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錚
Tsai, Meng-Cheng
論文名稱: 童軍科雙語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The Case Study of Scout Teacher Participat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peration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 蔡居澤
Tsai, Ju-Tse
口試委員: 蔡居澤
Tsai, Ju-Tse
李晟瑋
Li, Cheng-Wei
陳麗敏
Chen, Li-Min
口試日期: 2024/06/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實踐
英文關鍵詞: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s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68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國中童軍教師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社群增能活動後對其教學實踐之影響。本研究運用質性之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對象為兩位臺北市某國中參與雙語社群之童軍教師,深入了解其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歷程,以及對於教師專業知能、教學實踐之影響,並討論現行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該校之因應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社群運作中「行政端支持為社群成功關鍵」,由上而下發起社群有助於建立共同願景,凝聚成員情感展現社群特徵,且透過社群運作增能活動發現「雙語社群提升童軍教師專業知能」,精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面對困境「提升社群誘因」促進教師共同參與社群,共同專業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未來童軍教師參與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應有兩社群雙軌進行,並擴展校外資源;至於整體雙語推動則應針對教師參與雙語社群有更完善之配套政策。對於後續研究,建議可經由學校主管、行政、家長等多元角度蒐集資料,並於未來雙語教師母體數量增加後,以量化的方式了解社群與教師教學實踐間的關係。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n teaching practices of scou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 in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engaging in community’s activities. This study employ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wo scou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a bilingual community,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aim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s, as well as to discu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urrent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 that "participate in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s benefit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activities, teachers improve their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s important to the community", it helps establish a shared vision, strengthen member cohesion, and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Furthermore, "enhancing community incentives" promotes teachers' joi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hould involve dual-track communit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external resources. As for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more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bilingual comm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it is recommended to collect data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arents, and to use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13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實踐 24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證性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雙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 53 第二節 參與社群之專業成長及教學實踐 66 第三節 社群困境及省思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3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 109 附錄一、訪談大綱 109 附錄二、研究同意書 110 附錄三、受訪者基本資料 111 附錄四、逐字稿分析 112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17(1),209-232。https://doi.org/10.6384/CIQ.201401_17(1).0008
    丁一顧、王淑麗(2019)。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功的關鍵:信任。臺灣評論教育月刊,6(10),14-19。
    丁一顧、江姮姬(2020)。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徵研究之分析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2),135-162。https://doi.org/10.6925/SCJ.202006_16(2).0005
    丁一顧、陳佳琳(2019)。善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資本。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1-8。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方德隆、丘愛鈴、王為國(2018)。綜合活動領域教材教法的現況、趨勢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45-153。
    王力億、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推動的第一步:雙語學科教師培訓與增能的建議。載於吳明清、周愚文、陳秋蘭(編),臺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375-394頁)。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王金國、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53-78。
    王彥邦、陳朱祥(2022)。雙語體育教師專業社群發展之探究。學校體育,(190),116-127。
    王昭傑(2020)。臺灣公辦公營實驗國民小學轉型歷程與運作模式之探究—才能發展構念[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昭傑(2022)。雙語實驗課程學校轉型歷程探究-以一所臺北市雙語實驗課程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219-244。
    田耐青(2020)。論國中階段英語教師轉型雙語教師之在職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37-41。
    成虹飛(2019)。教師專業社群發展需要新的溝通模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19-21。
    江潔(2022)。CLIL童軍雙語教學對國中生童軍學習表現、學習動機及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何雅芬、張素貞(2017)。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Q&A。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何緼琪、許智香、沈麗芬、饒瑞鳳(2010)。培育師資生教學實踐素養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6),51-93。https://doi.org/10.6754/TCUJ.201007.0051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俊憲、吳錦惠、紀藶珊、姜宏尚(2016)。推動「精進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運作模式-以學習共同體為焦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0),164-196。
    李佳家、林麗菊(2023)。雙語教學的四大核心推動主題:以彰化縣雙語計畫推動為例。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101-118頁)。元照。
    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親子天下。
    林子斌、王俞蓓(2023)。國中推動雙語教學之有效行為:以一所北部國中為例。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139-158頁)。元照。
    林子斌、吳巧雯(2021)。公立國民中學推動雙語教育之挑戰與回應:政策到實踐。教育研究月刊,321,30-42。
    林子斌、黃家凱(2020)。反思雙語教育:從新加坡的雙語經驗看臺灣的政策與作法。台灣教育,(721),1-12。
    林美岐(2021)。國小戶外教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5),54-60。
    侯曉憶、陳心玄(2023)。1加1大於2—從學校支持系統探討福山國中推動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策略。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213-231頁)。元照。
    洪郁婷(2019)。向學生學習:教師建構學科學生知識之個案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2(1),107-143。
    洪郁婷、卯靜儒(2023)。教師建構學生內容知識之探究:以國中國文科教學實踐為例。課程與教學,26(1),105-134。https://doi.org/10.6384/CIQ.202301_26(1).0005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https://doi.org/10.6423/HHHC.201009.0138 
    徐秀婕(2021)。童軍課素養導向教學。載於蔡居澤、徐秀婕(編),108課綱國中童軍教材教法(37-63頁),教育部。
    徐慧鈴、許育健(2019)。走過教師專業社群這條路-共享、互學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9-14。
    鈕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b7a931c4-c902-4992-a00c-7d1b87f46cea
    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2021)。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45a00f6b-b3b2-4306-9fcd-9904f9ce0d77
    張文權、范熾文、陳成宏(2017)。國民中學校長績效責任領導困境與策略之研究:質性分析取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3),57-93。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17.62(3).03 
    張民杰、林昱丞(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織與運作-以研發中山樓戶外教育學習單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30-34。
    張國保(201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角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15-18。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林美惠、李美穗、張清茂、謝曉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教育部。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1(1),61-90。
    張麗蓮(2017)。從社群領導人的觀點談教師專業社群永續經營的困境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45-50。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指標指引。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高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教育部。
    教育部(2023)。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精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與課程品質作業要點。教育部。
    許家驊(2017)。臺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下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運作實施內容、可能困難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1-9。
    許慧鈴、許育建(2019)。走過教師專業社群這條路─共享、互學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09-14。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3。https://doi.org/10.3966/207136492017041001004 
    郭美秀(2022)。學習領導應用於現職雙語師資之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8),69-72。
    陳延興(2019)。大手牽小手-教師專業社群的陪伴與支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41-46。
    陳宥霖(2022)。公立國中教師雙語教育運作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榮政、李重毅、楊雨樵(2023)。師資生vs.偏鄉教育:從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得到的反思。課程與教學,26(2),35-64。https://doi.org/10.6384/CIQ.202304_26(2).0002 
    陳錦芬(2021)。雙語教育之緣起、理念與實施。載於陳錦芬(編),雙語教學理論與實務(27-56頁)。五南文化。
    曾素秋、陳昭宇(2019)。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與實施成效個案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2(4),81-128。
    曾琦芳(2023)。國小實施雙語教學的有效行政作為:兩個成功案例。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119-138頁)。元照。
    黃月美、歐用生(2013)。美國大學教學改革的新典範-日本「單元教學研究」的應用。課程與教學,16(2),57-88。https://doi.org/10.6384/CIQ.201304_16(2).0003
    黃杏媚、張倉漢(2022)。雙語教師共備增能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8),64-68。
    黃建翔、吳清山(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17-140。
    黃家凱(2023)。貓裏僑育:一所非山非市小學推動本土雙語教育策略分析。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233-260頁)。元照。
    黃嘉莉、武佳瀅(2015)。我國教育實習學生知覺教師專業之能習得運用與重要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32。
    黃寶億、丘愛鈴(2019)。跨縣市國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與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1),103-125。https://doi.org/10.3966/207136492019041201005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萬家春(2016)。借鏡Dewey的學習社群理想,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國教新知,63(3),11-23。https://doi.org/10.6701/TEEJ.201609_63(3).0002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堯馨、林子斌(2023)。雙語教育推行之探討:以臺北市一所雙語實驗課程國中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6(1),29-55。https://doi.org/10.53106/207136492023041601003 
    蔡清華(2021)。臺灣當前提升中小學生英語力的教育政策推動策略初探。載於陳錦芬(編),雙語教學理論與實務(1-26頁)。五南文化。
    鄧怡、蘇錦麗(2014)。大學教師專業社群現況之研究:以M大學為例。高教評鑑與發展,8(1),174-206。
    盧柏安(2023)。A Real World Learning:樟樹國際實創高中推動雙語教育之契機。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語沃土模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185-212頁)。元照。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薛瑞君(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國小教學現場的應用。師友月刊,(606),29-35。https://doi.org/10.6437/EM.201712_(606).0005
    魏士欽、陳志強(2021)。跨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問題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7),100-102。
    龔心怡、林素卿(2009)。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模式之建構-以英語科為例。課程與教學,12(1),99-124。https://doi.org/10.6384/CIQ.200901.0099
    Brown, B. D., Horn, R. S., & King, G. (2018).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labam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 53-59.
    DuFour(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DuFour, R. (2013).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TM. Solution Tree Press.
    Hill, H. C., Ball, D. L., & Schilling, S. G. (2008). Unpack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teachers' topic-specific knowledge of studen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9(4), 372-400.
    Hipp, K. K., & Huffman, J. B. (200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ssessment--Development--Effects.
    Hord, S. M. (Ed.).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ohnson, J. M., & Rowlands, T. (2012). The interpersonal dynamics of in-depth interviewing.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The complexity of the craft, 99-113.
    Israel, M., & Hay, I. (2006). Research ethics for social scientists: Between ethical conduct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Sage Publications Ltd.
    Lincoln,Y.S.,& Guba, E.(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Laughlin, T. H. (2003). Teaching as a practice and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 limits of commonality and the demands of divers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7(2), 339-352.
    Robert &Pruitt(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s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Slavin, R. E. (201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Trigwell, K. (2011). Measuring teaching performance. In University rankings: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ology and impacts o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pp. 165-181).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Wenger, E. (1999).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