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的核心概念為「庄頭意識」,所指即為探討地方居民無形當中所產生的共屬意識觀念。
藉由一地的「庄頭意識」發展來分析地方聚落的內部構成,進而探討其過去的發展背景,如自然條件與維生方式等,並透過庄廟活動、鄰閭互動與行政劃分...等於在地影響較為具體的指標切入觀察,可以窺見自過去到現在地方「庄頭意識」的轉化情形。
新竹南寮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與歷史發展背景的緣故,居民維生方式過去是相當雜異多元。以自然條件來說,由於微地形的差異,面海背陸的背景,進而影響當地的維生活動,造就出發展迥然不同的個別庄頭。而從歷史發展的背景來看,諸如新竹機場的設置、竹塹港口的遷移等,亦同樣雕塑了當地庄頭呈現的面貌。以下本文即擇取三個個案來分別說明。
以近陸的槺榔一地來說,由於偏重農業生產的維生背景,伴隨水圳的興築,遂擁有較高的土地贍養力,使得早期聚落林立。後來隨時間發展,待新竹機場的設置,行政統轄的劃分,遂使得當地居民的住所幾番變遷,居民意識的認同便隨之而有所轉換。
以接近頭前溪出海口的舊港一地來說,其隨昔日港埠機能的發展而興起,為一重要貿易進出口,居民為數眾多且雜異性大。之後隨著港口淤積,腹地狹小,使得統轄機構、中地機能的南移,此地的盛況已大不如前。於居民意識上,亦有所轉化。
以位居潮埔地旁的蟹仔埔一地而言,由於近海的背景,過去居民大多從事漁業相關的維生活動,加上血緣性要素構成強烈,連帶影響了此地居民意識的呈現。後來隨著沿海浮腹地的陸化,使得當地維生範圍驟增,加上政府政策規劃的影響下,遂使得當地居民意識漸次解構。
深入檢視上列三者所汲取的個案,除了發現到在不同發展背景下所發展出來的庄頭與新竹南寮當地相關的外部影響因素所促成這些庄頭意識產生變化之外,從訪調過程當中也同樣領會到,面對現代化工商業的產業轉型,從居民的構成、人情的互動到對於地方的認同,實質上是正日漸消弱的。
參考書目暨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1.期刊、專書
陳正祥
1960 《台灣地誌》(中),p.806。南天書局。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p.351。台灣省文獻會。
施添福
2001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__一個歷史地理的研究〉,
《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__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pp.80-82,103。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陳其南
1998 〈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pp.5-7。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許嘉明
1978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
(6),pp.60-61。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王銘銘
1996 〈歷史、人情與互惠〉,《台灣與福建社會研究論文集》3,pp.61-10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淑娟
2001 〈由村廟看同庄意識〉,《環境與世界》5,pp.71-93。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
韋煙灶
1998 〈新竹平原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與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
《地理研究報告》29,pp.63-9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05 〈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__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
例〉,pp.71-100。台北:內政部。
韋煙灶、楊曲昌
2004 〈富美宮之歷史沿革及其在南寮地區民間信仰中的位階〉,《竹塹文
獻雜誌》30,pp.45-65。新竹:新竹市政府。
韋煙灶、張智欽
2004 〈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地理
研究報告》40,pp.91-11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韋煙灶、黃琡勻
2005 〈新竹機場興建對新竹南寮地區農地水田化及海埔地開發的影
響〉,《中國地理學會94學年度學術研討會–台灣新風貌論文
集》,p.43,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錦松
1996 〈頭前溪口河港遷移初探〉,《竹塹文獻雜誌》創刊號,pp.85-112。
鄧時中
1998 〈南寮地區的發展變遷〉,《元培學報》5,pp.177-192。新竹:元培科學技術學院。
陳立台
1998 〈新竹南寮漁港之研究〉,《元培學報》5,pp.193-236。新竹:元培科學技術學院。
2000 〈日治後期新竹市買賣業之研究(1920-1945)〉,《竹塹文獻雜誌》
16,pp.71-105。新竹:新竹市政府。
戴寶村
1989 〈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40(3),pp.32-33。台北:國史館。
陳芳蕙
1983 《村落地理學》,pp.112-113,252-253,260-261。台北:五南出版社。
諸 家
1959 《新竹縣志初稿》,pp.175-177,235-238。台北:台灣經濟銀行
研究室。
陳朝龍
1962 《新竹縣采訪冊》,p.360。台北:台灣經濟銀行研究室。
陳國川
1996 《台灣地名辭書__新竹市》18,pp.1-31,129-150。南投:台灣
省文獻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p.1,11,112,128,145,177。台北:聯經出版
社。
楊懋春
1970 《鄉村社會學》,pp.247-249。台北:正中書局。
1983 《人文區位學》,pp.96-102,103,125。台北:五南出版社。
董泉增、王慶功
1995 《社區概論》,pp.1-3。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馬若孟著 陳其南、陳秋坤譯
1979 《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pp.156-161。台北:牧童出版社。
李銀河
1993 《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pp.67-7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蔡宏進
1993 《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pp.159-168。台北:三民書局。
陳榮村
1993 《海岸聚落研究__台灣海岸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
出版社。
陳立台、鄧時中
1998 《南寮漁村史》,p.p.46~53。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沃爾夫著 張恭啟譯
1983 《鄉民社會》,p.12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片岡嚴著 陳金田譯
1994 《台灣風俗誌》,p.p.1-30。台北:南天書局。
潘國正
1987 《新竹文化地圖》,pp.122-132。新竹:齋風堂出版社。
韋煙灶
2002 《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pp.136-153。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戶外生活地圖製作部
2003 《桃竹苗生活圈百科全圖》,p.100、134。台北:戶外生活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富美宮管理委員會
1993 《富美宮沿革簡介》,pp.32-36。新竹:富美宮管理委員會。
2.學位論文
陳殊伶
1982 《台灣地區農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滿州鄉永靖社區為例》。台大社會系碩士論文。
李綺文
2002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黃有志
1982 《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台大社會系碩士
論文。
張巧珍
1980 《社區理事會在社區發展中所擔任角色之研究》。台大社會系碩
士論文。
葉宛錡
2001 《阿蓮區域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
士論文。
3.方志
新竹市政府 編
1996 《新竹市志》,〈卷一 土地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志》,〈卷二 住民志(下)〉。新竹:新竹市政府。
4.計畫與檢討書
新竹市政府 編
2001 《「變更新竹漁港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
(二)外文部分
Johnston,R. J.,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pp.101-102,456-458: Oxford and 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Kearns R. A. & Joseph, A.E.
1997 Restructuring health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New Zealan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21:1,pp.18-32. London, E.
Arnold.
Lily, K.
2001 Religion and technology:refiguring place ,space ,identity and community:Area Vol.33:4,pp.404-413. London: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