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瑀絃
論文名稱: 余華長篇小說的承襲與轉向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余華先鋒文學轉向民間文革書寫狂歡化詩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踏入文壇之初,余華便著力於從哲學的角度探究人性本源,他顛覆了大眾化的審美情趣,成為1980年代極富盛名的先鋒派代表作家。先鋒時期的他相信真實往往被人們習以為常的表象所隱蔽,於是藉由破除常態生活的既定框架,用審醜的方式揭露世界本相。其具體的作法為使用暴力與死亡的元素,並加入諸多高度的隱喻象徵,這不僅讓讀者對於故事感到費解,更使文本中彌漫著血腥的詭異氣氛。直至1990年代,余華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時,小說中的殺戮氣息出乎意料地和緩了起來。善良、堅毅、真情等正向情感逐漸取代了冷漠、殘忍與暴力,溫情更使得余華的小說感動了無數讀者而不再顯得曲高和寡。余華的轉變堪稱是中國當代文壇上一件大事,這看似僅為個人風格的改變,但實際上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當代先鋒文學的全新走向。本文研究余華創作轉向,雖限定為長篇小說,但卻無法忽視余華先鋒時期的創作情況,故先從中國當代文學談起,並逐漸聚焦於先鋒文學興起及發展等相關背景知識。而後引出先鋒余華與其中短篇小說作品進行表述,及至開始探究長篇小說時則以文本作為章節分類,期藉由詳細的文本分析法窺見余華長篇作品與中短篇者之承襲或增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1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二章 從「先鋒」走向「非典型先鋒」:余華的寫作歷程………………… 17      第一節:中國當代文壇的先鋒浪潮…………………………………… 17     第二節:「先鋒」余華與其「非先鋒」的走向…………………………23 第三節:余華的創作歷程及作品介紹……………………………………28   第三章 先鋒視角下的零度書寫:余華的中短篇小說及《呼喊與細雨》…… 33     第一節:余華的「出門遠行」………………………………………… 33     第二節:敘事策略的走向……………………………………………… 38 第三節:作品主題的衍變……………………………………………… 43 第四節:長篇小說的初試啼聲──《呼喊與細雨》………………… 52 小結:出門後,行向何方?…………………………………………… 61 第四章 民間世界裡的溫情描寫:《活著》及《許三觀賣血記》………………63     第一節:與命運擁抱──《活著》………………………………………63     第二節:樂觀的民歌──《許三觀賣血記》………………………… 74 小結:余華構築的有情世界…………………………………………… 88 第五章 從零度書寫到強度敘述:余華與《兄弟》…………………………… 91 第一節:狂歡化的敘述策略…………………………………………… 91 第二節:直面現實的強度敘述………………………………………… 111 第三節:關於《兄弟》的批評……………………………………………124 小結:不只是清醒的說夢者……………………………………………127 第六章 結論………………………………………………………………………130 第一節:余華的轉向……………………………………………………130 第二節:《兄弟》之後……………………………………………………133 參考文獻……………………………………………………………………………137 【附表】余華作品發表及出版年表………………………………………………148

    一、專書:(以作者筆畫排序)
    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湖北:
       長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
    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香港:三聯書局,
       198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
    王世誠:《向死而生:余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達敏:《余華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蒙:《王蒙讀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德威、陳思和、許子東主編:《一九四九以後:當代文學六十年》(上海:上海
       文藝出版社,2011年)。
    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司敬雪:《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小說倫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杜士瑋、許明芳、何愛英主編:《給余華拔牙──盤點余華的兄弟店》(北京:同
       心出版社,2006年)。
    邢建昌、魯文忠:《先鋒浪潮中的余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通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洪治綱:《余華評傳》(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洪治綱:《守望先鋒:兼論中國當代先鋒文學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5年)。
    洪治綱編:《余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夏中義主編:《大學新語文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林正:《先鋒余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海德堡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字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思和:《新文學整體觀續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陳思和:《中國文學中的世界性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思和主編:《新時期文學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
       年)。
    陳曉明:《生存遊戲的水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 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4年)。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駿濤主編:《精神之旅──當代作家訪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
    喬煥江:《日常的力量──後新時期的文學與文化反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2011年)。
    賀仲明:《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溫儒敏、賀桂梅:《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子杰:《20世界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二、期刊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序)
    尤磊:〈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時空結構〉,《小說評論》2002年第1期,頁89-94。
    方愛武:〈生存與死亡的寓言與指訴──余華與卡夫卡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
       究》2006年第3期,頁156-162。
    王干:〈一個幽靈:自省或批判──新潮文藝中的「文革」陰影〉,《中國現代當
       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期,頁62-66。
    王光東:〈民間理論與寫作在1990年代的互動發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8年第4期,頁21-25。
    王安憶:〈評《許三觀賣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頁127。
    王侃、余華:〈我想寫出一個國家的疼痛〉,《東吳學術》2010年創刊號,頁25-32。
    王侃:〈論余華小說的張力敘事〉,《文藝爭鳴》2008年第8期,頁127-131。
    王芳:〈闡釋〈我沒有自己的名字〉的寓言性〉,《大眾文藝》2011年第23期,頁
       182-183。
    王金苓:〈魯迅、余華小說創作中「狂人」形象的內涵〉,《語文學刊》2009年第
       10期,頁111-112。
    王俊中:〈論余華文風的轉變──以《兄弟》為例〉,《新鄉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2010年第3期,頁95-98。
    王飛:〈《許三觀賣血記》的悲劇精神與喜劇效應〉,《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
       年第2期,頁46-49。
    王彬彬:〈余華的瘋言瘋語〉,《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4期,頁39-45、17。
    王彬彬:〈殘雪、余華:「真的惡聲」?──殘雪、余華與魯迅的一種比較〉,《當
       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1期,頁34-43
    王達敏:〈《兄弟》:豈止是遺憾〉,《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頁60-66。
    王德領:〈醫生視角和身體敘事──重讀余華1980年代中後期的作品〉,《首都師
       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100-111。
    王學謙:〈恐懼:人生、世界的黑色體驗──論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名作
       欣賞》2007年第5期,頁100-105。
    王學謙:〈余華:生命悲劇的冷峻凝視──論余華小說及其文學史意義〉,《吉林
       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1-5。
    王學謙:〈愛與死:在冷酷的世界中繪製慾望的圖案──論余華的長篇小說《兄
       弟(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134-139。
    王鯤:〈論余華長篇小說的複調敘事──以20世紀1990年代創作的文本為個案
       分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56-58。
    田紅:〈負載生命本真的形式──論余華長篇小說的敘事轉型〉,《文藝理論天地》
       2005年第1期,頁27-31。
    石曉楓:〈蘇童、余華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及其意義論述〉,《中國學術年刊》2004
       年第25期,頁203-224。
    石曉楓:〈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中國現代文
       學》2010年第18期,頁53-74。
    石曉楓:〈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師大學報(語言
       與文學類)》2012年第1期,頁103-128。
    全紅:〈余華小說中的文革記憶〉,《東疆學刊》2004年第4期,頁81-83。
    向榮:〈潰敗的先鋒──1990年代中國先鋒小說備忘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2001年第6期,頁139-144。
    朱偉:〈余華史鐵生格非斤瀾幾篇新作印象〉,《中外文學》1988年第3期,頁19。
    何紅梅:〈從時間與回憶談《在細雨中呼喊》〉,《世界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
       頁196-199。
    何鯉:〈論余華的敘事循環〉,《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35-41。
    余弦:〈重複的詩學──評《許三觀賣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4期,
       頁12-15。
    吳小美、常立霓:〈人性與獸性的深度藝術表現──讀余華〈我沒有自己的名字〉
       兼及屠格涅夫的〈木木〉〉,《名作欣賞》1998年4期,頁59-63。
    吳亮:〈回顧先鋒文學──兼論八十年代的寫作環境和文革記憶〉,《作家》1994
       年第3期,頁75-80。
    吳惠敏:〈小說敘事:余華與契珂夫的比較〉,《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頁
       154-155。
    吳義勤:〈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華長篇小說《呼喊與細雨》論評〉,《小說評
       論》1994年第1期,頁59-63。
    吳義勤:〈先鋒的還原──九十年代文化轉型的一個例證〉,《文藝評論》1995年
       第1期,頁36-42。
    吳義勤:〈告別「虛偽的形式」──《許三觀賣血記之於余華的意義》〉,《文藝爭 
       鳴》2000年第1期,頁71-77
    李平:〈余華與先鋒小說的變化〉,《東方論壇》2004年第5期,頁28-36、49。
    李劼:〈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鍾山》1988年第5期,頁45-53。
    李科平:〈論余華寫作風格的轉型〉,《小說評論》2012年第4期,頁166-171。
    李凌、朱建:〈由余華小說看中國「死亡」意向的演變〉,《船山學刊》2004年第
       4期,頁147-150。
    李琨:〈敘事的遊戲──論余華小說〈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的敘事手法〉,《成都
       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94-95、125。
    李達:〈論余華的精神真實觀〉,《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4期,頁34-37。
    李潔非:〈實驗和先鋒小說(1985-1988)〉,《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頁
       108-123。
    李曉娜:〈自由的寫作──淺談卡夫卡對余華的影響〉,《宜春學院學報》2003年
       第5期,頁81-82、96。
    李靜:〈論余華小說的空間敘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6期,頁81-87。
    汪勇:〈余華小說的先鋒敘事及其轉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1期,頁87-90。
    汪漢利、孫立春:〈指向身體下部的敘述──余華《兄弟》的肉體狂歡化敘事〉,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50-53、73。
    沈嬋娟:〈海鹽地域文化對余華的影響〉,《嘉興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
       318-323。
    肖百容:〈死亡:分裂的喜劇──論余華小說中的死亡主題〉,《理論與創作》2004
       年第4期,頁97-99、112。
    孟繁華:〈九十年代:先鋒文學的終結〉,《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頁9-12。
    昌切、葉李:〈苦難與救贖──論余華1990年代小說的兩大主題話語〉,《華中科
       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頁96-101。
    昌切:〈身體經驗「文革」記憶、啟蒙敘事──《兄弟》 (上)、《後悔錄》合論〉,
       《雲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74-85、96。
    易維:〈試論許三觀「渺小的偉大者」形象〉,《大眾文藝》2010年18期,頁115。
    林淑紅:〈強攻錯位、救贖乏力──解讀余華小說《兄弟》〉,《作家雜誌》2009
       年第22期,頁19-20。
    林華瑜:〈暗夜裡的蹈冰者──余華小說的女性形象解讀〉,《中國文學研究》2001
       年第4期,頁70-74。
    林華瑜:〈放逐之子的復仇之劍──從《鑄劍》和《鮮血梅花》看兩代先鋒作家
       的藝術品格與主體精神〉,《魯迅月刊》2002年第8期,頁50-54。
    俞利軍:〈余華與川端康成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97-104。
    南帆:〈民間的意義〉,《文藝爭鳴》1999年第2期,頁17-30。
    施戰軍:〈先鋒寫作:方位調整與精神新生〉,《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頁16-19。
    柳應明:〈論余華小說的修辭藝術〉,《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
       期,頁37-42。
    洪治綱:〈逼視與守望──從張煒、格非、余華的三部長篇看先鋒小說的審美動
       向〉,《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頁27-34。
    洪治綱:〈無邊的遷徙:先鋒文學的精神主題〉,《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頁
       12-16。
    洪治綱:〈永遠的先鋒〉,《小說評論》2002年第6期,頁16-20。
    洪治綱:〈悲憫的力量──論余華三部長篇小說及其精神走向〉,《當代作家評論》
       2004年第6期,頁20-37。
    洪治綱、余華 :〈回到現實,回到存在──關於長篇小說《兄弟》的對話〉,《南
       方文壇》2006 年第 3 期,頁30-35。
    洪治綱:〈在裂變中裂變──論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當代作家評論》2006
       年第4期,頁96-104。
    洪治綱:〈解構者‧樂觀者‧見證者──論余華《兄弟》中的李光頭形象〉,《文
       學評論》2012年第4期,頁188-194。
    胡玉偉:〈「存在之光」的重尋──余華《兄弟》的一種解讀〉,《藝術廣角》2006
       年第2期,頁24-25、19。
    胡河清:〈論格非、蘇童、余華與術數文化〉,《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5期,
       頁36-42。
    胡國威:〈論《活著》的敘事藝術〉,《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4期,頁408-410。
    倪偉:〈鮮血梅花:余華小說中的暴力敘述〉,《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4期,
       頁56-63。
    夏中義、富華:〈苦難中的溫情與溫情的受難──論余華小說的母題演化〉,《南
       方文壇》2001年第6期,頁28-39。
    孫小兵、張學昕:〈余華生存小說創作的精神氣度〉,《齊魯學刊》2004年第6期,
       頁106-109。
    孫文蓮:〈余華先鋒小說的悲劇性缺失──兼談余華和魯迅的比較〉,《石家庄職
       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40-43。
    宮佩珊:〈余華的藝術轉型及其困頓〉,《當代文壇》2009年第5期,頁81-84。
    席格:〈夢魘中的狂歡──論余華小說中的暴力與死亡〉,《鄭州大學學報》2003
       年第2期,頁97-101。
    徐仲佳:〈性:先鋒與通俗的紐結點──論余華的轉向兼及《兄弟》〉,《海南師範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65-68。
    徐祖明:〈從國民性批判到社會性批判──評余華《兄弟》中的批判敘事〉,《文
       學評論》2010年第5期,頁61-64。
    徐翔:〈從寓言到神話──從《兄弟》中的「強度敘述」看余華小說的轉型〉,《文
       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7期,頁21-22。
    郜元寶:〈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文學評論》1994年第3期,頁88-94。
    高玉:〈余華:一位哲學家〉,《小說評論》2002年第2期,頁87-92。
    高玉:〈論余華的「先鋒性」及「轉型」問題〉,《文藝爭鳴》2008年第8期,頁
       132-138。
    高紅衛、沈斌:〈死亡的蘊涵與生存的拷問──解讀余華小說對人物生存的體
       驗〉,《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頁108-112。
    寇國慶:〈論魯迅、余華小說「看客」形象所揭示的精神困境〉,《江淮論壇》2009
       年第1期,頁189-192。
    崔玉香:〈從苦難主題看余華對傳統宿命觀的承襲〉,《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
       6期,頁122-124。
    崔金英:〈由〈現實一種〉談余華的冷漠敘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
       2期,頁97-98。
    張向東:〈文體解構:先鋒文本的存在狀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版)》1996
       年第4期,頁40-45。
    張宇寧:〈反叛的維度──論余華小說〈鮮血梅花〉的反形而上學特徵〉,《大慶
       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95-98。
    張雨林:〈生命中可以承受之重──余華小說中對抗苦難的三種方式〉,《山東教
       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92-95。
    張清華、余華:〈「混亂」與我們時代的美學〉,《上海文學》2007年第3期,頁
       83-89。
    張清華:〈文學的減法──論余華〉,《南方文壇》2002年第4期,頁4-8。
    張閎:〈《許三觀賣血記》的敘事問題〉,《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2期,頁19-24。
    張閎:〈血的精神分析──從《藥》到《許三觀賣血記》〉,《上海文學》1998年
       第12期,頁71-78。
    張夢陽:〈阿Q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典型問題〉,《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頁
       43-51。
    張潤:〈死亡與痛苦的大膽展現──海明威與余華創作主題比較〉,《寧波大學學
       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52-56。
    張衛中:〈余華小說的時間藝術〉,《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
       期,頁44-47。
    張衛中:〈余華小說解讀〉,《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6期,頁70-75。
    張學昕、陳寶文:〈反抗絕望:無法直面的存在本相──讀余華〈黃昏裡的男孩〉
       和莫言的〈拇指銬〉〉,《作家》2003年第11期,頁69-72。
    張學昕、劉江凱:〈壓抑的或自由的──論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文藝評論》
       2006年第6期,頁51-55。
    張曉峰:〈出走與重構──論九十年代以來先鋒小說家的轉型及其意義〉,《文學
       評論》2002年第5期,頁103-110。
    張頤武:〈「人」的危機:讀余華的小說〉,《讀書》1988年第12期,頁41-47。
    張麗軍:〈「消費時代的兒子」──對余華《兄弟》「上海復旦聲音」的批評〉,頁
       127-132。
    梁振華:〈《兄弟》虛偽的「現實」〉,《文藝爭鳴》2006年第3期,頁67-71。
    莫言:〈清醒的說夢者:關於余華及其小說的雜感〉,《中文自學指導》1995年第
       2期,頁3-4。
    郭運恒:〈向死而生──也論魯迅、余華小說中的「死亡意蘊」〉,《河南社會科學》
       2006年第2期,頁127-129。
    郭劍敏:〈余華小說的先鋒意義及其精神內涵〉,《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2年第6期,頁82-86。
    陳永春:〈有意味的敘事──論余華小說敘事方式〉,《語文學刊》2003年第6期,
       頁53-55。
    陳良啟:〈余華小說人物的類型化傾向探析〉,《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
       第2期,頁165-167。
    陳良啟:〈試論余華小說中的「暴力情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3期,頁76-78。
    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對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上海文學》
       1994年第1期,頁68-80。
    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後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文藝爭鳴》1994年
       第1期,頁53-61。
    陳思和、王光東、張新穎:〈余華:由「先鋒」寫作轉向民間之後〉,《文藝爭鳴》
       2000年第1期,頁68-70。
    陳思和:〈試論張煒小說中的惡魔性因素〉,《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頁62-71。
    陳思和:〈試論閻連科《堅硬如水》的惡魔性因素〉,《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
       4期,頁31-44。
    陳思和:〈我對《兄弟》的解讀〉,《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55-64。
    陳雀倩:〈中國先鋒小說中的廢墟寓言──從蘇童、余華的歷史敘事論其後現代
       的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4年第19期,頁29-68。
    陳雀倩:〈時間與暴力的對位:格非、余華寫作中的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中
       外文學》2005年第12期,頁119-153。
    陳琳:〈反叛與回歸──余華小說解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9
       年第2期,頁57-63。
    陳曉明:〈文化潰敗時代的饋贈〉,《藝術廣角》1993年第4期,頁50-58。
    陳曉明:〈「歷史終結」之後:九十年代文學虛構的危機〉,《文學評論》1999年
       第5期,頁36-47。
    陳曉明:〈關於九十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頁4-8。
    彭明偉:〈自我淩遲的藝術:略論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發表於2011年10月
       20-24日之「兩岸青年文學會議」。因該書查無出版資料,故此篇援引自浙
       江師大余華研究中心:http://yuhua.zjnu.cn/ArticleOne.aspx?id=2055
    賀桂梅:〈先鋒小說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文藝研究》2005年第10期,頁
       11-18、166。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1997年第9期,頁137-160。
    黃傳波、張麗:〈死生之間──論余華小說中的死亡意識〉,《赤峰學院學報(漢文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14-15、43。
    楊小濱〈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清華學報》
       2009年第2期,頁261-285。
    楊輝:〈雙層敘事與讀者姿態──《一個人的遭遇》與《活著》敘事結構比較研
       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24-29。
    葉立文:〈訪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小說評論》2002年第4期,頁
       36-40。
    葉立文:〈論先鋒作家的真實觀〉,《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頁139-144。
    葛紅兵等:〈《兄弟》的意義與漢語寫作的困境〉,《當代文壇》2006 年第1 期,
       頁100-102。
    董伊利:〈《活著》的敘事結構研究〉,《文學教育》2013年第6期,頁61-63。
    趙玫:〈先鋒小說的自足與浮泛──對近年來先鋒實驗小說的再認識〉,《文學評
       論》1989年第1期,頁31-39、159。
    趙思運:〈以短篇手法寫長篇的成功嘗試──讀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評
       論》2000年第4期,頁38-40。
    趙毅衡:〈非語義化的凱旋──細讀余華〉,《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2期,頁
       33-38。
    趙毅衡:〈先鋒派在中國的必要性〉,《花城》1993年第5期,頁122-127。
    齊紅:〈苦難的超越與昇華──論余華小說中的苦難主題〉,《當代文壇》1999年
       第1期,頁42-46。
    劉保昌、楊正喜:〈先鋒的轉向與轉向的先鋒──論余華小說兼及先鋒小說的文
       化選擇〉,《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112-116。
    劉郁琪:〈欲望視野中的生存困境──論余華小說《兄弟》中的「離合」「悲歡」〉,
       《當代文壇》2006年第5期,頁57-60。
    劉曾文:〈終極的孤寂──對馬原、余華、蘇童創作的再思考〉〉,《文藝理論研究》
       1997年第1期,頁21-28。
    劉素娟、樊星:〈猶太文化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相通的一個證明──《傻瓜吉姆
       佩爾》與《許三觀賣血記》的比較〉,《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頁
       152-158。
    劉劍梅:〈先鋒對人性美的妥協〉,《書城》2006年第1期,頁55-57。
    樊星:〈人性惡的證明──余華小說論(1984-1988)〉,《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2
       期,頁76-81、75。
    潘克鋒:〈從《活著》中的溫情美看余華創作風格的轉變〉,《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頁71-75。
    潘盛整理:〈李光頭是一個民間英雄──余華《兄弟》座談會記要〉,《文藝爭鳴》
       2007年第2期,頁84-92。
    蔡勇慶:〈象徵的存在──余華小說人物形象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6期,頁824-829。
    蔣茂柏:〈余華與川端康成的死亡敘述比較〉,《懷化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頁
       84-85。
    魯毅:〈人性的溫情與荒誕的人生──釋讀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濱州職業
       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37-40。
    盧永裕:〈余華文本的表現世界〉,《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頁30-34。
    戴錦華:〈斷裂的另一側畔──初讀余華〉,《北京文學》1989年第7期,頁26-33。
    謝有順:〈絕望審判與家園中心的冥想──再論《呼喊與細雨》中的生存進向〉,
       《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2期,頁53-58。
    謝有順:〈終止遊戲與繼續生存──先鋒長篇小說論〉,《文學評論》1994年第3
       期,頁71-80。
    謝有順:〈余華的生存哲學及其待解的問題〉,《鍾山》2002年第1期,頁87-94。
    謝廷秋:〈原型與變形──余華小說的苦難變遷〉,《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
       第3期,頁53-55。
    聶祖玉:〈尋求另一種真實──淺析余華對真實的解讀〉,《安康師專學報》2002
       年第4期,頁43-45。
    魏安娜:〈一種中國現實:閱讀余華〉,《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頁99-109。
    羅綺衛:〈淺論余華小說敘述視角的變化〉,《當代文壇》2003年第5期,頁79-81。
    欒建民:〈試論《許三觀賣血記》的民間塑造〉,《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
       年第3期,頁43-44。

    三、學位論文:(以畢業年度排序)
    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
       年。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程波:〈先鋒及其語境: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博士論文,2003年。
    榮麗春:〈生命的焦灼與抗爭──余華作品現代性的探析〉,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
       學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何瀅:〈余華小說創作轉型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洪志綱:〈反叛與超越──論現代性語境中的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浙江大學人文
       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徐彥利:〈先鋒敘事新探〉,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周東升:〈余華小說創作風格研究──兼論余華作品中的表現主義元素〉,西南交
       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郭琳:〈先鋒意識在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變異〉,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
       年。
    鄧青:〈余華小說少年形象分析〉,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吳寧寧:〈穿越「真實」的獨行──論余華的小說創作〉,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碩
       士論文,2007年。
    李俊英:〈論余華《兄弟》的狂歡化敘述及其意義〉,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
       文,2007年。
    胡劍鳴:〈余華小說暴力因素研究〉,吉林大學文學院(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
       碩士論文,2007年。
    王琦:〈回歸歷史與當下的華麗轉身──從余華的先鋒寫作視角解讀《兄弟》〉,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王艷:〈回歸的先鋒──論新世紀先鋒作家長篇創作的新走向〉,華中師範大學文
       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唐珊:〈余華《許三觀賣血記》的身體敘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8年。
    李建軍:〈從先鋒出發──試論余華小說創作的轉變〉,西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
       文,2009年。
    祁雪婷:〈論余華《兄弟》的敘事特徵及其成因〉,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2009年。
    黎晨:〈余華小說語言研究〉,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王曉燕:〈「偷窺」事件:余華《兄弟》的修辭策略〉,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
       論文,2010年。
    田國樑:〈從冷漠到溫情──試論余華小說的嬗變與昇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同
       等學位‧高師班)碩士論文, 2010年。
    金英:〈論余華小說的寓言性〉,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先憲:〈《許三觀賣血記》的日常性與小人物形象〉,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年。
    郭春蕾:〈余華作品中的「瘋子」形象解讀〉,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
       年。
    黃榮芳:〈論余華小說中的孤獨意識〉,新疆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鄭波:〈暴力、死亡、親子──論余華小說創作的生命言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碩士論文,2011年。
    武風雲:〈論余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柳婷婷:〈鮮血的溫度──論余華小說的死亡敘事〉,安徽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2012年。
    黃向文:〈情色的詭計──余華小說的情色世界〉,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碩士論
       文,2012年。
    鄭茹芳:〈論余華小說中的「毛魘」記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在
       職進修班),2012年。
    劉怡秀:〈余華長篇說中的慾望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在
       職進修班),2012年。

    四、網路資料
    余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hua
    浙江師範大學余華研究中心:http://yuhua.zjnu.cn/Default.asp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