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敏馨 |
---|---|
論文名稱: |
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 |
指導教授: | 葉德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4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教學 、華語文教師 、教學專業知能 、華語文師資培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從國內華語教學現況延伸至國內(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課程相關問題探討,由實際觀察訪談及問卷調查,探討國內(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課程的成效如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下列幾項:1. 了解目前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華語教學的實際情況;2. 探究國內(台灣地區)華語師資培訓班課程設置是否有其成效;3. 探究華語師資培訓課程應該如何設置。
為達成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以各大學院校及法人團體所開辦之華語文師資培訓班之學員作為對象,經由問卷調查、實際訪談、文獻蒐集及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習者對華語師資培訓課程反應及期望,進而探討出國內對外華語師資培訓課程應如何配置,才能培育出優良的對外華語專業教師。
本研究之轉述一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
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就相關的名詞給予定義以及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獻探討
藉由各學者專家之論述,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第二語/外語
教學相關文獻」探究「華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以及「華語文師資培訓的要求」。
第三章:「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對外華語文之發展與現況」
對外華語文的發展是整個國家地區、政府人民共同合作所呈現的成果,因此研究者藉由分析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針對對外華語教學的發展之現況,了解雙方的差異,進而找出台灣地區於對外華語文發展中的缺失。
第四章:「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現況及師資培訓課程之探討。
以問卷調查探討華語文的語言中心或大學推廣部所推出的華語文教學師資培訓班(養成班),是否有其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的成效,並不令人滿意,造成此一結果之因素:課程配置問題,在「理論」與「實務」之間該如何分配是最有效且最適當、在課程時數方面應要多長時間,正規學校教育培育一華語教學人才,以研究所而言,至少也得兩年;一般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大約1-3個月。這些都是在本章要探討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歸納出對於華語文師資培訓應注意的事項及辦法,以及與華語師資培訓相關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一些個人意見與建議。藉此研究探討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之願景。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部分(按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A、專書
1. 呂必松. 1990. 《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綱要》.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2. 呂必松. 1992. 《華語教學講習》.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3. 單文經. 1992. 《課程與教學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4. 曹逢甫. 1993. 《應用語言的探索》. 台灣:文鶴出版社
5. 呂必松. 1993.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6. 趙賢州、陸有儀 主編. 1996. 《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
7. 饒見維. 1996. 《教師專業發展概念、理論與實務》. 台灣: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
8. 陳美玉.1996. 《教師專業理論實踐與應用》. 台北:施大書苑
9. 林進材. 1997. 《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 高雄復文圖
書
10.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1998.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六次學
術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11. 呂必松主編. 1999. 《呂必松自選集》. 中國:大象出版社
12. 陳美玉. 1999. 《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 中國:大象出版社
13. 單文經等合譯. 1999. 《教學原理》.Stephen L. Yelon(原著) 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劉珣. 2000.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5. 葉德明. 2002. 《華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 台北:師大書院
B. 單篇文章
1. 李振清. 1982.〈當代的華語教學與教學法研究〉. 於《華文世界》. 第
25期. pp. 53-61.
2. 葉德明. 1985. 〈首屆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華與師資訓練班實況報
導〉. 於《華文世界》. 第90期. p. 50.
3. 趙智超. 1986. 〈教學效果較好的外語教師應具備的主要條件〉. 於《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1》. 北京語言學院.
4. 劉銘. 1987. 〈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實用面間談漢語教師的地位問題〉.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語言學院.
5. 王文虎. 1988. 〈漢語教學中的環境利用〉.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3 期. pp. 150-152.
6. 鄭昭明. 1988. 〈華文的教與學〉. 於《華文世界》. 第50期. pp. 57-60.
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1988.
7. 鄭昭明. 1988. 〈華文的教與學〉. 於《華文世界》. 第50期. pp. 57-60.
8. 呂必松. 1989. 〈關於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1期. pp. 1-17.
9. 葉德明. 1989. 〈師大華語教學中心教材簡介及展望〉. 於《華文世界》. 第53期. pp. 1-4.
10. 施光亨、楊俊萱. 1990.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40年大事記〉. 於
《世界漢語教學》. 第3期. pp. 159-165.
11. 邵恩明. 1991.〈談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
1期. pp. 48-54.
12. 呂必松. 1992.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2期. pp. 21-23.
13. 歐陽教、張德銳. 1993. 〈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 於《教育研究資
訊》. 第1卷第2期. p. 90.
14. 何澍. 1994. 〈由教師認知歷程分析教育專業知識在實際教學的應用〉. 國科會研究報告. NEC83-0301-H227-001.
15. 林伯英. 1994. 〈個別教學法與華語文教學〉. 於《世界華語文教學
研討會論文集》. 第4屆教學與應用組.
16. 陸林繼君. 1994. 〈華語文教師在職訓練之「何為」、「為何」、及「如
何」〉. 於《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4屆教學
報告組.
17. 葉德明. 1996. 〈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及未來〉. 於《國際文教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師範大學. pp. 195-215.
18. 劉珣. 1996. 〈關於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2期. pp. 98-104.
19. 陳汝東. 1996. 〈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演變〉.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pp. 21-49.
20. 陳汝東. 1996. 〈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趨勢〉.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pp. 50-59.
21. 陳汝東. 1996. 〈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回顧〉.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pp. 60-93.
22. 張郇慧. 1996. 〈從語言習得及語言學習看華語文師資之培訓〉. 於《華文世界》. 第76期. pp. 7-11.
22. 柯華威. 1996. 〈培育中文教師〉. 於《華文世界》. 第79期. pp. 61-63.
23. 施玉惠. 199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成立經過及未來展望〉. 於《華文世界》. 第79期. pp. 48-52.
24. 劉珣. 1996. 〈師資培訓------漢語教學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 pp. 486-495.
25. 黃麗儀. 1996. 〈對我國推展華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於《華文世界》. 第76期. pp. 12-13.
26. 陳希奇. 1997. 《由華文教學定位談師資培訓》. 於《華文世界》. 第84期. pp. 36-41.
27. 趙德麟. 1997. 〈中文教師培訓之我見〉. 於《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5屆教學與應用組(下). p. 55
28. 顧百里. 1997. 《教外籍人士華語文應注意的問題》. 於《華文世界》. 第86期. pp. 67-74.
29. 呂必松. 1997.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七)--第八章對 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建設〉.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1期. pp. 113-124.
30. 信世昌. 1997. 〈華語文教學之「領域」思考〉. 於《華文世界》. 第84期. pp. 17-24.
31. 蔡克容. 1998. 〈教師思考研究之探索〉. 於《台北師院學報》. 第11期. pp. 151-175.
32. 曹逢甫. 1998. 〈談台灣成立華語師資培訓機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 於《華文世界》. 第90期. p. 50.
33. 施光亨. 1999.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於《語言教育問題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 pp. 52-64.
34. 卞覺非. 1999. 〈21世紀:時代對對無漢語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
35. 章兼中. 1999.〈力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教育的體系〉. 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 pp. 45-51.
36. 李曉琪. 1999. 〈加強語言學習理論研究,深化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 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 P. 86-97.
37. 王路江. 2003.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漢語教學—全球化時代的漢語傳播趨勢〉.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25期. pp. 9-10
38. 葉德明. 2004. 〈華語文教學實務總論〉. 於《師大國語教學中心講義》. 師大國語中心(未出版)
C. 碩士論文
1. 宋如瑜. 1994. 《由新手邁向專家之途—北京清華大學IPU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行動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曉萱. 2000.《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韻齡. 2000. 《華語文教學理念在教學組織中傳遞與實踐—一所私立華語中心的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燕秋. 2000. 《台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惠敏. 2000. 《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葉淑涵. 2005. 《他山之石可以供玉—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速成學院與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之比較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 英文參考書目
1.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ichols.
2. Shulman, L. S. (1986b)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
teach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5(2), 4-14.
3. Freeman, Dian Larsen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Clark, C.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ed,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5. Richards, Jack C. & Rogers, Theodore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7. Grossman, P.L.1989a.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 24-31.
8. Grossman, P.L.1990.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9. Freeman Y. S. & Freenam D. E. (1990) Whole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Heinemann.
10. Elbaz, F. 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3(1), 1-19.
11. Grossman, P.L.1992. Why models matter: An alternate view on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2), 171-179.
12. Chaudron, Craig (1993)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Craig Chaudr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13. Grossman, P.L.,& Stodolsky, S.S. 1994. Considerations of content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In L.Daring-Hammond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79-222.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4. Brown, H. Douglas.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5. Brown, H. Douglas.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6. Woods, D. 1996. Teacher con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Briefs, decision-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Chu, Madeline. 1999. Mapping the Couer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ield. Michigan: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