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佳瑩
YAO, Chia-Ying
論文名稱: 宜蘭縣大同鄉九寮溪集水區環境治理分析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alysis of Jiuliao River Watershed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 廖學誠
Liaw, Shyue-C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環境治理制度分析發展架構封溪護漁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ream Conserv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探討宜蘭縣大同鄉的九寮溪集水區,其封溪護漁的行為因子及塑造環境治理的過程,以九寮溪集水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作用為背景,探究在國家政策與資本介入的情形下,外來的政治力量與本身的自然環境,對於小尺度的地方行動者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與對於環境生態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探討權力關係將如何影響地方及中央對於九寮溪的治理,並藉由Ostrom的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討論自主治理共享資源的制度分析,與九寮溪治理的永續發展評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透過訪談瞭解以泰雅族為主的崙埤社區之居民特性、規範與傳統Gaga的約束力,並由傳統泰雅族與河流間的關係,延伸至九寮溪封溪護漁與治理制度的發展,從中理解崙埤社區居民集體行動的過程與轉變,並且由問卷調查分析在地居民對於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滿意度與居民的環境識覺認知,對於九寮溪治理的行為意向之影響,藉此評估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永續發展性。本研究結果發現九寮溪的治理可分為三個階段,(1)居民義務性集體行動期、(2)外部資源挹注集體行動期、(3)公部門主導的治理期,因此,本研究認為若要促進自主治理制度的永續,可以從三個面向著手,首先應在治理架構中釐清公部門與社區居民的主客關係,其次是透過文化認同與傳承,再現傳統泰雅族的人河空間,第三則是建立適當的收益分配與課責制度。

    This study is going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n stream conservation of Jiuliao River Watershed in Yilan County. This research will view from the environment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iscuss the results of Jiuliao River of importing policies and capital under national scale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will also examine these political powers toward a micro scale: local actors, and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local ecology. This relationship of power will show how to effectively governing way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tinuing,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tiliz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IAD) to analysis the self-governing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of Jiuliao Riv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us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interview local residents and build a model for Jiuliao Rive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e realize that the attributes of Atayal tribe in Lunpi community through interviews to local residents, rule-in-use and also Gaga of traditional Atayal. To sum up, understan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community characters via IAD to figure out how to influence local actors and consider results of the governa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Jiuliao River, (1) the stage of residents that have oblig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2) the stage of outside resource that can improve the collective action (3) the stage of the public sectors to lead governance. Therefore, to promote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again, we can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we must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community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Second, represent Atayal space through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ritage. Third,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syste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ccountabi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 15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7 第二章 九寮溪資源使用的制度分析 29 第一節 九寮溪治理前的互動模式 29 第二節 公部門與九寮溪的互動發展 41 第三節 崙埤居民的集體行動 55 第四節 小結 72 第三章 九寮溪治理的永續發展評估 74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屬性資料 74 第二節 居民對九寮溪治理的滿意度 77 第三節 居民對九寮溪的環境識覺 94 第四節 居民行為意向之影響 110 第五節 小結 118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結論 12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4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32

    大同鄉戶政事務所。93年1月份以後人口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3月 06日。網址:http://tthhr.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319&pageID=4603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2008)。封溪護漁(魚)資料庫建立及政策法規的回顧與 檢討。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王郁涵(2008)。真保育,還是假噱頭?--談臺灣變調的封溪護漁現象。國立臺 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梅霞(2006)。泰雅族。臺北市:三民。
    包正豪(2009)。原住民部落觀光發展的困境與策略-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及武塔 部落個案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4,87-109。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檢索。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4日。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Law.aspx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臺灣環境運動的研究。臺北市:群學。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圖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 調查所。
    余漢儀(2001)。社會研究的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29。臺北市:三 民書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 :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8)。結構方程模式 : 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淑君(2008/7/31)護溪保育 配套才能長久。聯合報,C2版。
    吳淑君(2012/12/28)。九寮溪新築步道 元月3日啟用。聯合報,B2版。
    呂季蓉(2007)。地方派系、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以八輕在雲、嘉設廠決策分 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巨流。
    李永展(2006)。環境正義與生物多樣性的共生策略-達娜伊谷案例分析。建築 與規劃學報,7,19-45。
    李光中、王鑫、蔡嘉玲(2012)。邁向協同治理?權益關係人參與自然地景保育 的機會和限制。地理學報,65,27-52。
    汪銘生、曾玉祥(2014)。Elinor Ostrom公民治理觀之研究:以BOT為例。人文 與社會科學簡訊,15:2,85-96。
    周雅容(2001)。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41-182。 臺北市:三民書局。
    官大偉(2008)。從泰雅族部落的人河關係談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一個結合民 族生態學與政治學的觀點。生態臺灣,20,38-43。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 Mrqwang 群之人河關 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拉互依˙倚岕、郭香貝、林益仁、賴粹涵、楊蕙心(2008)。泰雅千年。苗栗縣: 雪霸國家公園。
    林文謙(2007)。全球公共問題與環境治理:海洋漁業資源之研究。東海大學政 治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貝珊(2013)。原住民族部落自然資源治理的社會網絡與人地關係:臺灣花蓮 縣銅門村溪流保育與推動慕谷慕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林冠汝(2005)。二十一世紀地方治理模式之思辨。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臺中市。
    林浩立、陳朝圳、林鴻忠(2013)。從社區的觀點分析生態旅遊影響因子-以宜 蘭縣崙埤社區為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刊,9,41-58。
    林智海(2013)。從沙巴經驗看臺灣推行原住民與社區保育區的潛力與挑戰-以 封溪護漁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愛琴(2013)。封溪護漁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平溪區為例。淡江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 : 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正鋒(2013)。原住民族知識生產與研究倫理。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1-30。
    洪廣冀、林俊強(2004)。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 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51-97。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紀駿傑(2001)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裴家騏、楊南聰主編,把人找回 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15-32。
    徐聖訓(2009)。LISREL新手入門 : 在結構方程模式的應用。臺中市:滄海。
    浦忠勇(2012)。河川公共性的轉化:曾文溪上游治理的人文反思。臺灣原住民 研究論叢,12,93-12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世賢(2010)。地方自治的理論基礎:Elinor Ostrom的觀點。中國地方自治, 63:10,23-30。
    許炳進(2006)。大同鄉志。宜蘭縣:宜蘭縣大同鄉公所。
    許斐莉(2004/6/27)。宜蘭九寮溪生態之旅。聯合報,E5版。
    許齡文(2008)。封溪護漁河段開放與管理之研究-以雙溪河為例。國立臺灣海洋 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陳宛君、廖學誠(2007)。應用旅遊成本法分析宜蘭縣英士、玉蘭及崙埤社區的 遊憩效益。中華林學季刊,40,341-355。
    陳毅峰(2008)。生態旅遊中的自然與文化-以花蓮三棧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 究季刊,1,83-105。
    陳積碩(2004/5/15)。大同九寮溪 封溪護魚有成。聯合報,B3版。
    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市:正中。
    曾華璧(2008)。臺灣的環境治理(1950-2000):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 論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5:4,121-148。
    曾瑋文(2010)。臺灣近海漁民的道德經濟:兼論全球化環境治理之地方意義。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湯京平、呂嘉泓(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 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2),261- 287。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 :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 : 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縣: 新竹縣文化局。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1)。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市 : 臺原。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3)。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中市:晨星。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 : 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市:世新觀光宣導科。
    廖守臣(198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市: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廖雅欣(2011/9/16)。宜蘭新秘境 九寮溪步道很泰雅。聯合報,A16版。
    劉筱蕾(2006)。環境治理機制之初探:以臺北水源特定區範圍劃定為例。國立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樊曉嬌(2012)。自主治理與制度分析理論的進化。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4:1, 7-14。
    鄭凱方(2006)。從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的社區營造歷程探討原住民社造政策 的落實。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道杰、陳律伶、臺邦‧撒沙勒、闕河嘉、裴家騏、蔡博文等人(2010)。自然 保護區發展共管機制的挑戰與機會。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91-130。
    蕭代基、張瓊婷、郭彥廉(2003)。自然資源的參與式管理與地方自治制度。臺 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4(1),1-37。
    賴玉芳、廖學誠(2005)。南投縣五城社區民眾參與溪流保育組織運作與居民反 應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55-67。
    戴興盛、謝妙勤(2007)。保育為先苗栗縣後龍溪區域性河川保育之集體行動與 制度分析。地理學報,48,67-86。
    謝本源(2005)。崙埤社區全鑑。宜蘭縣:大同鄉崙埤社區發展協會。
    謝本源(2009)。大同鄉鄉政成果專輯。宜蘭縣:宜蘭縣大同鄉公所。
    鍾國南(2011)。自環境管理(EM)與環境治理(IAD、PAM)至NEM—以國光 石化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顏愛靜、官大偉(2004)。傳統制度與制度選擇-新竹縣尖石鄉兩個泰雅族部落 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案例分析。地理學報,37,27-49。
    顏愛靜、孫稚堤(2008)。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馬里克彎河域 的護魚行動為例。地理學報,52,53-91。
    譚鴻仁(2003)。民眾參與與永續發展。地理研究,38:55-65。
    Andersson, K. (2006). Understanding decentralized forest governance: an appli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 2(1), 25-35.
    Berkes, F. (2004) Rethinking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18(3): 621-630.
    Birkenholtz, Trevor(2002). Network political ecology: Method and theory in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36(3), 295-315.
    Blaikie, P. and Brookfield, H.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Methuen.
    Bodin, #westeur023#. and Crona, B. I. (2009)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What relational patterns make a differ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 366-374.
    Chang, C. Y., Allen, J. C., Dawson, S. E. and Madsen, G. E. (2012) Network analysis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5(2): 203-208.
    Martinez,C . (2009). Barrier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Tobacco Control Policies in Hospitals: Applying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the Catalan Network of Smoke-Free Hospitals. Policy, Politics & Nursing Practice,10(3), 224-232
    Neumann, Roderick P.(2009). Political ecology: theorizing scal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33(3), 398-406.
    Ostrom, E.(2007).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Paul, A.S.(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p. 21-64). Process, 2nd e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Ostrom, E.(2008). Frameworks and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8, 249-252.
    Ostrom, E.(2011). 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9(1),7-27
    Ostrom, E., Cole, Daniel H. , ebrary, Inc(2012) Property in land and other resources. Cambridge, Mass :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Ostrom, Elinor(1990)。Governing the commons :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westeur050#a, D. G.(2001)自然資源共管的根,裴家騏、楊南聰主編,把人找回來:在 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8-14。
    Robbins, P. (2012). Political ec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hichester, West: Wiley-Blackwell.
    United Nations (2007).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documents/DRIPS_en.pdf
    Whaley,L and E. K. Weatherhead (2014).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lyzing (Adaptive) Comanagement Using the“Politicized” IAD Framework. Ecology and Society, 19(1): 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