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藶倍 JHI LI-PEI |
---|---|
論文名稱: |
大學透過運作環境學習機制促進環境學習―以日本金澤大學「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為例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learning by operating environment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Ku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l of Kanazawa University in Japan |
指導教授: |
周儒
Chou, 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與環境教育 、大學與社區 、社會貢獻 |
英文關鍵詞: | universitie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ies, social contribu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的案例,瞭解大學如何扮演環境學習促進者角色、探討大學所能提供的環境教育專業服務類型,並分析這類型的環境學習促進組織所會面臨的挑戰及成功的關鍵因素。
研究發現,在大學內推動環境學習最佳的優勢在於其豐富的知識資源及具有熱忱的學生,但與行政單位之間的協調與溝通是最大的挑戰。於是,其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硬體的改造,而在於內部共識的達成,這需要具有熱心並持續的推動的關鍵人士,不論是學生、教授、行政人員。為了達到內部共識,需要有外部資源的支持,因此,政府相關政策的輔助就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日本的社會情境,推動社會貢獻已是大學的要責,關鍵人士可以透過外部環境的支援達成其推動環境學習的目標。在台灣情境之下,社會亦逐漸重視校園與社區的互動互助。因此「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建立的發展經驗模式,可作為台灣有意促進環境學習的大學參考,亦促使大學促進環境教育的概念受到重視。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universities play the role of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learning and wha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the universities can provide. Challenges and key factors in success that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might face a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ies promoting EE lie in that the universities have abundant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students with passion. 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to communicate and coordinate with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us, the key to success is not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rdware, but to reach consensus inside the universities and that needs passionate and persistent stakeholders to continue the job, no matter they are students, professors or administrators.
The universities need outside resources to reach the consensus inside, so the government poli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context in Japan, one of the universities’ responsibilities is to promote social contribution, and the stakeholder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obtaining support from outside sources. In the social context in Taiwan, the society gradually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ies. Therefore, the experience of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l」 can be a good example for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at want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learning, and it can also make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ies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udcation better valued.
中文部分
Heimlick, J. E.(1998)。非正規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八十七年中美環境教育研討會—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87~94。
Joyce, M.等(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周儒編譯)。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Mocker&Spean(1982)。引自Heimlick, J. E. 之非正規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八十七年度中美環境教育研討會-邁向二十一世紀與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等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 年)
Reed, D. D.(1984)。引自Heimlick, J. E.之非正規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八十七年度中美環境教育研討會-邁向二十一世紀與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
Robert, C. B.,&Sari, K. B.(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一版)(黃光雄主譯,李奉儒 高淑清 鄭瑞隆 林麗菊 吳芝儀 洪志成 蔡清田等譯)。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8)。
Stephen, W. (1996)。謝文和譯(1996)。今日之大學博物館。博物館季刊,第十卷,第3期,7-12 。Stephen Willian (1996). A University Museum Today.Curator,12/4 pp.293-306.
王順美、張子超、柯淑婉、陳素晴、陳富雄(2000)。大專環境教育通識課程內涵架構之規劃。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22-29。
王書貞、王喜青、林靜嫻、姜永浚、吳文德、陳彩雅、許美惠、胡秀芳、劉安怡、劉冠妙、童惠芬、蔣中仁(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題教學模組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順美(2002)。綠色社區動起來結案報告書-大安區都市規劃與社區營造宣導課程。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王順美(2002)。結案報告書-萬芳社區玩Fun社區嘉年華。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王鑫(2000)。教育部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蘇慧貞(主持人),教育部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體制內教育機構與民間單位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合作會議。十二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分部綜合館三樓國際會議廳。
王恩華(2005)。大學學者的使命與學術責任。高等教育研究,26(1),15-18。
王俊秀(2000)。通識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連結:議題與展望。環境教育季刊, 43,8-17。
朱武智(2005年11月10日)。台大60年博物館嘉年華慶生。中國時報,第4版。
朱建民(1994)。科學哲學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通識教育季刊,1(3),75-89。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4,15-22頁。
金耀基(1989)。大學的理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林志成(2003年4月11日)。沒執照就開拆 台大:聯絡出錯。中國時報,地方新聞版。
林茂耀,許世璋(2000)。民間環保團體義工解說員推動環境教育之探-以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為例。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337-346。國立高雄師範學院。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詩揚(2001)。促進國中生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京一譯(1990)。日本國民中學環境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環境教育季刊,7,2-7。(譯自關川雅之 中學校における環境教育の現況と問題點 理科の教育 1988年8月)
吳京一(1989)。日本環境教育課程簡介。環境教育季刊,1,39-45。
周 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計畫報告(編號:)。台北市:教育部。
周儒(2001)。環境教育理想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17-42。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學會。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季刊,14,8-18。
柯淑婉(1997)。日本環境教育的近期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41-58。
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北市:台灣省手工研究所。
陳永昌(2003)。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維昭(2000)。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因應,通識教育季刊,7(2),169-175。
陳李稠(1991)。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莊育禎(2005)。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探討-以指標系統建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中新、劉維琪(2000)。中山大學「環境學程」教育之規劃與實施。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297-300。
袁中新、梁定澎、劉維琪(2000)。中山大學之通識教育之理念與架構,中山通識教育學報,1,53-66。
黃俊英、袁中新(1994)。中山大學:環境保護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及教材編撰,通識教育季刊,1(3),91-101。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子超、周儒(2005)。建立可持續校園。載於關於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主編),調整師資教育 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指導方針和建議(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在行動二號技術文件)(45頁)。巴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夏鑄九(1997)。反省台大校園規劃:1980年初推動的台大校園規畫感想。台大透視,校園規劃與性別專輯,冬季號,頁1-5。
張幼芳(2005年11月10日)。台大校園趴趴走交給PDA。聯合報,第7版。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賴素鈴(2003年4月)。台大博物館嘉年華-邀你一起探索自然人文兼具的寶庫。台北畫刊,423,4-27。
羅文嘉(2003年5月23日)。期待一個進步的師大。中國時報,第2版。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涵、李恆華、潘瓊如、馮嘉玉(2003)。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8,71-94。
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7-環教教育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印行。
顏建賢(2006)。小學變身農業體驗場與綠色旅遊旅館 日本偏遠山區廢棄小學的再利用。大自然季刊,90,70-77。
蔡淑婷、陳振川(2004)。台灣大學博物館與校園環境改造。博物館與地方發展學術研討會。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魏任鋒(2000)。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業科系教師進行環境教育現況之教學現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shbaugh, B. L. (1973). Planning a nature center. New York :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Press.
Abraham, F. (1968). Universities.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ntland, G..(Ed).(1987). Our common future: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K. (1963). 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New York : Harper Torchbooks.
Creighton, S. H,& Cortese, A. D.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ction at Tufts University. New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77, 19-30.
Heck,D.(2005). Institu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Sustainability at Griffith University.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55-64.
Evans, B.,&Chipman-Evan, C. (1998). How to Create and Nur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am, S. H.(1992).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Golden,CO: North America Press.
Jorgensen, D. L. (199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ress.
Palmer A. J.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practice, prograss and promise. New York : Routledge.
McRae, K. (1990).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iverse Purposes and Practices.Australia:Macmillan.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7, 2003,from http://www.dec.state.ny.us/website/education /skfservices.html
Marshall, C.,& Rossman, G.. B.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Press.
Miller, G..T. Jr. (1991). Environmental Science.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ilmine, J. T. (1971).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ullins, G..W. (1984).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interprete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4),1-5.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4).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Washington , DC : NAAEE.
Orr, D. W.(1992).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New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77,3-8.
Perkin, H.(1991). History of universities.In P.G.Altbach(e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Chicago:St.James Press.
Stapp, W. B., & Tocher, S.R. (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ESCO-UNEP (1976). The Belgrade Charter. Connect I(1).
UNESCO (1978).The First World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bilisi(Columbus,Oh,Eric/Smeac Information Conference Center, ED 197 408.)
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Published by Press Universities de France,Vendome.
Uzzell, D. (1999).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the Community: new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9(3), 397-414.
日文部分
川崎繁(1982)。少年自然之家。東京都:第一法規出版社。
山本 秀樹(2005)。和地區成為好朋友,金澤大學的努力-金澤大學社會貢獻推動事業介紹。金澤大學社會貢獻室。2006/1/9於台師大環教所演講稿。
ふるさと石川の環境を守り育てる条例(2004年修正)。
文部科学省地域づくり支援室(2005)。地域を活性化し、地域づくりを推進するために人づくりを中心として。文部科學時報,11,14-27。
中村 浩二(2005)。金沢大学キャンパス「里山ゾーン」を活用した学習活動プログラムの研究開発。石川県: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
丸山 德次(2005)。里山学の提唱。龍谷理工ジャーナル,17(1),3-12。
矢原徹一(2004)。九州大學キャンパスでの新生物多樣性保全と環境教育の展開。自然科學論叢,36,11-21。京都女子大學。
佚名(1978)。青年之家概觀。東京都:(社)全國青年之家協議會。
社團法人 日本環境教育論壇(2000)。自然學校宣言。東京都:社團法人 日本環境教育論壇。
社團法人 日本環境教育論壇(2000)。日本型環境教育の提案。東京都:小學館。
金澤市田上公民館(1992)。わが故郷、今日、過去—田上校下の歷史。金澤市:金澤市田上公民館。
高森 進(2002)。京都北山 京女之森。京都市:ナカニシヤ株式会社。
稻本 正(1997)。森林の自然學校。東京都:岩波新書。
網頁部分
Griffith University Strategic Plan 2003-2007(2003)。2005年11月12日,取自:Griffith Univ.Eco centre網頁:http://www.griffith.edu.au/ua/aa/plans/docs/strategicplan2003-2007.pdf
Griffith Univ.Eco centre簡介(無日期)。2005年11月12日,取自:Griffith Univ.Eco centre網頁:http://www.gu.edu.au/centre/ecocentre/
金澤大學「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簡介(無日期)。2005年11月12日,取自「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網頁:http://www.satoyama-ac.com/
里山学 地域共生学オープン リサーチ センター(Open Resarch Center)簡介(無日期)。2006年8月1日,取自里山学 地域共生学オープン リサーチ センター網頁:http://satoyama-orc.ryukoku.ac.jp/
哥倫比亞大學社區事務部(Office of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ffairs)簡介(無日期)。2005年11月12日,取自哥倫比亞大學社區事務部網頁:http://neighbors.columbia.edu/pages/community/index.html
株式会社イオン環境保育基金簡介(無日期)。2006年7月28日,取自株式会社イオン網頁:http://www.aeon.info/
「青少年の健全育成の推進」(無日期)。2005年10月16日,取自日本文部科學省網頁:http://www.mext.go.jp/b_menu/soshiki2/37.htm
「環境の保全のための意欲の増進及び環境教育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環境保全活動・環境教育推進法)」(無日期)。2005年10月16日,取自日本環境省網頁:http://www.env.go.jp/policy/suishin_ho/pamph_suish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