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宗倫 |
---|---|
論文名稱: |
電腦遊戲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以企業霸主Ⅱ模擬遊戲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哲銘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電腦遊戲 、數位遊戲學習 、地理科教學 、學習成效 、學習動機 |
英文關鍵詞: | Computer games,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Geography teaching, Learning efficacy, Learning motiv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2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電玩遊戲已成為青少年最熱門的休閒娛樂活動,透過這項科技也提供教師一種新的「寓教於樂」的教具。本研究先透過廣泛地蒐集、分析,整理出坊間的電腦遊戲內容與高中地理概念的關連性;經由文獻整理歸納出選用電玩融入地理教學的參考標準;並進一步透過教學實驗,分析電腦遊戲在地理教學應用的可行性。教學實驗採「準實驗研究法」,以「企業霸主Ⅱ」遊戲設計融入於高一地理「第二級產業概論」單元的教學活動,以台中市立忠明高中兩個班共計87人為研究對象,實施一節課的教學實驗活動,評估電腦遊戲融入地理教學對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的影響。結果發現電腦遊戲融入教學的模式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皆有顯著提升;在學習態度的提升上,男生明顯優於女生;而學習成效的提升則以中分組學生最優。顯示此種教學模式是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因此建議教師在從事教學時,能嘗試以電腦遊戲融入教學活動之設計,也希望電玩廠商能設計出更多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電玩遊戲。
Computer games have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recreation among teenagers these years, providing teachers with play-and-learn teaching aids. The analysis of the extensively-gathered data accounts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puter games and what students learn in senior high geography class.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criteria for computer game-based learning in geography are generalized, and followed by a teaching experiment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games to geography teaching. Based on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computer game named “GAINT Ⅱ” was integrated with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unit ”industry”, for the 10th graders, 87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to be the subjects in the present study, receiving 50-minut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further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computer game-based learning in geography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icacy.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computer game-based learning has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s well as learning efficacy, reaching the significant level (p<0.05). Besides, male participants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 female on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attitude. A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efficacy, mid-level participants perform the best.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geography learning,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adopt computer game-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es. Hopefully, the manufacturers of computer games could further design the game with positive educational purposes in the future.
于正雯(2005)。角色扮演於電腦教學遊戲之研究—以五上社會科台灣的自然環境單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碧貞(1989)。國中地理科電腦輔助教學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古鈞元、吳正昌、何榮桂(2000)。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地理科教學-以認識臺灣地理篇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0,41-48。
伍建學(2004)。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也顯等(1996)。小學遊戲教學論。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
吳政頴(2009)。數位遊戲式學習在環境教育上之應用 : 以全球暖化對水資源影響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資源組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振銘(2000)。透過遊戲式學習軟體來發展幼兒數字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呂秋華(2005)。線上遊戲小學生玩家經驗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佳蓉(1996)。電腦益智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電腦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李孟達(2000)。幼兒分類概念多媒體遊戲教材的設計與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偉旭(1999)。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鴻章、謝義勇(2007)。電腦遊戲對幼兒可能影響之分析及其引發之教育思考。幼教研究彙刊,1,101-115
沈吉育(1997)。全球資訊網上的多人情境學習遊戲。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杜信彰(2005)。日本光榮版「三國志Ⅹ」教育功能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汪盟烽(2005)。電腦多媒體融入高中地理教材地形單元教學設計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感受之實驗研究-以北港高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林子誠(2006)。設計或使用物理電腦遊戲對國中生學習與學習動機之比較研究。佛光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周宏(2001)。青少年使用電動玩具對心理與社會反應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一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美娟、莊志洋(1994)。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6),46-51。
林聖欽(2007)。主動學習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教育的實踐。地理教育, 33,3-15。
林錦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研究-以台灣天氣與氣候單元為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林麗貞(2004)。網路遊戲對國中生影響層面之探討。師說,188,8-12。
邵明宏(2007)。使用電腦遊戲模式學習國小數學之探究—以數與計算單元為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邱蘭莉(2006)。資訊融入國中地理教學對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國勳、游光昭、蔡福興、蕭顯勝(2004)。線上遊戲式學習系統之設計與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68,59-75。
洪榮昭等(1997)。電腦遊戲策略性思考學習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置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蘭(1999)。多給孩子一點遊戲的時間。科學月刊,30(7),596-598。
洪蘭(2005年5月11日)。恐嚇是最卑鄙的教育。中國時報,A15版。
約翰生、克莉絲蒂、遊基(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47)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計惠卿、陳怡靜(1997)。育樂式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9(1),24-33。
修兹(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郭靜晃譯)。台北:洪葉。(原著出版年,1999年) 。
孫天虹(2007)。歷史教育與電子遊戲。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3,181-195。
孫聖和(2000)。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海尼克、牟蘭達、羅素(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李文瑞等譯)台北:心理。
涂維妮(2003)。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翁凱昕(2006)。線上遊戲式學習對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建斌(2009)。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成就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高豫(1996)。迎接電腦遊戲時代,新新人類新新文化-電腦遊戲。天下雜誌,64,79-93。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佩瑜、黃娜貞、黃瑞宇、張倩瑛、江雅美(2005)。地理的e-learning。臺灣教育,631,36-41。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動機亦是預測個人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台北:東華書局。
梁書銘(2002)。兒童心算多媒體遊戲教材設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梁朝雲(1997)。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簡介LEAD前導計畫的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34,24-41。
曹蔚恆(2007)。動機引導策略對科學數位遊戲學習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炳宏(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電玩遊戲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弘哲(民95)。音樂節奏電玩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節奏感影響之個案實驗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伯豪(2009)。歷史策略模擬遊戲對玩家歷史學習之影響-以三國志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韋銘(2007)。科學問題解決取向之數位遊戲學習軟體之發展及其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彭成瑋(2007)。建置一適用於小學自然科學之線上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繁碩(2005)。電腦遊戲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黃天佑(2000)。電腦遊戲與教育。國教天地,140,3-6。
黃冠達(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隆華(2005)。小學數學乘法遊戲化學習軟體設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瑞龍(2003)。電腦輔助學習在國中理化浮力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
黃裕哲(2007)。遊戲理論在線上虛擬遊戲應用之研究。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32,1-9。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詠婷(2009)。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 : 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溫慧如(2005)。兒童多人線上角色扮演學習型遊戲設計之探討-以月亮學習為例。國立嘉義大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廖美鈞(2004)。探索電玩遊戲頻率對於視覺注意力表現能力的效應。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廖婉雯(2003)。國小數學科遊戲軟體內容與教學條件之解析。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趙梅華(2002)。電腦冒險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成就動機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蔡淑苓(1993)。遊戲理論與應用。台南家專學報,12,151-174。
鄭文賓(2001)。遊戲式電腦輔助學習中的競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賴阿福(1996)。電腦益智遊戲軟體之設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7,183-225。
賴保禎(1986)。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央行為科學社。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 105-133。
蘇曉萍(2010)。國小學童因果關係推知能力之研究 : 由融入合作策略之數位遊戲學習中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麗芳(2008)。實用語文課程結合多媒體電腦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Alessi & Trollip (1988). Incorporating Computers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1(1), 70-81.
Alliance for Childhood. (2000). Fool's Gold: 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s in Childhood.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llianceforchildhood.net/projects/computers/computers_reports.htm
Bramucci, R. S. (2002).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WebCT. Proceedings of WebCT 2002, 4th Annual User Conference. Retrieved September 11,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booboo.webct.com/2002/papers/bramucci.pdf
Brown, W. F. & Holtzman, W. H. (1968). Survey of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s: College Level. New York: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Carroll, J. M. (1982). The adventure of getting to know a computer, IEEE Computer, 15(11), 49-58.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lenum.
Dempsey, J. V. , Lucassen, B. , Haynes, L. , & Casey M. (1996).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gam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4500).
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 (n.d). Games: Improving Education [Announcement].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theesa.com/games-improving-what-matters/education.asp
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 (n.d). Games: Improving the Economy [Announcement].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April 18,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theesa.com/games-improving-what-matters/economy.asp
Gentile, D. A., & Walsh, D. A. (2002). A normative study of family media habi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157-178.
Greenfield, P. M. (1984). Mind and media: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deo game, and comput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ube, G. (1974). Plato's Republic. Indianapolis, Indiana: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Kafai, Y. B. (1995). Minds in play-computer game design as a context for children's learning. New Jersey: Hillsdale.
Keller, J. M., & Koop, T. (1987). In C. Regality (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 (pp.289-320). Hillsdale, SJ: Lawerence Erlbaum.
Klein, J. D. (1991). Effects of using an instructional game on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5), 303-307.
Malone, T.W. (1980). What makes things fun to learn? Heuristics for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computer game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SIGSMALL Symposium and the first SIGPC Symposium on small system, pp. 162-169. New York, USA.
Malone, T. W. (1981). Toward a theory in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instruction. Cognitive Science, 4, 333-369.
Molenda, M. (2003).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SDDIE mode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Journal, 42(5), 34-36.
Pierfy, D. A. (1977). Comparative simulation game research: Stumbling blocks and steppingstones. Simulation & Games, 8, 255-268.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et al.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 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