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穎超 HUANG,YING-CHAO |
---|---|
論文名稱: |
舊皮箱的流浪兒:呂金守的歌謠創作歷程與特色 The Vagabond with an Old Suitcase: Lu Jin-Shou’s Compositional Process and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2 |
中文關鍵詞: | 呂金守 、台語流行歌曲 、客語流行歌曲 、經典布袋戲曲 、笑科劇 |
英文關鍵詞: | Lu Jin-Shou, Taiwanese pop music, Hakka pop music, music for glove puppetry, shiau-ke-jiu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呂金守的歌謠創作,具有濃厚的台灣在地色彩與人文關懷。無論是早期的台語流行歌曲或是客語流行歌曲創作,都表現出堅韌的生命力與台灣真實生活紀錄。
本論文研究主題,以呂金守的歌謠創作歷程與特色為主,以田野調查和文本分析進行研究。透過與呂金守的田野調查訪談,以及所提供之個人創作手稿,專輯歌曲CD,系統性的整理與分類,創作部分大致分作臺語歌曲、客語歌曲(客家笑科劇)和華語歌曲三大類。合作過的歌手、歌手所演唱過呂金守所寫的歌曲,逐一製成表格,並與其生平經歷相互參照,以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及在音樂上的創作發展。論文第二章,先整理出呂金守的音樂創作歷程與特質,台語唱片詞作上的特質,和客家歌謠與笑科劇詞作上的特質。是庶民詼諧;是青春歌詩;是土地認同;更是族群之愛。本文將呂金守的歌謠特色歸類成三,分為第三章-從1960代共同的記憶為其歌謠特色一。第四章1970年之後的青春歌詩-轟動布袋戲曲和歌王、歌后的幕後推手,以及為女歌星打造的專輯為其歌謠特色二。第五章土地認同與族群之愛-呂金守是客家流行歌曲與笑科劇的帶動者,更能靈巧運用,一曲多變,創作「新」樣貌,為其歌謠特色三。
回顧台灣歌謠發展史,其豐沛的創作量,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每一首歌曲詞作背後蘊含的多元意象或對於母語文學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從歌謠創作的角度,來解析呂金守的創作動機,以及時代精神意涵。
Lu Jin-Shou’s vocal compositions feature local Taiwanese color and humanistic concern. Both his early Taiwanese pop songs and his Hakka vocal music have strong vitality and document the lifestyle in Taiwa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Lu Jin-Shou’s compositional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music. The methodology is fieldwork and textual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collected during fieldwork and the analysis of manuscripts and compact disc albums provided by the composer, I classify Lu’s composit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 Taiwanese songs, Hakka songs (Hakka shiau-ke-jiu), and Chinese songs. The singers who collaborated with Lu or who have performed Lu’s music are listed in a chart along with their biographies. By using this chart, one can understand Lu’s background and composition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describes Lu’s compositional process and aspects of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Taiwanese pop song albums and his participation in Hakka music and shiau-ke-jiu making: this music is accessible and humorous, young and poetic, with a local identity and love for multiple ethnicities. In the essay, Lu’s song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to three parts. In third chapter,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songs is the common memories in 1960s.In fourth chapter, 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young and poetics after 1970s astonishing puppetry and being a key behind the scene for the popular singer, as well as being made for the female singers’ albums. The fifth chapter, titled “Local Identity and Love for Multiple Ethnicities,” shows the third characteristic of Lu’s music. Lu is a leader and promoter of Hakka pop music and shiau-ke-jiuhe. He masterfully creates new music by varying pre-existing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pop music, Lu’s abundant output and ceaseless creativity, the multiple meanings embedded in his melodies and lyrics,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ve language are worth examining. From such one can learn about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u’s music and the spirit of his era.
一、書籍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1991,《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巨流圖書公司。
王文翠主編,2013,《來聽歌吧!當臺語歌遇上黑膠唱片展覽》,高雄:高雄史博館。
吳榮順、劉榮昌、徐玫玲撰,2008,<臺灣音樂百科辭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餘鎬,2013,《臺灣客家李文古話本》,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坤城,2007,《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李盛發,1997,《客家話讀音同音詞彙》,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
杜文靖,1995,《說唱臺灣歌謠》,台中市:台中市教育會。
林二、簡上仁,1984,《台灣民俗歌謠》,台北市:眾文。
林央敏,1997,《故鄉台灣的情歌》,台北市:前衛。
林正欣,1999,《流行音樂文化在台灣》,台北市:揚智
林安寧,1999,「《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圖鑑典藏特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松生,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下)》,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林瑛琪,2010,《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林鐘雄,1987,《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自立晚報。
邱彥貴、吳中杰合著,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市:萬象。
莊永明,1993,《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
莊永明,1996,《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
莊永明,1999,《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
莊永明、孫德銘,1994,《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市:台灣的店。
莊錦華,2011,《桐花藍海-一朵花創造百億財富的傳奇》,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常惠 1982,《台灣福佬系民歌》,台北市:百科文化。
郭信明,2011,《30年來台灣唱片在做什麼》,台北:博客思。
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
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貳》,台北:玉山社。
陳和平,2012,《台灣歌謠的故事》,台北:麒文形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陳怡君,2007,《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與她的客家民歌天地》,桃園:桃縣文化局。
陳郁秀,1996,《音樂台灣》,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郁秀編,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龍廷,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龍廷,2010,《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台北:春暉出版社。
陳龍廷,2012,《聽布袋戲尪仔唱歌:1960-70年代臺灣布袋戲的角色主題歌》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彭素枝,2003,《台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曾慧佳,1997,《由流行音樂的歌詞演變來看台灣的社會變遷》,台北市:五南。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全威創意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文鶴出版有限公司,頁366。
黃裕元,2005,《台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台北:向陽文化。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楊兆禎 1982,《台灣客係民歌》,台北市:百科文化。
楊克隆,2007,《台灣歌謠欣賞》,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克隆,2007,《臺灣歌謠欣賞》,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179-180。
楊國鑫,2012,《詏.山歌:台灣客家歌謠與文化》,搖籃工作室。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市:博揚文化
劉家丁,2005,《呂金守客家創作歌曲專輯》,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劉國煒,1998,《台灣思想曲》,台北:華風文化。
劉楨,2012,《客來斯樂》,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頁16-46。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合著,2010,《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碧霞 1983,《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台北市:百科文化。
薛宗明,2003,《台灣音樂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頁187。
薛宗明,2003,《台灣音樂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鍾萬梅主編,2008,《客家歌謠選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鍾萬梅主編2008,《客家歌謠選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簡上仁,1998,《台灣福佬系民謠──老祖先的台灣歌》,台北市:漢光文化
簡上仁,1999,《台灣民謠》,台北市:眾文
簡上仁,2001,《臺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北市:眾文
簡巧珍,2006,《臺灣客籍作曲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二、碩士論文
王明美,2011,<歌謠、歌仔冊、歌仔戲:<安童哥買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王奕儒,2009,<台語流行歌曲中的母親形象:以洪榮宏和江蕙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孟儒,2009,<台灣寶島歌王葉啟田歌唱生涯研究>,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杜文靖,2000,<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宏元,2000,<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新竹市:竹師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陳恆堅,2012,<聽見臺灣味: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作歷程與特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茜,2005,<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月璧,2011,<臺灣歌謠的台北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劉榮昌,2011,<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俊錡,2014,<呂金守其人及其歌詞文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澄,2012,<劉福助創作歌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蘇宜馨,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1981-2000)>,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鶴田純,2008,<1950、60 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江文瑜,1996,《有言有語》,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50。
江文瑜,1996年7月,<「台灣流行歌」專輯弁言>,《中外文學》,第25卷,第二期,台北:台大外文系。頁8。
江文瑜,1996年7月,<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 >,《中外文學》,第25卷,第二期,台北:台大外文系。頁64。
李筱峰,1997,〈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台灣風物》47卷3期。
林怡伶,1996年7月,<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 學》,第25卷,第二期,台北:台大外文系。頁12。
徐運德,1993,《客家諺語》苗栗:中原週刊社。
陳龍廷,2006,<臺灣海洋文化的混雜性─台語歌語布袋戲角色的塑造>,《2006臺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土地的對話》,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頁15–1至15–12。
陳龍廷,2010,<流浪的奇遇與糊塗的慧黠-郭大誠臺語歌謠的口白藝術>,詞曲作家郭大誠與臺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全威創意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黃國超,2011,<台灣戰後本土山的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台灣學誌》第四期,頁1-43。
楊克隆 1998〈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第2期,頁66-70。
楊國鑫,1998,<台灣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與發展>,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 處。
劉映萱,2011,<臺灣現代客家流行音樂女性創作者生命史之研究─以羅思容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9。
劉楨,1999,<專訪客家創作界的長青樹呂金守先生>,《客家》,第112期,頁62-67。
劉楨,2012,《客來斯樂》,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頁16-46。
賴碧霞,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樂韻出版社。
四、相關網站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CuItem=26392&mp=1828參考:行客家委員會網站,音樂戲劇館 > 音樂介紹 > 台灣客籍作曲家 。
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twhakka/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DgzMzU=參考:台灣客家電子報,訪大作詞曲家呂金守,憶閩客歌曲與李文古笑科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oyZeoJs_c參考:youtube無頭路 呂敏郎李文龍唱禁歌。
http://taiwanheart.ning.com/group/heart33/forum/topics/li-wen-gu-ke-jia-guang-bo-baoh0 參考:Taiwan Heart臺灣心蕃薯情,李文古客家廣播爆笑劇。
http://diary.blog.yam.com/pkssok/article/5858376參考:木偶雜貨店。
http://www.oiktv.com/lyrics/album-21028.html參考:OIKTV歌詞帝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kGzwSfB_dc/參考:土豆網:客家電視台世紀的寶貝45-呂金守。
五、 訪談資料
呂金守訪談稿
劉秀暐電話訪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