突破。
    李慕台(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奇芳(2001)。研發團隊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雅玲(200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創造力教育,30,181-200。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臺灣政治大學企管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莊怡軒(2001)。促進組織創造力要素與其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宗麟(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陳曉梅(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巿。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性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45(1),27-45。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三版五刷)。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2001)。創造與生活。臺北市:五南。
    康淑惠(2006)。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麥淑華、鄧淑英(2006)。成長體驗 Debriefing。香港:突破。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223,2-20。
    楊慶欣(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38-55。
    蔡居澤(2003)。戶外教育的通用模式-經驗學習圈。教師天地,127, 23-25。
    蔡居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與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6。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
    蔡居澤等(2001)。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炳綱、吳漢明(2005)。玩好團隊-探索體驗活動。臺北市:幼獅。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李雪莉、丁嘉琳(2007/11/07)。優質老師帶出創意學生。天下雜誌-獨立與探索,384,78-84。
    葉文婷(2006)。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昭志(2001)。探索教育運用於生命教育可行性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翠媛(2000)。資優兒童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臺北市:幼獅。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 (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臺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2,10-15。
    鍾啟暘(2004)。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力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9-1162.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123-167.
    Csikszentmihalyi, M(1999).創造力。(杜明城 譯)。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6年)。
    Csikszentmihalyi, M(1998).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陳秀娟 譯)。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7年)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Ellmo, W., & Graser, J. (1995). Ada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A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adventure programming and group initiatives. Dubuque, IA: Kendall/Hunt.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
    Gass, M. 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uon. In J. Miles & S.
    Gass, M. A. (1993).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Kimball, R. O.(1980). Wildnerness/adventure programs for juvenile offen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of So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to Juvenile Justice Process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6586)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aris S.G. & Ayres L.R.(2000).培養反思力。(林心茹 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年)。
    Sternberg R.J.(2005)。創造力 Ⅱ‧應用(HANDBOOK OF CREATIVITY)。(李乙明,李淑貞 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年)。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9)。不同凡想: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洪蘭 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