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叢培凱
論文名稱: 楊慎古音學文獻探賾
指導教授: 陳廖安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40
中文關鍵詞: 楊慎古音學《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四川新都人。其學術領域廣泛,生平以博學著稱。楊慎所處時代,古音之學尚未興盛,但其古音學著作豐碩,《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古音餘》、《古音附錄》、《古音駢字》、《古音複字》等文獻皆賦予「古音」之名。筆者以《楊慎古音學文獻探賾》為題,對楊慎古音學作一深入研究。本文總分六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楊慎古音學著作雖豐,但在古音學史上,未有明確的評價。筆者藉文獻為證,呈現其研究價值。透過文獻回顧,整理前人對於楊慎古音學研究的成果與不足處,並闡明楊慎古音學文獻在本研究中的定位。介紹論文研究方法、步驟,呈現論據基礎,進行整體論文架構說明。
    第二章〈楊慎《轉注古音略》之名義及其音釋來源考〉,「轉注古音」為楊慎古音學的理論基礎。前人以為「轉注古音」重視聲、義同源,筆者透過《古音後語》、〈答李仁夫論轉注書〉、〈轉注古音略題辭〉等證據,駁斥其說。並比較趙古則《六書本義》,認為楊慎「轉注古音」的判斷標準為古今異音。《轉注古音略》在此標準下,進行典籍中古今異音的搜羅,筆者根據《轉注古音略》切語、直音釋文,各自建立引書分析方法,以求楊慎引書的原委,並從中進行校勘。
    第三章〈楊慎《古音叢目》「三品」說及其音釋考論〉,楊慎《古音叢目》內容結合吳棫《詩補音》、《楚辭釋音》、《韻補》及己身《轉注古音略》而成。由該書〈序文〉可知,楊慎運用「三品」標準擇選吳棫研究。筆者透過考釋比較,發現「三品」理論於應用上具有侷限,楊慎並未將「三品」貫徹於《古音叢目》中。筆者對《古音叢目》進行引書分析,以明該文獻的研究方式,並說明《古音叢目》的輯佚價值。筆者比較《古音叢目》、《轉注古音略》的差異,發現楊慎以《轉注古音略》音注作為《古音叢目》的擇音標準,其中亦透露出明代語音及新都方言的特徵。
    第四章〈楊慎古音學文獻之檢討〉,說明前人研究楊慎古音學的盲點,在古音內涵、韻目、體系分析上,試圖釐清糾謬。並以引書研究為基,建立考釋凡例,擇選楊慎《轉注古音略》例字。以《廣韻》分類為樞紐,分析《轉注古音略》例字及切語,探究其古音結構。發現楊慎古音內容紛雜,不能以單一視角進行檢視。
    第五章〈楊慎古音學文獻的價值〉,透過「叶音」史脈絡研究,說明楊慎繼承宋人韻書中多音選一音、找尋韻書失載之音等觀念,並反對「類推」求音方式。楊慎對於陳第、顧炎武的古音學皆有直接啟發。此外,「古今韻」韻書、韻圖、辭典等著作亦可見楊慎古音學之跡。
    第六章〈結論〉,總結其說,試圖給予楊慎古音學公允的評價,並述說未來的研究展望及相關探討議題。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壹、學術定位不明,釐清楊慎古音學面貌…………………(2) 貳、叶音研究俱進,探求楊慎古音學地位…………………(3) 參、重視文獻聯繫,突顯楊慎古音學價值…………………(5) 肆、回歸治學基礎,分析楊慎古音學體系…………………(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 壹、楊慎古音學文獻述要……………………………………(9) 貳、臺灣學者的研究………………………………………(13) 參、大陸學者的研究…………………………………………(17) 第三節 文獻研究方法與步驟…………………………………(18) 壹、研究方法………………………………………………(18) 貳、研究步驟…………………………………………………(20) 第四節 論文結構說明…………………………………………(22) 第二章 楊慎《轉注古音略》之名義及其音釋來源考…………(25) 第一節 「轉注古音」探析……………………………………(25) 壹、「轉注古音」與「聲轉說」的關係……………………(27) 貳、「轉注古音」與趙古則「聲轉說」的差異……………(29) 參、「轉注古音」及其相關術語聯繫………………………(34) 肆、「轉注古音」層次舉例…………………………………(36) 伍、「類推說」對楊慎「轉注古音」的影響………………(37) 陸、楊慎「轉注古音」的音學觀……………………………(39) 第二節 《轉注古音略》切語來源考…………………………(41) 壹、《轉注古音略》引書體例………………………………(41) 貳、「切語引書分析法」說明………………………………(46) 參、《轉注古音略》切語引書考……………………………(53) 肆、《轉注古音略》切語引書考誤………………………………(67) 第三節 《轉注古音略》直音來源考…………………………(79) 壹、《轉注古音略》直音體例………………………………(79) 貳、「直音引書分析法」說明………………………………(84) 參、《轉注古音略》直音直引考……………………………(86) 肆、《轉注古音略》直音轉引考…………………………(122) 伍、《轉注古音略》綜合直音引書考……………………(128) 陸、《轉注古音略》另引他書直音考……………………(133) 柒、《轉注古音略》直音考誤……………………………(137) 第四節 小結……………………………………………………(149) 第三章 楊慎《古音叢目》「三品」說及其音釋考論…………(151) 第一節 《古音叢目》「三品」說探微………………………(151) 壹、「三品」理論探析……………………………………(153) 貳、「三品」應用分析……………………………………(156) 參、隱含「三品」的思考舉隅—語料的時代性…………(157) 第二節 《古音叢目》引書考…………………………………(160) 壹、《古音叢目》引《轉注古音略》考…………………(160) 貳、《古音叢目》引《韻補》考…………………………(170) 參、《古音叢目》引書價值………………………………(192) 肆、《古音叢目》輯佚分析………………………………(195) 第三節 《古音叢目》擇音標準考……………………………(230) 壹、釋文相異………………………………………………(230) 貳、釋文部分相似…………………………………………(241) 參、釋文相似………………………………………………(247) 肆、出例韻字推究…………………………………………(262) 第四節 小結……………………………………………………(265) 第四章 楊慎古音學文獻之檢討…………………………………(267) 第一節 楊慎古音學說的盲點……………………………………(267) 壹、楊慎「古音」內涵界定……………………………………(267) 貳、楊慎古音韻目釋疑…………………………………………(270) 參、楊慎古音體系分析…………………………………………(280) 第二節 楊慎「古韻」探析………………………………………(285) 壹、考釋凡例……………………………………………………(285) 貳、《轉注古音略》古韻考………………………………(286) 參、《轉注古音略》古韻統計分析……………………………(343) 第三節 楊慎「古聲」探析………………………………………(346) 壹、《轉注古音略》古聲考………………………………(346) 貳、楊慎古聲統計分析…………………………………………(397) 第四節 小結………………………………………………………(399) 第五章 楊慎古音學文獻的價值…………………………………(401) 第一節 「叶音」說的繼承與改變………………………………(401) 壹、「叶音」緣起與傳統評價…………………………………(403) 貳、「叶音」觀的再認識…………………………………(404) 第二節 影響明、清音韻學說發展………………………………(410) 壹、影響陳第古音觀念……………………………………(410) 貳、影響顧炎武古音觀念…………………………………(413) 參、其他層面的影響……………………………………………(417) 第三節 小結………………………………………………………(422) 第六章 結論………………………………………………………(425) 參考書目…………………………………………………………(431)

    一、楊慎著作

    《轉注古音略》,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叢目》,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獵要》,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附錄》,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餘》,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略例》,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駢字》,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28冊。
    《古音複字》,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古音後語》,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六書索隱》,臺南:莊嚴文化, 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經部第189冊。
    《石鼓文音釋》,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叢目》部第
    189冊。
    《韻林原訓》,明萬曆陳邦泰重訂本,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本。
    《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855冊。
    《丹鉛餘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855冊。
    《升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1270冊。
    《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升菴雜刻》,明萬曆刊本,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二、古籍(按四部分類,再依朝代為序)

    (一)經部
    〔漢〕孔安國 撰 〔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達 疏:《尚書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
    冊。
    〔漢〕鄭玄 箋〔唐〕陸德明 音義 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5-116冊。
    《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69冊。
    〔漢〕鄭玄 注〔唐〕陸德明 音義 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2
    冊。
    〔漢〕趙歧 注 〔宋〕孫奭 音義:《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5冊。
    〔漢〕史游 撰〔唐〕顏師古 注:《急就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漢〕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魏〕王弼 注〔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逹 疏:《周易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
    〔魏〕張揖 撰:《廣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晉〕杜預 注〔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43-144冊。
    〔晉〕范甯 撰〔唐〕陸德明 音義 楊士勛 疏:《春秋穀梁傳注
    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45冊。
    〔晉〕郭璞 注〔唐〕陸德明 音義 〔宋〕邢昺疏:《爾雅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
    冊。
    〔梁〕顧野王:《重修玉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南唐〕徐鍇 撰 朱翱 反切:《說文繫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宋〕徐鉉 增釋:《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宋〕陳彭年 等撰:《重修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
    〔宋〕丁度 等修訂:《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
    《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郭忠恕:《汗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吳棫:《韻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毛晃 增註 毛居正 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
    《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第12冊。
    《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王應麟:《詩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宋〕王質:《詩總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
    〔元〕黃公紹 原編 熊忠 舉要:《古今韻會舉要》,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元〕陰勁弦 陰復春 編:《韻府群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1冊。
    〔元〕楊桓:《六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7冊。
    〔元〕劉鑑:《經史動靜字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叢書集成續編》第74冊。
    〔明〕樂韶鳳 等撰:《洪武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明〕張之象 編:《韻經》,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
    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06冊。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明〕蕭雲從:《韻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藏本。
    〔清〕梁詩正 等:《欽定叶韻彙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0冊。
    〔清〕陳僅《詩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
    全書》第70冊。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韻補正》,臺北:廣文書局,1966。
    〔清〕江永:《古韻標準》,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張玉書 等編:《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8年。
    〔清〕曹仁虎:《轉注古義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陳澧 撰 羅偉豪 點校:《切韻考》,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4年。
    〔清〕謝啟昆:《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7年。
    〔清〕江有誥:《江氏音學十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不著編人:《重排石鼓文音訓》,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二)史部
    〔漢〕趙煜:《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3冊。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49-251冊。
    〔吳〕韋昭:《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南朝宋〕范曄 〔唐〕李賢 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2-253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
    〔宋〕歐陽修 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2-276冊。
    《集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681冊。
    〔宋〕司馬光 〔宋〕胡三省 音註:《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310冊。
    〔宋〕鮑彪:《戰國策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宋〕宋庠:《國語補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宋〕黃伯思:《法帖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
    〔元〕托克托 等修:《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0-288冊。
    〔清〕張廷玉 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三)子部
    〔漢〕高誘 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
    〔晉〕郭璞 注:《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
    〔晉〕張湛 注 〔唐〕殷敬慎 釋文:《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
    〔晉〕李軌 注〔唐〕柳宗元 注 〔宋〕宋咸 吳秘 司馬光 添注:
    《揚子法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696冊。
    〔晉〕張華 注:《禽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7冊。
    〔唐〕楊倞 注:《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
    〔唐〕陸羽 注:《茶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宋〕宋祁:《宋景文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
    〔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0冊。
    〔宋〕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孫奕:《示兒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
    〔明〕陶宗儀等 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四)集部
    〔唐〕李善 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9冊。
    〔唐〕李善 呂延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增補六臣註文
    選》,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
    〔宋〕黃庭堅:《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
    〔宋〕朱熹:《原本韓集考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3冊。
    《楚辭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1062冊。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
    〔宋〕章樵 註:《古文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2冊。
    〔宋〕魏仲舉 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4冊。
    〔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8冊。
    〔宋〕楊簡:《慈湖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1253冊。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黃宗羲 編:《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4冊。
    〔清〕許瀚:《攀古小盧全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清〕馬國翰 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清〕汪立名 編:《白香山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1冊。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不著編人:《小品叢鈔》,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三、今人論著(依編著者筆劃為序)

    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語音韻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文才、張錫厚 輯:《升庵著述序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
    社,1985年。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文才、萬光治等 編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
    社,2002年。
    王美盛:《石鼓文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四庫全書研究所 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李開:《漢語語言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6年。
    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汪業全:《叶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林慶彰、賈順先 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83
    年。
    金師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5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桂詩春、寧春岩:《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8年。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4年。
    高小方:《中國語言文字學史料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曹韋杰《中國古籍輯佚學論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1年。
    《《說文解字》引群書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3年。
    《《說文解字》引通人說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3年。
    張世祿:《中國古音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張建葆:《說文音義相同字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74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
    社,2002年。
    《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年。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玉春,應三玉:《史記版本及三家注研究》,北京:華文出版
    社,2005年。
    章太炎 撰、龐俊 郭承永 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
    局,2008年。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師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2004年。
    陳長祚:《雲南漢語方音學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家圖書館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
    館,2000年。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 校勘篇》,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
    馮蒸:《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彭金祥:《四川方言語音系統的歷時演變》,成都:巴蜀書社,2012
    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時逢:《四川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所,1984年。
    楊光榮《詞源觀念史》,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劉琅 編:《精讀錢玄同》,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金旺:《楊慎古音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漢語文字學所碩
    士論文,2010年。
    王曉嵐:《《毛詩叶韻補音》與《毛詩古音考》比較研究》,泉州:
    華僑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包麗虹:《朱熹《詩集傳》文獻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
    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伍明清:《宋代之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7
    年。
    江美儀:《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妍周:《顧炎武的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0年。
    周美華:《趙撝謙《六書本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侯吟璇:《《欽定叶韻彙輯》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年。
    康欣瑜:《《集韻》增收叶韻字字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文玫:《吳棫《韻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陽旖晨:《楊慎詩歌用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人鵬:《陳第之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7年。
    鄭伊庭:《明代考據學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盧淑美:《楊升菴古音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93年。
    駱瑞鶴:《《毛詩叶韻補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韓小荊:《楊慎小學評議》,武漢: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年。
    叢培凱:《段玉裁《說文解字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與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日〕平田昌司:〈音起八代之衰—復古詩論與元明清古音學〉,
    《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85輯。
    李運益:〈楊慎的古韻學〉,《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0年第4期。
    李新魁:〈論明代之音韻學研究〉,《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
    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5月。
    李勤合:〈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
    刊》,2005年6月。
    杜季芳、吳科啟:〈論賈昌朝《群經音辨序》的內容及學術價值〉,
    《聊城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竺家寧:〈論殊聲別義〉,《淡江學報》,1989年第27期。
    金師周生:〈漢字叶音韻史論〉,《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
    究成果發表會》,2010年3月。
    侯美珍:〈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
    年6月。
    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下)〉,《天中學刊》,2006年6月第21
    卷第3期。
    張民權、田迪:〈論韻譜歸納法在古韻部研究中的意義和作用〉,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1期。
    陳鴻儒〈《詩集傳》叶音辨〉,《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
    傅定淼:〈清代古音學中的叶韻觀〉,《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
    報》,2010年第1期。
    賈順先、林慶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國立中央圖書館館
    刊》,1991年6月。
    雷磊:〈楊慎古音學源流考辨〉,《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4年8月第25卷第4期。
    劉青松:〈楊慎《古音略例》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
    〈晚明時代古音學思想發微〉,《語言研究》,2001年第4
    期。
    劉人鵬:〈「叶音」說歷史考〉,《中國文學研究》,1989年第3
    輯。
    劉曉南:〈論朱熹詩騷叶間的語音根據及其價值〉,《古漢語研
    究》,2003年第4期。
    〈朱熹叶音本意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
    〈重新認識宋人叶音〉,《語文研究》,2006年第4期。
    劉曉南、周賽紅:〈朱熹吳棫毛詩音叶異同考〉,《語言研
    究》,2004年第12期。
    黎千駒:〈歷代轉注研究述評〉,《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年第
    29卷第4期。
    韓小荊:〈楊慎的「四經二緯」說〉,《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2年6月第2卷第2期。
    豐家驊:〈楊慎卒年卒地新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2期。
    叢培凱:〈陳澧《說文聲表批注考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
    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
    8月。
    〈論楊慎「三品說」對吳棫叶音理論之改造〉,《第十二屆國際暨
    第二十九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1月。
    顧永新:〈《詩集傳》音釋本考〉,《文獻季刊》,2012年10月第4
    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