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倩琳 |
---|---|
論文名稱: |
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Chen, Li-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3 |
中文關鍵詞: | 老子 、莊子 、黃老帛書 、太一生水 、管子 、鶡冠子 、呂氏春秋 、宇宙生成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0 下載:1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為題,旨在研討戰國時期道家文獻所呈顯出的宇宙生成思想。
在研究步驟上,筆者先就宇宙生成問題的起源作一考察,以求了解戰國時期對此一論題的討論情形。其後,再依次討論各文獻中有關宇宙生成問題的論述。最後,著手戰國道家宇宙生成思想對漢代氣化宇宙論之影響的研究。
各章之大旨如下: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討範圍,並交代戰國時期宇宙生成思潮產生的學術背景。
第二至八章:分別探析《老子》、《莊子》、黃老帛書、〈太一生水〉、《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等文獻的宇宙生成論及其相關問題。
第九章:總結前論,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戰國時期道家宇宙生成論與漢代氣化宇宙論的關聯。
本文所得之結論是:戰國時期為道家宇宙生成論之重要發展階段。在《老子》、《莊子》、黃老帛書、〈太一生水〉、《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中,各家的宇宙生成序列雖有不同;然而,其所討論的議題,有不少是重疊互見的。此正顯示出此一時期道家學者在宇宙生成議題上,所關注的焦點相去不遠,「宇宙」、「太一」、「神明」、「陰陽」、「精」、「氣」等課題皆在此時得到了充分的討論與詮釋。更值得注意的是,兩漢時期的氣化宇宙論正奠基於此一時期道家宇宙生成論的成果。
參考書目
壹、專著
一、傳統文獻(依古籍時代先後排列)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5月
馬王堆整理小組 《馬王堆漢墓文物》壹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尸 子 《尸子》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2年6月
王 弼 《老子注》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4年5月
陸德明 《經典釋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0月
朱 熹 《四書集註》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3月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9月
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台北:貫雅文化 1991年9月
孫詒讓 《墨子閒詁》 台北:華正書局 1995年9月
王念孫 《廣雅疏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
王念孫 《讀書雜志》 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 2000年9月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台北:世界書局 1972年4月
二、近人論著專書(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老子類
蔣錫昌 《老子校詁》 台北:東昇文化 1980年4月
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 台北:東大圖書 1980年9月
余培林 《新譯老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 1982年2月
陳鼓應 《老子註譯及評介》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5月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年9月
錢 穆 《莊老通辨》 台北:三民書局 1991年12月
許抗生 《老子研究》 台北:水牛 1992年1月
王 博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11月
杜保瑞 《反者道之動-老子新說》 北京:華文出版社 1998年5月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台北:萬卷樓 1998年9月
高 明 《帛書老子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2月
郭鶴鳴 《老子思想發微》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年3月
魏啟鵬 《楚簡《老子》柬釋》 台北:萬卷樓 1999年8月
陳鼓應、白奚 《老子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尹振環 《楚簡老子辨析》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1月
艾蘭、魏克彬編、刑文譯 《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年9月
(二)莊子類
馬敘倫 《莊子義證》 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 1974年1月
陳鼓應 《莊子今註今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3月
楊儒賓 《莊周風貌》 台北:黎明文化 1991年
崔大華 《莊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
歐陽超、歐陽景賢 《莊子釋譯》 台北:里仁書局 1992年9月
陳鼓應 《老莊新論》 台北:五南 1993年3月
劉笑敢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3月
鄭世根 《莊子氣化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7月
孫以楷、甄長松 《莊子通論》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5年10月
葉海煙 《老莊哲學新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9月
吳汝鈞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6月
譚宇權 《莊子哲學論評》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6月
張京華 《莊子哲學辨析》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年4月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 《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 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1年12月
王葆玹 《老莊學新探》 上海:新華書店 2002年5月
(三)黃老帛書類
余明光 《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8月
余明光 《黃帝四經今注今釋》 長沙:岳麓書社 1993年3月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6月
(四)管子類
安井衡 《管子纂詁》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6年3月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
徐漢昌 《管子思想研究》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6月
湯孝純 《管子述評》 台北:東大圖書 1995年3月
顏昌嶢 《管子校釋》 長沙:岳麓書社 1996年2月
胡家聰 《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9月
白 奚 《稷下學研究》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年9月
王師冬珍等 《新編管子》 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2年2月
(五)鶡冠子類
戴卡琳著、楊民譯 《解讀《鶡冠子》-從論辯學的角度》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孫福喜 《鶡冠子研究》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六)呂氏春秋類
牟鍾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9月
劉元彥 《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2年6月
王范之 《呂氏春秋研究》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3年10月
張雙棣等 《呂氏春秋譯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
陳奇猷 《呂氏春秋新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七)淮南子類
熊禮匯 《新譯淮南子》 台北:三民書局 1997年5月
張雙棣 《淮南子校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李 增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台北:洪葉文化 1997年10月
陳德和 《淮南子的哲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9年2月
(八)其他類
瀧川資言 《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曾仰如 《形上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11月
姜亮夫 《屈原賦校注》 台北:文光圖書 1974年8月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5年11月
李 震 《哲學的宇宙觀》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8年11月
唐君毅 《哲學概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9月
楊伯峻 《列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10月
李 震 《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2年6月
蕭萐父、李錦全 《中國哲學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12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10月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 台北:明文書局 1984年2月
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2月
吳 光 《黃老之學通論》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6月
李 零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7月
錢 穆 《莊子纂箋》 台北:東大圖書 1985年11月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86年12月
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
葛兆光 《道教與中國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9月
鄔昆如 《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 1987年9月
王葆玹 《正始玄學》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9月
張舜徽 《周秦道論發微》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戴璉璋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年11月
謝松齡 《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9年1月
李學勤 《李學勤集》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3月
呂理政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0年3月
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7月
李志林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年9月
李存山 《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12月
張立文 《氣》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12月
鍾肇鵬 《讖緯論略》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1月
陳師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1年4月
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 台北:藍燈文化 1991年9月
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 《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 濟南:齊魯書社 1991年11月
新城新藏著、沈璿譯 《中國天文學史研究》 台北:翔大圖書 1993年11月
吳 怡 《新譯老子解義》 台北:三民書局 1994年2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1994年5月
陳鼓應 《易傳與道家思想》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9月
李 震 《宇宙論》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12月
黃慶萱 《周易縱橫談》 台北:東大圖書 1995年3月
王更生 《文心雕龍讀本》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5年6月
徐志銳 《周易大傳新注》 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10月
徐志銳 《周易新解》 台北:里仁書局 1996年2月
鄧啟耀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6年4月
李學勤 《古文獻叢論》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年11月
陳師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2月
楊儒賓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圖書 1997年2月
曾春海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4月
湯炳正等 《楚辭今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4月
劉長林 《中國系統思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4月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 《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 1997年10月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2月
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2月
王新華 《周易繫辭傳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4月
艾蘭、汪濤、范毓周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 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 1998年6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年7月
張 琦 《素問釋義》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8年8月
歐崇敬 《混沌之知的構造》 台北:洪葉出版社 1998年11月
張運華 《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年12月
艾蘭著、楊民譯 《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9年3月
楊儒賓 《儒家身體觀》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9年4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9年8月
龐 樸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
丁原植 《文子新論》 台北:萬卷樓 1999年10月
趙載光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1月
姜廣輝 《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郭店楚簡研究》)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姜廣輝 《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郭店簡與儒學研究》)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周桂鈿 《泰漢思想史》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李 零 《中國方術考》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年4月
莊萬壽 《道家史論》 台北:萬卷樓 2000年4月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黃漢光 《黃老之學析論》 台北:鵝湖出版社 2000年5月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7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在臺重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同上)
王利器 《文子疏義》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9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9月(臺六版)
丁四新 《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孫振青 《形而上學》 台北:洪葉文化 2001年1月
郭 沂 《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
朱伯崑 《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3月
熊鐵基 《秦漢新道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
黃沛榮 《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 台北:萬卷樓 2001年4月
馮 時 《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 台北:臺灣古籍 2001年5月
王 博 《簡帛思想文獻論集》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5月
李學勤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曾振宇 《中國氣論哲學研究》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
歐崇敬 《中國哲學史》先秦卷 台北:洪葉文化 2001年10月
周立升 《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11月
馮 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11月
王中江 《道家形而上學》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11月
葛兆光 《中國哲學史(第一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
孫以楷、陳廣忠 《道家文化尋根》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
曾春海 《兩漢魏晉哲學史》 台北:五南 2002年1月
王初慶等 《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2002年3月
高 亨 《周易大傳新注》 濟南:齊魯書社 2002年4月
徐元誥 《國語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6月
江林昌 《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 濟南:齊魯書社 2002年9月
林忠軍 《《易緯》導讀》 濟南:齊魯書社 2002年11月
貳、近人論著期刊(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 老子類
黃 釗 〈試析老子書中的「一」-兼論「大」、「一」、「道」三者的關係〉 《中國哲學史》1983年第11期 頁41-46 1983年
王金凌 〈論《道德經》的無為〉 《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 頁37-45 1995年4月
周學武 〈老子書中之「一」〉 《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三期 頁95-105 1995年12月
高晨陽 〈郭店楚簡《老子》的真相及其與今本《老子》的關係-與郭沂先生商討〉 《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3期 頁77-81 1999年
丁原植 〈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 《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四期 頁317-335 1999年4月
袁信愛 〈經典與詮釋〉 《哲學與文化》第廿六卷第四期 頁344-351 1999年4月
黃 釗 〈竹簡《老子》應為稷下道家傳本的摘抄本〉 《中國哲學》2000年第4期 頁58-64 2000年
許抗生 〈再讀郭店竹簡《老子》〉 《中州學刊》2000年第5期 頁74-79 2000年
丁四新 〈從簡、帛、通行本比較的角度論《老子》文本演變的觀念、過程和規律〉 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dinsixin01-1.htm 2002年2月5日
聶中慶 〈郭店楚簡《老子》構成新論〉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頁22-24 2002年
(二) 莊子類
傅佩榮 〈莊子天論研究〉 《哲學與文化》第十二卷第六期 頁44-54 1985年6月
劉笑敢 〈莊子後學中的黃老派〉 《國文天地》第七卷第十一期 頁33-38 1992年4月
葉海煙 〈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 《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三期 頁88-99 1997年7月
謝明陽 〈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 《鵝湖月刊》第二四卷第三期 頁18-24 1998年9月
劉榮賢 〈從老莊之異論二者於先秦為不同的學術源流〉 《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二期 頁75-100 1998年12月
王葆玹 〈試論郭店楚簡的抄寫時間與莊子的撰作時代-兼論郭店與包山楚墓的時代問題〉 《哲學研究》1999年第4期 頁18-29 1999年
劉榮賢 〈莊子外雜篇中老莊思想之融合〉 《靜宜人文學報》第十一期 頁91-103 1999年7月
劉榮賢 〈《莊子•外雜篇》中的黃老思想〉 《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 頁25-42 1999年8月
劉榮賢 〈《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 《暨大學報》第四卷第一期 頁1-16 2000年3月
張京華 〈莊子的宇宙定義及其現代意義〉 《中州學刊》2000年第4期 頁83-87 2000年
莊萬壽 〈《莊子》與陰陽家〉 《師大學報》第四十五期 頁1-13 2000年10月
李存山 〈莊子思想中的道、一、氣-比照郭店楚簡《老子》和《太一生水》〉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4期 頁35-39 2001年
(三) 黃老帛書類
唐 蘭 〈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 《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 頁7-38 1975年
龍 晦 〈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原〉 《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頁23-31 1975年
魏啟鵬 〈《黃帝四經》思想探源〉 《中國哲學》第四輯 頁179-191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0年
葛榮晉 〈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3期 頁47-53+21 1981年
余明光 〈黃老思想初探-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佚書《黃帝四經》〉 《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3期 頁54-60 1985年
趙吉惠 〈關於「黃老之學」、《黃帝四經》產生時代考證〉 《哲學與文化》十七卷第十二期 頁1088-1093 1990年12月
趙吉惠 〈《黃帝四經》與先秦思想史研究〉 《哲學與文化》十七卷第八期 頁708-717 1991年8月
許抗生 〈《黃老之學新論》讀後的幾點思考〉 《管子學刊》1993年第1期 頁64-67 1993年
陳鼓應 〈帛書《繫辭》和帛書《黃帝四經》〉 《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 頁1-8 1993年
艾 畦 〈《黃帝四經》對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繼承〉 《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1期 頁78-85 1997年
方 銘 〈《黃帝四經》《老子》《莊子》〉 《中國哲學》1998年第10期 頁77-83
1998年
陸建華 〈《黃帝四經》-黃老道學的奠基之作〉 《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 頁74-79 1999年5月
李 增 〈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 《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五期 頁410-429 1999年5月
謝君直 〈《道原》中的道論〉 《鵝湖》第二五卷第八期 頁36-45 2000年2月
張增田 〈《黃老帛書》研究綜述〉 《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頁111-118 2001年
史婷婷 〈試論《黃帝四經》與《老子》之異〉 《管子學刊》2002年第2期 頁80-84 2002年
崔永東 〈帛書《黃帝四經》中的陰陽刑德思想初初探〉 《哲學與文化》廿九卷第四期 頁342-351 2002年4月
(四) 太一生水類
郭 沂 〈試談楚簡〈太一生水〉及其簡本《老子》的關係〉 《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4期 頁33-38 1998年
韓東育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與《老子》的幾個問題〉 《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頁25-28+33 1999年
莊萬壽 〈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太一生水〉楚簡之初探〉 《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五期 頁394-401 1999年5月
魏啟鵬 〈〈太一生水〉札記〉 《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 頁24-30 2000年
魯瑞菁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思想特色〉 《鵝湖》第二十五卷第九期 頁13-17 2000年3月
陶 磊 〈〈太一生水〉發微〉 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Wssf/Taolei.htm 2001年1月12日
陳忠信 〈〈太一生水〉渾沌創世初探〉 《鵝湖》第二十六卷第十期 頁47-53 2001年4月
李二民 〈讀《太一生水》札記〉 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Liermin.htm 2001年4月9日
劉信芳 〈《太一生水》與《曾子天圓》的宇宙論問題〉 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Liuxinfang5.htm 2001年4月9日
趙東栓 〈〈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圖式及其文化哲學闡釋〉 《齊魯學刊》2001年第4期 頁72-78 2001年
蕭漢明 〈《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 《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 頁32-37 2001年
張思齊 〈論道家「太一生水」的生成途徑〉 《中國哲學》2002年第1期 頁51-55 2002年
丁四新 〈楚簡〈太一生水〉研究結論述要〉 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dinsixin02.htm 2002年2月19日
(五) 管子類
裘錫圭 〈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 《中國哲學》第二輯 頁68-84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0年3月
黃明同 〈淺談《管子•內業篇》精氣說的特點〉 《中國哲學史》1981年第2期 頁33-38 1981年
周立升、王德敏 〈管子中的精氣論及其歷史貢獻〉 《哲學研究》1983年第5期 頁57-62 1983年
馮 禹 〈試論《管子》中關於「天」的思想〉 《管子研究》第一輯 頁105-113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黃 釗 〈淺論《管子•水地》篇成文的時限〉 《管子研究》第一輯 頁42-51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李學勤 〈《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 《管子學刊》1991年第1期 頁12-16 1991年
尹振環 〈《老子》、《管子》的「一」及其發展〉 《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 頁16-22 1991年
張岱年 〈《管子》書中的哲學範疇〉 《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 頁3-7 1991年
李 霞 〈本世紀以來《管子》研究簡介〉 《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4期 頁73-76 1994年
楊儒賓 〈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一個孟子學的觀點〉 《鵝湖學誌》第十三期 頁63-105 1994年12月
李存山 〈關於〈內業〉等四篇精氣思想的幾個問題〉 《管子學刊》1997年第3期 頁39-46 1997年
白 奚 〈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 《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頁24-34 1997年
袁信愛 〈《管子》中黃老道家的人學思想〉 《哲學與文化》廿四卷第十二期 頁1130-1140 1997年12月
樂愛國 〈《管子•內業》精氣說的再探討〉 《管子學刊》1998年第2期 頁59-61 1998年
陳紅兵 〈《管子》水本原論淵源及其內在矛盾探析〉 《管子學刊》1998年第3期 頁15-20 1998年
丁原植 〈古典哲學中「道原」問題探析〉 《輔仁大學哲學論集》第卅一期 頁311-355 1998年6月
丁原植 〈精氣說與精神、精誠兩觀念的起源〉 《中國哲學》1998年第7期 頁71-78 1998年
李 增 〈《管子》之宇宙觀〉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 頁9-36 1998年12月
陳鼓應 〈《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 《臺大哲學論評》第二十二期 頁173-185 1999年1月
李存山 〈再談《內業》等四篇的寫作時間-與學友白奚先生商榷〉 《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頁116-123 1999年
陳鼓應 〈《管子》四篇的道論〉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3期 頁1-15 2000年1月
謝明陽 〈從《老子》到《管子》四篇看「心」的概念之發展〉 《鵝湖》第二十五卷第八期 頁8-19 2000年2月
陳政揚 〈稷下黃老思想初探〉 《鵝湖》第二十五卷第十期 頁24-37 2000年4月
陳鼓應 〈《管子》〈形勢〉〈宙合〉〈樞言〉〈水地〉諸篇的黃老思想〉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 頁1-26 2002年6月
(六)鶡冠子類
張金城 〈鶡冠子箋疏〉 《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號 頁641-793 1975年6月
杜寶元 〈《鶡冠子》研究〉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五集 頁51-60 長沙:岳麓書社 1985年5月
譚家健 〈《鶡冠子》試論〉 《江漢論壇》1986年第2期 頁57-62 1986年
葛瑞漢著、楊民譯 〈《鶡冠子》:一部被忽略的漢前哲學著作〉 《清華漢學研究》第一輯 頁102-146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4年
丁原明 〈《鶡冠子》及其在戰國黃老之學中的地位〉 《文史哲》1996年第2期 頁24-29 1996年
孫福喜 〈《鶡冠子》與帛書《黃帝四經》語法、文體比較研究〉 《西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頁38-41 2000年
熊鐵基 〈論《鶡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論道法、黃老及其他〉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 頁94-102 2001年1月
孫以楷 〈鶡冠子淮河西楚人考〉 《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頁93-95 2001年
楊兆貴 〈近年《鶡冠子》研究簡評〉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7卷第1期 頁74-77 2002年
(七)呂氏春秋類
王金凌 〈呂氏春秋的天人思想〉 《輔仁學誌》第11期 頁509-527 1982年6月
劉元彥 〈《呂氏春秋》的精氣說-兼論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異同〉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2期 頁47-55 1997年
修建軍 〈《呂氏春秋》與道家析論〉 《管子學刊》2000年第3期 頁53-57 2000年
陳鼓應 〈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二期 頁41-92 2000年6月
陳鼓應 〈從《呂氏春秋》看秦道家思想特點〉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1期 頁86-92 2001年
陳宏敬 〈《呂氏春秋》的自然哲學〉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1期 頁94-100 2001年
(八)淮南子類
陳師麗桂 〈淮南子的道論〉 第一屆世界道學會議,第四屆老莊易學大會論文 頁50-73 1988年11月
溫 韌 〈《淮南子》的天地演化說〉 《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八六期 頁43-52 1995年4月
胡楚生 〈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效用〉 《文史學報》第二十七期 頁1-12 1997年6月
朱書萱 〈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 《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九期 頁177-195 1998年3月
(九)其他類
莊師耀郎 〈原氣〉 《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號 頁283-388 1975年6月
劉文英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中國哲學史》1979年第9期 頁29-44 1979年
劉文英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一)〉 《中國哲學史》1979年第12期 頁17-27 1979年
劉文英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續完)〉 《中國哲學史》1980年第3期 頁29-44 1980年
杜維明 〈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頁19-25 1981年
鍾肇鵬 〈先秦五行說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頁3-15 1981年
李存山 〈先秦氣論與古希臘伊奧尼亞哲學〉 《中國哲學史》1986年第9期 頁13-36 1986年
葛兆光 〈眾妙之門-北極與太一、道、太極〉 《中國文化》第3期 頁46-65 1990年12月
連劭名 〈長沙楚帛書與中國古代的宇宙論〉 《文物》1991年第2期 頁40-46 1991年
江曉原 〈上古天文考-古代中國「天文」之性質與功能〉 《中國文化》第四期 頁48-58 1991年8月
劉長林 〈論五行學說的形成〉 《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頁9-19 1993年
廖名春 〈論帛書《繫辭》的學派性質〉 《哲學研究》1993年第7期 頁58-65 1993年
陳鼓應 〈也談帛書《繫辭》的學派性質〉 《哲學研究》1993年第9期 頁58-60 1993年
崔大華 〈《易傳》的宇宙圖景與三個理論層面〉 《中州學刊》1994年第1期 頁71-77 1994年
楊儒賓 〈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 頁477-520 1994年3月
吳 疆 〈完全隱喻與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論陳述〉 《中國哲學史》1995年12月 頁4-13 1995年
江曉原 〈古代中國人的宇宙〉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5期 頁68-79 1998年
王師開府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 頁147-187 1998年6月
黃漢光 〈黃老之學初議〉 《鵝湖》第二四卷第七期 頁16-24 1999年1月
任繼愈 〈郭店竹簡與楚文化〉 《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 頁22-23 2000年
陳鼓應 〈乾坤道家易詮釋〉 《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 頁3-17 2000年
高懷民 〈《易緯•乾鑿度》殘篇文解析-西漢形上思想的成就〉 《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頁3-9
陳鼓應 〈道家老學與《周易》經傳思想脈絡詮釋〉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四期 頁201-226 2001年5月
張 強 〈陰陽五行說的歷史與宇宙生成模式〉 《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9期 頁77-83 2001年
郭梨華 〈先秦老子後學之學術流派與哲學問題探究-從出土簡帛道家資料談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2002年5月25日
陳啟智 〈論《易傳》的學派屬性-與陳鼓應先生商榷〉 《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 頁8-18 2002年
湯一介 〈論中國先秦解釋經典的三種模式〉 《中國哲學》2002年第4期 頁2-5 2002年
林忠軍 〈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 《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頁48-56
林忠軍 〈《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 《哲學研究》2002年第10期 頁37-41
顏國明 〈「《易傳》是道家《易》學」駁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 頁171-216 2002年9月
參、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陳師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于大成先生指導 1983年3月
陳明恩 《氣化宇宙論主體架構的形成及其開展》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正治先生指導 1995年6月(1998年4月修正稿)
吳仁昌 《《鶡冠子》研究》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漢昌先生指導 1998年6月
易天任 《先秦「氣」思想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虎林先生指導 2001年1月
林靜茉 《帛書《黃帝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 傅武光先生指導 2001年6月
諸葛俊元 《先秦兩漢「太一」思想的起源與演變》 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榮賢先生指導 2001年6月
陳忠信 《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木先生指導 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