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姿妤 Lin, Tzu-Yu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的農政宣傳—以農復會的「電化教育」為中心(1949–1963) The Advocacy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n Postwar Taiwan: Focus on the Electrifying Education of Sion–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1949–1963) |
指導教授: |
張素玢
Chang, Su-Bing 范燕秋 Fan, Yen-Chiou |
口試委員: |
李力庸
Lee, Li-Yung 陳佳宏 Chen, Fupian 張素玢 Chang, Su-Bing |
口試日期: | 2022/01/2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農復會 、農業推廣 、電化教育 、農業教育電影 、農業廣播 、農業電視節目 |
英文關鍵詞: | JCR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lectrifying Educatio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film, Farming Radio shows, Farming TV shows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9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臺灣農業政策的制定、發展與變遷,背後涉及國家機關、民間社會、國際政經結構等三方勢力的互相影響。戰後動盪的經濟下,國家機關亟須取得穩定的農業資源,除了需確保糧食供給無虞,更要將農業剩餘價值從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支持其發展。1949年底國民政府遷臺後,在美國協助之下,臺灣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並完成農業相關政經組織的改組。
戰後農業推廣體系重建初期,因農業推廣員的短缺,農政與農情傳遞成效受限等問題,農復會與政府之間的跨機關部門建立起合作網絡,並應用電影、幻燈片、廣播及電視等「電化」媒介進行農政宣傳。本文主要以農復會利用「電化教育」對農民進行農業政策宣傳為中心,探討農復會透過電影、廣播、電視等「電化」媒介傳遞農業政策與農業情報的過程,並進而說明農復會的「電化教育」在戰後農業推廣體系中所肩負的宣傳角色。
首先,探討各類「電化」媒介傳播的獨特性,其製播過程中牽涉哪些黨政機關及農業組織。釐清農復會如何利用美援的資金,補助各項農業「新聞與教育」工作,將具有特定意識形態的農業政策,轉譯成農業教育電影、農業廣播及農業電視節目等視聽文本,藉此協助政府執行農業政策的宣傳,並多元應用於農業推廣的施教。再者,探討農業「電化教育」如何實踐農業政策的宣傳任務,分析農復會與政府如何操控廣播、電影、電視等傳播媒介,使枯燥的農業政策更具娛樂性。最後,1970年代面臨國際政經局勢的更迭,長期以來政府機關及農復會忽視不平衡的農工發展,而農業部門的原料、土地與勞力受到工業部門的過度汲取,以致農業發展遲滯;過去被「包裝」、「美化」的農業政策及施政成果,背後隱藏了「真實」的農業狀況。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the state and the civic society influenced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 of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profoundly in postwar Taiwan. In such a crisis, the state had to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tabilizing food security and supporting the devolvement of the industry sector simultaneously. As the result, with American aid, the KMT state enforced land reformation policies and reshuffled agricultural–associating organizations since they came to Taiwan in 1949.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state was inefficien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anpower. In initiate of re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an internet across agencies of Sino–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as known as JCRR, and KMT state was woven, applying electrifying media such as movies, slides, TV shows and broadcasts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focusing on the electrifying education, into the process witch JCRR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intelligence with electrifying media such as films, broadcasts, and TV shows. Furthermore, it tried to locate what kind of role is the electrifying education of JCRR played in the postwa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First,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uniqueness of electrifying education methods and the agencies involved in electrifying media production. Also, clarified how JCRR funded agricultural journalism and education with American aid, etching ideology in audiovisual texts like agricultural educational films, farming radio shows, and farming TV shows. By doing so, JCRR could help the state to execute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dvocacy and to apply them to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Secondly, this thesis tried to discuss how the electrifying education fulfilled agricultural policy advocacy, analyzing how the state and JCRR made dull agricultural policies entertaining by manipulating broadcasts, films, and TV shows, and so on. Finally,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1970s, the consequence had been seen. It was due to the state and JCRR ignoring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agriculture sector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acquiescing in the fact latter sector gnawed into the resources of the first one. The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 were embroidered, hiding the truth of agriculture.
參考書目
一、檔案與政府公報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關於廣播收聽費是否應繼續徵收;攤派與限制募捐〉(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1952),典藏號:30–01–01–004–028。
〈陽明山第一次會談有關資料彙輯(1960年10月)〉,《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0501–00076–00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組織規程」,1946年2月7日官制官規,《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35年夏字第10期(1946年4月22日),頁154。
「農業會視同農會辦理登記事項電知案」(1946年3月20日),〈農業會組織〉,《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12210009006。
「臺灣省農業推廣委員會組織規程」,〈1947年1月31日官制官規〉,《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民國36年春字第34期(1947年2月11日),頁531–532。
『訂頒「臺灣省農會與合作社合併辦法」及「臺灣省農會與合作社合併實施大綱」』,〈1949年7月20日臺灣省政府訓令〉,《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38年秋字第20期,頁295–298。
〈Rural Youth Improvement Program(4–H Club)〉,《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典藏號:034000004992A。
「爲所送電教工作隊巡迴施教報告表准予備查函復知照由」,〈教育部稿〉,臺(46)社字第14560號(1957年10 月7 日)。
「臺灣省電影製片協會代電」,臺(60)協字第00144號(1972 年1 月18 日)。
〈臺灣省農業廣播中心組織規程〉,《菸農收聽農業廣播電視分擔經費情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案號:0060/423007/1/0001,頁57。
經濟部,四三秘字第44號函,1954年7月13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四三字第4639號函,1954年8月13日。
〈米穀增產計畫〉,《農林廳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號:25/134。
〈臺灣省農業廣播中心組織規程〉,《菸農收聽農業廣播電視分擔經費情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案號:0060/423007/1/0001,頁57。
〈函送本局各菸葉廠現有菸作影片及本(64/65)年期計畫攝製之菸作影片明細表一份〉,《菸酒類參考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案號:0064/076/1/0001。
二、報章雜誌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書》第一期至第三十三期
《民聲日報》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年報》
《商工日報》
《進步中的臺灣農村》
《新竹農業改良場之業務年報》
《農友》
《農建十年》
《農復會三十年紀實》
《農復會廿年紀實》
《臺灣新聲報》
《徵信新聞》
《聯合報》
《豐年半月刊》
三、碩博士論文
王梅香
2015 〈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怡秋
2012 〈白景瑞早期電影風格研究(1964-1970):「健康寫實」中的異質寫實性〉。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平
2011 〈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果顯
2009 〈1950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樺
2019 〈1950年代國民黨「復興基地」的型塑—以「中影」、「中廣」為探討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燕
2014 〈1950年代臺灣土地改革的理想與現實—以省級議員之言論分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莠卿
2014 〈戰後初期收音機廣播與國語推行(1945-1950)—以《臺灣之聲》內容分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
2001 〈國家與電影—臺灣電影政策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峰
2001 〈國府對臺灣電影產業的處理策略(1945年-1949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臺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許惠盈
2016 〈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獻緯
2015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紋誠
2003 〈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震揚
2015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玩香
2001 〈戰後臺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專著
中國廣播事業協會
1969 《中華民國廣播年鑑》。臺北:雲祥出版。
文馨瑩
1990 《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安德生
1950 《臺灣之農會》。臺北:農復會。
宇業熒
2002 《璀璨光影歲月—中央電影公司紀事》。臺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紹理
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休閒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沈宗瀚
1963 《臺灣農業之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登輝
1980 《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周凱旋
1959 《電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光復印書館。
周琇環
1995 《農復會史料第二冊 組織沿革(二)》。臺北:國史館。
周開慶編
1967 《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報告書》。臺北:華文。
吳道一
1968 《中廣四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
吳疏潭
1981 《中華民國廣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臺北:中國廣播公司。
宗亮東
1936 《教育電影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洪國鈞著,何曉芙譯
2018 《國族音影:書寫臺灣‧電影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唐明珠、薛惠玲編
2010 《臺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臺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敏學
1984 《臺灣農會發展軌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其南、李天礢
2005 《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上冊1898-1964)》。臺北:文建會。
2005 《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中冊1965-1984)》。臺北:文建會。
陳江龍
2004 《廣播在臺灣發展史》。嘉義:陳江龍。
焦雄屏
1993 《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臺北:萬象圖書。
1998 《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仁
1994 《電影與政治宣傳》。臺北:萬象圖書。
葉月瑜、戴樂為
2016 《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舒新誠
1948 《電化教育講話》。上海:中華書局。
黃俊傑
1991 《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
1991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書局。
楊燕、徐成兵
2009 《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廣傳媒大學。
楊振興
2016 《話筒裡的臺灣 : 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農林廳
1953 《臺灣農會年報》。臺北:農林廳。
蔣夢麟
1990 《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
1986 《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趙既昌
1985 《美援之運用》。臺北:聯經。
趙光濤
1948 《電化教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志偉
2012 《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啟動文化。
劉進慶著 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
1992 《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劉現成
1997 《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
盧非易
1998 《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瞿宛文
2017 《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新北:聯經出版公司。
顧雅文主編
2021 《田庄人的故事(三)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龔弘口述
2005 《影塵回憶錄》。臺北:皇冠文化。
五、期刊論文
呂紹理
2002 〈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頁301-322。
沈曉茵
2015 〈冬暖窗外有阿郎:臺灣國語片健康寫實之外的文藝與寫實〉,《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頁191–218。
李力庸
2006 〈戰爭與糧食:太平洋戰爭前後臺灣的米穀統制(1939–1945)〉,《兩岸發展史》2,頁135。
李文瑞
1979 〈臺灣省電視農業節目觀眾意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第四期,頁99–124。
李威儀
2021 〈未明的「臺灣經驗」—農復會影像與美援視覺性〉,《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臺北:攝影之聲),頁6–39。
周俊男
2012 〈聲音政治:試由聲音的角度剖析《蚵女》與《養鴨人家》中的健康寫實〉,《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6期,頁27–47。
吳聰敏
1988 〈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1期,頁145–158。
陳世燦
1950 〈臺灣農民組織的變遷〉,《臺灣農林月刊》4,頁7。
程宗明
1997 〈臺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傳播論文選集1997》,頁319–370。
楊子樵
2021 〈土地與畫軸—冷戰年代前衛紀錄影像的農業源起〉,《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臺北:攝影之聲),頁62–82。
劉志偉
2011 〈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臺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第7期,頁1–59。
劉志偉、柯志明
2002 〈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02年,頁107–180。
鄭文吉
2002 〈山地農村農業廣播節目數位化上網之研究〉,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4(1),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