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宣妃 Lu, Hsuan-fei |
---|---|
論文名稱: |
陳師曾的繪畫新貌與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以《北京風俗圖冊》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王正華
Wang, Cheng-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9 |
中文關鍵詞: |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冊 、民初 、新知識分子 、中西融合 、風俗 、社群 、北京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1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以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出發,拓展至民國初年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的社群活動與文化實踐。
首先,本文將焦點放在《北京風俗圖冊》的原有狀況及其流傳過程的討論。透過對此套冊頁跋識者的所題的內容、落款年代,及《北京風俗圖冊》的相關出版與記載等,本文推側《北京風俗圖冊》的流傳,大抵經姚華、梁啟超、梁思成手,在抗戰時期曾流至上海,之後失落民間。直到1949年後由中國中央文化部收購,之後轉藏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至今。《北京風俗圖冊》三十四張畫頁,依題材可區分為「街頭謀生」、「市井生活」二類,為北京街頭可見的小販、乞丐等。這些日常景像經陳師曾深入觀察之後,成為他的創作題材。透過對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的風格分析發現,《北京風俗圖冊》乃在中國傳統寫意的筆法、色彩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畫學的技法與觀念,足見西方畫學深受陳師曾所關注。
第貳章,即試圖將《北京風俗圖冊》與中國、西方之相關畫題、畫學傳統之間的關係,作一釐清。進而確定《北京風俗圖冊》在畫史之縱向、橫向中的定位。透過陳師曾之「北京風俗」在繼承傳統之外所透露出的種種矛盾,似乎與近代「民俗學」在中國建立的背景有關。亦即,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的製作態度,與「民俗學」作為一門學科,重視以平等的態度,對各種民俗、文化加以「研究」、「記錄」,未有中央或地方,上位者或下位者,善良或粗鄙風俗之間的分別,極為接近。就風格表現來說,陳師曾融合中西畫學的風格,與過去宮廷畫家、職業畫家的工筆重彩不同,而接近於文人職業畫家的寫意風格。
第參章企圖進一步了解《北京風俗圖冊》是否為陳師曾作品中的特例,以及這件融合中西的作品與陳師曾畫論名篇〈文人畫之(的)價值〉之間的關係。透過本文對陳師曾所有畫作與畫論、畫史書寫的檢視發現,陳師曾的繪畫思想在1920年前後,有極為不同的立場。1920年前,陳師曾不論在畫論、畫史的書寫或繪畫作品中,皆極力主張透過對西方畫學的吸收,以豐富中國繪畫的創作,因此融合中西畫風的言論,充滿於陳師曾1920年前的書寫作品中。其1920年前的作品,也大抵可見其融合西方畫法與「地質學」、「漫畫」、「風俗」等西方新知的具體實諫。透過在技術面與思想面對西方知識的汲取,陳師曾的繪畫新貌為中國畫史開展出一片新境。透過本文第參章的研究,正揭示出民國初年中國畫壇一致關切的中、西畫學問題,在陳師曾1920年前的書寫與畫作中已試圖提出解決,並且不論就其繪畫新貌,如《北京風俗圖冊》之表現或品質,皆可為成功之典範。
在第肆章中,筆者即將焦點延伸至陳師曾的成長背景與他的求學過程,試圖為其參酌西學的態度,找尋根源。透過整體討論發現,陳師曾對新學的興趣與學習,實不脫其家學淵緣與他的日本經驗。此外,藉由對陳師曾所參與之社群活動,及同時新知識分子對民俗研究、「整理國故」等新知之參與、傳播等方面的了解,顯示陳師曾及其同時的新知識分子,皆處於傳統與西方交融的歷史背景中。
透過本文的討論顯示,陳師曾1920年前的繪畫新貌,如《北京風俗圖冊》,及其融合傳統與西方新學的主張,在中國畫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若就二十世紀初期,西方作為一優勢存在的世界局勢,與西方畫學進入中國,引起極大震撼的畫壇生態來看,陳師曾融合中西的畫風與言論,無疑是對此傳統的反省與對外在環境的回應。陳師曾所面臨傳統與西方之糾葛,乃是民初知識分子普遍遭遇的問題。但對陳師曾來說,這種糾葛,反而成就了陳師曾1920年前所創造出的繪畫新貌。尤其陳師曾之中、西繪畫的融合實踐,不僅延續了傳統對筆墨的講究與對畫面情感的追求,其透過西方的觀察、寫生、速寫等觀念的帶入,更強化了傳統的表現張力與意涵。而陳師曾結合西方速寫式簡筆與傳統寫意筆法,使西方因子隱現於傳統筆墨之中,不致使畫面產生突兀之感,乃是《北京風俗圖冊》等繪畫新貌的成功之處。
就目前對中國近現代畫史的認識,西學東漸與東方因應,乃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學術界與畫壇最為關切的問題。但就過去對陳師曾作為北京「保守派」代表的了解,實與本文研究發現不甚相符。其原因,也許與陳師曾的文人畫理論廣受當時「保守派」陣營的推崇有關。尤其1949年後,國民政府來臺,維護正統成為臺灣主權所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在此前提下,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在臺灣受到相當的重視,並加以傳承。可惜陳師曾1920年前的畫作與書寫,均在大陸,因此也未被重視。反觀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因極力於截段舊傳統,建立新中國,文人畫乃被視為毒蛇猛獸,不為人所重視,遑論作為文人畫代表的陳師曾,其1920年前的資料,也就未曾被人注意。反倒是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冊》因其於1949年後已被收入中國文化部,畫上描寫風俗的主題,正好符合左派藝術史觀的需要,因而頗受重視,也影響了王羽儀、侯長春等人之風俗圖創作。但也在此前提下,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長年以來,一直作為左派史觀之詮釋評憑,反而無法彰顯出陳師曾及其作品在民初美術史上的特殊地位。
透過本文的研究,除修正過去對陳師曾藝術成就的片面觀點,並給予重新定位之外,也重新思考民初新知識分子面對傳統與西方之糾結的應對,實非從「現代」裏「驅除」古代,而是藉「古代」,「發展」現代。陳師曾1920年前的繪畫新貌及融合中西的理論,無非為民初新知識分子之努力的具體代表。
一 中文資料
丁茂魯等編。《吳昌碩作品集:繪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西泠印社,1989。
《二十世紀中國繪畫》。香港:香港藝術館,1995。
《太平洋報》。第1-201期(1912年4月18日-1912年10月18日)。上海:太平洋報社,1912。
《文人畫粹編˙中國篇》,第1-10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85-1986。
《北京大學月刊》,第1卷,第1-5冊(1919年1月-1920年7月)。
《北洋畫報》。第1-1587期(1926年-1937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時報》。上海:時報社,1904-1939。閱1904-1909、1923年份
《晨報》。北京:晨報社,1916-1928。閱1923年份。
《湖社月刊》,第1-100期(1927年11月-1936年3月)。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2。
《藝林旬刊》,第1-72期(1928年1月-1929年12月)。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2。
《藝苑掇英》,第54期(1995年6月)。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1-4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初版,1994初版2刷。
于連成編。《近百年書畫名人印鑒》。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1。
大村西崖述。〈文人畫之復興〉。收入《中國文人畫之研究》,頁1上-32上。陳衡恪譯。上海:中華書局,1922初版,1943年版。
----著。陳彬龢譯。《中國美術史》,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中文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貴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姚華評介》。出版地不詳:出版單位不詳,1986。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3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第1-21冊、《雕塑編》第7-13冊。北京、上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198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歷史博物館編。《華夏之路》,第四冊。北京:朝花出版社,1997。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慶五十周年籌委會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書畫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內山嘉吉、奈良和夫著。《魯迅與木刻》。韓宗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孔令偉。〈海派博古圖初探〉。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57-64。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1-4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2001。
文史哲出版編輯部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方蘭坻繪。《太平歡樂圖》。清光緒14年(1888)吳淦摹印石印本。
王士菁。〈魯迅在北京任教過的學校〉。《燕都》,第2期(1991年),頁38-9。
---。〈魯迅在北京居住過的地方〉。《燕都》,第1期(1991年),頁18-20。
王大觀繪。《舊京環顧圖》。北京: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呈現〉,頁1-24。未刊稿。
---。〈過眼繁華:十七、十八世紀中國都市圖的研究〉。發表資料。頁1-34。
王玉立。〈「繪學雜誌」研究〉。《現代美術雙月刊》,第82期(1999年2月),頁48-61。
---。〈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始末〉。《現代美術雙月刊》,第79期(1998年8月),頁58-69。
王立行主編。《北京老天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王汎森。〈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當代》,第123期(1997年11月),頁44-63。
王羽儀繪。《舊京風俗百圖》。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4。
王冶秋。《琉璃廠史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王圻纂輯。《三才圖會》,第4冊。據明萬曆35年(1607)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王亞夫、章恒忠主編。《中國學界大事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王奇生。〈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思想界〉。收入《中國留學史粹》,頁132-9。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
王紹光。〈「保守」與「保守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2期(1992年8月),頁135-8。
王學珍等編。《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樹村。〈魯迅與年畫的收集和研究〉。《美術研究》,第1期(1982年),頁55-8。
王檜林、朱權國主編。《中國報刊辭典(1815-1949)》。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
王繹。〈寫像秘訣〉。收入《畫論叢刊》,第1冊,頁。于安瀾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王鐵全等編。《榮寶齋近百年中國書畫精品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4。
王鶴鳴、馬遠良主編。《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風情畫》。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第1版,1999第2次印刷。
北京、上海魯迅博物館編。《魯迅藏漢畫象》,第1-2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2卷(1912-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北京師範大學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第1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北京魯迅博物館藏畫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第1-3冊。溫洽溢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
史樹青。〈《琉璃廠雜記》序〉。《燕都》,第2期(1991年),頁40-1。
---。〈北京琉璃廠〉。《文物》,第9期(1959年),頁39-41。
白日。〈維持國貨〉。《神州女報》(上海),第1期(1913年),頁「評林」94-5。
石允文編著。《中國近代繪畫:清末篇、民初篇》,二冊。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石守謙。〈面對社會?從《北京風俗圖》談現代早期中國繪畫的時代因應〉。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東北亞現代美術的潮流與文化意識1900-1945」研討會論文大綱,1999年3月5日。
---。〈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入《美感與造型》,頁7-66。郭繼生主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探索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境〉。《當代》,第45期(1990年1月),頁12-22。
---。〈原跡、複本與畫史研究:中國畫史研究的回顧〉。《雄獅美術》,第175期(1985年9月),頁68-73。
石朱。〈琉璃廠的舊書業〉。收入《文史資料選編》,第44輯,頁79-10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淺論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收入《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頁13-31。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博物館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任復興。〈晚清士大夫對華夷觀念的突破與近代愛國主義〉。《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92年),頁195-201。
吉田千鶴子著。〈上野的面影: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史料綜述〉。收入《弘一大師藝術論》,頁90-7。曹布拉主編。劉曉路譯。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同光。〈國畫漫談〉。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137-46。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成喻言、劉占文編著。《梅蘭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曲彥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沈陽:遼寧出版社,2000。
朱自清。〈《子愷漫畫》代序〉。收入《朱自清散文全集》,上集,頁231-3。朱喬松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朱維錚。〈關於清末的民族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月號(1993年),頁53-7。
朱耀偉。〈從後東方主義的絡看「中國」:論述中國批評家的中國觀〉。《當代》,第85期(1993年5月),頁48-61。
江南蘋口述。鍾鳳筆錄。〈緬懷吾師陳師曾:六十年前從師學藝追憶〉。《朵雲》,第2期(1981年11月),頁64-8。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國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西槙尾。〈關於李叔同的油畫創作〉。收入《弘一大師藝術論》,頁112-21。曹布拉主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1-6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收入氏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頁33-50。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激進與保守(上-下)〉。《歷史月刊》,第29-31期(1990年6-8月),頁135-46、106-11、132-36。
---。〈試述陳寅的史學三變〉。《當代》,第123期(1997年11月),頁18-43。
---等著。《中國歷代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佚名,〈徐悲鴻赴法記〉。《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紀實」8-10。
吳小如。〈北京的書店和書攤:燕塵摭舊〉。《燕都》,第5期(1990年),頁21-2。
吳友如。《晚清社會風俗百圖》。孫繼林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吳文彬。〈丁觀鵬所畫的兩幅年景畫〉。《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1期(1986年2月),頁40-45。
吳文棋。〈重新估定國故學之價值〉。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90-6。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吳昌碩著。吳東邁編。《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2。
吳展良。〈重省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建立:陳平原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述評〉。《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187-211。
吳密察。〈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行〉。《當代》,第25期(1988年),頁78-86。
吳康。〈晚清學界之進化思想〉。收入《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頁577-84。周陽山、楊肅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吳越。〈文人畫家陳衡恪的一生〉。《歷史月刊》,第120期(1998年1月),頁4-11。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第4次印刷。
吳樹平編。《中國歷代畫譜匯編》,第1-16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呂智敏。《化俗為雅的藝術:京味小說特徵論》。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李占領。〈從「整理國故」談胡適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國文天地》,第6卷,第9期(1991年2月),頁62-7。
李伶伶。《梅蘭芳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李孝悌。〈胡適與整理國故:兼論胡適對中國傳統的態度〉。《食貨》,第15卷,第5/6期(年月),頁52-80。
---。《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初版,1998二版。
李松。〈走向生活:社會風俗畫議〉。《中國畫》,第3期(1984年),頁42-3。
--。〈輻射˙交融˙互補:20世紀前期海上畫派對同時代南北畫壇的影響〉。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250-63。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李松編著。《徐悲鴻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李偉銘。〈引進西方寫實繪畫的初衷:以國粹學派為中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月號(2000年),頁74-80。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李漢亭。〈在東西方的夾縫中思考:傅斯年「西學為用」的五四文學觀〉。《當代》,第25期(1988年),頁114-129。
李維琨。〈海派散論〉。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264-72。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李奭學。〈懷爾德的中國經驗:尋求象徵的劇作家〉。《當代》,第25期(1988年),頁42-54。
李樹聲。〈近代著名畫家陳師曾〉。《美術研究》,第1期(1982年),頁59-62。
---。〈兼收並蓄: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特色〉。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32-9。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概述〉。《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簡史集》,頁75-6。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
李霖燦。〈新豐圖和新豐父老圖:舊與新的融合〉。《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5期(1984年8月),頁105-9。
李露露。〈清代《妙峰山進香圖》〉。《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期(1989年4月),頁119-25。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台北:石頭出版社,2001。
-------。《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1840-1911)》。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李鑄晉。〈海派與金石派〉。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245-9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沈文。《劉海粟》。台北: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6。
沈念樂主編。《琉璃廠史畫》。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沈松僑。〈敘事、論述與歷史:胡適與近代中國知識結構的轉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頁119-25。
---。《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
沈寂主編。《三百六十行大觀》。上海:上海書報出版社,1997初版,1999二版。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來季賡,〈文華殿參觀記〉。《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紀實」1-6。
呼喜江。〈徐悲鴻國畫審美藝術略論〉。《社科縱橫》,第6期(1996年),頁47-9。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中冊。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
周作人著。王朴編。《知堂書畫》,上、下冊。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周季文。〈姚茫父年譜〉。《朵雲》。第35期(1992年5月),頁120-9。
周昌龍。〈魯迅的傳統和反傳統思想: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觀察〉。《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193-226。
周芳美、吳方正。〈一九二○及三○年代中國畫家赴巴黎習畫後對上海藝壇的影響〉。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629-68。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周啟明(周作人)。《知堂民俗著述》。收入《民俗叢書》,第63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
周敦儒。〈朽道人之創作〉。《中國書畫》,第21期(1972年7月),頁14。
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五四運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
周瑞章等編。《最近之日本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周遐壽(周作人)。《魯迅的故家》。香港:香港萬里書店,1958。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第13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20。
易价。〈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中華民國大學誌》,頁62-7。台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3。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格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初版,2002八版。
林清芬。〈抗戰前後鄭振鐸的整理國故與刊印古籍工作〉。《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9年6月),頁77-110。
林語堂。〈中國書法〉。收入《國學大師論國學》,下冊,頁178-84。胡道靜主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林靜華。〈海明威筆下的戰時中國〉。《當代》,第25期(1988年),頁32-42。
波西爾(STEPHEN WOOTTON BUSHELL) 著。蔡元培校。《中國美術》,上、下冊。戴嶽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社英。〈藝術談〉。《神州女報》(上海),第4期(1912年12月),頁「雜俎」2-3。
金菊貞、郭長海。〈李叔同在太平洋報時期的美術活動〉。收入《弘一大師藝術論》,頁75-86。曹布拉主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金耀基。〈附錄: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收入《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頁313-20。周陽山、楊肅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第3版。
侯長春繪。《舊京風情》。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1991第10版
俞劍華。《陳師曾》。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著。《俞劍華美術論文選》。周積寅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
姚華。《弗堂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6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弗堂類》。據1930年聚珍倣宋印本影印;永和:大華印書館,1968。
--。《姚茫父畫論》。鄧見寬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姚華詩選》。鄧見寬選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鄧見寬點注。《書適》。貴陽:貴周人民出版社,1988。
姚筠輯。〈姚茫父題畫詩選〉。《朵雲》,第33期(1992年5月),頁128-35。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上)、(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4期(1993年),頁14-35、53-65、68。
胡光華。〈美術留(游)學生與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99-115。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胡佩衡,〈參觀書畫展覽會〉。《繪學雜誌》,第2期(1921年1月),頁「專論」7-9。
胡海超。〈吳昌碩的藝術〉。《美術研究》,第4期(1984年),頁86-7。
胡適。〈《國故季刊》發刊宣言〉。收入《胡適論爭集》,頁922-30。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文學改良當議〉。收入《百年學術:北京大學中文系名家文存(1898-1998)》,上冊,頁172-81。費振剛、溫儒敏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再談談整理國故〉。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81-4。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杜威先生與中國〉。收入氏著,《胡適文存》,第1集,頁380-2。台北:遠東圖書公思,1985。
--。〈研究國故的方法〉。收入氏著,《胡適演講集(三)》,頁11-4。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第3版。
--。〈校勘學方法論:序陳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補釋例》〉。收入《胡適論爭集》,頁930-。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收入《胡適論爭集》,頁907-22。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論國故學:答毛子水〉。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80-1。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整理國故與「打鬼」:給浩徐先生信〉。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84-6。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胡橐。〈胡佩衡與齊白石〉。《中國畫》,第3期(1986年),頁12。
茅盾等著。《魯迅回憶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下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四王」在二十世紀〉。《朵雲》,第36期(1993年1月),頁56-67。
---。〈寫實主義在中國〉。《當代》,第45期(1990年1月),頁44-57。
---。《林風眠》。台北: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6。
倪貽德。〈新的國畫〉。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115-20。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凌文淵。〈國畫在美術上的價值〉。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37-41。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凌叔華。〈我們怎樣看中國畫〉。收入《國學大師論國學》,下冊,頁185-92。胡道靜主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奚傳績。〈中國師範美術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401-14。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孫邦華。〈西潮衝擊下晚清士大夫的變局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月號(2001年),頁52-61。
孫尚揚。〈在啟蒙與學術之間:重估「學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月號(1994年),頁35-45。
孫雪梅。《清末民初中國人的日本觀:以直隸省為中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孫殿起輯。《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孫福熙,〈初等學校之圖畫教授〉。《繪學雜誌》,第2期(1921年1月),頁「專論」11-6。
孫壎。〈中西畫法之比較〉。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223-25。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徐城北。《老北京:變奏前門》。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徐復觀。〈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收入《國學大師論國學》,下冊,頁193-201。胡道靜主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徐悲鴻著。《徐悲鴻藝術文集》。王震、徐伯陽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
桂庵。〈四個文化名人與一方精品墨盒〉。《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7月22日,第7版。
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殷典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傳世名畫》。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浩徐。〈主客答問〉。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86-7。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翁萬戈編著。《陳洪綬》,上、中、下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袁林。〈陳師曾和近代中國畫的轉型〉。《美術史論》,第4期(1993年),頁20-5。
袁思亮。〈陳師曾墓志銘〉。《美術觀察》,第10期(1996年),頁50。
馬孟晶。〈敘事性與裝飾意:晚明《西廂記》版畫插圖中之圖文關係〉,頁1-30。未刊稿。
馬鴻增。〈呂鳳子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思想〉。《美術研究》,第3期(1985年),頁3-7。
高力克。〈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月號(2002年),頁44-55。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THE DISTANT MOUNTAINS: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70-1644)》。夏春梅等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著。《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PARTING AT THE SHORE: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1368-1580)》。夏春梅等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著。《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COMPEL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夏春梅等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高明芳。〈民初美術家陳師曾〉。《國史館館刊》,復刊第12期(1992年6月),頁151-86。
高恒文。《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高華。〈在史料的叢林中:讀陳永發新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月號(1999年),頁115-21。
商勇。〈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剪影:陳師曾《北京風俗圖》〉。《東南文化》,第10期(2001年),頁57-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第1-20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2001。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編。《清代報刊圖畫集成》,第1-13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崔石崗。〈他們結伴同行:魯迅與陳寅恪兄弟〉。《濟寧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1998年8月),頁64-5。
康士林。〈絲路的彼端世界的盡頭:西方最早的中國印象〉。《當代》,第25期(1988年),頁86-97。
張小鷺。《日本美術教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初版,1996二版。
張元卿。《民國北派通俗小說論叢》。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
張幼農編。《姚茫父書畫集》。貴陽:貴州美術出版社,1986。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五四運動》,第6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初版,1990二版。
張求會。《陳寅恪的家族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張迅齊編譯。《北平風俗圖》。新店:常春樹書坊,1978。
張岱年。〈評「五四」時期對於傳統文化的評估〉。《歷史月刊》。第16期(1989年5月),頁51-55。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初版,1995二版。
張彥遠著。秦仲文、黃苗子點校。《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第2次印刷
張越。〈《國學季刊》與中國史學近代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8年),頁53-60。
張錦。〈西方藝術中的東方基因〉。《當代》,第25期(1988年),頁54-62。
張薔著。《鄭振鐸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張瀚云。〈鄭午昌研究:兼論民初上海美術團體與民初美術史著作〉。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1月。
張灝。〈傳統與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歷史月刊》。第16期(1989年5月),頁44-50。
教育部編審處編纂股編輯。《教育公報》。第1-12冊(1914-1915年)、第10年第1-6期(1921-1922年)。
曹子西主編。《北京通史》,第8卷。北京:中國書店,1994。
曹聚仁。〈國故學之意義與價值〉。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97-906。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梁其姿。〈法國詩人眼中的民初中國:貝荷斯的中國書簡〉。《當代》,第25期(1988年),頁26-31。
梁披雲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
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梁啟超。〈治國學雜話〉。收入《胡適論爭集》,頁887-80。耿雲志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清代民間藝人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北京圖書館藏清代民間藝人畫稿(原題:北京民間生活彩圖)》。書目文獻出版社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畢克官。〈近代美術的先驅者李叔同〉。《美術研究》,第4期(1984年),頁68-74。
---。〈現代木刻版畫的先行者李叔同和豐子愷〉,《美術史論》。第4期(1993年),頁17-9。
---。〈憶陳師曾簡筆畫的發現:紀念弘一法師和子愷老師〉。《人民政協報(周末版)》,1995年6月17日,第3版。
盛伯宣,〈俄使館參觀記〉。《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紀實」7-8。
莊素娥。〈十九世紀廣東外銷畫的贊助者:廣東十三行行商〉。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553-78。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許地山。《國粹與國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郭正昭。〈達爾文主義與中國〉。收入《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頁669-86。周陽山、楊肅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陳三立。〈巡撫先府君行狀〉。收入氏著《散原精舍文集》,第5卷,頁102-16。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1。
---。〈長男衡恪狀〉。收入氏著《散原精舍文集》,第13卷,頁295-7。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1。
陳以愛。〈胡適的「整理國故」在20-30年代學術界的反響〉。《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頁132-35。
---。《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陳平原、夏曉虹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1998年),頁39-50。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陳申等編。《中國攝影史》。台北:攝影家出版社,1990。
陳封雄、谷溪編。《陳師曾畫銅》。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陳寅恪曾任蔡松坡秘書〉。收入《追憶陳寅恪》,頁446-8。張杰、楊燕麗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陳星。〈李叔同浙一師時期的藝術教育實踐:兼論李叔同首用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時間〉。收入《弘一大師藝術論》,頁269-76。曹布拉主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陳師曾,〈中國畫是進步的〉。《繪學雜誌》,第3期(1921年11月),頁「專論」1-3。
---,〈清代山水之派別〉。《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專論」3-8。
---,〈清代花卉之派別〉。《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專論」8-12。
---口述,〈繪畫源於實用說〉。《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專論」17-9。
---,〈陳師曾講演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講演」9-12。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東方雜誌》,第18卷,第17號(1921年9月),頁117-20。
---。《染蒼室印存》,1-4冊。南京:襄社,1936年。
---。《陳師曾先生遺墨》,第1-12集。北平:淳菁閣,1924-1928。
---。《陳師曾印譜》。榮寶齋編脊。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88。
---。俞錕恭校。《中國繪畫史》。濟南:濟南翰墨緣美術院,1925序。
---畫。《北京風俗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國畫要訣》。台北:文心出版社,1979。
---著。《陳師曾遺詩》,上、下、補。葉恭綽等集輯。1930年出版。
---著。俞劍華校訂。《中國繪畫史》。收入《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魯迅˙吳宓˙吳梅˙陳師曾卷》,頁743-818。劉夢溪主編。據1926年山東濟南翰墨緣美術院版重新標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繪。《陳師曾畫選》。龔產興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繪。《榮寶齋畫譜:現代篇》,第116冊。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
---繪。榮寶齋印。《榮寶齋彩印信牋:陳師花卉箋》。北京:榮寶齋出版社。
陳弱水。〈一九四九年前的陳寅恪:學術淵源與治學大要〉。《當代》,第133期(1998年9月),頁18-29。
陳振濂。《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0。
陳祖恩編。《老明信片‧風俗篇》。上海:上海書報出版社,1999。
陳傳席。〈海派的兩股勢力及其形成基礎〉。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406-26。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徐悲鴻》。台北: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6。
陳瑞林。〈20世紀前期中國藝術設計發展的歷史回顧〉。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494-517。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陳漱渝。《魯迅在北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收入《百年學術:北京大學中文系名家文存(1898-1998)》,上冊,頁27-30。費振剛、溫儒敏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衡恪。〈歐洲畫界最近之狀況〉。《南通師範校友會雜誌》,第2期(1912年5月),頁24-35。
陳衡恪述。〈文人畫之價值〉。收入《中國文人畫之研究》,頁1上-10上。陳衡恪述。上海:中華書局,1922初版,1943年版。
---述。《槐堂摹印淺說》。王道遠錄。據1937-1938年間原書重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
陳鐵軍。〈「中體西用」思想與中國近代化進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1999年8月),頁37-40。
陶冷月。〈國畫之新的研究〉。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129-36。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陶菊隱著。張梅秀點校。《近代軼聞》。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第5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傅立萃。〈網絡與認同:嶺南畫派的傳播與延續〉。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701-26。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傅抱石著。葉宗鎬選編。《傅抱石美術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
傅崇矩編。《成都通覽》,第1-4冊。成都:通俗報社,1909石印本。
喜樂畫。林海音文。《喜樂畫北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論〉。《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2000年),頁83-7。
曾藍瑩。〈邊疆與內地的互置:吳作人畫中的西北意象〉。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669-700。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湯一介。〈五四運動的反傳統和學術自由〉。《歷史月刊》。第16期(1989年5月),頁56-61。
湯用彬總纂。《舊都文物略》。1934年北平市政府出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4重印本再版。
程存浩。〈英國友人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捐贈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研究〉。收入《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頁50-61。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博物館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H CHINA)》,第10-11冊。李國祁總校訂。張玉法主譯。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初版,2000初版2刷。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主編。《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H CHINA)》,第12冊。張玉法總校訂。劉敬坤、潘君拯主譯。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H CHINA)》,第2部。章建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費在山。〈《文美齋箋譜》:《魯迅十記》之一〉。《朵雲》,第3期(1982年5月),頁135。
鈕振江。〈陳師曾為魯迅治印〉。《人物》,第1期(1989年),頁58。
雲雪梅。〈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美術教育〉。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40-57。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金城和中國畫學研究會〉。《美術觀察》,第1期(1999年),頁59-61。
黃宗賢。〈大憂患時代中的建構:論徐悲鴻「新國畫」體系的確立〉。《西南民族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88-92。
黃河編著。《北京報刊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黃長美。〈中國庭園的歐洲波折〉。《當代》,第25期(1988年),頁63-78。
黃茀怡,〈京師第二次書畫展覽會紀盛〉。《繪學雜誌》,第2期(1921年1月),頁「紀實」1-7。
黃茀怡,〈陜西賑災書畫古物展覽會紀盛〉。《繪學雜誌》,第3期(1921年11月),頁「紀實」1-6。
黃時鑒、沙進(william sargent)編著。《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藏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收入氏著,《聖賢與聖徒》,頁9-47。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1。
黃萬機。〈中國近代文學愛國主義主題的嬗變〉。《貴州社會科學》,第6期(1997年9月),頁56-60。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台北:九思出版社,1943初版,1978台一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
楊永德編。《魯迅裝幀系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
萬青力。〈江南蛻變:19至20世紀初中國藝術史一瞥〉。《美術研究》,第4期(1998年),頁63-6。
---。〈南風北漸:民國初年南方畫家主導的北京畫壇〉。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605-28。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蔡元培與近代中國美術教育〉。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1-7。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葉紹榮。《陳寅恪家世》。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鄒一桂。《小山畫譜》。收入《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12冊,頁373-。于玉安編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1-5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1983。
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潭汝謙、林啟彥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廖建欽編。《京華煙雲:民國初年北方畫壇》。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漁父。〈帝國主義理論的淵源〉。《當代》,第25期(1988年),頁100-13。
齊良遲。〈父親的教誨〉。《藝術家》。第148期(1987年9月),頁214-7。
劉以煥。《國學大師陳寅恪》。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第1版,1997第2次印刷。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劉成禹著。蔣弘點校。《世載堂雜憶》。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第7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劉紹堂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20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劉葉秋。〈附錄: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收入吳趼人,《廿年目睹之怪現狀》,下冊,頁1023-37。台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
劉夢溪。〈義寧之學的淵源與宗主〉。《讀書》,第2期(2001年),頁56-62。
劉夢溪。〈總序〉。收入《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魯迅˙吳宓˙吳梅˙陳師曾卷》,頁1-76。劉夢溪主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墨。〈美術院校的興起與藝術理念的轉換〉。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20-31。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劉曉路。〈大村西崖和陳師曾:近代為文人畫復興的兩個異國苦鬥者〉。《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3期(1998年春),頁115-28。
---。〈肖像後的歷史 檔案中的青春:東京藝大收藏的中國留學生自畫像(1905-1949)〉。《美術研究》,第3期(1997年),頁37-46。
---。〈青春的上野:李叔同與東京美術學校的中國同窗〉。收入《弘一大師藝術論》,頁101-6。曹布拉主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二十世紀日本美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日本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劉麗華、鄭智。《魯迅在北京》。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劉曦林。〈京城裡的畫會:北京畫壇春秋之五〉。《中國畫》,第4期(1995年),頁72、71。
---。〈紀念陳師曾誕辰120周年〉。《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12月20日,第4版
---。〈海派與京派漫說〉。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106-16。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中國畫與現代中國》。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
---等編。《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藏品選》,上、中、下卷。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1999。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蔣天樞。〈附錄:陳寅恪先生傳〉。收入《追憶陳寅恪》,頁453-70。張杰、楊燕麗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蔣健飛。〈一代漫畫大師豐子愷〉。《雄師美術》,第77期(1977年7月),頁46-57。
---。〈中國近百年重要畫家簡介:胡佩衡〉。《藝術家》,第13卷,第3期(1981年月),頁102-4。
---。〈中國近百年重要畫家簡介:蕭愻〉。《藝術家》,第15卷,第6期(1982年11月),頁160-2。
---。〈中國近百年重要畫家簡介十三:王夢白的筆墨才情〉。《藝術家》,第10卷,第4期(1980年4月),頁-。
---。〈中國近百年重要畫家簡介十四:梅花書屋 吳湖帆〉。《藝術家》,第10卷,第6期(1980年5月),頁118-20。
---。〈中國近百年重要畫家簡介之十:林琴南〉。《藝術家》,第9卷,第3期(1979年8月),頁86-9。
---。〈民初畫家簡介:「湖社」主人金拱北〉。《藝術家》,第5卷,第1期(1977年6月),頁-。
---。〈我國民初畫家選介:民初藝壇大師陳衡恪〉。《藝術家》,第23期(1977年4月),頁88-91。
---。〈情僧蘇曼殊其人其畫〉。《雄師美術》,第58期(1975年12月),頁55-61。
蔡元培,〈蔡校長演說詞一〉。《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講演」1。
---,〈蔡校長演說詞二〉。《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講演」1-2。
---。《蔡元培文集》,第1-9卷。高平叔主編。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蔡元培美學文選》。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蔡和璧執行編輯。《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
蔡宜璇執行主編。《悅目:中國晚期書畫》,上、下冊。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
鄭文。〈吳昌碩的繪畫藝術〉。《美術研究》,第2期(1984年),頁52-5。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7、14冊。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鄭惠伯。〈日本近現代美術教育考略〉。《美術研究》,第3期(1989年),頁64-8。
鄭錦講述,〈西洋新派繪畫〉。《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講演」5-9。
鄧幼民。〈姚茫父的生平及其藝術〉。《朵雲》,第35期(1992年5月),頁130-9。
鄧雲鄉。《文化古城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95。
---。《皇城根尋夢》。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1998。
---。《增補燕京鄉土記》。上、下冊。北京:中華出版社,1998。
---。《魯迅與北京風土》。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鄧福星。〈20世紀中國畫的寫實派〉。《美術研究》第4期(1997年),頁4-12。
魯迅。《花邊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阿Q正傳》。台北:聖天堂出版社,2002。
--。《熱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魯迅全集》,第1-1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魯迅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魯迅書信集》,第1-2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魯迅雜感選集》。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等著。《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
--著。《魯迅作品全編》,雜文卷,上冊。王得后、錢理群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著。《魯迅學術文化隨筆》。錢理群、葉彤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黎淑儀。〈蘇六朋蘇仁山書畫〉。《名家翰墨》,第3期(1990年4月),頁50-91。
盧建榮。〈台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第21卷,第1期(2002年2月),頁6-10。
賴毓芝。〈再現邊疆:任伯年的邊塞畫與19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生活〉。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頁803-32。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收入《國學大師論國學》,下冊,頁202-27。胡道靜主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戴維倫(D. J. DUIKER)著。〈蔡元培的人文主義與民國的教育改革〉。收入《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頁289-311。周陽山、楊肅獻編。戚雯英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第3版。
戴維倫(D. J. DUIKER)著。〈蔡元培與儒家傳統〉。收入《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頁265-88。周陽山、楊肅獻編。張力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第3版。
戴礪。〈清末留日學生與辛亥革命〉。收入《中國留學史粹》,頁121-7。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
環球社編輯部編。《圖畫日報》,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
---。〈民國初期北京畫壇傳統派的再認識〉。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頁579-604。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 研究所,2001。
---、杜娟。《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薛永年。〈美術史研究與中國畫發展〉。收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頁297-311。潘耀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薛綏之主編。《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1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鍾鳳。〈南蘋八十自述〉。《朵雲》,第8期(1985年6月),頁67-106。
瞿兌之著。王茂生點校。《故都聞見錄》。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第8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著。張繼紅點校。《人物風俗制度叢談》。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3輯,第10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薩莫爾˙維克多˙康斯坦(SAMUEL VICTOR CONSTANT)。《京都叫賣圖(CALLS, SOUNDS AND MERCHANDISE OF THE PEKING STREET PEDDLARS)》。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豐一吟、陳星。〈豐子愷的漫畫創作〉。《美術研究》,第3期(1985年),頁8-17。
豐子愷。〈中國的繪畫思想:金原省吾的畫六法論〉。收入《中國畫討論集》,頁75-107。姚漁湘編著。北平:立達書局,1932。
---。〈我的漫畫〉。《雄師美術》,第77期(1977年7月),頁68-71。
顏娟英。〈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北台展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展〉。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物質文化的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2001年14-15日。
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著。《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金安平、張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曠新年。〈學衡派對現代性的反思〉。《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月號(1994年),頁46-55。
羅志田。〈送進博物院:清季民初趨新士人從「現代」裏驅除「古代」的傾向〉。《新史學》,第13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15-55。
羅厚立。〈「賽先生」與國學〉。《讀書》,第2期(2001年),頁133-40。
嚴復。〈譯《天演論》自序〉。收入《百年學術:北京大學中文系名家文存(1898-1998)》,上冊,頁4-9。費振剛、溫儒敏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東西方美術的交流》。陳瑞林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蘇州市城建檔案館、遼寧省博物館編。《姑蘇繁華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蘇曼殊。《曼殊大師文存》。台南:大夏出版社,1976。
蘇啟明主編。《民初十二家:上海畫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主編。《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主編。《揚州八怪書畫珍品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顧頡剛,〈蘇州賽會紀事〉。《繪學雜誌》,第1期(1920年6月),頁「紀實」10-12。
鶴見俊輔著。李永熾譯。《日本精神史(1931-1945)》。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龔產興。〈李淑同的生平及藝術〉。《美術史論》,第2期(1985年),頁16-24。
---。〈陳師曾年表〉。《朵雲》,第6期(1984年5月),頁109-29。
---。〈陳師曾和齊白石的交誼〉。《中國畫》,第2期(1988年),頁54-6。
---。〈陳師曾的文人畫思想〉。《美術史論》,第4期(1986年),頁58-7。
---。〈陳師曾的畫學思想與創作〉。《美術觀察》,第10期(1996年),頁48-9。
---。〈魯迅與中國畫〉。《美術史論》,第1期(1982年),頁25-37。
---。《陳師曾》。收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59期(1995年10月)。
龔群。〈試論愛國主義及其作用〉。《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2年12月),頁58-61。
JANSEN, M. B.著。《日本及其世界:二百年的轉變》。柳立言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香港初版,1994臺灣2版。
二 日文資料
小林斗盦編。《趙之謙作品選》。東京:東方書店,1990。
中村不折、小鹿青雲。《支那繪畫史》。東京:玄黃社,1913初版,1914再版。
內田道夫。《北京風俗圖譜》。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6。
戶田禎佑。〈風俗畫風俗表現〉。收入《東洋美術風俗表現》,頁1-6。豐中: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1986。
日本美術院百年史編集委員會企畫、編集。《日本美術院百年史》,第1卷,上(圖版編)。東京:財團法人日本美術院,1989。
古原宏伸。〈清明上河圖(上)、(下)〉。《國華》,第955、956號(1973年),頁5-15、27-44。
吳同。〈「搗練圖」〉。收入《東洋美術風俗表現》,頁21-30。豐中: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1986。
松丸東魚編集。《吳昌碩書畫集》。東京:西東書房,1958。
武田恒夫。〈風俗風俗表現〉。收入《東洋美術風俗表現》,頁7-11。豐中: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1986。
金子一夫。《近代日本美術教育研究:明治、大正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9。
阿部幸夫。《魯迅書簡詩箋》。東京:研文出版,2002。
楊新。〈周臣筆「乞食圖」〉。收入《東洋美術風俗表現》,頁70-3。豐中: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1986。
葛飾北齋。《北齋漫畫圖錄》。山田豐編輯。東京:美術書出版株式會社 芸艸堂,1999。
福田周太郎(福田眉仙)。《支那三十畫卷》,上、下卷。東京:金尾文淵堂,1920。
-----------。《支那大觀:揚子江卷、黃河卷》。東京:金尾文淵堂,1916。
橋本關雪。《支那山水隨緣》。大阪:文友堂書店,1940。
錢君匋編著。《趙之謙》。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鶴田武良。〈民國全國規模美術展覽會: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 一〉。《美術研究》,第349號(1991年3月),頁108-33。
----。〈留日美術學生: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 五〉。《美術研究》,第367號(1998年),頁127-39。
----。〈清末‧民國初期美術教育: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 四〉。《美術研究》,第365號(1997年),頁1-37。
----。〈陶冷月: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 三〉。《美術研究》,第358號(1993年),頁320-28。
----。〈解放後全國美術展覽會: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 二〉。《美術研究》,第350、351、352號(1991、1992、1992年),頁166-80、223-35、275-86。
----編。《中國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和泉:和泉市久保物記念美術館、久保物記念文化財團,1997。
惟雄。《風俗畫入門》。東京:小學館,1986。
三 英文資料
ALEXANDER, WILLIAM AND MASON, GEORGE HENRY. VIEWS OF 18TH CENTURY CHINA: COSTUMES, HISTORY, CUSTOMS. LONDON: STUDIO EDITIONS; NEW YORK: PORTLAND HOUSE: DISTRIBUTED BY CROWN, 1988.
CAO, MAYCHING MARGARET. "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IN ART: 1898-1937. "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1972. ANN ARBORM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PRESS, 1990.
CLUNAS, CRAIG.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PEAKTION BOOKS PRESS, 1997.
COLQUHOUN, ARCHIBALD R. . ACROSS CHRYSE: BEING TH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BORDER LANDS FROM CANTON TO MANDALAY. LONDON: S. LOW, MARSTON, SEARLE, AND RIVINGTON, 1883.
DOOLITTLE, REV. JUSTUS.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RELIGIOUS, GOVERNMENTAL,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RESS, 1865.
FOGEL, JOSHUA A..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ANESE REDISCOVERY OF CHINA(1862-1945).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LAI, KUO-SHENG( 賴國生). "RESCUING LITERATI AESTHETICS: CHENG HENGKE(1876-1923) AND THE DEBATE 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ART. " MARYLAND :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HE PARK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1999.
MUNAKATA, KIYOHIKO.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ESE ART. CHAMPAIGN, ILL: KRANNERT ART MUWEU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1.
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THOMSON, JOHN. CHINA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香港:約翰溫納出版社,1977.
--------. CHINA AND ITS PEOPLE IN EEARLY PHOTOGRAPHS: AN UNABRIDGED REPRINT OF THE CLASSIC 1873/4 WORK.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RESS,1982.
--------. A WINDOW TO THE ORIENT.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5.
WONG, AIDA-YUEN. " A NEW LIGE FOR LITERATI PAINT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INTURY: EASTERN ART AND MODERNITY, A TRANSCULTURAL NARRATIVE? ." IN ARTIBUS ASIAE, VOL. 60, NO. 2, PP. 29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