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嘉文
論文名稱: 《管子》陰陽五行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管子陰陽五行稷下黃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索《管子》書中所見之陰陽五行思想。陰陽與五行,原本有不同的來源,且發源甚早,早在春秋時期即已各自獨立發展。陰陽思想,應當來自於先民觀察到日照的有無,向上探索,歸結於對「日月」的崇拜,試以解釋所看到的世界。五行思想的來源,應當是西周晚期以後逐漸興起的五材觀。先民嘗試將這世界的一切存在加以分析,得出「水、火、金、木、土」五種物質元素,並從「分類」演變成「解釋」,將這五項當作是構成世界的五樣重要元素。五行說的特色是具有分析、歸納的性質,能夠將天地萬物分屬其位的空間結構,但缺乏自我運轉的內在動力,而此恰恰是陰陽說的長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空間的變化涵蓋其中。陰陽說與五行說的結合正好可以取長補短,以四時教令為基本內容的陰陽學說采取了五行的空間圖式,二者相得益彰。
    《管子》由「道」建構出一個系統化的精氣說,並將陰陽與五行運用於說明天地建構的依據。推究其理論仍是將道落實到人世間,尋求一個統治者可以長久實施的政治準則。陰陽四時的變化是天地的道理,而刑德政令的施行,必須與四時變化相合。故《管子》陰陽五行思想下的宇宙觀之建構,目的在提供統治者的施政依據;關於陰陽五行思想下的政教觀,《管子》認為,天地間一切都是陰陽的變化而來,陰陽的變化,也就是「時」的變化,是故統治者的施政必須掌握「時」的變化,針對時勢採取最適宜的作法,方能達到成效。
    陰陽與五行的合流,分開來看,可以說它們各自提升轉變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合而觀之,則標誌著陰陽五行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框架已經逐漸形成,這一創造性的理論工作,正是由《管子》開始並初步完成。之後的鄒衍、《呂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等,都是循著《管子》開創的道路,對之不斷修補、充實和完善,從而開創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之成果……………………………………………………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之釐定 ………………………………………………… 13 壹、研究斷代 ── 先秦時期 ……………………………………… 13 貳、研究議題 ── 陰陽五行 ……………………………………… 14 參、研究背景 ── 稷下學宮 ……………………………………… 15 肆、研究對象 ── 《管子》 ……………………………………… 16 第四節 研究進路之確立 ………………………………………………… 21 壹、基源問題研究法…………………………………………………… 21 貳、創造性的詮釋學…………………………………………………… 23 參、研究架構之設立…………………………………………………… 27 第二章 陰陽、五行與稷下爭鳴 ……………………………………29 第一節 陰陽思想的形成及開展 ………………………………………… 29 壹、陰陽二字的原始義涵……………………………………………… 29 貳、陰陽觀念的起源探究……………………………………………… 31 一、自然觀察說…………………………………………………… 31 二、生殖崇拜說…………………………………………………… 32 三、自然觀察與生殖崇拜混合說………………………………… 33 四、海濱文化系統說……………………………………………… 34 五、陰陽觀念起源的另一種可能蠡測…………………………… 36 參、陰陽觀念的開展及相關問題……………………………………… 39 一、自然天候的陰陽觀念………………………………………… 39 二、相對存在的陰陽觀念………………………………………… 40 三、循環轉化的陰陽觀念………………………………………… 40 第二節 五行思想的形成及開展 ………………………………………… 44 壹、五行觀念的原始義涵……………………………………………… 44 貳、五行觀念的起源…………………………………………………… 45 一、起源於天源說………………………………………………… 45 二、起源於五方說………………………………………………… 46 三、起源於五星說………………………………………………… 48 四、起源於五材說………………………………………………… 49 參、五行觀念的思想整合……………………………………………… 50 一、五材觀的發展………………………………………………… 50 二、方位與季節的配對…………………………………………… 52 三、相勝與色彩配對的源起……………………………………… 54 第三節 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 …………………………………………… 58 壹、稷下學宮的政治企圖……………………………………………… 58 一、學宮興起……………………………………………………… 58 二、黃帝傳說……………………………………………………… 60 貳、稷下道家的黃老淵源……………………………………………… 62 一、楚地道家與黃帝的關係……………………………………… 62 二、黃帝之學為黃老道家的前身………………………………… 63 參、陰陽家的政治傾向………………………………………………… 67 一、陰陽家的數術源流…………………………………………… 67 二、陰陽家的政治傾向…………………………………………… 71 肆、稷下道家與陰陽家的合流………………………………………… 73 一、黃老道家與陰陽家的交互影響……………………………… 74 二、黃老道家與陰陽家的政治圖象……………………………… 77 第四節 小結 ……………………………………………………………… 83 第三章 《管子》陰陽五行思想下的宇宙觀………………………… 84 第一節 道與精氣 ………………………………………………………… 85 壹、天道性徵…………………………………………………………… 85 一、道的質性……………………………………………………… 86 二、道德與理……………………………………………………… 89 貳、道的轉化…………………………………………………………… 92 一、氣與精氣……………………………………………………… 93 二、道即精氣……………………………………………………… 96 參、氣與修養…………………………………………………………… 99 一、心神專一……………………………………………………… 99 二、和以反中………………………………………………………102 第二節 天地陰陽 …………………………………………………………104 壹、如橐於天地…………………………………………………………104 一、宙合……………………………………………………………104 二、地員 ………………………………………………………… 107 三、九州 ………………………………………………………… 112 貳、陰陽成四時……………………………………………………… 116 一、陰陽至理 …………………………………………………… 116 二、四時綱紀 …………………………………………………… 119 三、刑德相合 …………………………………………………… 121 第三節 水生宇宙 ……………………………………………………… 127 壹、太一生水 ………………………………………………………… 127 一、萬物生成 …………………………………………………… 127 二、水與數術 …………………………………………………… 132 三、天地之缺 …………………………………………………… 135 貳、水生萬物 ………………………………………………………… 138 一、水有精麤 …………………………………………………… 138 二、水成人形 …………………………………………………… 142 三、水成人性 …………………………………………………… 146 第四節 小結 ………………………………………………………………148 第四章 《管子》陰陽五行思想下的政教觀……………………… 150 第一節 寄時於政 ……………………………………………………… 150 壹、順時施政 ………………………………………………………… 150 一、春之政令 …………………………………………………… 151 二、夏之政令 …………………………………………………… 154 三、秋之政令 …………………………………………………… 158 四、冬之政令 …………………………………………………… 161 貳、逆時咎徵 ………………………………………………………… 164 一、災異 ………………………………………………………… 164 二、封禪 ………………………………………………………… 168 第二節 為兵之數 ……………………………………………………… 170 壹、用兵之道 ………………………………………………………… 170 一、義戰 ………………………………………………………… 170 二、順時 ………………………………………………………… 173 貳、行軍佈陣 ………………………………………………………… 178 一、五色 ………………………………………………………… 181 二、九章 ………………………………………………………… 186 第三節 人與天調 ……………………………………………………… 189 壹、天地人一體 ……………………………………………………… 189 一、先德後刑 …………………………………………………… 190 二、二五之數 …………………………………………………… 193 貳、政治大一統 ……………………………………………………… 194 一、天子明堂 …………………………………………………… 195 二、政府組織 …………………………………………………… 199 第四節 小結 ………………………………………………………………204 第五章 結論 ……………………………………………………………… 206 參考書目 ……………………………………………………………………… 213

    壹、 傳統古籍(依古籍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著(日)竹添光鴻箋 《左傳會箋》 臺北:天工書局 1998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漢】劉安編(清)劉文典集解 《淮南鴻烈集解》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6年
    【漢】嚴 遵 《老子指歸》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宋】陸 佃 《鶡冠子解》 臺北:世界書局 1962年
    【宋】程大昌著嚴靈峯編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宋】朱 熹 《朱熹辨偽書語》 臺北:開明書店 1969年
    【宋】朱 熹 《四書章句集註》 臺北:鵝湖出版社 2000年
    【清】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引之 《經義述聞》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1990年
    【清】孫詒讓 《墨子閒詁》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
    【清】郭慶藩 《莊子集釋》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
    【清】戴 望 《管子校正》 臺北:世界書局 1956年
    【清】阮 元 《皇清經解祝經總義彙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6年
    【民國】馬非白 《管子輕重篇新詮》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
    【民國】郭沫若等 《管子集校》 東京:東豐書店 1981年
    【民國】徐元誥 《國語集解(修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民國】黎翔鳳 《管子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
    【民國】陳奇猷 《呂氏春秋新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貳、 近人論著(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文字暨出土文獻類
    王國維 《觀堂集林》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8年
    蔡季襄 《晚周繒書考證》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2年
    郭沫若
    主 編 《甲骨文合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武漢:古籍書店 1983年
    饒宗頤等 《楚帛書》 香港:中華書局 1985年
    李 零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胡厚宣 《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上海:上海書店 1989年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
    饒宗頤、曾憲通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李學勤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臺北:時報文化 1994年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
    高 明 《帛書老子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唐 蘭 《殷墟文字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丁四新 《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年
    王 博 《簡帛思想文獻論集》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
    陳松長 《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
    李 零 《郭店楚簡校讀記》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龐樸等 《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張光明 《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2004年
    馮 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二、管子類
    石一參 《管子今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
    安井衡 《管子纂詁》 臺北:河洛出版社 1976年
    羅根澤 《管子探源》 臺北:里仁書局 1981年
    徐漢昌 《管子思想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
    湯孝純 《管子評述》 臺北:東大圖書 1995年
    王冬珍等 《新編管子》 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2年
    陳鼓應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 臺北:三民書局 2003年
    池萬興 《管子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任繼亮 《《管子》經濟思想研究──輕重論史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張固也 《管子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2006年
    張連偉 《《管子》哲學思想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2008年

    三、齊學類
    張秉楠 《稷下鈎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林麗娥 《先秦齊學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
    白 奚 《稷下學研究》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1998年
    邱文山 《齊文化與中華文明》 濟南:齊魯書社 2006年
    郭墨蘭
    呂世忠 《齊文化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2006年

    四、陰陽五行類
    王夢鷗 《鄒衍遺說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李漢三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臺北:鐘鼎文化 1967年
    孫廣德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 1969年
    謝松齡 《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9年
    殷南根 《五行新論》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年
    顧文炳 《陰陽新論》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年
    顧頡剛編 《古史辨》(第五冊) 臺北:藍燈文化出版社 1993年
    顧頡剛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臺北︰里仁書局 1995年
    井上聰 《先秦陰陽五行》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艾蘭等編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
    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
    孫開泰 《鄒衍與陰陽五行》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4年
    李 零 《中國方術正考》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李 零 《中國方術續考》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劉 瑛 《《左傳》、《國語》方術研究》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

    五、思想類
    章太炎 《古文尚書拾遺定本》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68年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臺北:學生書局 1983年
    周予同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編)》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王葆玹 《正始玄學》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
    鄔昆如 《哲學概論》 臺北:五南出版社 1987年
    張舜徽 《周秦道論發微》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
    知 原 《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俞建章、葉舒憲 《符號:語言與藝術》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龐 樸 《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周立升
    等 編 《春秋哲學》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9年
    戴璉璋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史•天道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
    小野精一等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李存山 《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李志林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年
    張立文 《氣》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
    江曉原 《天學真原》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年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1年
    趙國華 《生殖文化崇拜論》 北京:新華書店 1991年
    葉舒憲 《中國神話哲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
    徐復觀 《中國思想史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
    屈萬里 《尚書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
    傅偉勳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臺北:正中書局 1994年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臺北:三民書局 1995年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 年
    楊儒賓 《儒家身體觀》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996年
    陳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蒙文通 《中國哲學思想探原》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1997年
    艾蘭等著陽民等譯 《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 瀋陽:遼寧出版社 1999年
    丁原植 《文子新論》 臺北:萬卷樓 1999年
    趙載光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馮 時 《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
    曾振宇 《中國氣論哲學研究》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1年
    錢 穆 《先秦諸子繫年》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
    熊鐵基 《秦漢新道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艾 蘭 《水之德與道之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
    葛志毅 《譚史齋論稿續編》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韋政通編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集》 臺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2006年
    馮 時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鄧 紅 《董仲舒思想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8年

    參、 期刊及研討會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期刊論文
    唐 蘭 〈釋四方之名〉 《考古》1936年第4期 1936年4月
    商承祚 〈戰國楚帛書略述〉 《文物》1964年第9期 1964年9月
    王夢鷗 〈陰陽五行家與星歷及占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3分 1971年
    12月
    詹劍峰 〈駁「原始五行說」是樸素的唯物論〉 《中國哲學》第4輯 1980年4月
    魏啟鵬 〈《黃帝四經》思想探源〉 《中國哲學》第4輯 1980年4月
    陳夢家 〈戰國楚帛書考〉 《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 1984年4月
    林金泉 〈陰陽五行家思想探源〉 《孔孟月刊》第24卷第1期 1985年
    9月
    佟柱臣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多中心發展論和發展不平衡論──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規律和中國文明的起源〉 《文物》1986年第2期 1986年
    2月
    嚴文明 〈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文物》1987年第3期 1987年
    3月
    黃 釗 〈淺論《管子•水地》篇成文的時限〉 《管子研究》第1輯 1987年11月
    秦廣忱 〈《周易》陰陽觀念的起源及其自然科學基礎問題〉 《周易研究》1988年第1期 1988年
    2月
    周洪才 〈《管子》版本考述〉 《管子學刊》1990年第2期 1990年
    5月
    黃銘崇 〈老子筆記一則〉 《大陸雜誌》第87卷第1期 1993年7月
    楊儒賓 〈從「生氣通天」到「天地同道」──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 1994年3月
    江曉原 〈《周髀算經》蓋天宇宙結構〉 《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5卷第3期 1996年
    9月
    白 奚 〈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
    ──《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 《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1997年
    5月
    高 兵 〈論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發展〉 《管子學刊》1997年第3期 1997年
    8月
    李 增 〈《管子》之宇宙觀〉 《國立編譯館刊》第27卷第2期 1998年2月
    王開府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國文學報》第27期 1998年6月
    李 零 〈《管子》三十時節與二十四節氣〉 《管子學刊》1998年第3期 1998年
    8月
    陳紅兵 〈《管子》水本原論淵源及其內在矛盾探析〉 《管子學刊》1998年第3期 1998年
    8月
    強 昱 〈《太一生水》與古代的太一觀〉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李 零 〈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李學勤 〈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許抗生 〈初讀《太一生水》〉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陳鼓應 〈《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發微〉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賀碧來 〈論《太一生水》〉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龐 樸 〈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 《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 1999年8月
    李 零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 《古文字研究》第20輯 2000年
    3月
    陳鼓應 〈《管子》〈形勢〉〈宙合〉〈樞言〉〈水地〉諸篇的黃老思想〉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 2002年6月
    謝明陽 〈從《老子》到《管子》四篇看「心」的概念之發展〉 《鵝湖》第25卷第8期 2000年2月
    龐 樸 〈「太一生水」說〉 《中國哲學》第21輯 2000年1月
    張增田 〈《黃老帛書》研究綜述〉 《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2001年7月
    雷敦龢 〈《黃帝四經》中的「刑德」研究〉 《簡帛研究2001》 2001年9月
    崔永東 〈帛書《黃帝四經》中的陰陽刑德思想初探〉 《哲學與文化》29卷第4期 2002年4月
    鞏日國 〈《管子》楊忱本刊刻年代考辨〉 《圖書館雜誌》2003年第3期 2003年
    3月
    林靜茉 〈從〈經法•論〉看帛書《黃帝書》的順逆思想〉 《致理學報》第20期 2005年6月
    陳麗桂 〈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論及其相關問題——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與〈亙先〉為核心〉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 2006年9月
    張書豪 〈楚簡《太一生水》劄記〉 《簡帛》第2輯 2007年11月

    二、研討會論文
    艾 蘭 〈太一•水•郭店《老子》〉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
    彭 浩 〈一種新的宇宙生成論-讀《太一生水》〉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
    熊鐵基 〈對「神明」的歷史考察〉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

    肆、 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于大成先生 1983年3月
    蔡璧名 《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何先生 1991年6月
    陳茂仁 《楚帛書研究》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雅州 1996年1月
    陳明恩 《氣化宇宙論主體架構的形成及其開展》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正治 1998年4月
    (修正稿)
    鍾宗憲 《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 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孝廉 1999年6月
    林靜茉 《帛書《黃帝書》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武光先生 2001年6月
    易天任 《先秦「氣」思想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虎林 2001年1月
    張書豪 《漢武郊祀思想溯源》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文起 2003年7月
    鄭倩琳 《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麗桂 2003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