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丹淇
TAN DANQI
論文名稱: 華語為第二語言之國小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 以電郵爲例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Writ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 Example based on E-mail
指導教授: 郝永崴
Hao, Yung-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1
中文關鍵詞: 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電郵寫作教學設計國小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mary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第一語言為英語,第二語言為華語的新加坡,與其他重視華語教學的國家一樣,面臨著一項相當艱巨的考驗。學習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新加坡學生認爲學習華語無趣且困難,導致華語教師面對高度的教學挑戰。因此,身為一名華語教學者,研究者將研究的主題聚焦在華語的電郵寫作教學設計上,其研究目的有三:一為瞭解學生對所體驗的華語電郵寫作教學設計方案的態度和看法;二為瞭解並分析華語電郵寫作教學設計方案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三為檢討並發展適合國小四年級學生的華語電郵寫作之教學設計方案。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乃是研究者任教之新加坡國小四年級學生。研究過程中透過學生訪談、教學錄影觀察、問卷調查、學生成績、學生作品、文件分析等,以質性爲主,量化爲輔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其研究結論如下:
    一、大致上,學生對電郵寫作教學設計内容與方式持正面的學習態度,尤其是在所選擇的教學題材、教學媒體以及教學策略上。
    二、電郵寫作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具有正向影響,尤其學生的電郵考試成績明顯提升。同時,學生也掌握了電郵寫作的基本格式,學會以中文書寫及運用電腦發送電郵。另外,其設計的電郵寫作内容也提供了學生深化學習的機會。
    三、教師乃是發展電郵寫作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要素,教師必須藉由師生訪談、教學觀察及不斷地省思,建立具目標性與個人特色的寫作教學設計。
    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研究者從教學設計以及教師角色二個面向,對於華語執教者提出相關啓示與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提供具體建議之參考,期待其研究發現能嘉惠相關人員提供理論及實務上的幫助。

    Like all other countries who show emphasi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ingapore is currently facing a very difficult challenge, with English as her first language and Chinese as her second language. Singaporean students whom are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ind learning Chinese dull and difficult, result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facing a higher challenge in teaching.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er being a 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 focuses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hinese e-mail writing , with three objectives in min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attitudes and views toward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Chines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oward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 to review and develop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on Chinese e-mail writing suitable for Primary Four studen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with the researcher’s class of Primary Four students in a particular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qualitative-based data,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base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tudents’ interviews, lesson videos observations, questionnaires, students’ results, students’ work and document analysis. All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 Substantially, students displayed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the Chines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tent and methods, expressing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matter,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
    (2) The Chines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brought upon positive learning results amongst students, as reflected in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ir e-mail writing scores. Students also mastered the basic format of Chinese e-mail writing, learned how to write e-mails in Chinese as well as the usage of the computer to type and send e-mails. In addition, the designed email-writing content provided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deepen their learning.
    (3) The teacher is the key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outcome of the Chinese e-mail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Being a teacher, student interviews, teaching observations and constant reflection are crucial to review and create a wri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with specific targets and personalized fea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inspira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aspect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teacher’s role.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with the hope that the findings will benefit and aid relevant personnel in terms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i 表次…………………………………………………………………………………………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9 第二節 第二語言學習者寫作動機與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華語寫作教學理論及内涵………………………………………25 第四節 教學設計之相關學理……………………………………………35 第五節 華語寫作教學設計理論及相關研究……………………………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途徑…………………………………………………………6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61 第三節 研究流程…………………………………………………………68 第四節 華語電郵寫作教學設計…………………………………………7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5 第一節 瞭解國小四年級生電郵寫作之學習態度與看法……………85 第二節 分析國小四年級生電郵寫作之學習成效……………………115 第三節 國小四年級電郵寫作教學設計之檢討………………………12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65 第一節 結論……………………………………………………………165 第二節 啓示與建議……………………………………………………167 參考文獻…………………………………………………………………175 中文部分…………………………………………………………………175 西文部分…………………………………………………………………180 附錄………………………………………………………………………181

    一、中文部分
    丁迪蒙(2006)。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上海:學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君玉(2010)。結合部落格工具於華語文寫作教學環境之建置與歷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任友群等(合譯)(2007)。Seel N. M. 與Dijkstra S. 著。教學設計發展的歷史回顧。載於克斯特拉等(主編),教學設計的國際觀 . 第2冊,解決教學設計問題(頁1-9)。北京:教育科學。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勇龍(2003)。「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叔湘(2008)。語法學習。香港:三聯書店。
    汪向(2012)。泰國小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及發展前瞻。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4),63-69。
    沈素華(2011)。對外華語寫作之修辭教學策略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邢福義(2000)。關於對外漢語教學。載於張德鑫(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頁26-28)。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阮惠玉(2012)。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事業經營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小兵、李海鷗(2004)。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中山大學。
    周紅、包旭媛(2012)對外漢語寫作教材考察與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1),28-35。
    孟國(2010)。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光明日報。
    岳丹薇(2009)。任務型教學在初級華語教學上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金錫(2005)。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 : 理論、硏究與應用。高雄市 : 高雄復文。
    金舒年、劉德聯、張文賢(2009)。留學生使用漢語寫作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信世昌、舒兆民(2003)。結合網路教學與課室教學之華語文寫作課程——「上網學寫中文信」課程之規畫與實施。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23)。臺北市: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洪瑄鎮(2010)。以任務型教學活動應用於海外兒童華語教材之原則——以菲律賓僑校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淑儀(2004)。戲劇創作與演出在華語文教學上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懿芬(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子亮、吳仁甫(2005)。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北京大學。
    徐英俊(2001)。教學設計。北京:教育科學。
    郝靜明(1996)。合作學習中小組性質之研究——以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爲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科技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硏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崔永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旺熹(2000)。語言學習理論研究座談會紀要。載於張德鑫(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頁486-50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張旺熹(2005)。對外漢語研究與評論。北京:教育科學。
    張柯(2008)。試論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與教學策略。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64-65。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張德鑫(2000)。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曹純瓊、郝佳華(2010)。國小學童學前英語學習經驗對其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3(2),95-124。
    梁德惠(2012)。近30年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法習得考察與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1),18-26。
    郭瑞鵬(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體育教師領導風格、學習成效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天序(2012)。非目的環境下泰國與美國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30-37。
    陳正昌、陳秀碧、孫志麟、劉子鍵、鄭明長、郭俊賢、樊雪春(合譯)(1996)。Gagné R.M., Briggs L.J., Wager W.W.著。教學設計原理。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硏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綏寧(2000)。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載於張德鑫(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頁47-50)。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陳資靜(2012)。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以帛琉共和國華語學習需求調查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慧芳、王其雲(2007)。設計互動網絡學習環境,促進華文短文寫作:一個行動研究案例。教育曙光,55(2),1-11。
    陸儉明(2005)。作爲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題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彭妮絲(2011)。以雙語合作統整閲讀理解模式為基礎之華語文讀寫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189-218。
    曾薇慈(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焦福珍、李玉英、関德順、王木全(2010)。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作文質量——談作文課教學設計。華文老師,23(54),19-20。
    程廣文(2012)。論教學方法。全球教育展望,41(1),17-25。
    黃光雄(1985)。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圖書。
    黃年丰(2008)。外國來華留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和對策。中國成人教育,9,113-114。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苕冠(2010)。策略教學對寫作後設認知變化影響的個案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外語學習者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5,29-56。
    黃雅筠(2003)。基於全語言教學原則下之寫作發展——初學華語學生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錦章、劉焱(200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學。
    黃龍詳、高萍、曾子敏、蔡敬新(2009)。新加坡中學生對使用電腦進行華文作文的感知和挑戰。華文學刊,7(1),26-39。
    黃瓊儀(2006)。任務導向教學法與傳統式教學法之比較研究——以初級華語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新加坡教育部母語檢討委員會(2011)。「樂學善用」2010母語檢討委員會報告書。新加坡:教育部。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市:師大書苑。
    達僕、賀陽、董小玉(2002)。漢語修養與寫作實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世開(2000)。母語教學和外語教學。載於張德鑫(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頁33-34)。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劉雨(1994)。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
    劉運紅,陳東芳(2012)。中亞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調查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4),82-87。
    劉頌浩(2007)。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北京:世界圖書。
    蔡淑瑋(2011)。日記在華語寫作上的實踐 : 一位高中國際交換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鄧國基(2004)。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學生學習行爲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魯健驥(2000)。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載於張德鑫(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迴眸與思考(頁347-35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謝世涯(1996)。華語運動:成就與問題。載於云惟利(主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頁139-157)。新加坡:南大語言文化中心。
    謝奇懿(2009)。限制式寫作於華語文寫作教學之應用:以章法學為主。應華學報,5,225-262。
    羅青松(2002)。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
    羅鴻翔(1986)。教學設計。台南:久洋。

    二、西文部分
    Dick, W. & Carey, L. (2011).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7th Ed.). New York: Pearson Publishers.
    Li, H. Y. (2009). The study of computer assisted composition for primary two Chinese in Singapore.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Lim, K. C. (2005). Integrating colour photographs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picture compositions.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Macaro, E.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Continuum.
    Reigeluth, C. M. (1983)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N.J.: LEA. (Chapter One)
    Seel, N. M., & Dijkstra, S. (2004). Introduc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N. M. Seel, & S. Dijkstra (Eds.), Curriculum, plans, and proces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pp. 1-1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lliams, J. (2005). Teaching Writ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Classrooms. Boston: Mc-Graw Hill.
    Zhang, C. (2010). An ac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writing skills in composition of GEP students using meta-cognition theory.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