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竹君
論文名稱: 宋代汝窯及耀州窯瓷器之岩理學研究
指導教授: 劉德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宋代瓷器耀州窯汝窯化學分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0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岩象學、偏光顯微鏡觀察和拉曼光譜儀及掃瞄式電子顯微鏡等分析方法,對宋代汝窯及耀州窯的15件瓷器破片以及一件仿冒的耀州窯贗品進行觀察與分析,以了解是否能找出不同窯系之間的關聯或是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種類的瓷器可由孔隙率或是化學成分上的差異來做區分。在孔隙率方面,耀州窯釉層孔隙約佔25~35%,汝窯釉層孔隙則約佔35~45%;胎體部份,耀州窯的孔隙約佔20~40%,汝窯胎體孔隙率則佔50~55%。無論是胎或釉的部份,皆是汝窯的孔隙含量較高。

    至於化學分析的結果,在釉層玻璃質部分:耀州窯的二氧化矽含量介於58~66 wt% ,氧化鈣含量介於4~9 wt%;汝窯的二氧化矽含量介於54~58 wt%,氧化鈣含量介於11~13 wt%。在胎土玻璃質部分:耀州窯的二氧化矽含量介於51~57 wt%,氧化鋁含量介於38~45 wt%;汝窯的二氧化矽含量介於47~49 wt%,氧化鋁含量介於47~49 wt%,
    可藉此來區分窯口。此外,產地相同的瓷器,因材料來源相近,所以無論是釉層或是胎土的玻璃質部分,其氧化物含量也會比較類似,至於贗品的部份,也與真品在成分上有極大的差異。

    致 謝 Ⅰ 摘 要 Ⅱ 目 錄 Ⅲ 圖目錄 Ⅵ 表目錄 Ⅸ 第一章 序 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目的 4 1-3 標本介紹 4 1-3.1宋代瓷器簡介 4 1-3.2宋代耀州青瓷 5 1-3.3宋代汝窯瓷器 7 1-3.4實驗標本 8 第二章 實驗原理與方法 12 2-1 實驗原理 12 2-1.1拉曼光譜之原理 12 2-1.2電子顯微分析之原理 13 2-2 實驗方法 15 2-2.1 岩象學觀察 15 2-2.2 Image-Pro Plus 影像分析軟體 16 2-2.3 拉曼光譜實驗 16 2-2.4掃瞄式電子顯微鏡與X光能量分散光譜實驗 19 第三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22 3-1 岩象學的觀察 22 3-2 Image-Pro Plus軟體分析結果 22 3-2.1 瓷器各層厚度之比較 22 3-2.2 胎、釉孔隙率之比較 25 3-3 拉曼光譜實驗結果 28 3-3.1 石英(Quartz) 28 3-3.2 斜長石(Plagioclase) 28 3-3.3 金紅石(Rutile) 30 3-3.4 鋯石(Zircon) 30 3-4 能量分散光譜儀(EDS)實驗結果 30 3-4.1 釉層之化學成分份析 30 3-4.2 釉層玻璃質之比較 39 3-4.3 胎土之化學成分份析 42 3-4.4 礦物分析 49 3-4.4.1 石英(Quartz) 49 3-4.4.2 金紅石(Rutile) 54 3-4.4.3 鋯石(Zircon) 54 3-4.4.4 斜長石(Plagioclase) 54 3-4.4.5 獨居石(Monazite) 58 3-4.4.6 磷灰石(Apatite) 58 第四章 結論 60 附 錄 66

    中文部份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著 (1983-1985) 中國陶瓷史。胡適圖書出版社,第 206-210頁。
    吳哲夫總編輯、童依華主編 (1983-1992)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 - 瓷器篇 (三)。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第 186-215 頁。
    吳戰壘 (2003) 圖說中國陶瓷始,楊智出版社,共216頁。
    巫漢青 (2006) 淺述「化妝土」(Engobe)。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季刊,第13期。
    余敦平 (1986) 古物年齡之定年法。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1期,第 132-137 頁。
    余佩瑾 (2007) 北宋汝窯獨領風騷。故宮文物月刊,第286期,第 28-42 頁。
    范紅科、葉磊、張蓉、朱周紅 等 (2004) 銅川市地質災害及其防制對策。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第15卷第1期,第40-43 頁。
    邱霞、趙維娟、李國霞、郭敏、謝建忠、孫洪崴、承煥生、孫新民、趙青雲、趙文軍、魯曉珂 等 (2006) 用主量化學組成研究汝官瓷和鈞官瓷的原料來源。原子核物理評論,第23卷第3期,第 304-309 頁。
    黃怡禎 譯 (2002) 礦物學。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共689頁。
    曾肅良 (2005) 宋代耀洲青瓷研究。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223頁。
    楊靜榮 (2000) 古陶瓷鑑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共281頁。
    薛瑞芳 (2003) 釉藥學。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共350頁。

    西文部份
    Angela Zoppi, Cristiana Lofrumento, Emilio Mario Castellucci and Maria Grazia Migliorini (2002) Micro-Raman technique for phase analysis on archaeological ceramics. Spectroscopy Europe, 14, 16-21.
    Etchepare, J., Marian, M., and Smetankine, L. (1974) Vibrational normal modes of Sio2. I. α and β quartz, J. Chem. Phys., 60, 1873-1876.
    McMillan, P.F. (1985)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n the mineral sciences. Reviews in Mineralogy, 14, 9-63.
    McMillan, P.F., and Hofmeister, A.M. (1988)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 Reviews in Mineralogy, 18, 99-160.
    Weidong Li, Jiazhi Li, Zequn Deng, Jun Wu and Jingkun Guo (2004) Study on Ru Ware glaz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e of the earliest crystalline-phase separated glazes in ancient China. Ceramics International, 31,487-494.
    W. A. Deer, R. A. Howie and J. Zussman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ck-Forming Minerals.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2nd ed. 663-67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