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麗卿
論文名稱: 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
The Study on Food Service Program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宋修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習行為
英文關鍵詞: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Food Service Program, learning behavi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之學習行為,為達本研究之研究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繼而發展「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調查問卷,進行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公私立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為母群體,以叢集抽樣方式抽取12所學校為調查對象,實施施測獲得有效樣本共640份,有效回收率達83.0%。經統計分析可以歸納以下幾項結論:
    一、綜合高中餐飲學程學生有正向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態度等學習行為。其中女生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上顯著高於男生。
    二、選擇學程動機為「自己的興趣」的學生之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優於「同學的影響」者。
    三、學業成績為「80分以上」的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上優於「60分~69分」者。
    四、進路規劃為繼續「升學」的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上優於「就業」者。
    五、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地位」之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上優於「中社經地位」、「低社經地位」者。
    六、學校屬性為「私立」之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在學習行為整體表現上優於「公立」者。
    最後針對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相關主管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事項,俾供參考。
    關鍵字: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習行為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ood Service Program. To achieve this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were firstly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strument – “the study of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developed and carried out.
    The population (the main study group) were the food servic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mprehensive schools in Taiwan. 12 schools were selected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and cluster sampling survey method. Through the survey, 640 reliable samples were gotten. The valid rate was up to 83.0 %.
    After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effect of Food Service Program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shows tendency to be positive. Of the Food Service Program Students, the femal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on learning behavior than the male ones.
    2. The students who chose the Food Service Program out of their own interest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who follow their peers' opinion.
    3. The learning behavior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hose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above 80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students whose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between 60 to 69.
    4. Students who plan to pursue further study,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on learn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plan to take up an occupation.
    5. The students of higher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who ar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low one.
    6. Students in private schools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in public school.

    Finally, cert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further study were presented and proposed.

    Key word: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 Food Service Program , learning behavior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綜合高中之發展現況 11 第二節 餐飲服務學程之發展現況 36 第三節 學習行為的理論及內涵 47 第四節 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相關因素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2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7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7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2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 9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101 第一節 樣本描述 101 第二節 綜合高中餐飲服務學程學生學習行為現況分析 106 第三節 學生學習行為個人背景變項差異性分析 108 第四節 學生學習行為家庭背景變項差異性分析 117 第五節 學生學習行為學校背景變項差異性分析 126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41 第二節 建 議 147 參考文獻 153 附錄一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預試問卷) 167 附錄二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正式問卷) 169

    一、中文部份
    王天佑(2001),家庭背景與原漢民族群教育機會不均等之變遷。通識教育中心。http:// www.ncu.edu.tw/~cge/4/journal/8_9th_12.html(2001年12月11日)。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作榮 (1984),影響高工學生專業技能學習成就之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克先(1889),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王佩玲(1888),淺談學習。測驗與輔導。
    王福林(1888),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何欽福(2002),影響高職實用技能班工業類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天元、陳忠信(1990),綜合高中本位課程發展之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0,22~28。
    吳貝克(2001),技能考驗學科測驗對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敏華(1996),英國與我國綜合中學(高中)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惠珍(1998),課程發展—各案分析。台北:作者。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66,44~50。
    技職教育資訊傳播網(2004),http://www.tve.edu.tw/。
    技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2004),ttp://bcc.yuntech.edu.tw/Research/project/。
    李志祥(2003),臺北市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之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然堯(1998),美英綜合中學之研究及其對所國實施綜合高中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隆盛(1998a),綜合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與生涯輔導。中學工藝教育,31(6),2~6。
    李隆盛(1998b),忠實與創制:綜合高中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國立編譯館通訊,11(3),8~13。
    李隆盛(1999),認識綜合高中。中等教育,50(2),127~130
    李隆盛(2000a),綜合高中的課程發展。載於教育部主辦:八十九學年度新辦理綜合高中學校細部執行計畫審查會議手冊,49~59。台南:北門農工。
    李隆盛(2000b),綜合高中與生活科技。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昇。頁67。台北:師大書苑。
    李永吟(1984),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杜成憲(1994),早期儒家學習範疇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杜郁文(2000),中國大陸會計系學生學習行為認知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景昌(2001),高職轉型不成當心走入死巷。中國時報社論,12月14日。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6),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秀薰(1991),高中高職餐飲管理相關類科教育之現況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勝義(1980),學校社會工作。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勝義(2004),高中職就學社區化。2002年市政論壇-蛻變中的高職教育會議實錄,頁17。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博文(197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義男(1982),大學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年級、性別與就讀科系之比較。輔導學報,5,1~15。
    林義男(1982),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期,95~141。
    林義男、王文科(198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義雄(2001),綜合高中導讀你我他。台北:教育部。
    林寶山(1974),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新生入學前後升學意願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36,32~41。
    邱玉蟾(2001),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及發展改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文件;未出版。
    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育忠(1998),社會新鮮人心目中理想的十大企業。管理雜誌,287,88~101。
    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韋龍方(2000),高職工科學生防火安全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容繼業(1990),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垂直教育夥伴研討會會議手冊。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徐昊杲、邱佳椿(2002),教育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11 for Windows 的實例與操作。台北:師大書苑。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空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郝承偉(1999),北區高中、高職餐飲管理科現況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瑞村(1994),高職職業進修補習學校學生學習技巧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233~262。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1997),試辦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1998),修正「綜合高中辦理計畫」暨「綜合高中辦理要點」。教育部公報,285。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1999),高級中學法。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公佈。2003年6月3日取自: http://www.edu.tw/high-school/rule/one/3/1.htm。
    教育部(1999),教育部八十七學年度綜合高中課程實驗方案輔導訪視計劃執行報告。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2000),教育部八十八學年度綜合高中學校輔導訪視計畫執行報告。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2001),綜合高中導讀你我他。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2),「綜合高中檢討、改進與未來發展」。2001年8月20日。tw/3-policy/frame_policy.htm> (2002年12月31)。
    教育部(2002),九十一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2002),綜合高中課程綱要。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2004),民國93年8月23日取自統計處 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5),技職院校科系規劃與調整之研究綜合報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編印。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印(2004),公私立技職學校一覽表。
    教育部委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1997),綜合高中試辦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與改進研究。台北:作者。
    教育部委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2000),第一屆綜合高中評鑑工作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委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2001),第二屆綜合高中評鑑工作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委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2002),第三屆綜合高中評鑑工作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編印(1993~200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莊耿惠(2000),綜合高中實施現況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俊源(1998),綜合高中職業學程之實施評估。載於85、86年綜合高中商、工業類職業學程檢討座談會會議手冊,4~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陳建宏(1993),我國高職工科學生升學意願及其升學選擇之背景變項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美菁(1997),高中高職餐飲管理科畢業學生在觀光級旅館餐飲部就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啟東(1997),綜合高中課程實施現況之檢討及改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祥麟(1997,5月17日),「國中生,路怎麼走?」。自由時報,第10版。
    陳堯帝(1994),因應前景調整餐飲教育策略-高職餐飲管理科與業界建教合作現況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21期,頁33-37。
    陳慕能(2002),綜合高中畢業學生追蹤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麗文(1998),高職餐飲管理科及非餐飲管理科畢業生工作表現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麗娟(1982),中學生職業成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學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曾淑柑(2000),我國綜合高中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湯梅英(1994),師院生任教意願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59~99。
    項必蒂(1979),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子騰(1999),綜合高中實施現況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9,14~17。
    黃昌誠(1980),空中大學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9),綜合高中試辦方案之規劃。載於教育部編印: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48~65。台北市:教育部。
    黃政傑(2000),釐清影響職校發展的政策方向。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頁52。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馨、余霖(1996),台北市首屆國中「自學班」畢業生學習狀況之追蹤研究(二)質的個案研究。台北市試辦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 推行委員會。
    黃福來(1982),高中學生選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燕飛(2001),提升科技大學機械領域學生技術專業實務能力之學程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瑞明(2002),台灣綜合高中未來發展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研究學院未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政宗(2002),我國綜合高中機械技術學程畢業生應具備就業技術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詹義農(1999),綜合高中導讀手冊。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熊 梅(2000),當代綜合課程的新範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劉怡慧(2000),我國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俊豪(1984),國中學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修祥、陳麗文(2000),高雄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8,31~37
    潘俊怡(1997),員工參與教育訓練的學習動機取向與受訓後自評績效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潘 菽(1980),教育心理學,台北:人民教育。
    蔡玉瑟(1994),國小高成就與低成就資優兒童在人格特質、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579~609。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鄭增財(1995),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美貴(1985),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123~201。
    蕭錫錡(1999),綜合高中實驗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2(1),34~38。
    謝季宏(1973),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錫湖(2002),技能考驗術科測驗對高職模具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顏春蘭(2003),商職會計事務科課程設計、教學與學習行為之分析探討。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appelli, P.(1996). The British experience with youth apprenticeships. Phi Delta Kappa , June , 679~681.
    Corno, L.(1993). The metacognitive control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1 , 333~346.
    Corno, L.(1994). The best–laid plans : modern conceptions of voli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 Educational Research , 22(2), 14~22.
    Dyson, Lily L.(2003).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 : a comparison with siblings in global self-concept , academic self-perception , and social competence . Learning Disabilities , Research & Practice ,18(1) , 1~9.
    Dziuban, D. ; Moskal, D. ; & Dziuban, K.(2000). Reactive behavior patterns go online. Journal of Staff , Program , &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17 (3), 171~182.
    Eagly, A. H. ; & Chaiken, S.(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royen, L. A.(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 empowering teacher-leaders. Columbus :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Froyen, L. A.(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 the reflective teacher. New York : Merrill.
    Gagne, R. M. ; & Briggs, L. J.(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2nd ed.). Holt, NY : Rinehart and Winston.
    Gillies, Robyn M.(2003). The behaviors, interac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ring small-group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37~147.
    Hass,G.(1993). Curriculum planning : a new approach (5th eds.)Boston, MA : Allyn & Bacon.
    Laih, H. L.; & Westbury, I.(1998).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 : a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 Polic Analysis Archives, 6 (18), 37~43.
    Lardieri, Leigh A. ; & Blacher, Jan ; & Swanson, H. Lee(2000).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 stress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3(2), 105~106.
    Lawton, D.(1997). What is worth learning ? in G. Walford & R. Pring (eds.), Affirming the Comprehensive Ideal, 99~108. London : Falmer .
    Leigh, Nanette M.; McDermott, Paul A. ; & Perry, Marlo A.(200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reschool learning behaviors scal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9(4),353~365.
    Marzano, R. J.(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yer, R.E.(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E.(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 An overview. in Weinstein, C. E. , Goets, E. T., & Alexander, F. A.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NY : Academic Press.
    McCombs, B. L.(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 29~39.
    Michael, W. B. ; & Reeder, D .E.(1974).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eliminary form of a study-habits inventor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rsurement, 12 , 236~247.
    Olson, J. M., & Zanna, M. P.(1993).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 117~154.
    Raffini, J. P.(1996). 150 way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Needham Heights, MA : Allyn & Bacon.
    Raygor, A .L. ; & Wark, D. M.(1970). System for Study. NY : McGraw-hill.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1992). 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 Psychology, 10 , 136~147.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2nd ed )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mith, A. N.(1972). 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 (1), 20~25.
    Smith, F.(1973). 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sai, Chin-Chung ; & Lin, Sunny S. J. ; & Tsai, Meng-Jung (2001). Developing an internet attitude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37(1),41~51.
    Weiner, B.(1990). History of motiva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4) , 616~622.
    Weiner, B.(1992). Human motivation : 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 Sage.
    Weinstein , C. E ; & Mayer, R . E .(1986).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15~327. New York : Macmillan.
    Weinstein, C. E.(1988).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R. R. Schmeck(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291~316. NY : Plenum Press.
    Weinstenin, C. E.(1982).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elabor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01~311.
    White, P. A.(1991). Ambiguity in the internal-external distinction in causal attribution. Journal of Ex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7, 259~270.
    William, F.(1998).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ies. NY:Garland Publish, Inc.
    Wolfgang, C. H.(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 : 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s(3rd eds). Needham Heights, MA : Allyn & Bacon.
    Wolters, C. A.(1999). The rela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motiva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ir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 effort ,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281~301 .
    Xiang, Ping ; & Lee, Amelia(2002), Achievement goals,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students' self-reported mastery behavio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3(1), 58~65.
    Zimmerman , B. J. , & Martinez-Pons , M.(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 51~5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