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善爻 Chang, Shan-Yao |
---|---|
論文名稱: |
某大學學生飲食異常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study of eating disorder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students of one university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生 、社會因素 、身體意象 、社群媒體 、飲食異常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 Social factors, Body image, Social network site, Eating disorder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2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7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某大學學生飲食異常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生處於社會因素(媒體影響、父母影響、同儕影響與臉書影響)之下,身體意象之變化,及對飲食異常傾向之影響。
方法:研究對象為國內某大學之377名學生,以使用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所使用的量表有「媒體接觸量表」、「雙親影響量表」、「同儕影響量表」、「臉書比較量表」、「身體意象問卷」及「飲食態度量表」等。
結果:377個樣本之中,其中男性26(6.9%)人、女性21(5.6)人,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最多230人(61%),其次為過輕72人(19%)。飲食正常330(87.5%)人,飲食異常47人(12.5%)。
一、身體意象總得分平均數接近平均值。「外表評價」平均數略高於中位數。「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平均數高於中位數。「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平均數小於中位數。
二、女性身體意象總分比男性高。身體質量指數過輕者,較肥胖者有更高的外表評價。身體質量指數越高的人,對體重過重之關注程度越高。男性比女性對身體各部位更滿意。
三、外表評價越高者,飲食異常傾向越低;對體重過重越關注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對身體各部位越不滿意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臉書使用主觀感受越明顯者,飲食異常傾向越高。
四、媒體、父母、同儕、社群媒體都與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有顯著正相關。父母、同儕、社群媒體與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
結論:本研究,飲食異常傾向人數頗多(47人,12.5%)。為國人健康身體意象考量,各領域人員,可以從教育系統、媒體等方面努力改善;個人則可以從自我人際網絡,自我覺察等方面努力改善。
關鍵字:大學生、社會因素、身體意象、社群媒體、飲食異常
ABSTRACT
A procedure is to find out college students’ body image by means of a survey. I wanted to know which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body image, including media, parents, peers, and social media. Finally,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body image and social factors on eating disorder.
I surveyed 377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items about media use, parental influence, peer influence, social media, MBSRQ, and EAT-26..
Among the 377 respondents, we found 330 normal eaters(87.5%) and 47 with eating disorders including 26 male(6.9%) and 21 female(5.6%).
For students’ body image, the mean is very close to the median. For appearance-evaluation, mea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median. For appearance-orientation and body satisfaction, the mean is higher than the median. For concern about weight, the mean is lower than median.
Female students had a higher body image score than males on the MBSRQ. Those with lower BMI, judged their own appearance more favorably than those with higher BMI. Males had higher body satisfaction than females overall.
Those who evaluated their own appearance more favorably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eating disorder. Eating disorders were more common among those with more concern about their weight, those with lower body satisfaction, and those who tend to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images on social media.
Media, parents, peers, and social media all effect the appearance-orientation and concern with weight. Parents, peers, and social media affect body satisfaction.
I compared our findings with other research in Taiwan over many years. I learned that eating disord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evalent in secondary school and college. 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address by our education system, media, by ourselves and the people around us.
Key word: College, social factor, body image, social network site, eating disorder.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正松、王建興(2004)。大學生不同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形象之關係研究。修平學報,第九期,1-14。
王正松、王建興(2010)。媒體傳播效應、身體意象與運動參與程度關係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報,第十七期,31-47。
王淑娟(2011)。大學新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韻、詹夢菱(2011)。流行涉入程度對大學生身體意象的影響。身體文化學報,第十二輯,41-66。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婉馨、邵于玲(2012)。纖細媒體圖像對女大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影響。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3),223-238。
文星蘭(2003)。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孔繁鍾(2006)。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第四版。 台北:合計。
伍連女(1999)。 台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學校衛生,第35期,1-31。
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2012)。大學女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第七卷第二期,18-29。
林宜親、林薇(2000)。青少女體型意識欲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1),33-41。
林淑惠、黃韞臻(2010)。大學生體型和健康自覺與飲食習慣之相關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5)。37-60。
李如雪(2008)。大學生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惠(2011)。台中市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麗惠(2011)。國小高年級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芳、簡莉盈、連婉如、徐菊容(2010)。台灣北部某技術學院大一男性體型意識及相關行為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第33期,1-20。
洪文綺(2006)。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家慈(2012)。心因性厭食症之家族治療。諮商與輔導,319,29-32。
洪建德、鄭淑惠(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意象和飲食行為。公共衛生雜誌,11(4),316-326。
連淑錦(2012)。女大學生電視收視多寡與身體質量指數。藝術學報,90,141-166。
連婉如(2007)。大一男生體型意識及其相關因子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慧(2005),內省智能、偶像明星及重要他人對國中生身體意象的影響─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馬上閔、王信凱、蘇蕙芬(2013)。臉書使用態度、休閒障礙與休閒協商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成大體育學刊,第45卷第2期,68-87。
陳宇平、蔡政潔(2007)。從「EAT-26」探討飲食異常傾向與性別之關聯-以南部兩所高中為例。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6,15-31。
陳忠勝、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性別差距。中華體育季刊,21(3),27-35。
陳美昭(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俐君(2008)。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貞如(2006)。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湘茹(2009)。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照森、洪志評(2012)。大學生族群對於臉書的使用行為探討。中華科技大學,50,127-146。
曾育齡(2005)。大學生身體意象與戀愛關係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曾秀芳(2010)。厭食症疾患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293,38-40。
唐妍蕙(2003)。社會壓力對身體意象與飲食障礙問題影響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侯心雅、盧鴻毅(2008)。身材不滿意之決定因子及身材不滿意對瘦身意圖的影響:以女大學生為例。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第29期,119-138。
施秀如(2009)。台中縣立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如、鄭豐譯、聶喬齡(2012)。大學生身體意象、社會體形焦慮、身體自我概念。成大體育學刊,44(1),1-16。
張勻銘(2010)。暴食症的認知模式。台灣心理學諮商季刊。2(3),32-46。
張伶妃(2004)。某藝術大學學生體型意識、體重控制信念、飲食態度、飲食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維揚(2003)。北區某醫學院校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儀婷(2009)。探討苗栗縣國立高中職女學生身體意象滿意度與瘦身及美容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大學生身體意象之長期追蹤研究:性別差異的影響。學校衛生,第43期,24-41。
黃囇莉、張錦華(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3),269-287
黃琇瑩、葉素汝、楊文慧(2014)。大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形象、減重意圖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12。
溫雯琪(2009)。國小學童身體意象量表的發展及其與重要他人評價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益欣(2014)。高中職學生的飲食異常傾向、羞恥感與自我揭露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慧冠(2008)。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彬如(2010)。臺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兒童體型意識、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國欣(2005)。探討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明利、陳文銓(2012)。大學生身體意象量表之建構與發展,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67-76。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
蔡杏汶(2007)。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以高雄縣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靖薇(2002)。青少年異常飲食行為傾向與內外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衛生學報,11,107-127。
賴香如、吳德敏、呂昌明(2008)。國中健體教師實施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意圖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73-98。
鍾宜伶。大學女生身體形象與自尊對飲食異常傾向影響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后徽(2009)。社會文化影響、纖瘦理想體型內化與青少女身體不滿意之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美智、黃德祥(2009)。高中職學生個人特質、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2),1-16。
羅惠丹、姜逸群(2007)。大學女生身體意象、社會文化因素因素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7-42。
鵬新潁、李詩賓、莊國上(2008)。大學生身體意象與健康信念之相關研究─以長庚大學為例。萬能學報,30,99-112。
蘇玉蟬(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成人身體質量指數標準。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kHealth/Onlink_BMI.aspx。檢索日期2016/06/27。
英文部分
Benedick, R., Wertheim, E.H., & Love, A.(1998).Eating attitudes and weight loss sttempts in female adolescents and their mother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27(1),43-57.
Carlson Jones, Diane.(2004) .Body Image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 Longitudinal Stud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40(5), 823-835.
Cash T. F(1994).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ash T. F.& Pruzinsky ,T.(1990).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NY: Guilford.
Dixin, R., Adair, V. & Conner, O.S.(1996).Par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ieting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adolescence females o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dolescence Health,19, 303-307.
Facebook Blog. (2006). Facebook Expansion Enables More People to Connect with Friends in a Trusted Environment. https://newsroom.fb.com/news/2006/09/facebook-expansion-enables-more-people-to-connect-with-friends-in-a-trusted-environment/. Accessed:17 July 2016
Groesz,L.M.,Levine,M.P.,&Murnen,S.K.(2001).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presentation of thin media images on body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31(1),1-16.
Grogan,S.(1999).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an, and children.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Joinson, A. N. (2008). Looking at, looking up or keeping up with people: Motives and use of facebook.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pp. 1027-1036). ACM.
Kerry,H., van de Berg, P. & Thompson, J.K.(2004).An evaluation of the tripartite influence model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with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1, 237-251.
Levine, M. P. & Smolak, L.(2002). Body Imag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In T. F.Cash & T. Pruzinsky (Eds.), 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pp.74-82) New York, NY: Guilford.
Smolak, Linda. "Body imag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Body image 1.1 (2004): 15-28.
Nicole B. Ellison, Charles Steinfield & Cliff Lampe. (2007).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 (2007) 1143–1168.
Renée A. Botta.(1999). Television Images and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 1999.22-41.
Rinderknecht, K.& Smith,C.(2002).Body-image perceptions amoge urban Native American youth. Obesity Research,10(5),315-327.
Schooler, D., Ward, L. M., Merriwether, A., & Caruthers, A. (2004). Who’s that girl:Television’s role in the body image development of young white and black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8, 38-47.
Slade, Peter, and David Brodie. "Body‐image distortion and eating disorder: A re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 literature." European Eating Disorders Review 2.1 (1994): 32-46.
Thompson, J. Kevin.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ergamon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