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承棟
Tsai Chen-Tong
論文名稱: 中共對台心理戰之研究(2003-2009年)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Psychological Warfare against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2003-2009)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8
中文關鍵詞: 心理戰戰略環境決策第二次政黨輪替政治工作條例
英文關鍵詞: Psychological Warfare, Strategic Environment, Decision-making, Reshuffling of Governing Political Parties,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beration Army’s Political Opera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3年12月5日中共公布《中共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明確賦予解放軍對敵進行「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兩岸經貿近年雖然往來頻繁,但是彼此間仍然是處於敵對的狀態;所以中共所謂對敵進行「三戰」的作為,實際上就是針對台灣為對象,而「三戰」中心理戰為其核心。
    中共自始至終不因局勢的和緩,放棄對台心理戰,這是必須認清的事實。雖然戰略環境及決策者的改變,確實造成中共對台心理戰的調整;但中共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及胡錦濤「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指示下,否定台灣為主權實體國家,刻意繞過台灣政府,單方面宣布水果登陸零關稅、台生學費調降等措施,分化民眾對政府向心,以達到「以民逼官」目的。另運用「和戰兩手」策略,以「軟」擊破台灣人民心防,以「硬」武力威嚇台灣,以「入島、入腦、入心」的心戰企圖,希望台灣民眾在潛移默化下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建立「全民國防」共識、厚植「精神戰力」、強化「防衛武力」、落實「資安防護」等積極作為,以因應中共對台之心理戰。
    不可否認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總統就職後,兩岸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願景,人民也希望雙方能摒棄成見,攜手開創雙贏的歷史環境。但是,要達到這個理想,中共首先應放棄「一個中國」原則、廢止《反分裂國家法》、停止國際間打壓及撤除針對台灣的軍事部署等善意回應,彼此朝著「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崇高理念方向邁進,務實檢討兩岸未來的方向,以追求區域與世界永久和平,這是兩岸未來應積極努力的目標。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beration Army’s Political Operations on December 5, 2003,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as empowered to engage in the “Triple Warfare (Media Warfare, 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Legal Warfare)” against its enemies. Although the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s hav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PRC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re still in the state of hostility, and the ROC on Taiwan remains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 “Triple Warfare” of the PRC, with Psychological Warfare as the primary weaponry of the PRC.
    Even with the ease of tension across the Straits in recent years, the PRC has never ceased its psychological warfare against Taiwan. This is a cruel fact that every citizen in Taiwan must always bear in mind. With the change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 and decision-maker, there have indeed been adjustments regarding the PRC psychological warfare against Taiwan. However, as the PRC persists in upholding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its President Hu Jintao’s explicit instruction: “Keeping hope on the people in Taiwan”, the PRC has denied Taiwan’s sovereignty, and without negotiating beforehand with the ROC on Taiwan, unilaterally announced measures such as zero-tariff policy on imported Taiwanese fruit and tuition reduction for all Taiwanese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The purpose of adopting such measures is to weaken Taiwanese people’s allegiance to the government, and to accomplish its vicious goal of “cornering the government through people power”. The PRC also adopts the “double-barreled” scheme, in which the “soft” is intended to keep Taiwanese off-guard and the “hard” to intimidate Taiwan with its strong military power.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cheme is to impose its vicious political propaganda into the minds of Taiwanese people, brainwashing them and implanting in them the false idea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Therefore, people living in Taiwan should all stand united as one indivisible nation—backed up by all-out defense, strong in both psychological and defensive weaponry, and solid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preventive measures—in order not to fall victim to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of
    the PRC.
    Since President Ma Ying-jeou’s inauguration on May 20, 2008,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s have witnessed unprecedente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hope not only to leave the unpleasant past behind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join hands in creating a “win-win” situation. Howev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PRC must first abrogate and renounce its “One-China Policy” and “Anti-Secession Law”. It must also stop blocking the ROC on Taiwan’s activities in the global arena;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remove all the military facilities targeting at Taiwan. In fact, both the PRC and the ROC on Taiwan should move forward under the consensus that both sides “are fully aware of the status quo, put aside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actively pursue a future that is mutually beneficial”. It is under this guiding principle that both the PRC and the ROC on Taiwan should strive for a better future and for the peace and harmony not only for this region but for the entire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相關文獻分析 12 第二章 中共心理戰的基本概念與歷史回顧 21 第一節 中共心理戰的指導思想 21 第二節 中共心理戰的基本原則及戰法 27 第三節 中共心理戰的特點及作用 35 第四節 中共心理戰的歷史回顧 43 第三章 中共對台心理戰與戰略環境之關係 53 第一節 中共心理戰與戰略環境關係 53 第二節 中共對台心理戰內部戰略環境研析 63 第三節 中共對台心理戰外部戰略環境研析 75 第四章 中共對台心理戰之決策 91 第一節 中共對台心理戰之決策者 91 第二節 中共對台心理戰之決策機制 103 第三節 中共對台心理戰之決策過程 113 第五章 台灣總統大選中共對台心理戰之作為 131 第一節 2004年大選中共對台心理戰作為 131 第二節 2008年大選中共對台心理戰作為 140 第三節 第二次政黨輪替後中共對台心理戰作為 151 第六章 中共心理戰對台灣之影響 165 第一節 壓縮台灣國際外交空間 165 第二節 經濟依賴影響台灣安全 176 第三節 武力威嚇國人思安心理 186 第七章 結論 2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04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08 參考書目 211 壹、中文文獻 211 貳、英文文獻 223 參、網際網路 224 附錄1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 231 附錄2《反分裂國家法》 237

    丁望(1999),〈胡錦濤:北京廿一世紀領袖〉,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樹範(2007),〈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台北:陸委會,頁19-60。
    人民日報,〈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人民日報》,2006.03.04,版4。
    人民日報,〈江主席強調對話談判要有個基礎-就是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人民日報》,2000.03.21,版1。
    于長海(1994),《軍事系統決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于家洋(2002),〈心理戰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探析〉,《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38-42。
    工商時報,〈兩岸經貿再添未爆彈,國台辦首度表態不歡迎支持台獨的台商赴大陸投資〉,《工商時報》,2004.05.25,版A3。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2004),〈胡錦濤主導對台工作後兩岸關係可能發展〉,《中共研究》,第38卷第10期,頁32-36。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2008a),〈馬總統近期有關兩岸闗係講話輯要〉,《中共研究》,第42卷第8期,頁1-7。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2008b),〈馬總統近期有關兩岸闗係講話輯要〉,《中共研究》,第42卷第10期,頁1-7。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2008c),〈馬總統近期有關兩岸闗係講話輯要〉,《中共研究》,第42卷第12期,頁1-7。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87),《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1987),《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時報,〈「進場掃瞄」兩岸變數增添疑慮〉,《中國時報》,2004.06.02,版B7。
    中國時報〈中共解決所有的問題都要靠經濟發展〉,《中國時報》,2007.01.19,版A1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2008),《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
    文久(2004),〈胡錦濤對台新思維〉,《廣角鏡》,第386期,頁15-18。
    文思詠、任知初(2003),《胡錦濤傳》(第4版),香港:明鏡出版社。
    文現深(2006),〈福建,用經濟臍帶牽引台灣〉,《天下雜誌》,第348期,頁66-69。
    文匯報,〈國台辦揭扁「互動架構」假幕,指背後挑動兩岸同胞對立,強調大陸不會介入台選舉〉,《文匯報》,2004.02.12,版A7。
    方淑惠、余佳玲譯(2003),〈人民解放軍與台灣問題〉,《人民解放軍與變動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牛軍(2003),〈後冷戰時期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與思考〉,《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37號-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台北:國防部。
    王央城(2008),〈北京奧運後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發展〉,《戰略安全研析》,第41期,頁6-10。
    王永生(1999),《決策方略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宇平,〈加強信息化條件下心理戰研究〉,《解放軍報》,2004.05.18:版3。
    王安國(2006),〈美國國防部評述中國對台軍事威脅〉,《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1期,40-49。
    王崑義(2007),《韜略談兵第二輯-現代戰爭及安全情勢報》,台北:青年日報社。
    王崑義、蔡裕明(2005),〈「戰爭論述」與「非戰爭論述」的平衡戰略〉,《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王崑義等(2002),《2003台海戰役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中心。
    王勝玄(2008),《全球化時期「中共崛起」論述之辯證》,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普豐(1995),《高技術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普豐(2001),《明天的戰爭與戰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王雲五(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順合(2006),《中共人民解放軍政治角色之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王業立譯(2003),《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王義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環球時報》,2004.02.13:版2。
    亓樂義(2006),《捍衛行動》,台北:黎明文化。
    亓樂義(2008),《三戰風雲-新形勢下的台海危機》,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亓樂義,〈反分裂國家法,共軍攻台指導〉,《中國時報》,2004.12.20:版A13。
    世界新聞報,〈日美印澳四國組建亞洲版北約圍堵中國崛起〉,《世界新聞報》,2009.04.29,版3。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2008),《蛻變躍升謀商機-2008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商周出版社。
    石之瑜、胡聲平(2007),〈中國對外關係〉,《中國研究導論(上輯)》,台北:陸委會,頁487-567。
    石吉雄(2008),〈特殊軍事思維下的中共武力使用〉,《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2期,頁66-90。
    伍啟元(1985),《公共政策(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朱浤源(1999),《撰寫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堅章譯、Alan C. Isaak著(1984),《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大陸情勢》,台北:陸委會。
    何思慎(2007),〈日、中升溫,台灣失落?〉,《2007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頁11-16。
    余堅(1976),《最新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余愛水(2005),《軍事與經濟互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玲君(2008),〈從APEC政經實力變化對台灣國際空間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44期,頁10-12。
    吳瑟致、林佩霓(2008),〈台灣面對中國崛起的區域戰略與兩岸闗係之初探〉,《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頁22-45。
    吳漢(2008),〈二次江陳會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2期,頁1-7。
    吳瓊恩等譯(1993),《公共行政的行動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亞力(1991),《政治學方法論》(第6版),台北:三民書局。
    呂國禎、尤子彥(2008),〈中國變了,台商大逃亡〉,《商業周刊》,第1071期,頁136-162。
    宋忠偉、胡擁波,〈心理戰:第四種作戰樣式〉,《解放日報》,2006.10.06:版3。
    宋寶貴、王鳳銀、王德興(2005),《透析信息化條件下心理戰》,北京:藍天出版社。
    李大中(2005),〈從現實主義看一九九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政策的取向〉,發表於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李俊融、李靜宜(2009),〈論「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頁27-49。
    李清義(1984),《對中共心戰之研究(1979-1983)》,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華球(2009),〈解讀所謂「胡6點」的深層意涵〉,《中共研究》,第43卷第1期,頁31-37。
    李輝明(2008),《戰場壓力對領導幹部作決策之影響-以決策風格與人格堅忍度為調節變項》,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心理及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樹直、郭濱(2003),〈繼往開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六大與中國未來》,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大中(2005),〈從現實主義看199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政策的取向〉,發表於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村田忠禧(2003),〈論胡錦濤及其未來前景〉,《歷史月刊》,第195期,頁65-68。
    杜筱越(2004),〈胡錦濤的對台決策幕僚大曝光〉,《新新聞周報》,第919期,頁48-49。
    沈明室,〈明確心理戰定義層次內涵,妥擬制敵策略〉,《青年日報》,2008.04.24:版7。
    汪苠(2004),〈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和平崛起〉,《廣角鏡》第378期,頁60-63。
    汪琪、鍾蔚文(1997),《第二代媒介》,台北:東華書局。
    汪曉風、陳霞(2002),〈日本戰後防衛政策的演變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頁29-32。
    卓慧菀(2007),〈美中戰略經濟對話之意義〉,《戰略安全研析》,第25期,頁34-38。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易君博譯、Robert A. Dahl著(1977),《現代政治分析》(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台北:幼獅文化。
    林子銘、李東峰、連俊瑋(2002),〈台灣人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倫理決策行為研究〉,《資訊管理研究》,第4卷第3期,頁170-175。
    林中斌(2002),《廟算台海》,台北:學生書局。
    林中斌(2005),《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
    林中斌,〈中共新大戰略開始奏效〉,《聯合報》,2006.12.04:版A13。
    林正義(2007),〈公投入聯與台美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30期,頁6-8。
    林正義(2008),〈美國對台軍售:北京反應與美台關係展望〉,《戰略安全研析》,第44期,頁17-19。
    林佳龍(2003),《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林東良(2008),〈美、中戰略經濟對話對台灣之影響〉,《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3期,頁16-24。
    林茵璇(2009),〈內求穩定,外兼崛起-力塑責任大國正面形象〉,《中共研究》,第43卷第4期,頁4-16。
    林鍾沂(2002),《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
    武軍倉、紀程飛(2006),〈信息化條件下心理戰研究綜述〉,《西安政治學報》,第19卷第3期,頁38-41。
    武懷堂、左軍占(2002),《現代戰爭政治工作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武懷堂、左軍占(2006),《心理戰實用知識》,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邱垂正(2008),《兩岸和平三角建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金田秀昭(2006),“Perspective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 Political and Security Waragainst People in Success?…Soft and Hard attact …”。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桃園:國防大學,2006.10.17.。
    青年日報,〈逾六成民眾滿意三次江陳會整體成果〉,《青年日報》,2009.05.06,版2。
    姜志俊(2007),〈台商如何因應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9期,頁85-102。
    星洲日報,〈胡錦濤強調加強軍事鬥爭準備〉,《星洲日報》,2007.08.28,版1。
    洪陸訓等(2007),《中共對台心理戰之研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洪儒明(2004),《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胡元傑譯(2007),〈日本軍事現代化:預算成長與修憲加持〉,《國防譯粹》,第34卷第1期,頁95-97。
    胡全威(2002),〈胡錦濤的機遇與挑戰〉,《歷史月刊》,第9期,頁73-80。
    胡鞍鋼(2005),〈中國崛起的國內挑戰〉,《中國(大國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聲平(2005),〈胡錦濤與江澤民領導下中共對台政策的初步比較─以決策理論分析〉,發表於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范震江、馬保安(2007),《中共心理戰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夏樂生(2009a),〈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的轉變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期,頁78-105。
    夏樂生(2009b),〈從「加快建設海西區若干意見」的發布及「海峽論壇」的召開看「海西區」未來發展〉,《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頁14-22。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斯勤(2004),《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
    徐焰(2006),《中國國防導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6),〈中國和平崛起的若干根本條件和重要「平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7),〈中國崛起和中美日關係的戰略態勢及前景〉,《中國評論》,第114期,頁15-17。
    桑寶忠、張惟,〈戰場管理:日漸顯現的五大變化〉,《中國國防報》,2004.08.05:版3。
    浦興祖(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耿慶武(2001),〈「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頁125-134。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郝唯學、汪小伍(2006),《心理戰效果評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郝唯學、趙和偉(2006),《心理戰講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馬忠、吳志忠(1999),〈論信息戰對心理戰的影響〉,《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頁1-5。
    馬振坤等(2006),《反三戰系列之二-中共對台「心理戰」》,台北:政戰學校。
    馬振坤等(2007),《透視中共對台「三戰」》,台北:國防部總政戰局心戰處。
    馬起華(1977a),《政治學論》(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馬起華(1977b),《政治學論》(第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國安會(2006),《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安會。
    國防部(1977),《美華(華美)軍語辭典-聯合作戰之部》,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1),《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128號-共軍心理戰專輯》,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輯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輯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孰能勝出? 》,台北:國防部。
    國軍軍語辭典編輯委員會(1973),《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
    寇健文(2000),〈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58-65。。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出版社。
    寇健文(2008),〈中共涉台人事佈局的意涵〉,《和平論壇》,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寇健文(2009),〈中共國台辦成立「政黨局」評析〉,《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7期,頁1-4。
    張五岳、呂明洋(2008),〈中共對台政策評析〉,《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2期,頁1-4。
    張五岳、陳明通(2007),〈中國對台策略剖析〉,《中國研究導論》,台北:陸委會,頁487-567。
    張明睿(1998),《中國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明睿(2003),《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
    張金鑑(1984),《行政學新論》(第2版),台北:三民書局。
    張祥山(2008),〈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台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頁66-90。
    張耀君(1999),《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台北:明明出版社。
    張鐵志(2005),〈中共新領導層:十六大後的挑戰與機遇〉,《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1期,頁215-219。
    許如亨(2000),《解構另類戰爭(上)》,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志嘉(1998),〈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49-53。
    許志嘉等(2005),〈中國崛起的危機與風險〉,《知己知彼-您所忽略的大陸風險》,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許志嘉等(2007),〈從台哥斷交論中共對台外交孤立與兩岸關係〉,《2007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頁205-210。
    郭希誠譯(2003),《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
    郭炎華(2005),《心理戰知識讀本》,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郭培根,〈現代戰爭新趨勢: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各顯鋒芒〉,《中國國防報》,2004.04.01:版2。
    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修訂2版,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郭瑞華(2008),〈「520」後的中共對台人事布局與政策動向〉,《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6期,頁1-6。
    陳子平(2007),《中共「十七大」後戰略趨勢之蠡測〉,《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桃園:國防大學,頁19-37。
    陳子平(2008a),〈中共「三戰」意涵與對台海安全之威脅〉,《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第5期,頁1-27。
    陳子平(2008b),〈剖析美國「2008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及對我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4卷500期,頁16-26。
    陳永秀(2006),〈論我黨決策體制的創新〉,《鄉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頁10-13。
    陳克敏、吳杰明(1999),《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作戰心理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陳津萍(2007),〈中共「十七大」後「經濟發展」走向初探〉,《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桃園:國防大學,頁69-86。
    陳海彬(2006),《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偉寬(2008),〈談中共崛起-美國2007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606期,頁3-19。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宏資訊公司。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3-156。
    陳雲林(1998),《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陳順枝(2000),《心理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頁1-20。
    陳德昇(2005),〈中國農業改革決策:成因、運作與影響〉,發表於中國經濟發展與治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陸軍總部(1996),《陸軍部隊心理作戰訓練應用手冊》,桃園:陸軍總部。
    陸以正,〈東亞峰會為大陸崛起背書〉,《中國時報》,2007.01.22。
    傅豐誠(2009),〈國共第四屆經貿文化論壇評析〉,《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期,頁7-11。
    彭光謙、姚有志(1994),《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彭懷恩(1982),《決策論其才-賽蒙》,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2005),〈新世紀共軍對台非武力「三戰」〉,《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程寶山(2004),《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基本問題》,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
    童振源(2006),〈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5 卷第2期,頁25-60。
    華力進(1980),《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
    越成根譯、Michael Hill著(2004),《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辜麗都(2007),《胡錦濤時期對台心理戰決策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鈕先鍾譯(1999),《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譯(2001),《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社。
    馮勝瑜(2003),〈胡錦濤同志領導風格淺析〉,《領導科學》,第23期,頁1-8。
    黃朝琴,〈胡溫聯手,厲聲對藏軟語對台〉,《青年日報》,2008.03.21:版7。
    楊中美(1999),《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楊中美(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楊日旭譯、Peter H. Merkl著(1974),〈政策決定過程〉,《憲政思潮》,台北:經世書局。
    楊帆(2008),〈中共與美國進行第4次戰略經濟對話〉,《中共研究》,第42卷第6期,頁34-38。
    楊泰興,〈珠三角台商渴望獲陸銀融資〉,《工商時報》,2008.10.28:版A8。
    楊得志、宦鄉著(1987),《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楊鈞池(2005),〈美日同盟關係調整與日本成為正常國家之分析〉,發表於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楊開煌(1997),〈「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7期,頁67-103。
    楊楊、張青之(2008),《戰場心理調控指南》,北京:總後勤部政治部宣傳部。
    楊繼宇,〈中共不透明擴軍已成區域安全隱憂〉,《青年日報》,2008.03.31:版1。
    葉志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
    葛永光(2007),〈美中關係:既競爭又合作〉,《戰略安全研析》,第24期,頁28-32。
    董樂山譯(1998),《蘇格拉底的審判》,北京:三聯書店。
    熊光楷(2003),《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賓震國、董紹明(2009),〈解析中共軍事戰略與軍力建設發展〉,《中共研究》,第43卷第4期,頁106-120。
    趙建民、蔡文軒(2005),〈毛澤東時期「二線分化」的運作及其對政策過程的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2期,頁1-6頁。
    劉后安、洪聖斐譯、Michael Roskin & Robert L. Cord著(2002),《政治學的世界》,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孟俊(2007),〈經濟社會安全環境分析〉,發表於安全環境評估座談會,台北:國防部,2009.4.23。
    劉明德譯、Charles E. Lindblom著(1991),《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出版社。
    劉順銘(2007),〈中共對台「三戰」-「心理戰」作為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第4期,157-184頁。
    劉源等(2006),《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提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嶽雲(2001),《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建飛(2003),〈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基本特徵與發展態勢〉,《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137號-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台北:國防部。
    劉榮傳(2003),〈我國戰略環境評估的基礎與現況說明〉,《2003年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
    劉慶元(2002),《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厲新光、馬金生(2005),《作戰指揮心理學》,北京:長征出版社。
    歐立壽(2003),《心理戰知識讀本》,北京:華藝出版社。
    潘錫堂(2004),〈中共第十屆「人大」「政協」二次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84-89。
    蔡英文,〈胡錦濤決策權有限〉,《自由時報》,2002.05.22:版4。
    蔡瑋(2000),《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鄭永年(2003),〈世界體系、中美關係和中國的戰略考量〉,《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137號-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台北:國防部。
    鄭永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早報新聞》,2004.02.10:版4。
    鄭惠鴻,〈強化反三戰多元宣導,反制中共軟殺圖謀〉,《青年日報》,2008.04.11,版6。
    曉兵、清波(1993),《中國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轉引自吳建德(1996),《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2004),〈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卷第22期,頁1-30。
    蕭雨(2003),〈胡錦濤企圖強化黨的集體領導決策功能〉,《中共研究》,第37卷第3期,頁1-20。
    蕭源興(2009),〈兩岸關係穩步前進-小暗流擋不住大趨勢〉,《中共研究》,第43卷第2期,頁24-34。
    閻學通、孫學峰(2006),《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應克復(2005),〈民主集中制的本質與毛澤東的集權思想〉,《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頁1-24。
    聯合晚報,〈38年來我首次參與聯合國體系正式會議〉,《聯合晚報》,2009.04.29,版1。
    聯合報,〈胡宣示:中國永不稱霸〉,《聯合報》,2009.04.24,版21。
    聯合報,〈胡錦濤下令建構和平崛起理論〉,《聯合報》,2003.12.16,版A13。
    謝作炎(2004),《信息時代的心理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謝鴻進(2007),〈中共「十七大」心理戰略之分析〉,《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桃園:國防大學,頁105-126。
    謝鵬飛、葉顯恩(2007),《大陸台商研究》,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鍾雲蘭,〈華勒斯坦:台灣經濟頂多維持現狀〉,《聯合報》,2001.10.08:版A14。
    聶振雄譯(1994),《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出版社。
    顏錦標(2003),〈共軍心理戰發展現況與困境〉,《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頁93-105。
    魏娜、吳愛明(2002),《當代中國政府與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魏鏞(1982),《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羅援、王桂芳(2006),《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嚴強(2004),《宏觀政治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蘋果日報,〈三次江陳會完成三協議一聲明〉,《蘋果日報》,2009.04.27,版A1。
    蘇恆宗(2002),〈台澎防衛作戰「心理戰」的運用與發展研究〉,《國防大學講義》,桃園:國防大學。
    蘇起(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
    顧速、董方譯(1996),《中國政治》,南京:新華書局。
    鳯翔(2008),〈摩擦、磨合、合作、雙贏〉,《中共研究》,第42卷第12期,頁18-2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