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永松
論文名稱: 霍斯陸曼‧伐伐文學意識之研究
指導教授: 趙天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霍斯陸曼.伐伐布農文化族群意識原住民文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1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為緒論、本論、結論三個部份。緒論中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本論的部份分成四章,結論為歸納前四章之研究成果。
    本論文旨在探討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小說作品中之文學意識,布農族研究在臺灣學術界過去的研究不在少數,可見大多以社會組織、宗教儀式或傳統器物為重心,對其族群心靈摹寫的文學研究較少觸及。原住民文學作家、作品創作少有探討與著墨;其原因不出長久以漢民族文學為中心的主流價值,對於地位「邊緣」的原住民所留下的刻板印象及微弱的聲音較少引起迴響。
    九○年代原住民文壇崛起的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其作品創作的題材中文字流露出一種質樸、坦率風格,文本中企圖去展現一種早期族群集體記憶的歷史軌跡。霍斯陸曼.伐伐的小說將早期布農族人生活模式與傳統信仰中的神話、傳統、祭儀部分融入創作內容中,在文本所呈現文字轉折、表現手法上、文字的掌握、傳統祭儀、人物塑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似乎也能身歷其境,除了有豐富的人文閱讀趣味,也創造了原住民族群深廣的反思空間。
    而霍斯陸曼.伐伐這樣的摹寫是不是代表整個原住民作家未來的風格與趨勢,在語言、文字和族群認同的架構下,原住民文學性是不是在漢族文學中得到相同的尊重與瞭解,新世紀原住民書寫者的潛力是不是猶原可觀值得探討。本論文除了述其文本中布農族傳統文化層面,並探討霍斯陸曼.伐伐在原住民文學發展上之價值。

    關鍵字:霍斯陸曼.伐伐、布農文化、族群意識、原住民文學

    目次 壹、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貮、本論 8 第一章 永遠的玉山魂 8 第一節 側寫霍斯陸曼.伐伐 8 第二節 霍斯陸曼.伐伐的文學地景 16 一、以文學之名 16 二、以布農之名 26 第二章 族群意識與文學創作 37 第一節 傾聽「邊緣」的聲音 37 一、文學版圖中現身的「主體」 40 (一)、誰的文學 42 (二)、「我」是誰 45 二、原住民需要文學嗎 51 (一)、誰在書寫 52 (二)、誰的創作現場 54 三、原住民作品中的「族群」圖像 59 第二節 原住民作家在寫誰的故事 63 一、莫那能──如果我是山地人 64 二、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 67 三、利格樂.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 72 四、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 76 第三章 霍斯陸曼.伐伐小說的特色 79 第一節 族群書寫 81 一、布農 82 二、天神 86 三、精靈 88 四、神話、傳說 91 五、祭儀、禁忌 97 第二節 族群歷史記憶的延續 101 一、建構傳統的布農文學 101 二、寫作 為了尋找回家的路 108 第四章 霍斯陸曼.伐伐小說的文學價值 116 第一節 敘事小說的文學性 117 一、開啟臺灣文學的另一視野 122 二、建構布農文學的豐饒性 132 第二節 霍斯陸曼.伐伐作品的圖像顯影 137 一、走進布農文學的部落地圖 138 二、最最遙遠的創作之路 144 參、結論 154 參考書目 157

    參考書目
    一、 霍斯陸曼‧伐伐及其他原住民文學作家的作品
    (一) 霍斯陸曼‧伐伐作品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臺北:稻鄉。
    霍斯陸曼‧伐伐,1997,《玉山的生命精靈》,臺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1997,《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2001,《黥面》,臺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2004.03,〈文學心‧布農魂〉,《台灣文學館通訊》,頁81-82。
    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臺北:印刻。
    (二) 其他原住民作家作品(以筆劃為順序)
    巴代(林二郎),《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臺北:麥田,2007年。
    巴代(林二郎),《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臺北:INK印刻文學,2010年。
    亞榮隆.撒可努(戴志強),《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臺北:思想生活屋,2002年。
    亞榮隆.撒可努(戴志強),《山藸.飛鼠.撒可努》,臺北:耶魯國際文化,2005年,
    (增訂版)。
    亞榮隆.撒可努(戴志強),《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
    亞榮隆.撒可努(戴志強),《拉勞蘭――肥沃之地》,臺北:海翁出版社,2002年2
    月。
    亞榮隆.撒可努(戴志強),《Vu Vu的故事》,臺北:風潮音樂,2003年。
    瓦歷斯‧諾幹(吳俊傑),《永遠的部落》,臺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利格拉樂‧阿烏(高振蕙),《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吳錦發,《悲情的山林》,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吳錦發,《願嫁山地郎》,臺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最後的獵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6月。
    夏曼‧藍波安(施努來),《八代灣的神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夏曼‧藍波安(施努來),《黑色的翅膀》,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夏曼‧藍波安(施努來),《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 小說卷(上、下)》,臺北:印刻出版社,2000
    年。
    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 散文卷(上、下)》,臺北:印刻出版社,2000年。
    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 詩歌卷》,臺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奧威尼‧卡露斯盎(邱金士),《野百合之歌》,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二、原住民文化論著(以年份為順序)
    丘其謙,《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七──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年。
    Michael C.Howard,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宏智文化,1997年。
    陳國鈞,《台灣土著始祖傳說》,臺北:幼獅出版社,1964年。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商務出版社,1973年。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明立國,《台灣原住民祭禮》,臺北:台原出版社,1989年。
    金榮華,《台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年。
    劉斌雄,胡台麗計畫主持,《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台
    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年。
    金榮華,《台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年。
    陳千武譯述,《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許美智,《排灣族的琉璃珠》,臺北:稻鄕出版社,1992年。
    鈴木質,吳瑞琴編校,《台灣原住民風俗志》,台北:協和藝術文化基金會,1992年。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年。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稻鄕出版社,1994年。

    彭小妍,《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年。
    洪田浚,《台灣原住民籲天錄》,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
    范純甫主編,《原住民風情(下)》,臺北:華嚴出版社,1996年。
    潘立夫,《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潘立夫,《排灣族文明—一個沒有文字、金錢的社會》,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
    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應用與文學報》創刊號,1999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
    孫大川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
    200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蔡東源編,《關於排灣—排灣族文明巡禮》,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思考原住民》,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臺北:印刻,2003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勇、雅柏甦詠合著,《「原」氣淋漓的文化論辯──鄒族兄弟的
    沉思》,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謝世忠、劉瑞超,《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台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臺北/南投:原民會/台灣文獻館,2007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9,《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臺北:里仁。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2010年。
    劉秀美,《從口頭傳統到文字書寫-台灣原住民敘事文學的精神蛻變與返本開新》2010年。
    三、文學理論專著(以年份為順序)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1990年。
    賴和著,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臺北: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1992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臺北:派色文化出版社,1993年。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 Prospect of Taiwan literature》,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岡崎郁子著,葉笛等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註),臺北:遠流,1996年。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註),
    臺北:遠流,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 : 台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弗萊(Nothrop Frye,1912-1991)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天津:中國百花文
    藝,1997年。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吳達芸編,《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臺北:富春出版社,2000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 評論卷(上、下)》,臺北:印刻出版社,200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張騰蛟等作,《土地的繫念:十場台灣藝文風潮的心靈饗宴》,臺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
    彭瑞金總編輯,《2007 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彭瑞金總編輯,《2008 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
    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2009。
    黃信彰,《日據時期臺灣鄉土文學的當代紀事》,臺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
    林央敏,《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
    董恕明,〈邊緣之聲—九0年代台灣原住民女作家阿烏研究〉,《山海文化》21/22期。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臺中:晨星。
    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二版) ,2009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二版) ,2010年。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原住民部落經驗與女性書寫〉,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0年。
    三、期刊 (以年份為順序)
    許世珍,〈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民族研究所集刊》第2期,1964年。
    下村作次郎,〈台灣原住民文學諸論〉,《山海文化》第8期,1993年。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文學台灣》第6期,1993年。
    夷將.拔路兒,〈台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第4期,1994年。
    江冠明,〈出草宣言是原漢對話的起點—評一九九四原住民文化會議〉,《山海文化》第
    6期,1994年。
    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當代》第83期,1994年。
    朱雙一,〈九十年代以來高山族《山地文學的發展》〉,《台灣研究‧文學》第1期,1995
    年。
    劉俊斐,〈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第5期,1996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第20期,1996年。宋澤萊,〈第二波鄉土文學(一九八0——一九九七)介紹〉,《臺灣新文學》第9期, 1997
    年。
    楊翠,〈原音與女生-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雜誌社》,第170期, 1999年。
    郭漢辰,〈我們的高山大河悼念遽逝的霍斯陸曼.伐伐〉,《文訊》第268 期 ,2008 年。
    四、學位論文
    黃靖雅,1994,《鍾肇政小說研究》,臺中: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象菁,2001,《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
    阿烏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慧珍,2001,《九○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怡芳,2003,《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臺南:國立成功大
    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叔吟,2005,《臺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2006,《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
    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許家真,2006,《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茜蓉,2009,《霍斯陸曼‧伐伐文學作品中的倫理觀念及品格教育研究》,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杏如,2009,《論霍斯陸曼‧伐伐作品中的布農族文化顯影》,臺中:中興
    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余順琪,2011,《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奧威尼‧卡露斯、霍斯陸曼‧伐伐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霍斯陸曼‧伐伐,2005.09.14,〈寫作是為了尋找回家的路〉,
    http://tawww.com/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5 原住民文學院網
    站。
    霍斯陸曼‧伐伐,2006.11.14,〈尋找世界的盡頭〉,
    http://tawww.com/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8 原住民文學院網
    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網址:
    http://www.apc.gov.tw/chinese/docList/docList.jsp?cateID=A000297&linkParent=49&linkSelf=161&linkRoot=4。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網址:
    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71&IDK=2&EXEC=L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第六輪文學讀書會+書評習作班」:網址為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559104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