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戲曲橫跨元明清三代迄今的長遠演進歷程,及城鄉演出的普及度,使得王昭君戲曲在中國傳統戲曲的領域中始終佔了重要的位置,綻放出她獨具一格的美麗丰姿。從昭君戲曲傳衍之長遠歷程,及其演變過程中之淘選軌跡,我們看到昭君戲曲在虛實運用手法上的活潑新變,而編演者在求新求變的創作過程中,仍然保留了共同的抒情基調。
本文以元、明、清至現代的昭君戲曲為研究對象,共探討了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清‧尤侗《弔琵琶》、清‧薛旦《昭君夢》雜劇、清‧周樂清《琵琶語》雜劇、明‧《和戎記》傳奇、及清《綴白裘》所收《青塚記》殘篇〈送昭〉、〈出塞〉兩齣,兼論及明清以來的王昭君戲文,並觀察當今舞台上昭君戲曲之表演藝術與上述古典昭君戲曲之關聯。除具體陳述各劇作之藝術成就,並欲藉由昭君戲曲演進歷程的完整呈現,梳理其發展脈絡及共通相異之處。而在觀察歷代昭君戲曲時,本文希望在情節、人物的分析比較之外,更能結合作者的創作心理,及組成戲曲的文學、音樂、表演等元素來做探討,故本文以昭君戲曲劇本文字為主,音樂、表演為輔,希望藉由史料的分析與探究,歸納出具體的研究成果。
本篇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首先追本溯源,由正史出發,再及於詩歌及民間文學,逐步爬梳昭君戲曲的歷史源頭。再者,本文欲觀察,紮根於歷史的土壤上的昭君戲曲,如何開展其藝術美學,而這樣的美學精神又是如何地被繼承、運用與創新。
昭君戲曲演出的長久及其普及度,實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筆者希望經由本論文的研究,對昭君戲曲提出更具全面性及建設性的觀察角度,並由此引發我們對昭君戲曲更深的思考與研究。
參考書目(依年代先後排列)
壹、 古籍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漢書補注》,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琴操》,漢.蔡邕撰,收於《叢書集成初編》,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1936年。
《舊唐書》,晉劉昫撰,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西京雜記》晉.葛洪撰,收於《增訂漢魏叢書》,清.王謨輯,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台北:大化書局。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水經注》,後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吳船錄》,宋.范成大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席上腐談》,宋.俞琰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青樓集》,元.夏庭芝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錄鬼簿》,元.鍾嗣成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元曲選》,明.臧懋循輯,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北詞廣正譜》,明.李玉撰,清康熙文靖書院刊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盛明雜劇》初集、二集,明.沈泰輯,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風月錦囊》,明.徐文昭編,明嘉靖癸丑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摘錦奇音》,明.龔正我編,明萬曆卅十九年書林敦睦堂張三懷刻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群音類選》,明.胡文煥編,明萬曆間文會堂格致叢書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太和正音譜》,明.朱權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曲律》,明.王驥德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曲藻》,明.王世貞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遠山堂曲品》,明.祁彪佳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遠山堂劇品》,明.祁彪佳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湖北通志》,清.張仲炘撰,台北:華文書局,1967年。
《青冢志》,清.胡鳳丹撰,收於《香艷叢書》第十八集卷三、卷四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兩般秋雨庵隨筆》,清.梁紹壬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盛明雜劇》三集,清.鄒式金輯,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補天石傳奇》,清.周樂清撰,清道光十年靜遠草堂刻本。
《綴白裘》,清.玩花主人編選,錢德蒼續選,清乾隆四十二年校訂重鐫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納書楹曲譜》,清.葉堂編,清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納書楹原刻本,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西堂樂府》,清.尤侗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堂雜》,清.尤侗撰,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閒情偶寄》,清.李漁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劇說》,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花部農譚》,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曲話》,清.梁廷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曲海總目提要》,清.黃文暘撰,董康輯纂,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
《古柏堂戲曲集》,清.唐英撰,周育德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在園雜志》,清.劉廷璣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北涇草堂曲論》,清.陳棟著,收於《新曲苑三十四種》,昆明:中華書局,1940年。
貳、 近人著作
《明代徽調戲曲散齣輯佚》,王古魯輯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全元雜劇》初編、二編、三編、外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中國近世戲曲史》,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明代劇作家研究》,八木澤元著,羅錦堂譯,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
《全元散曲》,隋樹森編,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國劇大成》(二),張伯謹,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螾廬曲談》,王季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昭君詩評》,葉婉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第二冊,曾永義主編,陳芳英助編,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0年。
《敦煌寶藏》,黃永武主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1983年。
《古典戲曲彙目存考》,莊一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平劇劇目初探》,陶君起撰,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敦煌變文集新書八卷》,潘重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敦煌學研究會出版,1983年。
《昭君出塞史料輯覽》,劉世義,湖北:興山縣地方志辦公室印,1984年。
《全明傳奇》,林侑蒔主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曹禺研究專集》,王興平、劉思久、陸文璧編,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
《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嚴汝嫺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
《曹禺研究五十年》,潘克明編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余秋雨,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清代戲曲史》,周妙中,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詩歌與戲曲》,曾永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敦煌變文選注》,項楚,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1993年。
《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年。
《敦煌民間文學》,高國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京劇流派劇目薈萃》第十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元代雜劇藝術》,徐扶明,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么書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明清傳奇綜錄》,郭英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國古典戲劇選注》,曾永義,台北:國家出版社,1997年。
《曲韻與舞台唱唸》,蔡孟珍,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台北:大鴻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明雜劇概論》,曾永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風月錦囊箋校》,孫崇濤、黃仕忠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曲選》,楊振良、蔡孟珍,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0年。
《明代雜劇研究》,戚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明清傳奇史》,郭英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方齡貴,上海:上海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敦煌變文集校議》,郭在貽,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致遠全集校注》,傅麗英、馬恒君校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
《戲曲本質論》,呂效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孫書磊,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參、 單篇論文
〈王昭君〉,張長弓,收於《嶺南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929年。
〈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收於《戲劇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43年4月。
〈關於王昭君之歷史與文學〉,梁容若,《大陸雜誌》第一卷第九期,1950年。
〈馬致遠研究〉,陳安娜,收於《宋元明清劇曲研究論叢》第三集,台北:大東圖書公司,1979年。
〈王昭君故事演變之點點滴滴〉,張壽林,收於《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1980年。
〈歷史劇簡論〉,余秋雨,《文藝研究》1980年第6期。
〈我演《昭君出塞》中的王龍〉,蕭盛萱述,蕭潤勤記,《戲曲藝術》第十六期,1983年。
〈馬致遠的歷史劇《漢宮秋》〉,石澤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1期。
〈昭君名嬙考辨〉,王瑞來,《江漢論壇》,1985年第9期。
〈《漢宮秋》悲劇藝術二題〉,宋常立,收於《中國古代戲曲論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
〈從另一角度看元雜劇《梧桐雨》和《漢宮秋》〉,俞大綱,收於《俞大綱全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7年。
〈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高國藩,《敦煌學輯刊》1989年第2期。
〈崑劇中時劇初探〉,徐扶明,收於《藝術百家》1990年第一期,頁81~86+128。
〈昭君出生地辨正〉,湯原勝,《語文月刊》1993年6月。
〈在歷代吟詠中逐漸偶像化的王昭君形象〉,王翬,《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漢代的匈漢關係與昭君「和親」〉,陳生璽,《歷史月刊》1997年1月號。
〈談敦煌變文中的孟姜女和王昭君〉,薛良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7年4月。
〈從《漢宮秋》內容探討其時代意識〉,許淑華,《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7年9月。
〈關於馬致遠及其《漢宮秋》的新思考〉,蔡美雲,收於《戲劇》第四期,1998年。
〈交換女人──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洪淑苓,《國文學報》第34期,2003年。
〈「漢宮秋雜劇」的文學性〉,吉川幸次郎,收於《臺灣戲專學刊》第三期,2003年。
〈我所理解的歷史劇〉,郭啟宏,收於《劇本》,1997年第1期。
〈談歷史劇〉,薛若琳,《舞台藝術》2002年第4期。
肆、 學位論文
《王昭君故事研究》,鄔錫芬,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昭君戲曲之研究》,金容雅,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王昭君戲曲研究──以雜劇、傳奇為範圍》,陳盈妃,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與張瑀《文姬歸漢圖》析辨──金元時期昭君故事畫研究》,黃秀蘭,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尤侗及其五種雜劇研究》,陳佳音,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論馬致遠「以劇寫詩」的創作傾向》,李依蓉,彰師大國文研究所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