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筱君
Chen, Hsiao Chun
論文名稱: 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實務──以羲之堂營運為例
The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aiwan--Using the Management of Xi Zhi Tang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畫廊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拍賣公司藝術社會學美術館時代
英文關鍵詞: gallery, Art Galleries Association R.O.C., auction market, the sociology of art, the era of fine art museum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61下載:1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藝術商業機制始於60年代,畫廊在整個藝術生態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一方面是藝術家與收藏家的中介者,另一方面是美術教育的先鋒,尤其是在台灣進入「美術館時代」 之前更是如此。

    藝術的興衰與經濟的消長是一體的兩面,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商業畫廊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至90年代更達到顛峰,尤其兩大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駐,帶動了台灣藝術產業成倍數的成長,國際化的潮流沸沸揚揚,台灣的美術一時之間似乎能見度大增。這個階段不論拍賣公司或畫廊的業績一直很耀眼,堪稱藝術產業的「黃金時代」,台灣的藝術產業可說睥睨亞洲。

    然而蘇富比及佳士得千禧年後選擇撤出台灣市場,有其全球策略運用與營運成本上的考量,尤其是在台灣經濟實力退卻之後,實已撐不起國際性的拍賣市場。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驚濤拍岸見證了台灣的藝術市場歷經了發展成形期、鼎盛期、衰退重整期,至今業者等待藝術品市場回春的心情是殷切的。

    台灣有優秀的藝術家,也有實力雄厚的收藏家,藝術產業本不該如此沉寂。檢視這一段歷程,不難看出台灣藝術品市場之所以衰退的真正原因,是台灣藝術生態環境經不起投機客的摧殘,從根底腐壞。盼望藉由書寫釐清包括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媒體、博物(美術)館…等藝術生態中,發揮各自的角色功能,回歸於本然的運作軌道,建構一個有願景的、健康的環境。

    台灣藝術市場受整個亞洲市場盤勢的影響,已無法自外於這波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藝術市場的榮枯,除了第一、第二市場的健全分工外,國內外新興的藝術品交易平台-藝術博覽會也是重要的一環。藝術產業經營者應提昇專業知能,才能爭取參與具有公信力的藝術交易平台,創造出更穩固的商機及形塑公司的形象。

    本論文藉由回顧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及檢討得失、探討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現況,及羲之堂經營策略的轉型等等,與人分享,共同尋思各種的可能。事實上,藝術產業的經營雖有其職業上的倫理,卻無單一模式可供遵循,因各自的條件、理念迥異,業者需要以新的視角加以洞察,才有永續發展的前景。

    此外,羲之堂最珍貴的有形無形的資產就是籌辦策展【張大千的世界】、【李可染藝術世紀大展】、【齊白石大展】、【傅抱石百年大展】四個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大展,並出版學術性的圖錄專書,不但建立羲之堂在台灣書畫界的口碑,更達到推廣美育彰顯社會核心價值,值得將籌劃的經驗傳遞給後來者。

    藝術產業占各國GDP的比重越來越大時,政府無不傾全力將此列為重要文化政策加以推展,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印度等,政策性扶植的用心往往令人驚嘆。台灣的藝術產業看不到有效的政策,全由民間自生自滅,一時無法擺脫弱勢文化的宿命,此時,業者更應借鑑他山之石團結一致,對內參與建言,給政府壓力,對外「跨出去」開創直接參與區域藝術市場的管道,讓台灣優秀的藝術家能在藝術舞台發光發熱。

    The commercial mechanism of art in Taiwan started in the 1960’s. The galleries have played the role of a bridge in the art chain. On the one hand, they play the role of the agents between artists and art colle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play the role of forerunners of fine art education. This was particularly true before Taiwan entered the era of fine art museu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t market is mostly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y. As the economy in Taiwan took off in the 1980’s, the commercial galleries grew rapidly. The number of galleries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1990’s, resulting in obtaining the favor of the two major international auction companies, Sotheby’s and Christie’s. After the two companies started their auction services in Taiwan, the growth of the art industry in the island has multiplied. Because of the ti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seems that the fine arts of Taiwan has clearly increased it visibility. During this stage,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s of both auction companies and galleries have been marvelous. That was the “golden era” of the ar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the performances far exceeded other Asian countries.
    However, Sotheby’s and Christie’s decided to withdraw their branches from Taiwan after 2000. They might have their economic reasons, as they took the use of global strategies and the cost of management into considerations. It was more obvious that Taiwan could no longer manage international auction markets after its economic power declined. The art market of the island has been through the periods of developing, flourishing, declining and rebuilding in less than 10 years. The industry nowadays is eagerl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revival of the art market.
    There are excellent artists and wealthy art collectors in Taiwan. The art industry should not be so quiet. If you take a look at the art market in Taiwan, you will find that the real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the market was that the art environment could not bear the destruction the speculators brought, which corrupted the market from the bottom of root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rtists, galleries, auction companies, art collectors, media, museums, and fine art museums in the art chain through this paper. Hopefully, each role can develop its function and go back to be on the right track, so a prospective and health art environment can be constructed.
    The art market in Taiwa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ntire Asian markets, could not isolate itself from the unstoppable trend. The healthy division of labor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arket,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art fairs determin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t market. The art industry runn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so they may have chances to participate in credible art trade centers and create more stabl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improve the images of the compani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looking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art market in Taiwan and examin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market,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observe the current art market in China, sh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Xi Zhi Tang Gallery, as well as provide possible alternatives. In fact, there are business mor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rt industry. But there is no single pattern that can be followed, for every company has its own circumstances and different concepts. If the industry runners have fresh insights into the problems, the art market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s the Xi Zhi Tang Gallery has had are the experiences of organizing four major ink exhibitions by great modern Chinese artists including “Zhang Daqian’s World,” “Li Keran’s Art Exhibition,” “Qi Baishi’s Exhibition” and “Fu Baoshi’s One Century Exhibition.” Along with the exhibitions, the Xi Zhi Tang Gallery also publish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atalogs and books of fine arts. The company not only establishes its brand name i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ircle of Taiwan, but also promotes fine art educat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core of social values. The experiences are worth passing on to successors in the future.
    While the art industry is given more emphasis in the GDP of many countries,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supporting the industry with important cultural policies. The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Korea, Singapore and India have presented and implemented impressive policies to assist their art industries. However, no successful policies come into sight in the art industry in Taiwan. It seems that the industry grows and dies without any outside interference and it is hard to escape the fate of cultural minority. At this moment, the industry runners should unite together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Domestically, they should present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put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ly, they should step out and launch channels to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art market so that outstanding Taiwanese artists may have opportunities to shine on the art stag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論述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9 第二章 台灣藝術產業生態觀察──以畫廊、拍賣公司與媒體為中心 12 第一節 解構藝術生態環境 13 第二節 台灣畫廊產業的發展及其在藝術生態中的連動關係 18 第三節 淺碟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38 第四節 媒體在藝術生態中的角色 48 第五節 藝術商品化的課題 57 第三章 台灣畫廊產業的變遷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趨勢 63 第一節 台灣畫廊及藝術產業發展的軌跡 63 第二節 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的藝術品市場 72 第三節 台灣畫廊角色的轉變及策略轉型─以羲之堂為例 81 第四章 羲之堂策展實務個案探討 89 第一節 策展人與美術館共構的新生態 89 第二節 策展實務個案─【張大千、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張大千的世界】策展簡介及探討 97 第三節 策展實務個案─【李可染藝術世紀展】策展簡介及其探討 107 第四節 策展實務個案─【齊白石大展】策展簡介及其探討 115 第五節 策展實務個案─【傅抱石百年展】策展簡介及其探討 126 第五章 研究結果 135 第一節 台灣藝術產業經營者的省思 135 第二節 藝術產業機制的調整 141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150 第四節 後續研究 155 參考文獻 157 期刊 157 圖書 160 碩博士論文 161 研討會論文 161 電子資料 162 報紙 162 附錄 圖表目次 表1-3-1 蘇富比、佳士得歷年成交金額統計表 43 表2-2 2007年拍賣公司總成交額前三十排名 74 表3-1-1 與公辦單位合作之策展組織圖表 95 表3-2-1【張大千的世界】相關講座及教育推廣活動表 103 表3-2-2【李可染藝術世紀展】講座及教育推廣活動表 112 表3-2-3【齊白石大展】講座及教育推廣活動表 120 表3-2-4【齊白石大展】展前預告文宣 121 續表3-2-4【齊白石大展】展前預告文宣 122 續表3-2-4【齊白石大展】展前預告文宣 123 表3-2-5 傅抱石百年大展相關活動 130 表3-2-6 傅抱石大展展前預告文宣整理表 131 續表3-2-6 傅抱石大展展前預告文宣整理表 132 圖1-1.藝術生態圖 17

    參考文獻
    期刊
    1. 巴東(1997.10)。張大千VS.畢卡索-東西藝術相會的小型高峰會。藝術家,第281期,頁321。
    2. 方惠光(2005)。期待台灣的新藝術。藝術家,第360期,頁307。
    3. 王福東(2001.1)。80年代美術群體風雲。藝術觀點,第9期,刊論。
    4. 王福東(2006.5)。王福東談台灣藝術的新定位。當代藝術新聞,第16期,頁91。
    5. 石隆盛(2003.6)。為什麼是韓國?側看台灣藝術品市場國際化的契機與策略。典藏今藝術,第129期,頁134-135。
    6. 何如月(1995.3)。台灣畫廊重回祖國懷抱?。典藏藝術,第30期,頁118-121。
    7. 吳慧芳(1993.1)。激情過後-從畫廊博覽會看台灣藝術品市場的變遷。炎黃藝術,第41期,1993.01,頁25。
    8. 呂之蓉(2003.1)。改變了畫廊的經營生態─訪楊興生談龍門畫廊及其他。大趨勢》,第7期,頁21。
    9. 李賢文(1991.3)。雄獅美術美術二十週年感言。期望開展台灣美術邁入國際舞台—雄獅美術二十週年感言。雄獅美術,第241期,頁6。
    10. 林惺嶽(1990.4)。眾目睽睽-剖析我們的藝評環境。藝術家,第179期,頁178。
    11. 林惺嶽(2005.2)。剖析策展時代:立足台灣的角度觀察。藝術家雜誌,第357期,320-345頁。
    12. 胡正芸(2003.1)。為什麼是鴻霖?─訪楊周素華談鴻霖畫廊。大趨勢,第7期,頁20。
    13. 胡永芬、黃瑞(1999.11)。台灣20大西方媒材藝術收藏家。新潮華人藝術,第34期,頁37。
    14. 胡慧琴(2003.1)。從現代主義風格到當代藝術重鎮─訪趙俐談誠品畫廊。大趨勢,第7期,頁30-31。
    15. 胡懿勳(1993.6)。從藝術社會學立場看藝術商品化過程。現代美術,第48期,頁35-38。
    16. 香港蘇富比(2006.5)。刷新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總成交價歷史新高。當代藝術新聞,第16期,頁30。
    17. 倪再沁(1994.1)。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上)。藝術家,第222期,頁364。
    18. 倪伯群譯述(1981.7)。藝術評論的要義。藝術家,第74期,頁90。
    19. 涂榮華(2004)。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1期,頁254。
    20. 張慈倫(2006.5)。台灣畫廊的角色轉變與新契機。當代藝術新聞,第16期,頁88。
    21. 張慈倫(2006.5)。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當前處境。當代藝術新聞,第16期,頁92。
    22. 許遠達(2003.1)。在都市中游牧─訪葉銘勳談「找尋畫廊的新樂園」。大趨勢,第7期,頁8-9。
    23. 許遠達(2003.10)。曾經色彩斑爛得的氣泡─記「台灣美術空間演藝」續篇。大趨勢,第10期,頁9。
    24. 郭少宗(1987.1)。藝術評論是燙手山芋嗎?-每月藝評專欄的檢討和說明。藝術家,第140期,頁68-71。
    25. 陳長華(2004.4)。畫家‧創作‧市場-八○年代台灣的畫廊發展。藝術家,第347期,頁164-167。
    26. 陳惠黛(2005.7)。2005年廖繼春單幅作品衝破百萬美金大關,成為台灣本土油畫最高紀錄。當代藝術新聞,第6期,頁39-40。
    27. 陳瑞文(1995.10)。畫價,誰來決定?-畫家、畫廊業者、收藏家三方對談。炎黃藝術,第71期,頁87。
    28. 陸蓉之(1990.1)。台灣藝壇走過八○年代。藝術家,第176期,頁109。
    29. 陸蓉之(2004.9)。「台灣『策展人』的昨天、今天與明天」。藝術家,第352期,頁250-251。
    30. 凱元(2006.4)。北京現象—藝術產業篇。當代藝新聞,第15期,頁74-75。
    31. 華藝文化編輯部(2006.4)。6/20 倫敦寶龍Bonhams也將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當代藝術新聞,第15期,頁20。
    32. 華藝文化編輯部(2006.4)。上海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光州雙年展,首度達成三展共構,資源分享決議。當代藝術新聞,第15期,頁20。
    33. 華藝文化編輯部(2006.4)。謝素貞頂下798「上班下班」準備設置茶館。當代藝術新聞,第15期,頁20。
    34. 華藝文化編輯部(2006.5)。侯瀚如出任舊金山美術學院館長。當代藝術新聞,第16期,頁20。
    35. 黃友玫整理(2000.2)。台灣藝術品市場「Y2K」座談會。典藏今藝術,第89期,頁130。
    36. 黃光男主持;黃寶萍紀錄(1999.1)。從典藏的角度看美術館與畫廊之互動關係。藝術家,第284期,頁330-339。
    37. 黃郁惠(2002.3)。藝術產業的具體落實者─許東榮談八大畫廊。藝術家,第322期,頁301。
    38. 黃茜芳(1995.9)。緊緊相扣的連環套,第一市場、第二市場的消長。典藏藝術雜誌,第36期,頁135。
    39. 黃淑媚整理(2004.9)。藝術下相與公民美學:策展人看公民美學的排行。藝術家,第352期,頁220-225。
    40. 楚國仁(2006.12)。「泛長三角」的啟示─中國藝術品市場邁向全國化。典藏古美術,第171期,頁120-121。
    41. 楚國仁(2006.9)。大陸藝術品市場‧要不要宏觀調控。典藏古美術,第168期,頁98。
    42. 熊宜敬(2002.01)。大破大立.整裝破繭--臺灣藝術品市場.過去現在未來。典藏今藝術,第112期,頁147。
    43. 熊宜敬(2006.7)。拍賣個人所得稅‧難迴避。典藏古美術,第166期,頁85。
    44. 蔡秀卿(1998.9)。藝術產業未來的經營型態。藝術家,第280期,頁276。
    45. 蔡佩玲(2002.4)。大鵬展翅 志在千里─閱讀《藝術家》雜誌。藝術觀點,第14期,頁15。
    46. 蔡佩玲(2003.1)。顢頇徐步中─60年代台灣畫廊素描。大趨勢,第7期,頁14-16
    47. 鄭乃銘(2006.4)。在亞洲當代藝術的舞台快找不到台灣的名字。當代藝術新聞,第15期,頁24。
    48. 鄭乃銘(2007.11)。侯俊明〈新樂園〉、〈上帝恨你〉雙雙跨入百萬港元門檻。當代藝術新聞,第34期,頁47。
    49. 鄭功賢(2000.2)。以全新的觀念迎接新世紀-談藝術品的收藏與賦稅優惠。典藏藝術雜誌,第89期,頁126-127。
    50. 蕭永強譯(1981.7)。藝術史家的藝術批評。藝術家,第74期,頁82。
    51. 蕭瓊瑞(1992.5)。1991年台灣藝評報告(上)。炎黃藝術,第33期,頁25。
    52. 蕭瓊瑞(1992.6)。1991年台灣藝評報告(中)。黃炎藝術,第34期,頁17-21。
    53. 蕭瓊瑞(2001)。李錫奇與台灣美術的畫廊時代。藝術家,第318期,頁292-297。
    54. 謝東山(2001.4)。裝置藝術與台灣前衛藝術的世俗化。藝術觀點,第10期,頁80-81。
    55. 謝恩(2007.11)。台灣一、二市場生態丕變:畫廊搶食拍賣大餅,市場暗潮呼之欲出。典藏投資,試刊期,頁30-31。
    56. 韓之演(2005.7)。韓流大舉進入香港拍賣場,深度了解藝術作品才能讓市場走得遠。當代藝術新聞,第6期,頁37。
    57. 簡秀枝(2000.2)。好累,…所以蘇富比撤出台灣市場-專訪衣淑凡。典藏今藝術,第89期,頁117。
    58. 簡秀枝(2002.2)。台灣藝術品市場的「Y2K」─從蘇富比撤拍體驗台灣市場生態。典藏今藝術,第89期,頁109。
    59. 藝術財經編輯室(2006.3)。2006年度中國藝術品市場趨勢分析‧分類市場分析。東方藝術:財經。第2期,頁130。
    60. 藝術財經編輯室(2006.3)。中國古代書畫依然是未來市場的風向標。東方藝術:財經,第2期,頁10-11。
    61. 藝術財經編輯室(2006.3)。中國近現代書畫─短其「調整」在所難免。東方藝術:財經,第2期,頁12-13。
    62. 藝術財經編輯室(2006.3)。西畫與當代藝術從「圈內」走向大眾。東方藝術:財經,第2期,頁14-15。
    63. 《炎黃藝術》編輯部,〈談藝術品價格自由化〉,《炎黃藝術》第71期,1995.10,「當月話題」。
    64. 《炎黃藝術》編輯部,〈畫價,誰來決定?-畫家、畫廊業、收藏家三方對談〉,《炎黃藝術》第71期,頁75。
    65. 藝術家編輯部策畫(2008.1)。2007年台灣十大公辦好展覽。藝術家,第392期,頁164-172。.
    66. 藝術家編輯部策畫(2007.1)。2006年台灣十大公辦好展覽。藝術家,第38期,頁152-161。

    圖書
    1. 台北市美術館編輯(1993)。台灣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2. 台北市美術館編輯(1995)。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彙編(1994)。年文化統計:民國八十二年。台北市:文建會。
    4. 李俊賢(1996)。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5. 周功鑫(2006.12)。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導覽手冊。台北縣:輔仁大學。
    6. 林一平、鄭鑫堯(1994)。拍賣指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 阿諾德‧豪澤爾(1986)。藝術社會學。(居延安編譯)台北市:雅典。
    8. 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
    9. 陳朝興(1997)。藝術產業的新貌:整合和策略。劉煥獻總編(1997)。一九九七藝術產業及藝術品經營系列演講活動演講專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陳碧真(1998)。景薰樓五週年紀念集。台北市:景薰樓國際拍賣股份有限公司。
    11.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
    12.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市:五南。
    13.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
    14. 黃秀慧主編(1991)。台灣美術年鑑1992。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5. 黃河(1996)。藝術市場探索。台北市:淑馨。
    16. 楊熾宏(1987)。現代美術新潮。台北市:藝術家。
    17.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縣:生智。
    18. 羅青(1991)。塑造中國藝術批評的新形象。郭繼生主編(1991)。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美術。
    19. 黃才郎,文化藝術的實質比形式重要。雄獅美術(1993)。台灣美術年鑑1992。台北市:雄獅美術。
    20. Weil, S.E. 1995, A Cabinet of Curiosities: Inquiries into Musrums &Their Prospects, Smithsouian Institution press, p.139.

    碩博士論文
    1. 吳岱融(2001)。台灣美術館中的獨立策展人現象。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宜修(2001)。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洪芳芷(1999)。線上拍賣網站市場分析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孫鴻鈴(2000)。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際借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曹先進(1990)。我國企業家贊助意味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文玲(1994)。畫廊顧客的購買行為研究─以台中市畫廊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陳長華(2002)。畫家、創作、市場:以八○年代臺灣畫廊為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彭佳慧(1999)。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獅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9. 曾士全(2002)。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經營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劉怡芳(2001)。藝文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畢業論文。
    11. 蔡宜芸(1991)。商業?藝術?台北畫廊活動的探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謝昭熠(1992)。拍賣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1. Kent Lydecker,肯特‧萊德克(1999)。邁向21世紀之美術館教育。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市立美術館。

    電子資料
    1. 【台灣美術年表】網站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html/ah-f.htm
    2. Art Taipei 2007 網站http://www.art-taipei.com/
    3. ARTIST-GALLERY CONSIGNMENT AGREEMENT http://www.enchantedcreek.com/Art/Contracts/artist-gallery.html
    4.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網站http://www.aga.org.tw/index.htm
    5. 林振莖,〈「力」用中國,借「力」使力〉,《典藏藝術網》,2006/06/08 http://artouch.com/story.aspx?id=2006060814609
    6. 前衛美術與台灣意識、環境的互動網站http://sql.tmoa.gov.tw/art/html/2-5/203.htm#page00
    7. 替代空間。名詞解釋網站取自http://sql.tmoa.gov.tw/art/html/2-5/601.htm
    8. 策展人及藝術家http://bmoca.kinmen.gov.tw/cht/news.html
    9. 劉瑞如,〈美術館─遇見李俊賢,預見高美館〉,國立臺中圖書館網站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1360
    10. 52億元收盤-全國六大拍賣公司2005年終總結,〈美術在線網站〉http://article.nma.org.cn/article/2006/02/7640.html
    11. 雅昌拍賣訊息網2007拍賣公司總成交額排名http://auction.artron.net/list1.php?dt=2007
    報紙
    1. 吳晶(2006.9.28)。專家會診中國藝術品市場泡沫,新華網。
    2. 康俐雯、楊佩欣(2002.8.15)。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藝術特區。
    3. 陳盈珊(2006.9.18)。港拍亞洲藝品,華人買家台灣最強。中國時報,E 8版。
    4. 黃啟菱(2007.10.23)。索卡看好台灣當代藝術。經濟日報,A10版。
    5. 黃啟菱(2007.2.26)。台灣畫廊再掀登陸熱。經濟日報,A7版。
    6. 黃啟菱(2008.2.18)。台北藝博會參展畫廊倍增。經濟日報,A10版。
    7. 潘罡(2006.10.1)。文化創意產業,台灣空轉,大陸火紅。中國時報,A14版。
    8. 謝璦竹編譯,彭博資訊(2007.3.6)。博物館吹起擴建風。經濟日報,A10版.國際新聞。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