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安
Chen Yi-An
論文名稱: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
Styling and decoration of White Porcelain Guan-Yin of Dehu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曾肅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68
中文關鍵詞: 觀音菩薩何朝宗德化白瓷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佛教美術造像伴隨著佛教信仰遠從印度遠繞過絲綢之路輾轉傳進中國,在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之中不斷的變化,承續佛經典及前人的手法,深入中國化的民間,發展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德化白瓷觀音」得到了轉化的靈感;「德化」得天獨厚的潔白瓷土,通過工藝家巧手將佛教信仰裡的觀音形象表現的悲憫莊嚴
    ,卻也可以從塑像身上所雕塑的細節中看出「祂」擬人化的微妙微翹,就像個中國化的端莊女性,無論是從開臉上透露出明代仕女清秀的臉龐;頭髮挽著中國仕女的髮髻;還是觀音經典描述瓔珞、帔帛穿戴其身與中國式衣著相互搭配;觀音或站或坐是依據經典呈現出的基本式的坐、立姿態;並且配戴華美珍珠組合而成的瓔珞首飾,手持有經典依據的持物;髮髻上妝點中國式的髮簪和進行莊嚴儀式所帶的頭冠;將觀音托高於底座之上,塑有表現觀音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代表「蓮花」所變化出豐富的底座,也有站在雲上、海浪上的渡海觀音形象。像這樣的塑像塑造在「德化」這個小鎮上是由許多個家族代代相傳,亦或以師傳徒的傳承方式延續其工藝,「德化」雖是「民窯」卻可以得名國際,讓「德化白瓷觀音」不只是提供信眾做信仰膜拜的觀想,也成為博物館中崇高的藝術品。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德化白瓷觀音的造型及隨身裝飾物上,無論是德化工藝家「何朝宗」、或是「何朝春」、還是「林朝景」…只要是「德化」所出品的白瓷觀音,其風格特質是相當顯著的。沒有顏色妝點的德化白瓷觀音,要表現出祂的獨特,所仰賴的是工藝家的雕工;俐落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是柔和而圓潤飽滿的空間感,「白瓷」的素淨包容性極強,無論觀音呈現何種姿態皆能表現出觀音不凡的氣度;德化觀音之開臉,五官講求的是線條柔和的平衡,並要求整體的一致性,因此延伸至脖子的扭轉、肩膀以致手臂的擺放、手指細長的延伸,到達腿部、圓潤腳趾,身形比例勻稱;從肩而落的是變化多端搭配豐富的中國式服裝,部分保有著觀音專有服飾天衣樣,也有著僧人袈裟樣,總體衣紋摺理複雜,層層疊疊的衣裳,卻刻出空氣流動般的立體,時而展現出飄逸的靈動;服飾搭配的飾品及手持物精巧細密不馬虎,其中觀音會配戴複雜纏繞串聯起的瓔珞,顆顆白色珍珠包裹著像是閃著鑽石般的透明釉,更是施展白瓷土所能發揮的最大極限。當白瓷觀音手持素雅的蓮花、經卷、或是瓶…被裝扮得像似高貴的婦人的同時卻也能巧妙與自然融合,山石、海浪、雲朵、蓮花、動物神獸結合。每個結合都是遵循佛教經典而有其深厚的寓意,也有身著比對當時代的背景下所盛行的裝扮的樣貌。
    德化白瓷觀音的發展成熟期在明清時期居於高峰,其原因最主要的應該是德化的工藝家能掌握住德化地區的自然地理特點,並突破性的將塑造題材在既定的規則中做變化,既保留著佛典裡觀音形象,卻也創造出與中國式裝扮的完美結合,因此樹立了德化白瓷觀音如此獨特而經典的風格。

    摘要…………………………………………………………………………… I 誌謝辭………………………………………………………………………… IV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7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五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德化白瓷觀音起源……………………………………12 第一節 觀音信仰源流………………………………………………12 第二節 菩薩造像的起源…………………………………………32 第三節 瓷塑菩薩造像與德化白瓷觀音的起源49 第四節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工藝家……………65 第三章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風格探討……80 第一節 開臉…………………………………………………………………80 第二節 髮髻…………………………………………………………………86 第三節 服裝形制………………………………………………………103 第四節 身形姿態………………………………………………………133 第四章 德化白瓷觀音裝飾與款識………………………144 第一節 配飾……………………………………………………………… 144 第二節 持物……………………………………………………………… 168 第三節 髮飾物……………………………………………………………188 第四節 底座……………………………………………………………… 207 第五節 款識……………………………………………………………… 225 第五章 結論…………………………………………………………………271 附錄圖錄……………………………………………………………………… 273 參考文獻……………………………………………………………………… 462

    一、中文專書
    1.後藤大用(1994),《觀世音菩薩本事》,臺北:天華出版社。
    2.顏素慧(2011),《觀音小百科》,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社。
    3.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雕塑1》,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4.于君方(2009),《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聖印(1995),《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臺灣:圓明出版社。
    6.慧觀,《法華經要序》《出三藏記集》卷8,《大正藏》第5冊。
    7.《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電子版,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5 。
    8.辜寶明(民73),《觀音慈顏百像》,台北:長春樹書坊。
    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藏》第8冊。
    10.《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藏》第8冊。
    11.邢莉(2000),《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
    12.鳩摩羅什譯(后秦),《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9册。
    13.李利安(2005 ),《古代觀音信仰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4.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社編集(1983),《中國陶瓷全集27福建陶瓷》,京都市:株式會社美乃美。
    15.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1 雕塑2》,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16.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2 雕塑3》,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頁1074。
    17.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3 雕塑4》,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18.李紀賢(1993),《話穀倉罐 工藝文化研究》,山東美術出版社。
    19.張建、萬金麗編(1996),《中國佛教文物經畫鑑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0.王子云(1988),《中國雕塑藝術史 上冊》,人民美術出版社。
    21.趙聲良(2007),《敦煌藝術十講》,上海:古籍出版社。
    22.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8 石窟4》,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23.葉舒憲(2004),《千面女神》,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4.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石窟3》,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25.王雲城(2004),《中國佛像真偽認別》,海南藝文出版社。
    26.介眉(1990),《昭陵唐人服飾》,西安:三泰出版社。
    27.張建、萬金麗編(1996),《中國佛教文物經畫鑑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8.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篇3 魏晉南北朝雕塑》,台北市:錦秀出版社。
    29.南京博物院編(1984),《中國博物館叢書 第4卷 南京博物院》,文物出版社。
    30.耿寶昌(2002),《邛窯古陶瓷研究》,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31.四川古陶瓷研究編輯組編(1984),《四川古陶瓷研究》,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2.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6),《河南唐三彩與唐青花》,北京:科學書版社。
    33.曾堉(民75),《中國雕塑史綱》,台北:南天書局。
    34.章用秀(2009),《觀音造像鑑賞》,北京:華齡出版社。
    35.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9),《中國陶瓷全集 11元(下)》,新北市:錦年國際有限公司。
    36.李靜杰、田軍主編(2007),《你應該知道的兩百件故宮收藏佛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7.龔國強(1990),《牙買加發現的德化中國白》《中國古陶瓷研究》,紫禁城出版社。
    38.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泉州市志 第四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陳建中、陳麗華、陳麗芳(2011),《中國德化瓷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40.劉幼錚(2007),《中國德化白瓷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41.宋應星(1962),《天工開物》,台北市:世界書局。
    42.陳少豐(1993),《中國雕塑史》,嶺南美術出版社。
    43. 鳩摩羅什譯(姚秦),《妙法蓮華經 卷四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44.英國P.J.唐納利(P.J.Donnclly)著、吳清龍譯(2006),《中國白:福建德化瓷》,福建美術出版社。
    45.福建德化縣陶瓷志編委辦編(2004),《德化陶瓷志》,中國方志出版社。
    46.史仲文、胡曉林、梁滿倉、張占國、戈繼敏(1998),《中華文化掌故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7.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編(1995),《中國歷代藝術 繪畫篇》,台北市:台灣大英百科。
    48.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49.周麗麗(1987),《瓷器八吉祥紋新探》,上海:上海博物館集刊。
    50.全佛編輯部編(2003),《佛教小百科22佛教的法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51.如常(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8 工藝》,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52.管彥波(2006),《中國頭飾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53.董誥、阮元,《繡阿彌陀佛讚》,全唐文 第7部卷677。
    54.周錫保(1984),《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5.《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文》 卷二。
    56.周汛、高春明(1996),《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
    57.周汛、高春明(1991),《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上海:學林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 聯合出版。
    58.黃輝(2011),《中國歷代服制服飾》,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59.盧翰明編(民79),《中國古代衣冠辭典》,台北:長春樹書坊。
    60.姜忠信(2005),《觀音尊像圖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1.如常(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5 石窟1》,高雄:佛光山宗委會。
    62.《摩訶僧扺律》卷40,《大正藏》卷二十二。
    63.白化文(1998),《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
    64.李英豪 (1993),《觀音珍藏》,台北:台灣藝術圖書公司。
    65.李秀蓮(1996),《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揚智文化。
    66.王宇清(民73),《中國服飾圖錄》,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
    67.南懷瑾(2003),《南懷瑾選集 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8.丁福寶(1922),《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69.李鼎霞、白化文(2011),《佛教造像手印》,北京:中華書局。
    70.如常(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9 石窟5》,高雄:佛光山宗委會。
    71.張道一(1993),《中國圖案大系3》,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72.如常(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6 石窟2》,高雄:佛光山宗委會。
    73.劉敦楨(1984),《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74.郭廉夫、丁濤、諸葛鎧(1998),《中國紋樣辭典》,天津教育出版社。
    75.全佛編輯部編(2003),《佛教小百科23佛教的持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6.全佛編輯部編(2003),《佛教小百科29佛教的蓮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7.司馬彪(晉朝),《續漢書》八志 三十卷─輿服下。
    78.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民84),《中國篆刻大字典》,台北市:地球出版社。
    79.全佛編輯部編(2003),《佛教小百科 27佛教的動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0.孫機(2001),《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
    81.顧起元(明代),《客座贅語》卷四,古籍。
    82.沃興華(2011),《中國書法篆刻簡史》,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83.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7 書法 篆刻》,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
    84.謝肈淛《五染組》卷三《地部》。
    85.董蓮池(2011),《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86.阮宗華(1997),《印章篆刻藝術欣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87.王廷洽(2006),《中國古代印章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8.劉幼錚(2007),《中國德化白瓷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89.怡齋(2007),《歷代名家篆書字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90.林有麟輯(明萬曆41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素園石譜 卷二 》《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譜錄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91.中西庚南編(民99),《篆書小字典》,台南市:信宏出版社。
    92. 釋法顯(晉),《佛國記》,《龍溪精舍叢書》本《佛國記‧萬物錄》。

    二、外文專書
    1.ヤン・フォンライン(1980),《東洋陶磁 第11卷》,東京都:株式會社講談社。
    2.Robert H.Blumenfield(2002),《Blanc de Chine: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Colin.D.SHEAF。
    3.逸晃梅榮(昭和51年),《古典印度紋樣》,東京:東京美術凳行所。
    4.P.J.Donnclly(1969),《Blanc De Chine》,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5. John Ayers(2002),《Blanc de Chine:Divine Images in Porcelain》,New York: 華美協進社。

    三、期刊
    1.韓廷杰(1994),《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的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
    2.黄文昆(1995),《佛教初傳與早期中國佛教藝術》,敦煌研究第一期。
    3. 張浦生、 霍華(2001),《如脂如玉亦莊亦諧─讀明清德化窑四组塑像》,東南文化第二期。
    4.韓秉方(2004),《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
    5.文齊國(1991),《綿陽唐代佛像造像初探》,四川文物第五期。
    6.普慧(2000),《佛教造型藝術釋略》,民族藝術第三期。
    7.于婷婷、蔣曉春(2012),《送子觀音信仰起源和初步發展》,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
    8.孫英民、王景荃(1999),《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與演變》,尋根第五期。
    9.黃春和(1990),《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述略》,中國文物世界第六十六期。
    10.王麗麗(2013),《淺析儒、道、佛傳統文化對德化瓷藝的影響》,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二期。
    11.朱思虎(1998),《佛教造像的中國化─一個逐步世俗化的過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会科學版)第五期。
    12.《上海出土的古代玉器真品鑑賞》,《中國文物世界》第一百八十二期。
    13.劉裕黑、熊琳(1987),《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塑觀音》,文物第九期。
    14.王敏(2011),《菩薩造像的中性化與觀音造像的女性化》,民族藝術第三期。
    15.程方英(1962),《三件明代瓷佛》,文物第十二期。
    16.楊連彬(2012),《德化窯—「中國白」的驕傲》,藝苑第二期。
    17.蔡毅(1994),《明清德化白瓷漫談》,紫禁城第六期。
    18.陳存洗(1990),《略談一尊明代媽祖白瓷像》,福建文博。
    19.傅慧敏(2012),《明代德化窯瓷塑特色暨成因探析─以瓷聖何朝宗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陳名實(2009.2),《何朝宗與明代福建宗教瓷塑工藝》,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二期。
    21.黃翠萍(2011),《論何朝宗瓷塑藝術的完美主義》,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二期。
    22.林建勝(2010),《淺議何朝宗瓷塑代表作的藝術特點》,陶瓷科學與藝術第二期。
    23.楊春珍(1998),《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學會月刊第十期。
    24.楊連彬(2012),《德化窯—「中國白」的驕傲》,藝苑第二期。
    25.戴翠華(2009),《倫敦大維德中國美術館藏何朝春作德化瓷觀音像》,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三期。
    26. 吳明娣(2000),《中國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述略》,佛學研究第一期。
    27. 蘇友德(2010),《瓷雕觀音藝術的歷史與創新》,陶瓷科學與藝術第四期。
    28. 李玉珉(民89),《慈航普渡化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七期。
    29. 王建華(1994),《故宮珍藏的德化窯觀音瓷塑》,文物第七期。
    30.《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民89),《故宮文物月刊》,第十八卷第七期。
    31.揚之水(2003),《明代頭面》,中國歷史文物第四期。

    四、論文
    1.張小平(2008),《宋元明時期陶瓷佛教塑像初步研究》,吉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2.陳建中(2002),《德化窯始燒年代考》《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縣稅務諮詢服務公司。
    3.王冠英(2002.9),《漫談德化瓷觀音》《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縣稅務諮詢服務公司。
    4.李國清、梁寶鎏、彭子成(2002),《中世紀「陶瓷之路」上的德化瓷及其科技分析》《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縣稅務諮詢服務公司。
    5.蔡毅(2002.9),《明清德化白瓷風貌漫談》,《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縣稅務諮詢服務公司。
    6.德化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2),《德化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頁773。徐本章,《何朝宗瓷塑有關問題探討》,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
    7.林忠干等著,《論「中國白」─明清德化瓷器》,《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縣稅務諮詢服務公司。
    8.徐本章,《何朝宗瓷塑有關問題探討》,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
    9.陳逸蘭(民99),《唐與五代十國仕女髮式造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頁43。
    10.張植屹(2008),《觀世音菩薩服飾漢化個案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
    11.吉村怜(2005),《古代佛、菩薩像的衣服及其名稱-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日本早稻田大學。
    12.葛英穎(2011),《漢地佛教服飾文化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
    13.徐萃(2009),《唐代寶相花紋藝術符號研究》,湖南工藝大學視覺傳達理論及應用研究碩士論文。

    五、網路
    1.遼寧廣祐寺網站:
    http://www.gys.com
    2.上海市立博物館網站: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
    3.廣東省博物館網站:
    http://www.gdmuseum.com
    4.佛光電子大辭典: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word/57399/%E7%9C%89%E9%96%93%E7%99%BD%E6%AF%AB%E7%9B%B8
    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5.pdf
    6.中台山博物館網站:
    http://www.ctmuseum.org/exploration/glossary-12.htm
    7.馬鳴菩薩著、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佛所行讚 卷第一》,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冊 No. 192。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 V1.24: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192_001.htm
    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62《妙法蓮華經》:
    電子佛典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2_007.htm
    9.道誠輯(北宋天禧三年,西元1019年),《釋氏要覽》,大正藏第五十四冊CBETA 電子版,頁34。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1/T54n2127.pdf
    10.《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電子版,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5 ,頁5。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5.pdf
    11.《漢字簡化方案》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5%AD%97%E7%AE%80%E5%8C%96%E
    6%96%B9%E6%A1%88
    12. 少林寺網址: http://www.shaolin.org.cn/templates/T_newS_list/index.aspx?nodeid=190&page=ContentPage&contentid=9041
    13.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卷第七》,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冊 No. 203《雜寶藏經》CBETA 電子佛典 V1.22 普及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203_007.htm
    14. 龍樹著、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卷五十九)》,大正藏第25冊No.1509第59卷,CBETA電子佛典集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59
    15. 大智壽聖禪寺住持臣僧德煇奉敕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卷第八》法器章第九,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八冊 No. 2025,中國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25_008.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