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正晏
論文名稱: 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鍾理和後殖民論述小說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8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鍾理和創作時間跨越日本統治與戰後台灣社會,作品所呈現的「民族」、「鄉土」意識,不僅暴露殖民行為的罪惡,也為他贏得鄉土文學之父的美稱。其中所展現之「中國經驗」亦時常成為各界研究「文化認同」、「民族意識」的辯證話題,唯其文學的「後殖民」性格,至今反未受到廣泛研究探討。

    然而目前經由「現代化」的巧妙包裝下,西方的文化霸權極可能透過某些中介的力量,在獨立後的殖民地產生出新的知識和權力關係,於是後殖民理論受到當前學術界普遍的重視。當勢力強大的一方,以強勢文化團體為中心觀點,藉著政治運作壟斷媒體,迫使位居劣勢的族群「消音」,如何發展以「抵中心」為出發點的後殖民論述,亦成為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嚴肅課題。

    本論文將「後殖民論述」 (postcolonial discourse)定義為在當代文化(包括廣義的文學)、歷史和政治領域中做「文化抵抗」形式的寫作與批評。
    嘗試以此觀點探討鍾理和的文學作品如何塑造「後殖民」的歷史環境,發掘他如何透過「我者」、「他者」對照的論述角度,重建被壓迫者的身份尊嚴。藉由小說的客家詞彙特色,凸顯台灣殖民經驗所塑造的多元化語言模式。並引導讀者理解到自我主體意識提升時,也一併達成「台灣文化即是跨文化」的共識,認同後殖民台灣的「多元文化」與「混融文化」精神。

    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台灣作家,在後殖民論述中最值得觀察的應是其殖民地性格,本文希望提供觀察鍾理和作品除了社會意識、鄉土寫實外的第三種層次—反殖民或反壓迫的抵抗精神。前瞻性亦包含希望透過對「後殖民議題」的了解,提醒讀者警覺文化霸權的支配。畢竟不釐清帝國與殖民的課題,就無法進一步理解台灣與當代世界之間「既是邊陲,又是核心」之複雜關係。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回顧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18 第二章 「我生不幸為俘囚」 第一節 從「外部殖民」到「內部殖民」......................... 21 第二節 鍾理和的生平與創作 ........................................ 38 小 結 ............................................................................................ 58 第三章 殖民書寫與認同追尋 第一節 日本殖民統治者的真面目 ............................ 63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的霸權建構 ............................. 83 第三節 原鄉的告別與自我流放 .............................. 102 第四節 民族認同的重建與客家鄉土的回歸 ............. 120 小 結 .......................................................................................... 139 第四章 覺醒份子的抵抗與「他者」的「他者」 第一節 知識份子的覺醒與抵抗 .................... 142 第二節 農工階層的覺醒與反抗 .................... 150 第三節 噤啞的原住民 ........................................... 163 第四節 緘默的女性 .................................................. 175 小 結 .................................................................................. 199 第五章 結論 ........................................................................ 203 附錄 附錄一 鍾理和生卒與創作年表 ............................ 230 附錄二 鍾理和全集各冊內容 ............................ 238 附錄三  台灣地區菸草種植管理辦法 ......................... 240 參考書目 ............................................................................................. 241 圖表目次 圖一 殖民地結構的邊緣與中心分配圖 ...................... 67 表一 日治末期與光復初期稻作面積收穫比較表 ....... 89 表二 美濃地區菸作面積整理表 .................... 95 表三 美濃鎮稻作栽培業戶數與鄰近鄉鎮比較表 ....... 96 表四 美濃菸農利用稻田植菸耕作模式 ................... 97 表五 鍾理和小說客家詞彙分類表 ................... 127 表六 鍾理和小說客家諺語分類表 ................... 131 表七 清代雍正年間屏東地區番害事件一覽表 ......... 166

    壹、中文書目

    一、鍾理和著作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一)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四)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五)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六)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二、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
    台北:巨流書局,1986。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著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
    1945)》,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上),美國聖荷西:蓬島文化公司,1980。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主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台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稿‧保安志》,台北:省文獻委員會,
    1959。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編輯委員會,《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台北: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之工業論集卷一》,台灣研究叢刊第65 種,
    台北:台灣銀行,1958。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
    第20卷,高雄縣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5。
    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江湖,《鄉之魂 —鍾理和的人生與文學之路》,北平:作家出版社,2006。
    江炳倫等,《台灣對峙卅年》,台北:黃河出版社,1980。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
    吳新榮,《震瀛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吳萬煌等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
    卷 ,南投:省文獻會,1997。
    吳錦發,《生命Hiking》,台北:串門企業出版社,2000。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台中:晨星出版社,1988。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出版社,2004。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1。
    李敏勇,《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7。
    李喬、許素蘭、劉慧真主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
    遠見出版社,2004。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一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8。
    周憲文,《日治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1958。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台北:唐山出版
    社,1998。
    美濃鎮誌編簒委員會,《美濃鎮誌》,美濃:鎮公所,1997。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范咸等修,《重修台灣府志》,上海:中華書店,1994。
    施正峰,《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8。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1991。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
    復文圖書公司,1998。
    徐國章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
    明治三十三年)》,南投:省文獻會,1999。
    梁志輝等,《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七輯》,清宮中檔奏摺,南投:省文
    獻會,1998。
    張良澤,《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台南:大行出版社,1974。
    張恒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 = Sexual imperialism》,台北:遠流出版
    社,1998。
    張恒豪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張恒豪編,《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書局,1996。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1991。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一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
    促進會,199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建忠,《書寫台灣‧ 台灣書寫 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台北:春暉出
    版社,2004。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省文獻會出版社,1994。
    彭瑞金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 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2003。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黃淑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印,1961。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社,1984。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書局,1980。
    黃瑞祺主編 ,《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 》,台北:左岸文化出
    版社,200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
    北:麥田出版社,2007。
    賀祥麟等,《西方現實主義文學》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台灣史料概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楊碧川編,《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台北:一橋書局,1995。
    楊翠,《日治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1993。
    葉石濤,《一個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
    圖書公司,1992。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
    ,1995。
    廖炳惠,《回顧現代一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劉還月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
    劉還月編,《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圖書出版社,1994。
    鄧迅之,《客家源流研究》,台北:天明出版社,1982。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 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鍾秀梅,徐正光編,《高縣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政府,1997。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社,1988。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縣:高雄縣政
    府,1997。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
    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三、單篇論文

    山本有造,〈殖民地經營〉,收錄於中村龍英、尾高煌之助編,許向東、張
    雪譯,《日本經濟史6:雙重結構》,北平:三聯書局,1997。
    王拓,〈「殖民地意願」還是「自主意願」?〉,收錄尉天聰編,《鄉土
    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價值反思〉,《文藝研究》,1期,(1993)。
    石萬壽,〈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台灣文獻》,37卷4期,
    (1986)。
    李國銘,〈鳳山八社舊址初探〉,《台灣史田野調查通訊》26期,(1993)。
    李歐梵,〈情感的歷程〉,收於《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6。
    李豐楙,〈命與罪—六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收入《台灣文學中
    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6。
    余宏揚,〈買菸業務簡介〉,《菸酒業務通訊》,第2 卷第4 期,1959。
    周婉窈、許佩賢,〈台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台灣風物》,
    53卷4期,(2003.12)。
    林諍,〈美濃紀行〉,《城鄉生活雜誌》,31期,(1996.8)。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刊於《中外文
    學》,第2 卷第7期,(1973.12)。
    吳有仁,〈菸葉品質之鑑定(續完)〉,《台菸通訊》,第1卷第10期,
    (1964)。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台灣
    軍夫為中心〉,《台灣文獻》,第46 卷第 2 期 (1995)。
    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24卷 6期
    ,(1995)。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 27卷9期
    (1999.2)
    孫大川,〈從言說到書寫—台灣原住民的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其傳播經
    驗,以《山海文化》為例〉,收於《夾縫中的歷史建構》,台北:聯合
    文學出版社,2000。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
    (1996.1)。
    陳君愷,〈光復之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
    31卷1期,(1993.3)。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
    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
    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1995。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 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32
    卷4期,(2003. 9)。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
    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第 7 卷第 2 期 (2000.12)。
    陳儒修,〈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收於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
    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陳麗芬,〈文學批評與文化身份 ─周蕾‧後殖民‧香港〉,收於陳麗芬著,
    《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 》,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
    彭瑞金,〈試論鍾理和的社會參與〉,《台灣文藝》,54期,(1977)。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期,(1996.03)。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其實相與虛相〉,《跨界的台灣史研究
    ─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
    許素蘭,〈冷眼與熱腸〉,《紀念鍾理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
    高雄:縣政府,1992。
    游勝冠,〈戰後的反殖民文學〉,《台灣史料研究》,第3 號 (1994.2)。
    黃靜嘉,〈日治下之台灣殖民地法治與殖民統治〉,《台灣文獻》,10卷1期
    ,(1959.3)。
    黃金祥,〈配合提早種菸-談菸草前作水稻栽培〉,《台菸》,15卷12期,
    (1978)。
    劉士永,〈一九三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特質〉,《台灣史研究》,
    4卷1期(1999.4)。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
    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6)。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文學政治
    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鍾永豐,〈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分〉,收於《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
    版社,1994。
    鍾秀梅,〈談客家婦女〉,收於《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
    鍾鐵民,〈鍾理和文學中所展現的人性尊嚴〉,《台灣文藝》雙月刊創新
    8號(總號128 期),(1991.12)。
    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收於《國文天地》,16卷11期(2001.4)。
    藍適齊,〈超越民族想像──中國的台灣論述與民族論述〉,收於岸本美緖
    等作,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
    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
    羅永生,〈後殖民評論與文化政治〉,收入陳清橋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
    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專刊(21),1989。

    四、 學位論文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
    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
    何淑華,〈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台東: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論鍾理和及其文學〉,嘉義:中正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
    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
    林文益,〈台灣農村土地改革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姿如,〈鍾理和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9。
    林廣文,〈鍾理和作品與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
    回流碩士論文,2005。
    夏金英,〈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台北:師範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徐秀慧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台中:靜宜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豔紅,〈後藤新平在台殖民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黃俊憲,〈美濃菸葉聚落與菸葉建築之研究(1919-2004)〉,台中:中
    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4。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 1937-1945)一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
    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嘉玲,〈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
    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劉融,〈日治時期台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
    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自強,〈台灣日治時期專賣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0。
    潘孟鈴,〈屏東萬巒開發的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9。
    蔡其昌,〈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北: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 —談鍾理和的貧與病〉,台北:台灣師範
    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鍾淑敏,〈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 1895年—1906年〉,台北:
    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
    鍾怡彥,〈鐘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1995。

    五、 網路資料

    民國九十三年三月〈海峽兩岸關係紀要〉,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9303.htm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
    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1013speech.ppt
    宋國誠,《後殖民主義概述》摘要 2007.09.08,
    http://blog.yam.com/mmdmt777/article/11686805
    莊紫蓉,〈訪馬漢茂教授談兩鍾—兼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10001_1.htm
    徐世榮,〈土改小地主 煎熬一甲子〉,中時電子報╱2009-06-07
    ttp://n.yam.com/chinatimes/life/200906/20090607895707.html
    陳其南,〈現代意識的形成〉,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21221/20021221-3.pdf
    楊佳嫻,〈女性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專訪黃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
    n/21/life/article-1.htm

    楊明暐,〈「女人生育機器」 日厚生大臣被轟〉,《中國時報》,綜合
    廿八日外電報導 2007.01.29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3659
    謝錦芳,〈人物專訪:客籍作家鍾理和與鍾舜文〉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_story/20081011/inside3.html
    鍾鐵民,〈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 http://news01.cdns.com.tw/20060402/news/nsxw/U91014002006040117383996.htm
    鍾鐵民,〈從鍾理和文學中的客家身影看台灣的客籍作家〉
    http://www.th.gov.tw/6dway/study/study5.pdf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鍾理和生平掛圖
    http://140.138.172.55/ZHONGLIHE/01/main_05.htm
    魏國金,〈「別染指我的國家」 波蘭鋼琴家 演奏會上嗆美國〉,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09/04/29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9/today-
    int7.htm

    貳、外文書目(含譯書)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蒂芬(Helen Tiffin)合著,劉自荃譯,《逆寫帝
    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 Colonial Literatures),板橋市:駱駝
    出版社,199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出版社
    ,2003。
    布勞特(J. M. Blaut)著,譚榮根譯,《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傳播主義
    和歐洲中心主義史觀》(The Colonizer's Model of the World:
    GeographicalDiffusionism and Eurocentric History. The
    Guilford Pres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安德森(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
    布》,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 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
    二性》(Le deuxieme sexe),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
    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遼寧:教育出版
    社,1998。
    艾瑞克.霍布斯邦 (Eric J. Hobsbawm)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
    1875-1914》(The Age of Empire:1875-1914 ),台北:麥田出版
    社, 1997。
    弗朗茲 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克莉絲.維登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
    義》(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 alist theory),台
    北:桂冠出版社,1994。
    沖本克己等作,江支地譯,《禪與漢方醫學》,新店:立緒文化出版社,
    1996。
    依田憙家著,卞立強譯,《日本帝國主義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迪特馬.羅特蒙特 (Dietmar Rothermund)著,《殖民統治的結束:1947年
    8月15日,德里》(Das Ende Kolonialer Herrschaft :
    Delhi,15.August 1947),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
    月旦出版社,2000。
    哈洛德.伊薩克 (Harold R. Isaacs) 著,鄧伯宸譯,《族群》(Idols
    of the Tribe),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4。
    荊子馨(Leo Ching)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
    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許寶強、羅永生選,《解殖與民族主義》(Decolcnization and
    Nationalism),北平: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台北:中華書局,1999。
    湖島克宏著,黃蔡玉珠、孫愛維、鄭誼寧譯,《杜聰明與阿片試食官》,
    台北:玉山社,2001。
    薩依德 (Edward W. Said)著,王弘忍等譯,《東方主義》
    (Orientalism),新店:立緖文化出版社,1999。
    薩依德 (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r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 Colonial
    Litera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Gayatri C. Spivak,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88。
    Said, E. W.,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