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津田勤子
Isoko Tsuda
論文名稱: 戰爭時期臺日高校生文藝活動―以臺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例
Taihoku Higher school student’s literary work Take Un-nyo and Anzu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林淑慧
Lin, Shu-Hu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7
中文關鍵詞: 台北高等學校日本語文藝活動戰爭時期傳閱雜誌軍國主義菁英雲葉
英文關鍵詞: Taihoku higher school, Japanese language, student literature, war-time period, circular magazine, militarism, elite culture, Un-nyo, Anzu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6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5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1943年到1945年間自主發行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研究對象,探討戰爭時期台北高校生的文藝活動。《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兩刊均以日語寫作,包含詩、俳句、和歌、隨筆、創作(短篇小說)、研究論文等作品。
      本論文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首先說明設立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高等學校之發展過程與代表性的學生文化及理念,進而說明台北高校作為殖民地台灣設立唯一的高等學校及該校文藝活動、其所擁有的特色,以及戰爭時期下,校園與社會產生之變化。第二,過去尚未為人所知,將手稿訂成一本的《雲葉》與《杏》計14冊,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
    自明治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個體尊重等價值,以及透過學問養成領袖人物之教育理念,與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當局強加於國民之上的國家體制背道而馳。本研究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中的日本語文學及校園文學,以及台灣教育史研究中的戰爭時期台日高校生生活文化史,有補充之效。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tudent culture of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Taihoku Higher School(THS). Using the 1943-1945 circular magazines Un-nyo(雲葉)and Anzu (杏)as major examples, I discuss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Un-nyo was edited by senior students who entered into the common department(尋常科) of THS in 1940. Anzu was edited by three students of the higher department(高等科) who majored in sciences. Both magazines contain poem, Haiku, Waka, essays and short story along with research reports written in Japanese.
      The main purposes and key argument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fold. First of all, I clarif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 literary works. Founded in Meiji period, the Higher schools in Japan have their unique ideals, history and student culture. As the only higher school in colonial Taiwan, THS carries on the special intellectual heritage. And the campus and student culture transformed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Secondly, I uncover rare sources of student magazines. Consisting of fourteen volumes, this copy of Un-nyo and Anzu is the only available source on THS student culture. The case studies offer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magazine editors and authors and discuss the changing motivation, styles and contents of every issue.
    Last but not least, I provide in-depth analysis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texts of magazines Un-nyo and Anzu. Look into the external circumstances and inner world of these literary works, I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students and compare the modes of thinking and narrative between students from the common and higher departments.
    Higher schools and their graduates in Japan have been proud of their education ideals of humanism, cosmopolitanism, individualism and intellectual leadership which contrast sharply from the practices of militarism and nationalism of Japanese state. I argue that students of Taihoku higher school continued to observe their ideals and tradition throughout the war-time period. These important cas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Japanese-language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shed new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war-time student culture in colonial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及文獻回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論文架構……………………………………………20 第三節 研究素材及研究方法……………………………………………26 第二章 高校生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 第一節 近代日本所產生的菁英養成機構………………………………36 第二節 台北高等學校與文藝活動………………………………………51 第三節 戰爭時期台高學生的生活狀況…………………………………69 第三章 《雲葉》成員及編輯特色 第一節 《雲葉》成員背景與創刊動機…………………………………82 第二節 《雲葉》編輯特色………………………………………………95 第四章 《杏》成員及編輯特色 第一節 《杏》成員背景與創刊動機……………………………………118 第二節 《杏》編輯特色…………………………………………………137 第五章 《雲葉》與《杏》以外在環境為題材 第一節 以生活地景為題材………………………………………………164 第二節 以戰爭為題材……………………………………………………191 第三節 以社會問題為題材………………………………………………207 第六章 《雲葉》與《杏》以內心世界為題材 第一節 以內化知識為題材………………………………………………229 第二節 以想像世界為題材………………………………………………251 第三節 以追求真理為題材………………………………………………264 第七章 結論…………………………………………………………………288 徵引文獻………………………………………………………………………295 附錄……………………………………………………………………………307

    一、官方文獻及學校出版品

    黃馨瑩總編輯,2012,《成功九十 濟濟國土:臺北市成功高級中學九十週年校慶特刊》,台北:台北市成功高級中學。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課,1939,《臺北帝國大學 學生生徒生活調查》。
    臺北高等學校,1937,《臺北高等學校生徒便覽 昭和12年度》。
    臺北第三高女校友聯誼會,2001,《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同學錄》。
    臺灣教育會,1942,《臺灣教育》第482號。

    二、校園刊行物及同學會印刷品

    (一)戰前校園刊行物:
    邱炳南,1939,《月來香》第1-2號。
    臺北高等學校七星寮文藝部,1931,《南風英》第1號。
    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報國校友會,1943-1944,《翠榕》,第19-20號。
    臺北高等學校新聞部、解題、總目次河原功編,2012,《臺高 創刊號―第18號 一九三七―一九四0》,台北:南天書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高等學校學友會、解題、總目次河原功編,2012,《翔風 第1號―第26號 一九二六―一九四五》,台北:南天書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第一中學校,1940-1943,《麗正》,第47-51號。

    (二) 戰後同學會印刷品:
    旧制台北高校しょうへい会,2005,《はるかなりわが台高――六0年前の出来ごと》。
    旧制台北高校椰子樹会,2009,《戰中蹇蹇錄 太平洋戦争学徒出陣の回想》。
    旧制台北高等学校蕉葉会,2015-2016,《台高通信》,第1-4號。
    荒川先生の會,1977,《荒川重理先生の思い出》。
    山口房雄編輯責任,2003,《獅子頭山賛歌自治と自由の鐘が鳴る 旧制台北
    高等学校創立八十周年記念文集》,旧制台北高等学校記念文集刊行委員
    会。
    蕉葉会編,1970,《台北高等学校(一九二二―一九四六)》。
    蕉葉會,2007,《蕉葉會名簿》。
    上井良夫,1996,《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
    上井良夫,2003,《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補遺)》。
    台北高校二理乙同窓会(峠会),1997,《美しき魂 復刻版》。
    台北高等学校しょうへい会,2011,《六十五周年記念しょうへい 第3号 ああ純真の意気を負ふ》。
    台北高等学校尋常科,2014,《創立九十二年記念 翠榕 二○一四年特集号》。
    台北高等學校昭和19年卒同期會,1997-2010,《椰子樹會報》。
    台北高等學校同學會,1957,《畢業生名簿》、1978,《會員名簿》、1982,《台
    高會名錄》。
    臺北高校二理乙同窗會,1998,《Dammerung復刻版》。
    臺北高等学校尋常科昭和19年修了生代表,1996,《新雲葉》第1號。
    臺北高等学校尋常科昭和19年修了生代表,1999,《新雲葉》第2號。
    臺北高等学校尋常科昭和20年修了生代表,1999,《真洞》古稀記念號。
    臺北高等學校一九四六年卒業同窗會(理科),1998,《獅子頭山に雲みだれ》。
    臺北帝國大學預科五十周年記念誌編輯,1994,《芝蘭》。
    舊制臺北高等學校昭和十九年入學生、昭和二十年入學生,1996,《しょうへい》。
    舊制臺北高等學校昭和二十一年卒業生,2002,《對の大屯 わらしが館》。

    三、私文書

    東方昭然,1989,《画業五十年 東方昭然画集 水絵の世界》,自費出版。
    張寬敏,〈1944年6月20日-10月15日日記〉,未刊,張寬敏先生提供。
    張寬敏,〈杏沿革概況〉,未刊,張寬敏先生提供。
    張寬敏,《夢破れて現実はなお続く―終戦前後六年の回憶》,未刊,張寬敏
    先生提供。
    斎藤信子女士信件。
    新山茂人,《私の太平洋戦争日誌(台北高等学校尋常科在学時代)》,未刊。

    四、口述紀錄、傳記、回憶錄

    (一)口述紀錄:
    王萬居話し手、所澤潤,2012,〈王萬居オーラルヒストリー〉,台湾オー
    ルヒストリー研究会編集,《台湾口述歴史研究第5集》。
    所澤潤(聴き取り・解説・注)・泉新一郎(口述),1993,〈聴き取り調査:
    外地の進学体験―台北師範附属小から台北高校、台北帝大を経て内地
    の帝大に編入〉,《平成二年度文部省科学研究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
    單行本頁1-41。
    所澤潤(聴き取り・解説・注)・張寛敏(口述),1995,〈聴き取り調査:外
    地の進学体験Ⅱ―台北一師附小、台北高校、台北帝大医学部を経て台
    湾大学医学院卒業―〉,《群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 人文・社会科学編》
    44,頁139-187。
    所澤潤(聴き取り・編集・解説・注)・陳漢升(口述),1996,〈聴き取り調
    査:外地の進学体験Ⅲ―抵抗の地・龍潭から基隆中学校、台北高校を
    経て、長崎医学大学卒業―〉,《群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 人文・社会科
    学編》45,頁97-163。
    所澤潤(聴き取り・編集・解説・注)・呂耀樞(口述),1998,〈聴き取り調
    査:外地の進学体験Ⅴ―石光公学校から台北高校尋常科、同高等科、
    台北高級中学を経て、台湾大学医学院卒業〉,《群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 
    人文・社会科学編》47,頁183-266。

    (二)傳記、回憶錄:
    つねあきお(竹內昭太郎),1990,《臺灣島は永遠に在る 旧制高校生が見た一九四五年敗戦の台北》,東京:堵南舍。
    王育徳,2011,《「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 日本に亡命した台湾独立運動者の回想1924-1949》,東京:草思社。
    有馬元治,1998,《有馬元治回顧錄》,東京:太平洋總合研究所。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登輝口述、張炎憲訪問,2008,《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史館。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2005,《杜聰明與我 杜淑純女士
    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孤蓬萬里,1997,《孤蓬万里半世紀》,東京:集英社。
    邱永漢,1994,《わが青春の台湾 わが青春の香港》,東京:中央公論社。
    邱浩彰、朱逎欣、吳玲慧,2007,《堅持―台灣神經醫學的拓荒者洪祖培教授》,台北:允晨文化。
    柯德三,2005,《母国は日本、祖国は台湾―或る日本語族台湾人の告白―》,東京:桜の花出版。
    張超英口述、陳柔譜執筆,2006,《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問,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紀錄,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紀錄》,台北:遠流。
    辜寬敏口述、張炎憲、曾秋美採訪整理,2015,《逆風蒼鷹:辜寬敏的臺獨人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黃天才、黃肇珩著,2005,《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台北:聯經。
    黃伯超口述、蔡錦堂主訪、徐聖凱撰著,2012《黃伯超先生傳 台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 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台北:前衛。
    新桓宏一著,張良澤編譯,2002,《華麗島歲月》,台北:前衛。
    楊千鶴,1998,《楊千鶴作品集1 人生のプリズム》,台北:南天書局。 
    楊基銓,1996,《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

    五、報紙及雜誌

    《媽祖》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公論》
    《民俗臺灣》
    《新竹州時報》
    《台灣食糧經濟新聞》
    《中國時報》
    《朝日新聞》
    《読売新聞》
    旧制高等学校記念館・旧制高等学校記念館友の会,《記念館だより》

    六、時人論著

    1938,《臺灣地名の讀み方及び人口表》,東京:日本書房。
    海後宗臣、吉田昇,1943,《學生生活調查》,東京:日本評論社。
    窪川鶴次郎,1942,《文學と教養》,東京:昭森社。
    三澤糾,1911,《教師の覚醒と其修養》,東京:啓成社。
    臺灣新民報社編,1934,《臺灣人士鑑》,台北:臺灣新民報社。

    七、近人論著

    (一)日文專書:
    あんそろじぃ旧制高校編纂委員会,1991,《あんそろじぃ旧制高校 第四巻芸文の花咲き乱れー文芸と旧制高校》,東京:国書刊行会。
    ジョージ・カー、蕭成美譯,2006,《裏切られた台湾》,東京:同時代社。
    稲垣真美,2006,《旧制一高の文学 上田敏・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池谷信三郎・堀辰雄・中島敦・立原道造らの系譜》,東京:國書刊行會。
    永井荷風訳,1991,《珊瑚集 仏蘭西近代抒情詩選》,東京:岩波書店,
    永杉喜輔,1970,《下村湖人伝『次郎物語』のモデル》,東京:柏樹社。
    永嶺重敏,2007,《東大生はどんな本を読んできたか 本郷・駒場の読書生活130年》,東京:平凡社。
    奥村芳太郎編著,《学徒兵の青春―学徒出陣五0年目の答案》,東京:角川書店。
    岡崎郁子,2004,《黄霊芝物語 ある日文台湾作家の軌跡》,東京:研文出版。
    沖田信悅,2007,《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 樺太・朝鮮・台湾・満州・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札幌:壽郎社。
    河原功,1997,《台湾新文学運動の展開 日本文学との接点》,東京:研文出版。
    河原功,2009,《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 検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出版。
    喜多由浩,2013,《旧制高校 真のエリートのつくり方》,東京:產經新聞出版。
    吉田精一・下村富士男編,1968,《日本文学の歴史》,東京:角川書店。
    旧制高等学校記念館,2000,《旧制高等学校の歩み》,長野:松本市教育委員会。
    旧制高等学校記念館,2000,《旧制高等学校研究必携》,長野:旧制高等学校研究必携編集委員会。
    旧制高等学校資料保存会,1984,《資料集成旧制高等学校全書第七巻 生活・教養編(2)》,東京:こだま社。
    旧制高等学校資料保存会,1985,《旧制高等学校全書 別巻》,東京:丸善株式会社。
    駒込武・川村肇・那須恵子編,2011,《戦時下学問の統制と動員 日本諸学振興委員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犬養孝,1984,《萬葉とともに(下巻)》,兵庫:大和出版。
    高橋英男,1999,《台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神奈川:美巧社。
    高橋左門,1978《旧制高等学校研究 校風・寮歌論編》,東京:昭和出版。
    高橋左門,1986,《旧制高等学校全史 上・下》,東京:時潮社。
    高橋左門,1992,《旧制高等学校の教育と学生》,東京:國書刊行會。
    高田里恵子,2006,《文学部をめぐる病い 教養主義・ナチス・旧制高校》,東京:筑摩書房。
    佐藤源治,1998,《アジア叢書58台湾教育の進展》,東京:大空社。
    佐藤孝己等,1984,《日本近代文学と西洋》,東京:駿河台出版社。
    佐藤卓巳,2013,《物語岩波書店百年史2「教育」の時代》,東京:岩波書店。
    斎藤兆史,2013,《教養の力 東大駒場で学ぶこと》,東京:集英社。
    山口守編,2003,《講座台湾文学》,東京:國書刊行會。
    山崎柄根,1992,《鹿野忠雄 台湾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東京:
    平凡社。
    週刊朝日編,1978,《青春風土記旧制高校物語②》,東京:朝日新聞社。
    週刊朝日編,1979,《青春風土記旧制高校物語③》,東京:朝日新聞社。
    週刊朝日編,1979,《青春風土記旧制高校物語④》,東京:朝日新聞社。
    小田滋,2002,《堀内・小田家三代百年の台湾》,東京:日本国書刊行会。
    松本市教育委員会社会教育課,2004,《旧制高等学校の青春 旧制高等学校記念館資料集》,長野:松本市教育委員会。
    秦郁彥,2003,《旧制高校物語》,東京:文藝春秋。
    秦郁彥編,2002,《日本近現代人物履歷事典 第2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垂水千惠,1995,《台湾の日本語文学 日本統治時代の作家たち》,東京:五柳書院。
    川戶道昭、榊原貴教編,2009,《図説翻訳文学総合事典 第二巻原作者と作品(1)》,東京:大空社。
    川瀬健一編,2010,《植民地台湾で上映された映画 1935(昭和10)年―1945(昭和20)年》,奈良:東洋思想研究所。
    大貫恵美子,2006,《学徒兵の精神誌「与えられた死」と「生」の探求》,東京:岩波書店。
    竹內洋,2013,《岩波茂雄と出版文化》,東京:講談社。
    竹内洋,2011,《学歴貴族の栄光と挫折》,東京:講談社。
    張季琳,2009,《台湾における下村湖人―文教官僚から作家へ》,東京:東方書店。
    鶴見俊輔,1991,《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1931-1945年》,東京:岩波書店。
    渡辺かよ子,1997,《近現代日本の教養論 一九三〇年代を中心に》,東京:
    行路社。
    唐澤富太郎,1967,《日本人の履歴書 明治100年の人間形成》,東京:讀賣新聞社。
    東京大學,1998,《東京大学の学徒動員・学徒出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筒井清忠,2009,《日本型「教養」の運命 歴史社会学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1987,《昭和文化 1925-1945》,東京:勁草書房。
    日本戦没学生記念会編,1982,《きけ わだつみのこえ 日本戦没学生の手記》,東京:岩波書店。
    尾崎秀樹,1991,《近代文学の傷痕 旧植民地文学論》,東京:岩波書店。
    明日香村教育委員会,2007,《犬養万葉記念館図録》,奈良:南都飛鳥ふれあいセンター。
    網代毅,1990,《旧制一高と雑誌「世代」の青春》,東京:福武書店。
    楊威理,1993, 《ある台湾知識人の悲劇 中国と日本のはざまで 葉盛吉伝》,東京:岩波書店。
    游珮芸,1999,《植民地台湾の児童文化》,東京:明石書店。
    蜷川壽恵,1998,《学徒出陣 戦争と青春》,東京:吉川弘文館。

    (二) 中文、其他專書
    Ming-Cheng M.Lo(駱明正) (2002).Doctors within Borders:Profession,Ethnicity,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Berk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c.
    王汎森,201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
    出版。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周佩蓉編輯,2012,《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台北:書林
    出版。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周慶華,1999,《思維與寫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淑慧,2014,《旅人心境 臺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萬卷樓。
    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 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出版。
    洪有錫、陳麗新,2002,《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台北:前衛。
    徐聖凱,2012,《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陳奇祿等編,2003,《從帝大到台大》,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
    蔡錦堂,2006,《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
    蔡錦堂主編,2014,《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鄭麗玲,2015,《躍動的青春 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台北:蔚藍文化。
    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 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台中:
    晨星出版。
    藍博洲,2004,《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三)學位論文:
    李國生,1997,〈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宜琪,2003,〈戰後初期台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台大為
    範圍〉,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黑川幸惠,2004,〈日本殖民地時期台灣公學校兒童作文之研究―以黃氏鳳
    的作文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大塚ゆう美,2006〈台湾の戦前と戦後を繋いだ文学活動―楊逵と銀鈴会
    中心に〉,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間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学専攻博士論文甲
    425号。
    周華斌,2007,〈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
    的短歌與俳句文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專書論文:
    山本剛,2012,〈旧制高等学校生との精神形成史研究―旧制高等学校の学科課程を通して―〉,《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20号―1,頁37-46。
    市山雅美,2015,〈1940年前後の台湾の中学生のアジア認識―校友会雑誌の記述より―〉,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教育史研究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主辦之「近代東亞教育與社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13-14日。
    安川寿之輔,1993,〈教育史の中での十五年戦争と学徒出陣〉,わだつみ会《学徒出陣》,東京:岩波書店,頁70-90。
    西川滿、林巾力譯,2006,〈台灣文藝界的展望〉,收錄於黃英哲編,《日治時
    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頁
    336-344。
    吳宗曄,2009,〈台灣新劇運動之一章:台北高等學校紀念劇初探〉,《台灣風物》,59卷三期,頁61-85。
    吳密察,2008,〈《民俗臺灣》發行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錄於吳密察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出版,頁49-82。
    志馬陸平(中山侑)、涂翠花譯,2006,〈青年與台灣(二) 新劇運動的理想與現
    實〉,收錄於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
    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頁468-479。
    依岡隆兒,2013,〈旧制高校からみた「青春」概念の形成〉,《東アジアにお
    ける知的交流―キイ・コンセプトの再検討 国際研究集会報告集》,第
    44集,頁327-342。
    林智美,2012,〈從海外及心理學觀點談台灣文學研究―以楊千鶴作品的論述
    為例〉,《台灣文學評論》,第12卷第四期,頁185-234。
    洪郁如,2010,〈植民地台湾の「モダンガール」現象とファッションの政治化〉,《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帝国・資本・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頁261-284。
    徐聖凱,2013,〈二次大戰末期的學徒兵―以台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為例〉,《第二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春暉出版社,頁97-131。
    徐聖凱、岡部美智雄,2007,〈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台籍學生的台灣史認知 譯介蘇瑞麟〈臺灣史に就て〉〉,《師大台灣史學報》,第一期,頁149-160。
    張文薰,2011,〈一九四0年代台灣日語小說之成立與台北帝國大學〉,《台灣
    文學學報》,第19期,頁99-132。
    張季琳,2008,〈下村湖人及其臺灣短歌〉,《日記與臺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275-309。
    張美惠,1997,〈金関丈夫氏と『民俗台湾』と台北帝大と〉,《日本歷史》,
    12月號,頁60-64。
    張修慎,2011,〈戰爭台灣「現代性」的思考與1937以後所見台灣知識份子之「鄉土意識」〉,《台灣史學雜誌》,第11期,頁26-53。
    張景陽、李光玉,2006,〈日據末期(1931-1945)戰爭動員體系中的台灣士紳―以815台灣獨立運動為中心〉,《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四期,頁233-263。
    張寬敏,2004,〈台湾文学と私(上)〉,《植民地文化研究》,第三號,頁174-183。
    張寬敏,2005,〈台湾文学と私(下)〉,《植民地文化研究》,第四號,頁54-65。
    張寬敏,2006,〈日治時代台北市大稻埕、蓬萊天主教堂之回憶〉,《台灣文學評論》,6:3,頁171-181。
    梅野正信,2015,〈日本統治下中等学校『校友会雑誌』において醸成されたアジア認識〉,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教育史研究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主辦之「近代東亞教育與社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13-14日。
    蔡錦堂,2007,〈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学校與近代台灣
    英的誕生〉,《2007年台日学術交流国際会議論文集》,頁49-59。
    蔡錦堂,2009,〈1940年代雜誌《杏》(1943-1948)與其讀書會菁英們〉,《台
    灣史學雜誌》,第7期,頁65-84。
    鄭麗玲,2002,〈『敝衣破帽』的天之驕子―台北高校生與台北帝大予科生〉,
    《台灣風物》,52巻1期,頁41-87。
    鄭麗玲,2011,〈戰時體制時期台北帝大的「學生生活調查」〉,《台灣風物》,
    61卷一期,頁41-84。
    磯田一雄,2010,〈皇民化期台湾の日本語短詩文藝と戦後の再生―俳句における台湾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表現を中心に―〉,《天理臺灣學報》,第19號,頁19-3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