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彥妤
論文名稱: 臺灣電影明星形塑過程初探-以歌手、模特兒、偶像劇演員跨領域演出現況為例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ars Cross-border Performance Situation under the Entertainment Environment in Taiwan: Examples of Singer, Model and Trendy Drama Actor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明星制度電影明星電影票房認同作用迷群
英文關鍵詞: star system, movie star, box-office, identification, fando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參與電影演出的明星,有很多都是從其他領域跨界參與演出,並非原本就是電影演員,而是在發現某幾個特定明星參與電影,對電影票房正面影響之後,那些跨領域演出的明星也開始被媒體與閱聽人稱做電影明星。在電影選角時,有時候會請當紅的明星加入演出,除了考量到演員的形象是否符合劇中角色之外,為了配合明星的個人特質,電影劇本也會特別修改成適合該明星的劇情,劇中角色的設定也會隨之更改。本研究旨在探討好萊塢明星制度與臺灣電影明星形成過程之異同,試圖了解臺灣電影明星形成的狀況,建構臺灣明星跨界電影演出的模式。主要分析的對象為臺灣跨足電影圈之明星,由於跨界演出電影的藝人為數眾多,故僅挑選在歌手、模特兒及偶像劇演員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分析。本研究採取文本分析法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分析新聞媒體對明星跨界演出電影的文字論述,以及討論不同領域明星跨界演出電影情況的異同,並透過訪談業界相關工作者,以便進一步了解臺灣明星的培養過程,以及明星跨界演出的優缺點。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如下: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專注於電影的演出,鮮少有跨界表演的情況;臺灣的電影明星時常是由其他領域當紅明星跨界而形成。好萊塢的明星制度與臺灣培養演藝人員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獲利,然而臺灣的明星培養缺乏明確的架構,也缺乏較紮實的訓練,因此跨界演出的情形難以避免。

    Star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of the movies could come from vary entertainment areas. They are not movie stars originally. The reason why they lastly became movie stars is that because they support the positive impact to the box-office, and fans love to see the stars they adore appear in the movie. During the casting, the movie industry would like to invite super stars in other entertainment areas to join the work of the film. Sometimes, the screen writer would modify the plots in order to fit the characters of sta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ways of .bring up movie stars in Taiwan and Hollywood. Further more, the study would make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 movie star. In addition, the study would try to build the structures of cross-border sta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news reports which are connect with the event of stars starring roles in the film. The study also conduct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ing to get the information from people who work i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movie stars in Hollywood are concentrating with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seldom work in other entertainment area. However, movie stars in Taiwan will work in different entertainment area because they are cross-border stars. The main idea of having movie stars in both countries is that because movie stars can help movie industry make money for the reason that they can guarantee the movie have good box-office.

    目錄………………………………………………………………………………i 表目錄……………………………………………………………………………iii 圖目錄……………………………………………………………………………iv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9 弟五節 研究流程………………………………………………………………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相關研究整理…………………………………………………………12 第二節 明星制度………………………………………………………………15 第三節 娛樂新聞與明星產製公共關係………………………………………20 第四節 認同作用………………………………………………………………27 第五節 周杰倫演藝資料文獻…………………………………………………33 第六節 林志玲演藝資料文獻…………………………………………………35 第七節 徐熙媛演藝資料文獻…………………………………………………36 第八節 文獻探討小結…………………………………………………………37 第参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說明…………………………………………………………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肆章 研究分析………………………………………………………………46 第一節 明星形象文本分析……………………………………………………46 第二節 周杰倫、林志玲、徐熙媛明星形像異同分析………………………54 第三節 訪談結果驗證…………………………………………………………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77 參考文獻…………………………………………………………………………79 附錄………………………………………………………………………………84 附錄一:相關研究論文條目……………………………………………………84 附錄二:udn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新聞標題……………93 附錄三:周杰倫、林志玲、徐熙媛跨足電影報導整理………………………100 附錄四:深度訪談問題…………………………………………………………129 附錄五:深度訪談逐字稿………………………………………………………130 表目錄 表 2-1:相關研究論文篇數……………………………………………………13 表 2-2:媒介論述中所呈現的明星形象………………………………………24 表 2-3:宣傳人員之類型………………………………………………………26 表 2-4:周杰倫所參與之電影…………………………………………………34 表 2-5:林志玲所參與之電影…………………………………………………36 表 2-6:徐熙媛所參與之電影…………………………………………………37 表 3-1:訪談對像資料整理……………………………………………………44 表 4-1:周杰倫、林志玲、徐熙媛三者參與電影之相關報導話題分類……47 表 4-2:周杰倫參與電影相關報導話題比重…………………………………55 表 4-3:林志玲參與電影相關報導話題比重…………………………………55 表 4-4:徐熙媛參與電影相關報導話題比重…………………………………56 表 4-5:關鍵字句註記…………………………………………………………58 表 5-1:好萊塢電影明星與臺灣電影明星之異同……………………………75 圖目錄 圖 1-1:本研究之流程圖………………………………………………………11 圖 2-1:好萊塢生產模式參考圖………………………………………………17 圖 2-2: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30 圖 2-3:閱聽人所認同的明星社會意義符號…………………………………32 圖 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39 圖 3-2:本研究資料三角測定圖………………………………………………45 圖 3-3:本研究方法論三角測定圖……………………………………………45

    中文資料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王耀輝(1999)。《文學文本解讀》。武昌:華中師範大學。
    西村(2007)。《美國電影的腳步》。美國:睦生國際出版社。
    朱龍祥(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學研究》,第8期,頁171-208。
    朱婉清(2000)。〈影劇新聞記者的人力變遷與專業素養〉。《「影劇藝文記者新聞質量面面觀研討會」論文(5月5日)》。臺北: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阮虔芷(2009)。〈共創雙贏的局面〉。《明報周刊》,第77期 ,頁74。
    李天任、藍莘譯(1998)。《大眾媒體研究》。臺北:亞太。(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 Wadsworth.)
    李幼新(2003)。〈明星的台灣現象〉。載於黃建業(主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市:文建會。
    李至和(2000)。《九O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臺北:遠流。(原書:Schatz, T.[1981]. Hollywood genres/formulas, filmmaking, and the Studio System. NY: McGraw-Hill.)
    李瞻(1985)。〈黃色新聞的興衰〉。《世界新聞史》,頁657-689。臺北︰三民。
    肖模(1995)。〈明星制的起源〉。《世界電影》,第2期,頁60-80。
    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原書:Turner G..[1993]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NY:Routledge.)
    林均郁(2006)。《從「林志玲」與「名模熱」看臺灣名模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間的關係: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期,122-136。
    林彥妤(2009)。〈偶像明星的崇拜行為與社會意義〉。《「2009數位設計創意國際研討會」論文(10月18日)》。臺南:南台科技大學。
    吳佳倫(2007)。《電影行銷》。台北:書林。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新聞學研究》,第56期,頁105-134。
    吳翊鳳(2002)。《明星製作人》。臺北市:匡邦文化。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頁25-35。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風格美女研究團隊(2004)。《研究林志玲》。臺北市:風格者出版。
    黃明川(1990)。《獨立製片在台灣:西部來的人》。臺北市:前衛。
    程文怡(2003)。《媒介論述中明星的擬象建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程予誠(1993)。《現代電影學-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臺北市:五南。
    馬岳琳(2008)。〈全方位創作藝人周杰倫─東風不破〉。《天下雜誌》。第400期,210-217。
    張春興 (1993) 。《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雅萍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臺北:遠流。(原書:Hollows J. & Jancovich M.[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US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張藍云(2009)。《誰毀了流行歌手? 唱片宣傳人員與唱片產業關聯性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銘軒(2005)。《從新聞工作者轉型試析名聲勞動之商品特性》。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士賢(2003)。《台灣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與全球化策略情境規劃——波特「鑽石體系」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炳惠(1995)。《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市:時報文化。
    劉立行(2000)。〈影劇新聞的責任與前瞻〉。《「影劇藝文記者新聞質量面面觀研討會」論文(5月5日)》。臺北: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劉浩東(2003)。〈明星制與電影產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4月號,頁15-23。
    顏純鈞(2002)。〈《哈利波特》賺錢賺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話說最後一個暴利領域(之二)〉。《管理與財富》,第1期,34-36。
    顏純鈞(2002)。〈向好萊塢學習什麼:明星制—話說最後一個暴利領域(之四)〉。《管理與財富》,第3期,32-34。
    數位時代(2010)。〈2010臺灣人氣網站報告〉。《數位時代》。2010年第19期,105-107。
    賴美佳(1998)。《我國報紙新聞品質之研究——以影劇新聞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中文網頁資料
    陳志成(2005)。《論電影明星和社會制度》。檢索日期:2011年6月3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2.htm

    英文資料
    Denton, F.(1993). Old newspapers and new realities: The promise of the marketing of journalism. Reinventing the newspaper, 1-58.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
    Denzin, N., (1970). Sociological Methods: a Sourcebook. Chicago: Aldine.
    Eizirik, C.L. (1997). Psychonalysis and culture:Som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ternat. J. Psycho-Anal:78:789-800.
    Gample, Y, (1993).From the being in itself by modeling through transformation by narration in the therapeutic space. Psychother.,19:280-290.
    Hall, S.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1-1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ggers, J.(1998). Good news, bad news: Journalism ethic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Jane C. Stokes (2003).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Kagan, J., (1958).The Concept of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65, Iss.5, p.296-305.
    Kirk, J., & Miller, M. L. (198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eper & Row.
    Mcdonald., P. (2000). The Star System. London: Wallflower Publishing Limited.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Sage.
    Turow, J. (1991). A mas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on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In James Curran &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