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明璟 |
---|---|
論文名稱: |
《三言》重寫《太平廣記》故事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三言 、太平廣記 、重寫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唐代傳奇小說多可見於宋李昉所輯之《太平廣記》一書中,而馮夢龍所編纂的《三言》則為明代話本小說的代表。前人對於這兩本書的研究,不論在故事主題或思想內涵上皆已臻高峰。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將研究焦點置於《三言》的故事題材來源,發現《三言》的故事來源可複見於許多書籍,而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可說是相關研究中集大成者。然而,學者雖已分析出《三言》與其他書籍的關係,卻少有學者將共同本事作品的兩本書做全面性歸納整理。因此,本論文以《三言兩拍資料》為主,以孫楷第《小說旁證》及其他相關單篇論文或專著為輔,發現《三言》及《太平廣記》之共同本事作品達三十一組之多。
本論文即以這三十一組作品為研究方向,在第一章第三節中,主要進行《太平廣記》及《三言》共同本事作品研究。本章旨在概略說明研究範圍中的文本,首先先介紹《三言》的故事來源多見於《太平廣記》、《夷堅志》、《綠窗新話》、《情史》、《清平山堂話本》等書,之後簡介《三言》及《太平廣記》之共同故事,並進行比較。
二、三、四這三章主要進行人物、情節及思想的比較。以細讀文本之方式,將研究範圍內的各篇文章加以爬梳整理,並且統計歸納。在人物上,先從文本之外在形式觀察《太平廣記》及《三言》的粗略與細緻之別,並分別就「人物的寫實性」、「故事的核心人物」及「連貫故事的配角人物」等三方面進行分析,並在文末作一小結,藉以窺探小說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在情節上,仍從文本分析為基礎,將每篇故事的情節與結構進行比較,試著歸納其異同。運用黃大宏提出的「重寫」概念,將內容分為「照錄和轉譯」、「刪節」、「奪胎換骨」、「增補與拉長」等四個面向進行分析,期能透過此一方式,了解重寫作品與原文本之間的差異。在主題思想上,透過比較可發現馮夢龍除繼承了《太平廣記》部份思想外,在「對女子的同情」、「對勸世的苦心」及「對市民的肯定」等方面上又有所創新,最後再作一總結。
本論文期能透過這些內容來了解話本小說與文言小說在敘事上的異同,並開拓這兩類小說研究的新面向,令讀者對《三言》及《太平廣記》的文本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籍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胡應麟編,《少室山房筆叢》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2003
年。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1989
年。
(明)馮夢龍著,《情史》,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九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二、今人專著
Elwood, M.,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Elliott Blackiston,丁樹南譯,《寫作的方法和經驗》,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
年。
丁平,《散文小說的寫作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巴赫汀,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凌,《形式與細讀︰古代白話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1994年。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傳播與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
麓書社,1999年。
孟昭連、寧宗一,《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10年。
格雷馬斯,吳泓渺譯,《結構語意學:方法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
徐志平,《晚明話本小說石點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許建崑,《情感、想像與詮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曦鍾,《馮夢龍》,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賈文朝、徐昭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黃清泉,《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台北:民主出版社,1983年。
程國賦,《三言二拍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溫士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葉佳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大展出版社,1982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台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
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鄭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鄭振鐸,《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霍松林,《文藝學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 「話本」: 悲歡離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
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歐陽代發,《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歐陽健,《青瑣高議》,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41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盧興基,《市井悲喜劇:中國古代話本卷》,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韓秋白、顧青云,《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55年。
韓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繆咏禾,《馮夢龍和三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蕭新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台北:維明書局,1983年。
三、單篇論文
王立、劉瑩瑩,〈試論白蛇傳故事的嬗變〉,《遼東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05
年。
王玉珠,〈以情節結構取代故事結構—論《創業史》的結構藝術〉,《寶雞文理學
院學報》,第31卷第6期,2011年。
王安憶,〈小說的情節〉,《書城》,第5期,2011年。
王瑾,〈《三言》、《二拍》本事來源的新發現〉,《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0
年。
白崇珠,〈白蛇傳之內在衝突與象徵〉,《古典文學》第五集,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1983年。
全賢淑,〈古代小說中誠信觀念與復仇主題的內在聯繫論略—以明代白話短篇小
說《三言》《二拍》為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
李本燿,〈宋元明話本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8期,
1974年。
李喬,〈人物篇〉,《幼獅文藝》,第53卷第5期,1981年。
李鵬飛,〈古代小說的情節與情節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
李曙豪,〈入話—一種敘事手法在中外小說中的流變〉,《欽州學院學報》,第23
卷第5期,2008年。
呂特,〈論《三言》《二拍》的情愛觀〉,《江淮論壇》,第3期,2005年。
周伯乃,〈論小說中的人物刻劃〉,《文壇》,第69卷,1966年。
周絢龍,〈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演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
《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金明求,〈引俗入雅的過渡—明話本小說「入話體制」的「典雅化」敘事藝術〉,
《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
吳淑玲、呂志,〈《三言》的教化意識其負價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第4卷
第4期,2003年。
林景蘇,〈白蛇傳的階級意識與象徵〉,《文藻學報》,第10期,1996年。
茅盾,〈關於藝術的技巧—在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的講演〉,《茅盾評論文
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湘潭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第27卷第2期,2003年。
胡萬川,〈馮夢龍所編話本小說「三言」的版本與流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9卷第6期,1976年。
胡萬川,〈乍看不起眼的那些角色——傳統小說人物試論之一〉,《古典文學》第
七集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徐之卉,〈白蛇故事與白蛇戲曲的流變〉,《台藝戲劇學刊》,創刊號,2005年。
徐永斌,〈《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
2期,2007年。
徐蕾,〈亞里士多德的悲劇情節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1999
年。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
年。
凌郁之,〈《太平廣記》的編刻、傳播及小說觀念〉,《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第22
卷第3期,2005年。
馬志英,〈馮夢龍情教思想在《三言》中的體現〉,《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4
期,2009年。
尉天驄,〈宋人話本研究〉,《思與言》,第7卷第1期,1969年。
張榮、陶新艷,〈《顏氏家訓》對《三言》家庭教育觀的影響〉,《船山學刊》,第
2期,2006年。
許建崑,〈三言故事對唐人小說素材的借取與再造〉,《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台中:興大出版社,2001年。
陳湘懷,〈論《太平廣記》的文學文獻價值〉,《撫州師專學報》,第4期,1996
年。
陳麗禎,〈白蛇故事中的兩性關係〉,《國文天地》,第23卷第10期,2008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6年。
黃大宏,〈唐人小說對《三言二拍》素材與成書方式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
第24卷第3期,2002年。
黃卉,〈明代通俗小說的編創觀與傳播〉,《濟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10
年。
黃得時,〈白蛇傳之形成〉,《中國文選》,第2期,1977年。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
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
曾禮軍,〈《太平廣記》的文獻學研究綜述〉,《文獻季刊》,第4期,2010年。
曾禮軍,〈從「性」「情」之辨探賾馮夢龍的「情教」說〉,《開封大學學報》,第
22卷第1期,2008年。
傅承洲,〈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刪訂與評點〉,《南京師大學報》,第6期,2012
年。
詹秋華,〈永遠的白素貞—「白蛇傳故事」之流變與發展〉,《南師語教學報》,第
2期,2004年。
費洪根、王若明,〈《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蘊〉,《東疆學刊》,第23卷第2
期,2006年。
葉德均,〈三言二拍來源考小補〉,《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趙丹琦,〈唐傳奇、宋話本市井題材中的民族精神傳統及其傳承軌跡〉,《南京工
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7年。
趙景深,〈《喻世明言》的來源與影響〉,《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
趙景深,〈《警世通言》的來源與影響〉,《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
趙景深,〈《醒世恆言》的來源與影響〉,《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
趙蔚,〈《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與商業意識〉,《寧波大學學報》,第18卷第5
期,2005年。
趙興華,〈從《三言》《二拍》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聊城大學學報》,第3
期,2005年。
(日)增田渉,〈論「話本」一詞的定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三》,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1年。
潘少瑜,〈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4
期,2000年。
潘銘燊,〈從比較角度看唐代小說特色——《太平廣記》與《三言》〉,《唐代文學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潘建國,〈古代通俗小說情節衍變及其研究視角〉,《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10
年。
樊東平,〈小說的情節之美〉,《閱讀與鑑賞》,第4期,2010年。
劉美華,〈「白蛇傳」故事演變及其象徵意義〉,《亞東學報》,第22期,2002年。
劉勇強,〈論「三言二拍」對《夷堅志》的繼承與改造〉,《文學遺產》,第4期,
1995年出版。
劉勇強,〈古代小說情節類型的研究意義〉,《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
劉彥彥,龍珊,〈四十回《三遂平妖傳》狐妖本事源流考〉,《西北大學學報》,第
40卷第4期,2010年。
劉磊,〈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3年。
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大
學學報》,第39卷第2期,2006年。
魏文哲,〈論《三言》中的正統思想〉,《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9年。
魏延山,〈社會轉型期的歷史剖面解讀—《三言》《二拍》文學價值再探〉,《吉林
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
顏廷軍,〈從《三言》看馮夢龍的儒學觀〉,《社會科學家》,第1期,2004年。
譚正璧,〈三言二拍本事源流述考〉,《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6年。
饒道慶,〈明話本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本事輯錄〉,《溫州大學大學學報》,第
20卷第1期,2007年。
四、學位論文
白素鐘,《《三言》中才德觀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6年。
李麗丹,《學習與借鑑,創新與超越——從《三言》異類婚故事看馮夢龍與民間
文學的關係》,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台北:東吳大
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4年。
林秋碩,《《太平廣記》愛情主題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73年。
陳永信,《《太平廣記》喪俗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崔炳圭,《左傳人物描寫藝術》,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89年。
黃絢親,《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台中: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4年。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年。
鄭文裕,《馮夢龍《三言》故事源流考》,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5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