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宜宏
Chen, Yi-Hong
論文名稱: 《標準草書‧凡例》疏解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planatory Notes in The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Biao Zhun Cao-shu Fan-li) "
指導教授: 黃明理
Huang, Ming-Li
口試委員: 朱書萱
Zhu, Shu-Xuan
陳秋宏
Chen, Qiu-Hong
黃明理
Huang, Ming-Li
口試日期: 2022/05/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1
中文關鍵詞: 標準草書凡例于右任草書簡化草書學習草書
英文關鍵詞: Biao Zhun Cao-Shu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Fan-li (explanatory notes), Yu, You-Ren, simplified cursive script, learning of cursive script, cursive script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4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于右任(1879-1964)基於時代所需,窮畢生之力推廣草書,面對草書形構繁雜的現象,他企圖以〈凡例〉為綱領、〈標準草書千字文〉做為字例,來為草書「立定標準形構」,讓學習者能夠有一條明確、有效率的學習進路,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讀得懂、寫得出草書;進而改善漢字(楷書)書寫費時的狀況,以節省時間。
      然而《標準草書》所建構的學習模式,依舊採取「記憶形構」之習草方式。這樣的模式對於學習者來說,並未解決學習草書時,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草書並沒有因為他的推廣而普及成通行天下的手寫體。
      其實草書的變化有理可循。學習者只要掌握變化的邏輯,面對草書時,無論形構如何紛亂,都能夠「知其理、明其變」,並且能識、能寫、能合理運用草化邏輯來變化字形。
      因此,本文嘗試藉由疏解《標準草書.凡例》入手,希望能讓學人在選擇《標準草書》作為草書教材時,除了記憶標準形構之外,亦藉由理解各個形構的來源及其草化原理,以及標準形構所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作為學習參照點。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作為本文架構之說明。第二章〈《標準草書》的體例與修訂歷程〉說明《標準草書》全書的編撰體例、各版本間的修訂歷程以及〈凡例〉在本書中的重要性,使讀者對《標準草書》有一定的認識。第三章〈部首、代表符號與草書簡化原則〉先行疏解〈通例〉,以確立《標準草書》的草書標準所在;而後從〈雜例〉的疏解來分析隱藏在《標準草書》背後的「草書簡化原則」;最後則說明這套「草書簡化原則」其實暗合於歷代草書教材共築而成的學習模式。第四章〈分例六十四字符疏證〉中,將以「草書簡化原則」為主,輔以〈通例〉、〈雜例〉,來疏解〈分例〉中的64個代表符號,並提出筆者的看法供讀者參考。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

    Based on the needs of times, Yu You-Ren (1879-1964) puts a lifelong effort to promoting cursive script. Faced with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the cursive script forms, he attempted to use “Fan-li” (meant as “explanatory notes”)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and “Biao Zhun Cao-Shu Qian-Zi Wen” (also known as “The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of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as the word example,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structure for cursive script, it enables learners have a clear and efficient learning approach, also can read and write cursive script i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saving time b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ime consuming situation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regular script).
    However, the cursive script learning mode constructed by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is still adopt the “memory glyphing” practice method. This method for learners did not solve the situation of “know the how’s but not the whys” when learning cursive script; so that the cursive script has not become more popular handwriting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ir promotions.
    In fact, the changes of cursive script are reasonable and connectable. As long as the learner master the reason for change, no matter how chaotic the formation is, they can “know the principium and understand the change” and be able to read, write, and apply the principle of cursive simplification reasonably to change the glyph.
    Therefore, this thesis begin attempts to interpret Biao Zhun Cao-Shu: Fan-li (“The Explanatory Notes of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it is hope that when learners choose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as a cursive script teaching material, in addition to memorise standard glyph, i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learn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each glyph with its cursive principle and the unreasonableness of the standard glyph.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The Regulations and The Revision Process of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to explains the compiling regulations of the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with the revision process between different edi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n-li” in this book, so that reader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Chapter Three “Radicals, Symbols and The Simplification Principle of Cursive Script”, in this chapter will interpret “Tong-li” (meant as “general notes”) first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 of cursive script in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then analyse the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ication cursive script” that hidden behind in the Standard Cursive Script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Za-li” (meant as “miscellaneous notes”), lastly this set of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ication cursive script” will be explained actually coincides with the learning model built by the cursive script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ages; Chapter Four “64 Radicals Documentary Evidences In Different Notes (‘Fen-li’)”, it will focus on “General Notes” (“Tong-li”) and “Miscellaneous Notes” (“Za-li”), supplement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ication cursive script”, to interpret 64 representative symbols in “Different Notes” (“Fen-li”) and provide the author’s opinions for readers’ ref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summarises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0 第二章 《標準草書》的體例與修訂歷程 15  第一節 《標準草書》的體例 15   一、〈百字令.題標準草書〉 15   二、〈自序〉 17   三、〈檢字表〉 19   四、〈標準草書千字文〉 20   五、〈凡例〉 25   六、〈釋例〉 26   七、〈後序〉 27  第二節 《標準草書》的修訂歷程 28   一、〈標準草書千字文〉的更動 29   二、〈凡例〉的更動 34   三、 其餘更動 36   四、 各版更動概述 38  第三節 〈凡例〉的重要性與最終版本 39   一、〈凡例〉的重要性 39   二、〈凡例〉的最終版本――第十次本 41   三、〈凡例〉值得再次思考之處 44 第三章 部首、代表符號與草書簡化原則 46  第一節 草書標準化的構想――〈通例〉 46   一、草書的標準何在? 46   二、〈通例〉四條 48   三、〈通例〉所產生的問題――代表符號可商議之處 56  第二節 從〈雜例〉看草書簡化原則 59   一、〈雜例〉八條 59   二、對〈分例〉的補充 61   三、補筆符 68   四、從〈雜例〉看草書簡化 73  第三節 傳統草書簡化的多元性 74   一、規範字與草寫體同時學習 74   二、楷行草中相同的構成元素 81   三、從歷代碑帖中歸納草書簡化原則 88 第四章 〈分例〉六十四字符疏證 105   第一節 左旁 105   一、人字符 105   二、手字符 107   三、享字符 110   四、示字符 116   五、心字符 119   六、走字符 121   七、阜字符 127   八、足字符 131   九、齒字符 134   十、朱字符 138   十一、牙字符 143   十二、扁字符 144   十三、音字符 147   十四、良字符 148   十五、子字符 151   十六、酉字符 153   十七、豕字符 155   十八、骨字符 160   十九、豸字符 164   二十、角字符 167   廿一、桑字符 169   廿二、虎字符 170   廿三、首字符 174   廿四、左旁月字符 176   廿五、左旁武字符 178   廿六、左旁日字符 183   廿七、左旁七字符 185  第二節 右旁 187   一、刀字符 187   二、又字符 190   三、頁字符 193   四、屬字符 195   五、公字符 197   六、帚字符 199   七、兩字符 201   八、彔字符 203   九、豆字符 204   十、瓜字符 206   十一、辛字符 208   十二、易字符 213   十三、中字符 214   十四、司字符 215   十五、既字符 217   十六、民字符 219   十七、冬字符 220   十八、尤字符 223   十九、夆字符 225   二十、芻字符 226   廿一、右旁七字符 228   廿二、右旁武字符 233   廿三、右旁月字符 236  第三節 字上 241   一、艸字符 241   二、門字符 243   三、雨字符 245   四、厂字符 246   五、林字符 248   六、北字符 251   七、字上日字符 256  第四節 字下 269   一、木字符 269   二、辵字符 271   三、二字符 272   四、寸字符 279   五、巾字符 281   六、大字符 284   七、字下日字符 286 第五章 結論 290 徵引書目 296 附 錄 300

    (一)、《標準草書》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四次修正本》(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六次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重印)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七次本》(臺北:中國公學校友會,1951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八次本》(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九次本》(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8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第十次本》(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二)、字帖與字典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明〕郭諶:《草韻辨體》(明萬曆十二年刊本)
    〔明〕韓道亨:《草訣百韻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4月)
    〔清〕石梁:《草字匯》(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上海博物館編:《淳化閣帖最善本》(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王冬梅主編:《歷代名家碑帖經典─孫過庭書譜》(北京:中國書店,2016年)
    王海明:《明拓松江本急就章:皇象》(杭州:西冷印社,2004年)
    余德泉、孟成英:《章草大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李靜編著:《草書字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沈道榮:《草書形近字匯要》(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洪鈞陶:《草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7月)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日本〕佐野光一:《木簡字典》(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85年8月)
    〔日本〕北川博邦:《章草大字典》(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93年)

    (三)、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魏〕劉劭著,陳喬楚譯註:《人物志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歐陽脩:《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四)、近人著作
    于大成:《急就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于右任:《右任詩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于右任:《右任文存》(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
    王仁鈞:《書譜導讀》(臺北:蕙風堂,2009年)
    王世徵:《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出版社,2013年)
    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傳周:《標準草書指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沈鵬:《沈鵬書畫談》(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林達男:《標準草書符號解說》(中國標準草書學會發行,2010年)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新北:華藝藝術,2015年)
    胡公石:《標準草書字匯》(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唐濤:《標準草書析解》(新北:創意文教基金會,2003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夏時雨:《標準草書入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
    秦川:《敦煌書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陳萬雄:《千字文》(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劉延濤:《草書通論》(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蕭元:《初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魏秋芳:《標準草書歌訣》(金盾出版社,2012年8月)
    顧大我:《楷書筆畫名稱及筆順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五)、學位論文
    王競雄:《于右任與標準草書》(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4年)
    吳姿瑩:《草書寫法的思考──從趙孟頫臨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李永忠:《草書流變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李洪財:《漢簡草書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吟鴻:《懷素〈小草千字文〉與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研究》(高雄: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林志博:《唐代草書形構規範及書寫文化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馬素球:《于右任與標準草書千字文之發展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美術語文創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張恆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郭伯佾:《漢代草書的產生》(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向向:《革命與書法──以于右任標準草書為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8年)
    尋鵬:《章草書形體演變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彭礪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年)
    黃議震:《于右任標準草書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趙聯磊:《淺悉于右任標準草書之得失》(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劉家軍:《晉以前漢字草書體勢嬗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靖年:《漢字結構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1年10月)
    劉劍:《于右任標準草書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鄭漢民:《懷素〈小草千字文〉與于右任《標準草書》內蘊精神之比較》(臺南:臺南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羅明輝:《草書字體演變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六)、期刊論文
    李洪智:〈從經典法帖看草法規範〉,《中國書畫》2019年第4期
    李洪智:〈試談草書符號〉,《書法之友》2002年第12期
    李洪智:〈試論漢字學的解析對草書教學的意義〉,《關東學刊》2016年第10期
    李鍌:〈從學術觀點論「正體字」與「簡化字」〉,《孔孟月刊》第44卷 第9、10期(2006年6月)
    邱才楨:〈標準化、平民化與強國夢——1930年代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平民化運動〉《美術學報》2015年第3期
    胡公石:〈論草書標準化〉,《憶公石――胡公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
    梁均豪:〈〈淳化閣帖〉〉的編刻始末與影響〉,《美術教育研究》第14期,2017年
    郭晉銓:〈《書譜》「兼通」思想中的「尚法」本質〉,《東華漢學》第26期2017年
    陳墨石:〈標準草書七十年展望〉,《首屆于右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程福寧、王斌禮:〈「標準草書」與漢字書寫的現代化問題〉,《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7卷第4期
    黃宗義:〈國字點畫類名研究〉,《臺南師專學報》第19 期(台南:臺南師範專科學校,1986年)
    黃明理:〈楷書基本筆形再認識-論寫字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中國學術年刊》第31期(春季號)(2009年)
    董忠:〈試論王世鏜《稿訣集字》、于右任標準草書的得與失〉,《書法》2016年第10期
    劉東芹:〈草法研究(1-6)〉,《青少年書法》2013年第2、4、6、10、14期
    劉清揚:〈論草書基本型與標準草書〉,《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鍾明善:〈于右任與草書標準化〉,《書友》2001年第172期
    魏建功:〈草書在文字學上的新認識〉,《輔仁學誌》1946年第14卷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