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秋良 CHEN CHIU-LIANG |
---|---|
論文名稱: |
《醒世姻緣傳》的創作觀 |
指導教授: | 張素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0 |
中文關鍵詞: | 醒世姻緣傳 、西周生 、章回小說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醒世姻緣傳》在文學史上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雖然流行於民間,卻一直很少受到文人注意,直到民初才稍稍在學界引起風潮,但隨即又沈寂許久。近年來,雖然相關討論增多,不過對於《醒世姻緣傳》的定位,無論是在作者、成書年代、思想內容、文學價值等各方面,學者們的評價卻非常不一。何以一本小說能夠引發諸多不同的討論與評價,實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因此引起筆者研究的興趣。
本研究內容,筆者擬以《《醒世姻緣傳》的創作觀》為題,嘗試透過事學的理論,由小說事者的事觀點出發,並對小說人物的行動作全面的整理與分析,進而研究西周生的創作觀,瞭解西周生根據什麼觀點進行創作,安排人物與選擇題材。
由於創作觀的內涵相當廣泛,本研究在第一章緒論中,將先針對幾個有關《醒世姻緣傳》的考證問題,包括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作釐清與探討之後,在第二至六章中,將分別由命運觀、神異觀、婚姻觀、社會觀、事藝術等五大面向,探討西周生創作時的想法與理想,處理方式如下:
第二章〈命運觀〉:本章共分作三節,第一、二節分別對於命運觀的兩大內涵──命數與因果作探討,解釋命數觀和果報觀的背景,歸類《醒世姻緣傳》命運的類型以及因果輪迴的關係,觀察敘事者對於各種命運類型主人公的批評與態度,歸結西周生的命數觀與果報觀,以及命運觀對於小說事結構的影響。第三節則就小說中體現命運觀的角色作分析,透過小說命運代言者及感知者的行動,說明西周生創造這群人物出現的用意。
第三章〈神異觀〉:承襲第二章對於命運觀的解說,本章將進而討論小說中關於因果、命運背後操縱者的性質,以及其他超現實的神異現象。因此本章共分作三節,第一節解釋小說中仙神的組織與顯聖方式,並分析仙神的象徵意義;第二節探討小說鬼魂的型態以及人鬼關係;第三節則針對狐、猴、牛、鷹等各種精怪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動物作探討,說明西周生從事創作時,在意象選擇上的考量。
第四章〈婚姻觀〉:本章共分作三節,以探討《醒世姻緣傳》的婚姻問題為主題。第一節以晁源與狄希陳的惡姻緣為主,探索命運對於兩世姻緣的作用;第二節則以晁源、狄希陳兩位主人公為線索,將焦點擴大到小說中眾多人物的婚姻關係,分門別類,說明其他人物的婚姻與晁源、狄希陳兩段惡姻緣的對應關係;第三節則藉由分析小說事者的觀點,勾勒西周生理想中的婚姻關係。
第五章〈社會觀〉:經過第四章婚姻觀的分析之後,本章將擴大範圍,討論各種人倫關係。第一、二節分別由家庭倫理、社會倫常兩大方向,探討當時社會秩序崩解的亂象,第三節則以探討小說中的好人典範為主題,分析西周生如何塑造好人形象與理想人格,體會西周生悲天憫人的創作觀。
第六章〈事藝術〉:本章共分作四節,探討《醒世姻緣傳》的藝術加工效果。第一、二節分別針對小說事結構和人物安排的成功之處作分析,並且針對小說在情節重複和人物類型化兩方面的缺點作說明;第三節進而探索事者在小說中的形象是什麼?透過小說事者鮮明的形象,瞭解西周生的寫作風格;第四節則以小說的語言藝術為主題,說明西周生對於語言藝術經營的成功。
在分別針對西周生的各項創作觀點進行討論後,本研究第七章結論中,將綜合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醒世姻緣傳》的創作觀,並進而肯定《醒世姻緣傳》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醒世姻緣傳》參考版本(依出版先後排序)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齊魯書社,1984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先秦〕《易經》,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尚書》,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詩經》,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周禮》,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論語》,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禮記》,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先秦〕《墨子》,(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錄於《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漢〕劉安編纂:《淮南子》,收錄於《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漢〕戴德輯:《大戴禮記》,收錄於《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1997年)
〔漢〕王充:《論衡》,收錄於《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班固:《白虎通》,收錄於《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漢〕作者佚;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70年)
〔晉〕葛洪:《抱朴子》,收錄於:《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收錄於:《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梁〕沈約奉敇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僧祐:《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唐〕魏徵等奉敇纂:《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 程顥、程頤撰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異僧‧宣律師》,(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
〔宋〕章炳文:《搜神秘覽‧孔之翰》,收錄於《四庫叢刊三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南:西北出版社,2003年)
〔明〕陸粲:《庚巳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1997年二刷)
〔明〕李贄:《初潭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 莊嚴文化,1995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三版)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董倫等修:《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年)
〔明〕顧炎武:《亭林文集》,收錄於《四庫叢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局,1936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敕修:《明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顏光敏輯:《顏氏家藏尺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楊復吉:《夢闌瑣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昭代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惠棟:《太上感應篇注》,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王贈芳‧成灌等修纂:《濟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清〕瞿灝:《通俗編》,(臺北:國泰事業文化,1970年)
〔清〕李慈銘撰‧楊佛士輯:《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鳧道人:《舊學盦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鄧之誠:《古董瑣記、續記、三記》,(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
三、今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海內
王 平:《中國古代小說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精神史研究》,(臺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4年)
申 丹:《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向 楷:《世情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老 舍:《出口成章》,收錄於《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1999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貍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等合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 辰:《中國小說的發展源流》,(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胡 適:《《醒世姻緣傳》考證》,收錄於《胡適文存》,(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亞敏:《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韋溪、張萇:《中國古代婦女禁忌禮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4年再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殿起:《販書偶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299。
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復嶺:《醒世姻緣傳》作者和語言考論》,(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1998年)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新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曹亦冰:《《林蘭香》和《醒世姻緣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臺北:台視文化,1992年)
陳 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頁207。
陳建憲:《玉皇大帝信仰》,(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80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黃海德:《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1994年)
楊 義:《中國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路工編輯:《明代歌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寧 遠:《小說新話》,(臺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趙元信‧何錫蓉:《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臺北:旺文出版社,1995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趙健偉:《人世的禁區──中國古代禁忌風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達臨編著:《中國古代性文化》,(臺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魯 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魯 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魯 愚:《關帝文獻匯編》,(臺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龐 緯:《中國靈籤研究》,(臺北:龍記出版社,1976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8年)
(二)海外
〔日〕大塚秀高:《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樂黛雲策畫:《中國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馬克夢(McMahon, Keith)著;王維東‧楊彩霞譯;戴聯斌校:《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荷〕高羅佩(Robert H. van Gulik)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一)臺灣
朱燕靜:《醒世姻緣傳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方靜娟:《從虐戀心理看《醒世姻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薛甯今:《《醒世姻緣傳》的主題思想及表現方式》,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許妙瑜:《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二)大陸
艾爾麗:《《醒世姻緣傳》介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 群:《《醒世姻緣傳》副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石小清:《論《醒世姻緣傳》中的叛逆女性形象》,廣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 敏:《《醒世姻緣傳》中的趨向動詞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丁俊苗:《《醒世姻緣傳》複句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愛香:《《醒世姻緣傳》語氣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 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廈門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賀衛國:《《醒世姻緣傳》動詞重疊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東珍:《《醒世姻緣傳》「給」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單篇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一)臺灣
趙苕狂:〈醒世姻緣傳考〉,收錄於《醒世姻緣傳》,(臺北:世界書局,1953年)
劉階平:〈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考異〉,《書目季刊》第十卷第2期,1976年9月
杜 若:〈「醒世姻緣」的作者問題〉,《自由談》第廿九卷第2期,1978年2月
王素存:〈醒世姻緣作者西周生考〉,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胡萬川:〈人情慘刻──明清小說中搶奪絕產的故事〉,收錄於《小說戲曲研究》第四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翁成龍:〈唐傳奇的宿命觀初探〉,《台中商專學報‧文史社會篇》第26期,1994年6月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三姑六婆」〉,收錄於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洪淑苓:〈關公顯聖傳說及其信仰〉,《歷史月刊》第九十五期,1995年12月
劉貞靜:〈報償─宋人對親子關係緣起的一種解釋〉,《東吳歷史學報》第2期,1996年3月
陳 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六卷第2期,1996年6月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九十四卷第五期,1997年5月
王月清:〈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正觀雜誌》第4期,1998年3月
吳燕娜:〈《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思想的彈性運用〉,《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3期,1999年3月
翁成龍:〈唐代宿命傳奇反映之社會現象〉,《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楊秀麗:〈從〈十殿閻王圖〉看古代──地獄觀念之構成〉,《史博館學報》第19期,2001年3月
劉滌凡:〈儒家德報通俗化轉折面相的考查〉,《高雄餐旅學報》第4期,2001年12月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2003年7月
林禎祥:〈三尸信仰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年7月
(二)大陸
孫楷第:〈一封考證《醒世姻緣》的信〉,寫於1920年9月22日,收錄於《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徐志摩:〈醒世姻緣傳序〉,《新月月刊》第四卷第1期,1932年
路大荒:〈聊齋全集中的《醒世姻緣》與《鼓詞集》的作者問題〉,原發表於北京《光明日報》專刊第70期,1955年9月4日,另收錄於文學遺產編輯部編:《文學遺產選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2輯
王守義:〈《醒世姻緣》的成書年代〉,載於北京《光明日報》專刊第365期,1961年5月8日
金性堯:〈《醒世姻緣傳》作者非蒲松齡說〉,《中華文史論叢》第4期,1980年
徐北文:〈《醒世姻緣傳》簡論〉,收錄於《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80)
李永祥:〈蒲松齡與《醒世姻緣傳》──兼與金性堯同志商榷〉,《中華文史論叢》第1期,1984年
曹大為:〈《醒世姻緣》的版本源流和成書年代〉,《文史》第23期,1984年
曹正義:〈近代文獻與方言研究〉,《文史哲》第3期,1984年
魏東朝:〈《醒世姻緣傳》中的人物描寫〉,《殷都學刊》第4期,1984年
田 璞:〈《醒世姻緣傳》作者新探〉,《河南大學學報》第5期,1985年
田 璞:〈也談《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殷都學刊》第2期,1986年
徐朔方:〈論《醒世姻緣傳》及其和《金瓶梅》的關係〉,原載於《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6年;另收錄於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胡 :〈論中國古代狐仙故事的歷史發展〉,《民間文藝季刊》第3期,1988年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作於明末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88年
劉均杰:〈從言語特徵看蒲松齡跟《醒世姻緣傳》的關係〉,《語文研究》第4期,1988年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是丁耀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1989年
童萬周:〈《醒世姻緣傳》後記〉,收錄於《醒世姻緣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康熙成書說駁議──《醒世姻緣傳》寫作年代考之一〉,《社會科學》(甘肅)第6期,1989年。
劉文革:〈試論《醒世姻緣傳》結構的獨特性〉,《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1989年
盧興基:〈《醒世姻緣傳》──宣告封建倫理崩潰的一部小說〉,《古典文學知識》第5期,1990年
姜 雲:〈論《醒世姻緣傳》的喜劇色調和喜劇手法〉,《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1年
孫玉明:〈丁耀亢是《醒世姻緣傳》作者嗎?〉,《蒲松齡研究》,1993年3-4期合刊
王立鵬:〈《醒世姻緣傳》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看其作者〉,《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4年
孫玉明:〈《醒世姻緣傳》作者「丁耀亢說」駁議〉,《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4年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與世情小說的發展〉,《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4年
嚴雲受:〈《醒世姻緣傳》作者問題補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4年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補證〉,《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5年
趙俊玠‧李淑琴:〈淺論《醒世姻緣傳》中的悍婦形象〉,《社科縱橫》第3期,1995年
魏文哲:〈果報思想與《醒世姻緣傳》的主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
周 薇:〈西周生與他筆下的晁夫人──《醒世姻緣傳》探微〉,《鄂州大學學報》第6期,1996年
周 薇:〈論《醒世姻緣傳》的諷刺手法〉,《淮陰師專學報》第2期,1996年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因果報應思想新詁〉,《蒲松齡研究》第2期,1996年
田同旭:〈反筆寫人情,顛倒論男女──《醒世姻緣傳》新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
周 薇:〈《醒世姻緣傳》人物塑造上的缺陷〉,《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1997年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再補證〉,《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7年
張 兵:〈丁耀亢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收錄於《丁耀亢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弦生:〈丁耀亢與《醒世姻緣傳》〉,收錄於《丁耀亢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馮春田:〈「西周生」即丁耀亢──《醒世姻緣傳》輯著者證〉,《書目季刊》第2期,1998年9月
袁士碩:〈醒世姻緣傳考證〉,收錄於《醒世姻緣傳》,(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王 立:〈明清小說中的金銀變化母題與貨幣制度〉,《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三十卷第4期,2000年
王 均:〈地權的困境:明代史個案研究〉,《人大法律評論》,2001年第1期
楚愛華:〈《醒世姻緣傳》中素姐等悍婦形象出現的原因柔其時代意義〉,《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三卷第1期,2001年1月
楚愛華:〈男性弱質與父權秩序的傾覆──《醒世姻緣傳》的女權主義批評〉,《齊魯學刊》第6期,2001年
楚愛華:〈素姐們出現的原因及其時代意義〉,《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
段江麗:〈男權的失落: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小說中的「女尊男卑」現象〉,《浙江社會學科》第6期,2002年11月
段江麗:〈虐待狂:薛素姐形象的心理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2年
傅 麗:〈背叛婦道的悍婦性格──二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北方論叢》第173期,2002年
楊江平‧李新燦:〈薛素姐性格言行的還原批評〉,《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廿三卷第2期,2002年4月
傅 麗:〈悍婦人格的個性解讀──略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廿八卷第1期,2003年1月
傅 麗:〈男權壓抑下的悍婦心理──略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明清小說研究》第67期,2003年
楊春宇:〈《醒世姻緣傳》的研究序說──關於版本和成書年代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3年
(三)海外
浦安迪(Andrew H. Plaks):〈逐出樂園之後:《醒世姻緣傳》與17世紀中國小說〉,收錄於樂黛雲‧陳主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