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鳳如
Chen Feng Ju
論文名稱: 我國報紙對重大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例
指導教授: 胡幼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頁
中文關鍵詞: 報紙災難新聞九二一大地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新聞的報導內容及報導型態,以內容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問題有三:一、我國報紙中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新聞報導量為何?二、我國報紙如何呈現九二一大地震之相關報導?三、我國報紙編輯對九二一大地震相關報導處理原則為何?
    最後,本研究提出結論有以下幾點:
    (一)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數量方面,我國四家報紙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第一個星期所作的災難報導,比第二個星期要來得多,或許是因為救難工作到了尾聲,原先佔據許多篇幅的災難現場報導減少,加上又有一些新的新聞事件發生,使得四報對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新聞的關注程度漸漸下降。這也就是說,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數量的變化可能與災難延續時間、非媒介因素中的災難嚴重性、死傷人數和財物損失有關,而與媒介因素並無太大關聯。
    (二)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體裁方面,我國報紙是以一般報導和照片作為九二一大地震報導的主要報導體裁,而對於災難事件進行分析、評論等報導體裁顯少出現在版面上。
    (三)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主題方面,我國報紙對於重大災難新聞的報導主題以「救援及善後行動」、「災因與傷亡損失等檢討」出現最多,而「防災及宣導活動」這類的主題在報導中很少出現。可見四報對於災難預防的這類報導,仍然還有加強的必要。
    (四)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主角方面,我國報紙在面對一個重大災難事件時,會著重在描述負責處理善後的政府當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勇於捐輸行動上。
    (五)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方向方面,我國四家報紙在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新聞時,以傾向於中立方向的報導所佔的比例最多,其次是正面的報導,負面的報導很少。
    (六)在九二一大地震中災變責怪對象方面,本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四家報紙在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新聞時,以「無責怪對象」佔了超過九成三,而其他不到一成的有責怪對象的報導中,以責怪「中央政府」出現較多。
    (七)在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消息來源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消息來源以「報社或記者本身」出現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政府官方」和「民間團體」,而來自專家學者一些較屬於專業的意見,似乎並沒有受到重視。
    (八)在我國四家報紙處理災難新聞當時的原則與態度方面,以「人」作為出發點是處理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基本考量。
    (九)在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角色方面,我國四家報紙大致上認為,媒體除了應盡告知的責任外,在災難報導的後期,更應站在監督的立場,檢討政府或社會各界處理災難事件之間的得失。
    (十)在災難新聞報導中可改進之處方面,首先,我國四家報紙都認為應該持續報導重大災難事件後續新聞。其次,也應該注意資訊的查證,避免重要資訊發生錯誤;第三,在報導或評論時,也應避免情緒性的文字投射在新聞中;第四,應加強災難報導中專業性分析的報導深度,訓練記者的專業性;再者,專家的意見也應增加;第六,災難報導也要能反應災民的心聲。

    目 錄 頁次 目錄 ………………………………………………………………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災難新聞報導 …………………………………………11 第二節 災難新聞報導相關研究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研究設計………………………………………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時間範圍 …………………………………………… 30 第三節 研究步驟 ………………………………………………… 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 …………………………………………………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44 第一節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量 ………………45 第二節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體裁 ……………47 第三節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主題 ……………50 第四節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主角 ……………52 第五節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方向 ……………55 第六節 我國報紙在九二一大地震新聞中的災變責怪對象 ……57 第七節 我國報紙在九二一大地震新聞中的報導消息來源 ……59 第八節 我國報紙編輯對災難新聞的處理原則與看法 …………61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書目 ……………………………………………………………86 附錄 …………………………………………………………………92 附錄一 內容分析類目表 …………………………………………92 附錄二 中時晚報前任總編輯訪談紀錄………………………… 95 附錄三 中央日報總編輯訪談紀錄……………………………… 98 附錄四 自由時報副總編輯訪談紀錄……………………………103 附錄五 聯合報總編輯訪談紀錄…………………………………109 表目錄 頁次 表2-1 災難相關資訊內容分類……………………………………………23 表2-2 災難不同時期及其所需資訊………………………………………25 表3-1 本研究深度訪談對象、時間、地點與方式………………………42 表3-2 編碼員對報導主題、報導主角、報導方向、災變責怪對象、報導 消息來源的相互同意度 ………………………………………………… 43 表4-1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量及佔總報導量百分比 ……45 表4-2 我國四家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則數分佈 ……………46 表4-3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體裁則數比較表 …………49 表4-4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主題則數比較表 …………51 表4-5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主角則數比較表 …………54 表4-6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方向則數比較表 …………56 表4-7 我國報紙在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中的災變責怪對象則數比較表………………………………………………………………………………58 表4-8 我國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消息來源則數比較表 ……60 圖目錄 頁次 圖4-1 我國四家報紙對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的報導量……………… 46 圖4-2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體裁之比例……………… 49 圖4-3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主題之比例……………… 52 圖4-4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主角之比例……………… 54 圖4-5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方向之比例……………… 56 圖4-6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災變責怪對象之比例………… 58 圖4-7 我國報紙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消息來源之比例………… 60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內政部官方網站 (2000) 。www.moi.gov.tw/W3/921/relief/htm。
    公共電視研發部編 (2000) 。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台北:公共電視。
    王石番 (1989) :《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書局。
    王洪鈞 (1992) :《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書局。
    王鴻楷、林錫銓、趙宏禧、王君琳、曾義權 (2000年9月) :〈發展中國家的官僚行為:台灣九二一震災案例〉,「九二一集集大震周年研討會」論文。台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方怡文、周慶祥 ( 1999 ) :《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書局。
    新聞鏡編輯部 (1999) :〈媒體在重大事件中的角色和功能-行政院新聞局「如何處理重大災難新聞」座談會紀實〉,《新聞鏡周刊》,573:6-12。
    呂天頌 (1999) :〈台灣大地震好像一場猛烈轟炸〉,《聯合報系月刊》,202:28-29。
    吳世芳 (1999年9月24日) :〈少批評,想想自己能幫什麼〉,《聯合報》,第15版。
    林淑玲 (1999年10月5日) :〈蕭揆宣示災區重建五年內完成〉,《中國時報》,第1版。
    林鶴玲、方念萱 (1999年9月28日) :〈到了現場,不代表能設身處地〉,《中國時報》,第20版。
    胡幼偉 (1999) :〈報導震災及陳進興伏法,媒體只見速度不見深度〉,《新聞鏡周刊》,573:13-15。
    郭恆祺 (1999) :《消息來源與議題類型之關聯性研究—以84年「台中市衛爾康餐廳大火」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 (1999) :〈媒體報導災難事件的原則〉,《新聞鏡周刊》,593:46-51。
    張啟楷 (1999年9月30日) :〈李總統:不要看TVBS,看華視〉,《中國時報》,第4版。
    張慧英 (1999年9月28日) :〈丁遠超點名批判〉,《中國時報》,第10版。
    彭芸、谷玲玲 (2000) :《市場競爭下我國新聞專業意理的實踐及困境-以921地震新聞報導為例》初稿。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須文蔚、方雅慧 (2000年6月) :〈921震災後災區社區媒體初探調查〉 ,「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深坑。
    趙庭輝 (1991) :《災難報導之新聞價值分析研究:以颱風消息為例(1985-1989)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久瑩 (1994) :《報社甄選記者過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 (1993)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樹煌 (1999) :〈身陷災區採訪,此生永難忘懷—遭逢百年災難,經歷全新生命〉,《中時報系社刊》,151:10-12。
    熊傳慧 (1985)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1960-1982》。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清松 (1972) :《台北四家日報災禍新聞報導的分析—59年7月至60年6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 (1993) :《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
    羅文輝 (1994) :《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羅文輝 (1998年1月) :〈解除報禁與報業發展〉,「報禁解除與台灣社會發展:跨世紀的媒體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國時報廣場。
    蘇蘅 (2000) :〈集集大地震中媒體危機處理的總體檢〉,《新聞學研究》,62:153-163。
    蘇進賢 (1999年10月1日) :〈重建力量不該被分散〉,《中國時報》,第15版。
    臧國仁、鍾蔚文 (2000) :〈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143-151。
    Brook, B. S. & Missouri Group著,李利國、黃淑敏譯 (1995) 。《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出版。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著,李天任,藍莘譯 (1995) :《大眾媒體研究》,亞太圖書出版社。
    英文參考書目
    Adams, W. C. (1986). Whose lives count? TV coverage of natural disast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6(2), 113-122.
    Altheide, D. L. (1976). Creating Reality. Beverly Hills, CA: Sage.
    Altheide, D. L. (1985). Media Power. Beverly Hills, CA: Sage.
    Barton, A. H. (1969). Communities in Disaster.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Ba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Friedman, S. M. (1986). A case of benign neglect: Coverage of Three Mile Island before the accident. In S. M. Friedman, S. Dunwoody, and C. L. Rogers (Eds.),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New York: Free Press.
    Friedman, S. M. (1991). Radiation risk reporting: How well is the press doing it’s job? USA Today, 120, 79-81.
    Fritz, C. E. (1961). Disasters. In R. K. Merton and H. Nisbet (Eds.),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Gaddy, G. D., & Tanjong, E. (1986). Earthquake coverage by the western pres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6(2), 105-112.
    Hohenemser, C., Kates, R. W., & Slovic, P. (1983).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hazard. Science, 220, 378-384.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Horning, S., Walters, L., & Templin, J. (1991). Voices in the news: Newspaper coverage of hurricane Hugo and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 12(3), 32-45.
    Kerlinger, F. N. (1973).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edingham & Walters (1989). The sound and fury: Mass media and hurricanes. In L. M. Walters, L. Wilkins & T. Walters (Eds.), Bad tidings: Communication and catastroph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azur, A. (1981). Media coverage and public opinion on scientific controvers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2), 106-115.
    Morre, H. E. & Williams, E. R. (1958). The newspaper tells the story. Tornadoes over Texas : A study of Waco and San Angelo in disaster.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immo, D. & Combs, J. (1985). Nightly horrors: Crisis coverage in television network news.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Oda, S. (1996). The role of broadcasting media in providing disaster-related news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32:33-57.
    Perrow, C. (1984). Normal accident. New York: Basic Book.
    Quarantelli, E. L. (1981). The command post point of view in local 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iton Research, 7: 57-73.
    Quarantelli, E. L. (1989). The social science study of disasters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 L. M. Walters, L. Wilkins & T. Walters (Eds.), Bad tidings: Communication and catastroph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andman, P. M., Weinstein, N.D. & Klotz, M. L. (1987). Public response to the risk from geological rad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3), 93-108.
    Scanlon, T. J., Luukko, R., & Morton, G. (1978). Media coverage of crisis: Better than reported, worse than necessary. Journalism Quarterly, 55(1), 68-72.
    Simon, A. F. (1997). Television news an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relief.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7(3), 82-93.
    Singer, E., & Endreny, P. (1987). Reporting hazards: Their benefits and cos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3), 10-26.
    Singer, E., & Endreny, P. (1993). Reporting on risk: How the mass media portray accidents, diseases, disasters, and other hazard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ood, R., Stockdale, G. & Rogers E.M. (1987). How the news media operate in natural disast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3), 27-41.
    Stockdale, G. P. (1987). A quick-response field study and time-based cont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 and mass media in the May, 1983 Coalinga earthquake disaster. Unpublished M.A. thesis,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cramento, 1987.
    Spencer, J.W., Seydlitz, R., Laska, S., & Triche, E. (1992). The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news reports of a natural hazard on response behavi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3), 299-325.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Turner, R. H. (1980). The mass media and preparation for natural disaster. In Disasters and the mass 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Committee on Disaster and the Mass Media Workshop, pp. 281-29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Wiegman, G., et al. (1989). Newspaper coverage of hazards and the reactions of readers. Journalism Quarterly, 66(4), 846-852, 863.
    Wilkins, L. (1985).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coverage of a Blizzard: Is the message helplessnes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6(4), 51-65.
    Wilkins, L., & Patterson, P. (1987). Risk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3), 80-92.
    Wilson, C. E. & Howard, D. M. (1978). Public perception of media accuracy. Journalism Quarterly, 55, 73-76.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Yamamoto, Y. (1996). News gathering and broadcasting in disaster emergencies.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32:59-7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