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秉倫 Pin-Lun Wang |
---|---|
論文名稱: |
印順法師的生命觀及其生命教育義蘊 Monk Yinshun’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s Life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陳伯璋
Chen, Bo-Zh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3 |
中文關鍵詞: | 印順 、生命觀 、生命教育 、緣起性空 、人間佛教 |
英文關鍵詞: | Yinshun,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education, yuan qi xing kong, jen-chien fo-chiao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55 下載:1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自二次世界戰後迄今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在內、外種種因素的交錯影響下,民眾生活品質仍屬低落、生命內涵貧乏,推展「生命教育」蔚為各界的呼聲。
本研究經過漫長的摸索與探勘(mining),最終回歸到梁漱溟先生所說「此時、此地、此人」,聚焦在1949年後與台灣有深厚關係的佛教思想家—印順法師,探討其佛學的核心思想、生命觀及其在我國生命教育的義蘊。
印順是一位鑽研佛教思想史的「學問僧」,著作等身,一生充滿了對終極關懷的探索與實踐。對於佛法,他「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之」,使佛法能適應時代、有益人類,並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可說印順身體力行,躬身實踐自己所主張「以人類為本」的人間佛教。
綜觀歸納本研究,主要結論有五:
一、印順「緣起性空」的思想是其「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而「人間佛教」則是其「緣起性空」思想的實踐
從「此生故彼生」的流轉法,印順體見「此滅故彼滅」的還滅法,「如實知見緣起」;他循著龍樹《中論》的腳步,再一次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上,並贊同《中論》「八不的緣起就是中道」的主張,更進一步肯認「緣起、空、假名、中道」四者名異實同,緣起與性空統一。
本研究探究印順思想的內在關係,歸結出兩個重點:首先,印順明確指出「緣起與空的統一」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之一,他早在1941年便指出:人間佛教行菩薩道的依據在於「緣起性空」,以中觀融合並統一入世與出世,表現為人事、即人事而成佛道。可以確知印順「緣起性空」思想用以指導「人間佛教」的實踐。
另一方面,印順認為「人間佛教」對治而顯正、應機又契理,最適合現代的需要,他認為「人間佛教」菩薩行以「慈悲」發心,而「緣起」正是慈悲的根源!人間佛教既是緣起正覺的內容,同時實踐了緣起性空的正覺。印順「人間佛教」的主張,確為其「緣起性空」思想的實踐。
二、印順的生命觀,係以「緣起性空」分析生命、以「人間佛教」實踐生命
本研究分五層面探討印順法師的生命觀:一、有關生命的事實與現象,印順係以「蘊觀、處觀、界觀」加以分析。二、有關生命本質及其法則,分就印順對十二支緣起、無我與輪迴的詮釋加以探討。三、就印順對「世間」與「淨土」的看法,說明有情生命所依存的環境。四、就「佛」與「涅槃」兩方面的理念,闡明印順思想中的生命境界。五、有關生命修養,先論述印順的基本理念,次以印順《成佛之道》(1959)一書為軸,論述生命修養的途徑與方法。整體而言,印順生命觀的基礎及其解析進路,正是其「緣起性空」與「人間佛教」兩大核心思想:
就「以『緣起性空』觀解生命」而言,印順生命觀的核心可說是佛教的「無我論」,其基礎則是「性空緣起」,不論是對有情生命的身心現象、生命的本質、三世流轉的解析,或是生命所依存的自然世界(「世間」),印順都是以「緣起」的性空無我加以觀照與解說。
就「以『人間佛教』實踐生命」而言,印順指出:「佛法是解決人生的根本方案」,佛法這個方案,有目標、有境界、有途徑和方法:首先,印順認為生命所希冀的淨土就在人間;他對古典而重要的淨土分別做了極具批判性的簡擇,指出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但應從自心的淨化擴大到器世間的淨化,在「往生淨土」之外,「創造淨土」、實現「人間淨土」。其次,印順論析諸佛及其淨土平等無別,其差別只是因適應眾生而示現不同。再者,印順重視人間的佛陀與「有餘涅槃」,強調「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現生體驗的,要現生證得涅槃的」,修養不應離世間與人類,學佛重在袪除私我、改造自己,行八正道,並以信願、慈悲、智慧自證化他,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間的苦痛。
三、我國生命教育推展上有眾多悲智兼備的工作者、方案與成果
我國生命教育發展的背景,包含政治與社會大環境束縛教育正常的發展、長期重物質輕精神的教育、人生觀膚淺與道德沈淪、社會中暴力犯罪嚴重、自殺情況日益惡化等,這些都涉及我國政經教育結構與深層意識、社會快速變遷所產生的價值多元、乃至價值偏差等。
我國生命教育自1997年正式發展迄今,前後雖僅10年,但在學校體制推展的歷程中,有幸出現重要的方案、研究與人物,包含地方教育廳局蓬勃澎湃地推動生命教育、中央教育部接手後制度化的推動;綜合而言,大致沿著「建構小、中、大學16年完整施教」的目標主軸前進、推展,甚至也涵蓋幼稚園。
四、我國生命教育內涵經過不斷的形塑與實踐
本研究從多層面深入檢討我國生命教育,包含:內涵形塑的階段歷程、釐清我國生命教育的意義、檢討其內涵的合理性與不同「取向」課程等。
有關歷程方面,本研究確認我國生命教育理念與內涵的發展可分作三期:一、「萌芽期」(約1997-1999年)、二、「百花齊放期」(約1999-2003年)及三、「整合建立共識期」(約2003年迄今)。
有關生命教育意義方面,本研究肯認「生命教育」是以「探究生命中最核心議題並引領學生邁向知行合一」為總目標的教育,這項總目標並可視作生命教育的操作型定義;生命教育有三項環環相扣的分項目標,這三項目標又包含三個彼此交互為用的議題領域:「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本研究進一步檢討廓清「生命教育」的意義,分別檢討「生命中最重要的議題」的涵義,並釐清「西方國家的『生命教育』」、「自殺防制」、「生死學」或「死亡學」、「輔導」、「全人教育」,以及有關生命教育「方向」、「目標」、「向度」、「取向」等等概念分別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本研究接著檢討我國生命教育內涵的合理性,包括檢討高中生命教育「應用倫理學」範疇中爲何選擇「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設科、選修科目「生涯輔導」獨立設科而不納入「生命教育」等,並進一步評析我國生命教育的不同取向課程的合理性,說明其限制與相對的功能,並深入評論我國「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旁支──「健康教育取向」生命教育。
我國生命教育確已朝向專業方向發展,其中第一個專業組織「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的成立(2004),更是台灣生命教育推動史上的里程碑;而「生命教育」成為中小學正式課程,尤其可視為生命教育兼具專業化與普及化重要的指標。整體而言,我國生命教育發展的特色是:從民間發生、地方政府推動,再經中央教育部正式承認並接手推展的一種本土性教育;其屬性帶有濃厚的人本精神與人文氣息;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則因初期多項計畫快速在全國各級學校推展,故有關的理論建構反而慢於實務。
總之,我國生命教育理念與內涵已凝聚成的共識,其內容與架構確實十分縝密而妥適,吾人也可期待在現行高中95暫綱的施行,透過不斷地實踐,繼續充實生命教育理論與內涵。未來,橫阻在「生命教育」有關理論與內涵之充實、師資之培訓與決策之執行等各層面的困境,仍是專業發展上重大的挑戰。
五、印順的佛學思想與生命觀,有深化生命教育的理念並豐沛其內涵之義蘊
本研究首先逐一就「生命教育」的總目標及分項目標,概論印順佛學核心思想與生命觀的生命教育義蘊,發現印順的思想與著作都密切圍繞著「生命教育」總目標所述的「生命中最核心議題」,並透由「緣起性空」與「人間佛教」的闡揚,導向「邁向知行合一」。
有上述的總體認識後,本研究以「深化生命教育理念」為綱,詳細探討印順思想的生命教育義蘊,研究發現其可堅定生命教育的目標、肯定「知行合一」的精神,並可提供建構「終極智慧」理論的基本內涵;再則以「豐沛生命教育內涵」為緯,內容以討論「終極關懷與實踐」的議題領域為主,探索印順的核心思想與生命觀可提供「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自力而理智的宗教觀」以及「『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的生死觀」,作為生命教育工作者的參鑑。要述如次:
(一)堅定生命教育的目標:印順指出「佛法可說是徹底的生命哲學」,其佛學核心思想與生命觀指出佛教是生命自覺的教育,肯認佛法契合我國「生命教育」的目標,強力支持應在人間推動「兼重自覺與實踐」的生命教育。
(二)肯定「知行合一」的精神:印順認為「理解佛法卻不能實踐」是不合佛法的,他肯定「多聞」、反省與批判的態度,並強調以正見緣起的智慧指導人生;他提醒:自利利他,應注意合理、合宜的實踐,千萬不能忽略自己身心的調治,並宜以「勝解」、「堅固」、「歡喜」、「休息」等四種力量來助成精進。最後,印順強調以知導行、以行致知,在越知越行、越行越知的學程中,得出「徹底正知,如實修行」的結論。
(三)建構「終極智慧」的理論基礎:我國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十分重視「終極智慧」,印順法師探討佛教「慧學」(「般若學」)的成果,可對「終極智慧」提供重要的進路、架構與內涵。本研究嘗試建構「終極智慧」理論,參鑑上述印順「慧學」的內涵,對於「終極智慧」的意義、範疇、內容、歷程及方法論等五個面向,提出簡略的芻議。
(四)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人生觀」是生命實踐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因此,「人生觀」一詞出現在我國高中95生命教育暫綱所有科目與向度中。本研究分析印順洞見佛法所得的人生觀,包括人類應發揚「憶念」、「梵行」、「堅忍」三種特勝,以「業感說」作為創造、實踐、解釋人生價值的基礎,從而抱持光明的、安命而創命的、自由自主的、緣起無我的、以慈悲為本的人生觀,學做菩薩,「以智化情」、「以智導行」,改造以情為本的人生。
(五)自力而理智的宗教觀:印順深入論述宗教,認為宗教係建立在「創始者(教主)」、「神秘經驗」與「教義」三者之上;他師承太虛,主張「佛法是宗教」,認為佛教是「正覺的宗教」、是無神論的,「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其特色是「慈悲與智慧的融和」、「信仰與理性的合一」。然而,對宗教的分類與分析之餘,印順在許多著作中,理直氣壯地批評一般神教,極易引起爭議、紛爭甚至敵對,這是理解、甚至運用印順思想時需嚴肅關心之處。
(六)「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的生死觀:印順認為以「三世論」解說生死最為合理;他指明應注意行為、自己保養,避免「不應死而死」。有關生死根本,印順認為解脫生死最關鍵的是「能知緣起」,如能正觀緣起,通達無常、無我,便能去除無明、我見,摧破貪瞋煩惱而契入涅槃。印順「人間佛教」一個更根本的理論基礎則是「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即:菩薩道行者因為能夠勝解空義,了知法法平等,而能安住「無住涅槃」的境界,所以不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而是具備了大悲智,不重自利而重度他,不把生死、涅槃都看成實在,能夠悲智雙運,實踐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一步步的攝受眾生。
印順終其一生平實提供人間佛教的生死之道,弟子們遵照其遺囑在其喪禮中,引導眾人念誦「本師釋迦牟尼」,並諷誦《佛說無常經》,讓往生者和參與喪禮者共同互動增慧,理性地認識生命無常、苦空無我之道;即使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印順亦以縱貫一切佛法而歸向佛道的平實精神,具體提供了生死之道的典範。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quality and meaning of life in Taiwan are still low and indigent since World War II. Consequently, it is extensively appealed for popularizing life educ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eventually gets back to what Mr. Liang Shu-Ming said, “this moment, this place, this person,” and focuses on the thought of Yinshun, a Buddhist monk who has had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since 1949.
Based on Monk Yinshun’s core thinking on Buddhism and viewpoint of life, five major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to probe into th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1. According to Monk Yinshun’s outlook, “yuan qi xing kong”(緣起性空) is the basis of “Jen-chien Fo-chiao”(人間佛教), while “Jen-chien Fo-chiao” is the practice of “yuan qi xing kong.”
2. Yinshun’s viewpoint of life makes use of “yuan qi xing kong” to analyze life; meanwhile, life is actualized by means of “Jen-chien Fo-chiao.”
3. In Taiwan, there have been many sage educational workers, significant programs and bounteous resul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4. Concerning about the continuous shaping and practic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over the last decade, this thesis probes into:(1) the proc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2)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3)the rationalitie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4) the comments on several approaches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5. Yinshun’s Philosophy of life is abundant in implications that deepen the ideas and widen the contents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These implications comprehend:(1) confirming the Objectives of life education; (2) affirming an attitude toward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 (3) providing source material of ‘ultimate wisdom’; (4) supplying life education with ‘a wisdom-based new view of life’, ‘a religious view with independence and reason’ and ‘a view of life and death with neither disliking of birth and death nor liking nirvana’.
壹、印順法師著作
(2003),《妙雲集》,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2刷。上編、中編、下編共24冊,詳列如下:
《般若經講記》,上編一(妙雲集1), 1942講《金剛經》、1947年講《心經》,各輯成二經之《講記》,1971年合輯初版。
《寶積經講記》,上編二(妙雲集2),1962年講,1964年初版。
《勝鬘經講記》,上編三(妙雲集3),1951年講,1952年初版。
《藥師經講記》,上編四(妙雲集4),1954年講,1955年初版。
《中觀論頌講記》,上編五(妙雲集5),1942年講,1952年初版。
《攝大乘論講記》,上編六(妙雲集6),1941年講,1946年初版。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編七(妙雲集7),1950年講,1951年初版。
《佛法概論》,中編一(妙雲集8),1949年初版(香港)。
《中觀今論》中編二(妙雲集9),1947年講,1950年初版。
《唯識學探源》,中編三(妙雲集10),1940年完稿,1944年初版。為導師第一部完成之著作。
《性空學探源》,中編四(妙雲集11),1944年講,1950年初版(香港)。
《成佛之道》,中編五(妙雲集12),1959脫稿,1960年初版。
《太虛大師年譜》,中編六(妙雲集13),1950年初版。
《佛在人間》,下編一(妙雲集14),1971年初版。
《學佛三要》,下編二(妙雲集15),
《以佛法研究佛法》,下編三(妙雲集16),1972年初版。
《淨土與禪》,下編四(妙雲集17),1970年初版。
《青年的佛教》,下編五(妙雲集18),1973年初版。
《我之宗教觀》,下編六(妙雲集19),1972年初版。
《無諍之辯》,下編七(妙雲集20),1972年初版。
《教制教典與教學》,下編八(妙雲集21),1972年初版。
《佛教史地考論》,下編九(妙雲集22),1973年初版。
《華雨香雲》,下編十(妙雲集23),1973年初版。
《佛法是救世之光》,下編十一(妙雲集24),1973年初版。
(1944),〈空有之間〉,收入《無諍之辯》,下編七(妙雲集20,1972年初版),2003 新版2刷,頁107-116。
(1984),《遊心法海六十年》,後收錄於《華雨集第五冊》,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98年初版3刷,頁1-60。
(1989),《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後收錄於《華雨集第四冊》,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98年初版3刷,頁1-70。
(1998),《華雨集》(共五冊),初版3刷,1993年初版。
(2000),《空之探究》,新竹縣:正聞出版社,十版,1985年初版。
(200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修訂六刷,1971年初版。
(200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版十刷,1968年初版。
(2003),《中國禪宗史》,十五刷,1971年初版。
(200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初版十刷,1981年初版。
(2003),《如來藏之研究》,七刷,1981年初版。
(2004),《印度之佛教》,新竹縣:正聞出版社,重版6刷,1942年完稿,1943年初版,為導師第一部出版發行之著作。
(2004),《永光集》,新竹縣:正聞出版社,初版一刷。
(2004),《人間佛教論集》,新竹縣:正聞出版社,初版。
(2005),《法海微波》,再版一刷,1987年初版。
(2005),《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縣:正聞出版社,修訂版,1998年初版。
(2005),《平凡的一生(重訂本) 》,1971初寫,共26章,編入《華雨香雲》,下編十(妙雲集23,1973年初版)。1993增寫6章,翌年增訂本初版。1998年增寫3章,成為重訂本,囑身後再出版。
貳、一般文獻
王士峰等編(2001),《生命教育與管理:生命關懷與生活倫理的整合》,台北縣:水星文化出版,嘉義縣:大同商專發行,第1版。
方立天(1994),《佛教哲學》,台北市:洪業文化。
太虛大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1980),《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3版,第21冊。
尹德瀚(2006),〈孟加拉尤努斯獲諾貝爾和平獎〉,見於中國時報2006.10.14,擷取於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 http://mail.tnfsh.tn.edu.tw/phpBB2/viewtopic.php?p=133&sid=7f0639fceac8cfd7257a678d7。
內政部(1998),〈民國八十六年臺閩地區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http://www.moi.gov.tw/stat/Life/life86eliminate.doc,2007.02.06。
中央通訊社(2001),〈自殺是青少年第三大死因〉,2001/2/23,擷取自台灣臨床藥學會網站http://health.icareasia.com.tw/article.asp?channelid=9&serial=11074,2007.02.06。
田若屏(2002),《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金銑(2006),〈印順導師的生死哲學——由印順導師的喪葬禮儀說起〉,發表於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學術研討會,民95年5月。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印順文教基金會(2006),〈印順法師著作年表〉,該基金會網站http://www.yinshun.org.tw/,2006.06.06。
布萊恩魏斯(Brian L.Weiss)著,譚智華譯(2005),《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新版)》,台北市:張老師月刊出版社。
牟宗三(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店,1983初版,第5次印刷。
- (1994),《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店,1963初版,再版8刷。
牟宗三等著(1991),《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初版。
牟宗三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輯組編撰(1978),《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台北市 : 臺灣學生書店, 民67
江衍良(1995),《中國當代儒學發展的知識社會學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燦騰(1988),〈當代台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一文,後收錄於氏著(2001)《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 (1990),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 (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初版二刷。
- (2001)〈關於「後印順學時代」的批評問題——從陳玉蛟先生兩篇書評談起〉,載於《弘誓》月刊,第53期,2001年10月。
- (2001),《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朱文光(1997),《佛教歷史詮釋的現代蹤跡:以印順判教思想為對比考察之線索》,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任聞、荊點編(2005),《終極智慧》,中國長春市:文藝時代出版社。
如 實(1981),〈唯識三系之研究〉,刊於《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
宋澤萊(1990),《被背叛的佛陀》,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 (1993),《被背叛的佛陀續集》,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吳庶深(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教育部(訓委會)委託研究。
吳庶深、黃麗花合著(2001),《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市: 學富文化,初版。
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看法之探討〉,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南華大學。
吳榮鎮(2002),〈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學生輔導》,第82期。
吳慧珠(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生命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第26輯,頁113-130。
李玉嬋(1994),《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探討──兼論原始佛教的原始性格》,香港私立能仁學院哲學研究碩士論文。
李宗興(2000),《原始佛教之生命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奉如(1999),〈教育學歷史研究之現況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李彥儀(2003),《牟宗三與康德對於「道德情感」之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保瑞(1996),〈功夫、境界、世界觀釋義〉,《普門雜誌》第206期,1996年11月。
沈亦元(2003),《弗蘭克意義治療理論其於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福田主編( 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初版。
林士倚(2003),《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1989)《宗教團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的兩個個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治平主編(2000),《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初版。
- 主編(2002),《生命教育集思:中原大學2001年海峽兩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初版。
林治平等著(2004),《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初版。
林佳瑩、蔡毓智(2004),〈台灣地區自殺死亡人口結構分析:1991-2001年〉,台北:政治大學,《台灣人口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論文》。
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發行、台北市: 聯經總經銷,初版。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琦雲(2000),《生死學》,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
林靜如(2000),《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敏捷(2000),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台北市:法界出版社。改自作者(1998)著,《印順佛教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景勳(1986),《孟子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愚文(1996),〈教育的目的〉,收錄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紀潔芳(2002),《台灣地區生命教育人力資源與教學資源之建置》,教育部委託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擷取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95000-0000001/index.doc?PHPSESSID=97b7a623b08d1a236d1bb807338dbdd9,2007.03.1。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1987),〈楊仁山居士事略〉,收錄於《楊仁山文集》,臺北市:文殊。
宣 方(2003),〈人間正道是滄桑後-印順時代的台灣人間佛教〉,載於《普門學報》第17期,2003年9月。
孫效智(1987),《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論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1999a),〈網路與生命教育〉,載於曉明女子高級中學倫理教育推廣中心出版,《台灣省中等學校倫理教育通訊》,第12期,民國88年元月。
- (1999b),〈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載於李遠哲等著,《生命的教育》,台北市:聯經,頁189-191。
- (1999c),〈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災後社會價值與倫理重建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
- (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及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初版社,頁1-22。
- (2001a),〈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哲學雜誌》,第35期,頁4-31。
- (2001b),〈「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畫」說明〉,擷取於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911114_1.htm,2007.02.10。
- (2001c),〈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第26輯,頁27-58。
- (2002a),〈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載於國父紀念館主編,《回饋》,10月號。
- (2002b),〈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頁283-301。
- (2003),《生命教育與正式課程》,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畫第二次工作坊資料,擷取於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http://210.60.194.100/life2000/LifeEduResourcesPlan/secondteamwork/lesson/920705/92070501.pdf,2007.03.06。
- (2004a),〈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研發實驗暨種子學校與種子師資培育計劃〉,擷取於中壢浸信會網站, http://www.cccbc.net/forum/download.php?id=31&sid=f1274690690b49b53adbd867f8e5505f,2007.03.16。
- (2004b),〈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課程規劃理念與展望〉,發表於「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2004c),〈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願景〉,哲學與文化,31(9):1-18。
- (2004d),〈含笑收割──感恩與致謝〉自序及〈導讀〉,氏主編《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市:幼獅文化。
- (2005),《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綱要重點與特色》,2005.12.18版本,載於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網站,http://www.edu-methodist.org/life/taiwantrip2005/handbook-dec18/112.pdf。
孫效智主編(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市:幼獅文化。
徐嘉檣(1991),《台灣宗教信仰的認同與身分--一個初探》,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 珣(1985),〈台灣不同宗教的信徒與組織之比較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17期,頁15-42。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 (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收錄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社。
─ ( 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初版。
- (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生死關懷科」課程規劃理念及其實施芻議〉,發表於「教育部93年度全國高中職生命教育教學研討會」,高雄市:高雄商業職業學校。
- (2006a),《「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初版,2006初版二刷。
- (2006b),〈生死教育〉,載於林綺雲等著,《實用生死學》第二章,台中市:華格納出版社。
張淑美主編( 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初版。
張漢翔(2003),〈「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程綱要」各區公聽會即將舉行〉,見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920823.htm,2007.02.23。
張慧英、潘勛(2006),〈和平獎議題轉向人道、環保〉,見於中國時報2006.10.14。
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丘愛鈴(2006),《大專校院實施生命教育特色調查研究》,94年度教育部委託生命教育專案。
張榮攀(1999),〈印順導師對生死的看法〉,收錄於氏主編《生死自在》,台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1997初版一刷,1999再版22刷。
連監堯(2006),〈教育部舉辦「生命是什麼?」校園巡迴系列講座〉,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2007.07.19。
陳乃腕(2000),《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第364期,2004年9月。擷取自高苑科技大學http://www.kyu.edu.tw/93/epaperv7/066.pdf,2007.02.01。
陳水淵(1996),〈略窺印順導師的思想:從方法、判教到根本真理〉,《法光》。
- (1997),〈試窺印順法師的思想-以緣起貫通〉,刊載於《法光學壇》,第一期。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
- (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 (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 (1984),《「潛在課程」研究之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 (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刊載於《教育研究資料》,第7卷第1期。
- (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市:師大書苑。
- (2003)。〈全球化挑戰中人文教育的重建〉,發表於「第十屆張昭鼎紀念研討會科學與教育」。
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市:水牛,初版 。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陳清龍(2001),《來果禪師的生命進路與生死思想》,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詠明(1995),《佛教的大千世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基辛(R. Keesing)著,陳其南校訂,于嘉雲、張恭啟合譯(1986),《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一版三印。
游祥洲(1992),〈從印順導師對空義闡揚談起〉,載於藍吉富主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85初版,1992四版。
教育部(2001),〈生命教育年教育部記者會新聞稿〉,擷取於桃園縣立南崁高級中學生命教育網站,http://203.66.125.77/id3573/lf/sub1-3.htm,2006.04.05。
- (2003),〈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將於九十五學年度實施〉,擷取於教育部電子報第39期(93.06.18),http://epaper.edu.tw/039/important.htm,2007.02.23。
- (2006),〈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95.9)〉,該部企劃科95.10.05彙,見教育部網站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951005.doc,2007.02.10。
- (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尉遲淦主編(2003),《生死學概論》,台北市:五南。
賀孝銘(1988),《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 朋(1992),《印順佛學思想研究》,新竹縣:正聞出版社,初版。
郭聰貴主編(2001),《生命教育》,台南市:臺南師院實習輔導處。
郭靜晃等著(2002),《生命教育》,台北市: 揚智文化,初版。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探求的荊棘之路》,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初版。
- (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正中,臺初版。
- (1993),《生命的學問與學問的生命》,台北市:正中書局,臺初版。
曾長安(2006)《佛教生死觀研究─以《涅槃經》為中心之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2006),《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有志(1999),〈自殺風潮與死亡教育〉,《新講臺》,第3期,頁12-13。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初版。
黃俊正(1998),〈生命教育的體驗與建言〉,《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第55期。
黃俊雄(2003),《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文與姜逸群(2005),《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單位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擷取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網站,http://help.ncue.edu.tw/document/study-lifeteach.pdf,2006.11.25。
黃琪璘(1999),《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盛蘭(1998),《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凱(2004),《初期佛教生死觀之哲理試探—以緣起理論為核心之探索》,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賓(2001),〈我國近代佛教圖書館興起背景因素之考察〉,刊於《佛教圖書館館訊》第三十期,91年6月。
黃銘惇、張慧芝譯,大衛‧布萊特(David Pratt)著(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
黃淑萍(2001),《覺醒、批判與超越—佛洛姆人本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et_university/paper/net_uni_paper_J1.htm,2006.02.15。
黃齡瑩(2002),《雜阿含經的生死觀》,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美珠(2002),《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煥棠(2003),《生死學之實務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 ethics and science》,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 ( 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 didactics and experience》,台北市: 揚智文化,初版。
─ (2004),《護理生命教育──關懷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一刷。
葉文鶯(2005),〈了知無常〉,刊載於《慈濟月刊》,第463期,2005.06.25。
楊百川(2001),《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振良(1992),救救孩子─平心論九所師院刪除「四書」事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6期,頁225-227。
楊惠南(1988),《台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第30、31期,1988.10-11。
- (1991),《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 (2000),〈「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回歸印度?〉,載於《中華佛學學報》,13期,2000年5月。
- (2004),〈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精髓〉,發表於「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佛教學術研討會(第五屆),民93年4月。
楊深坑(1990),〈教育的哲學基礎〉,收錄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慕慈(2003),《生命教育》,禾楓書局發行、華騰文化總經銷。
廖居治(1997),〈人生有情:生命教育〉,《師友》,第362期,民國86年8月。
奧育育(2002),〈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畫啟航了!〉,擷取於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911114.htm,2007.02.10。
溫金柯(2001),《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台北市:現代禪出版社。
圓照寺主編( 2004),《生命教育手冊》,高雄縣:九華圖書,初版。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歐俊明(1997),《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教育的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歐陽教(1974),《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市:文景。
- (1986),《德育原理》,台北市:文景,二版。
- (1989),《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文景,九版。
- (1992),〈教育要有人味兒〉,刊載於《現代教育》,7卷,4期。
潘 煊(2002),《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台北市:天下遠見。
潘素卿(1995),《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劉作揖(2003),《生死學概論》,台北縣:新京文開發,初版。
劉易齋(2001),《生命學簡綱初探:生命教育概論與實踐》,台北縣:高立出版、新科技總經銷,初版。
─ (2003),《生命管理學初探:生命教育的思想與實踐》,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初版。 鄭岳和(2002),《<詩經.周南>的生命哲學--對人的肯定與祝福》,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劉明松(1999),〈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月刊》,第580期。
劉錦昌(1997),〈台灣佛教界的「印順學」走向〉,《神學與教會》第22卷.第2期,1997年6月。
劉靖國(2006),《儒家生命哲學及其生命教育理論建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26輯。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載於《教育研究資訊》,10卷3期,頁1-14。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收錄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輔仁大學。
盧心權(1999),〈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簡介〉,載於曉明女子高級中學倫理教育推廣中心出版,《台灣省中等學校倫理教育通訊》,第12期,民國88年元月;見〈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簡介〉網頁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introduce.htm。
鄭金川(2000a),〈教育部成立「學校生命教育專案小組」〉,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890223_01.htm 2007.02.06。
- (2000b),〈籌畫「生命教育計畫委員會」教育部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890409.htm。
- (2000c),〈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員會在台大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890530.htm,2007.02.07。
- (2000d),〈生命教育電子報七月十五日正式創刊〉,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890725.htm,2007.02.06。
- (2000e),〈「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正式成立〉,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890805.htm,2007.02.07。
- (2001),〈生命教育沿革〉,擷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lifehistory.htm,2006.04.05。
鄭惠玲(2002),《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藍吉富(1972),〈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刊於《華岡佛學學報》,2期。
- (1992),〈倡印緣起〉,載於氏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85初版,1992四版。
- (1991),《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市:新文豐圖書公司,初版。
- (2002),〈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學時代〉,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
藍吉富主編(1992),《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85初版。
謝文彥(2005),《台灣地區犯罪未來趨向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中央警察大學。
謝昌任(2002),《新約死亡概念及其生死教育意涵之研究-以耶穌與保羅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蕭阿勤(1990),《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子翔(2001),《《論語》中所蘊涵之生死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羅文基(2001),〈從生涯教育到生死教育──高雄市推展生死教育緣起〉,載於《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彰化師大。
闞正宗(2004),《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49-2003]》,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雅慧(1995),《莊子生死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釋宏印(1998)〈印順導師對台灣佛教的影響〉,收錄於呂勝強主編《妙雲華雨的禪思》,台北市:佛教青年基金會。
- (2002),《怎樣讀妙雲集》,新竹縣:正聞出版社,新版一刷,1987年初版。
釋昭慧(1995),《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 (2003),《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 (2004),〈「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收錄於《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第五屆)》論文集,頁O1-28。
釋惠敏(1993)〈佛學研究的理想與現實--中華佛研所畢業生訪談〉,刊於《人生雜誌》82 年 6 月等文。見於惠敏法師的風培基,http://ge.tnua.edu.tw/~huimin/research/frtext_res.htm,2006.10.19。
- (1995)〈我國梵語教學之省思〉,刊於《人生雜誌》,84年1月、
- (2000),〈「緣起」與「緣所生法相」〉,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市:正聞出版社。
- (2004),〈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刊於《法鼓人文學報》第1期。
釋惠敏譯(1993),〈來自梵天的語言──梵語簡介及其學習的意義〉,刊於《人生雜誌》民國 82 年 1 月。
釋惠敏、釋果徹合著(2002),《生命緣起觀》,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2002年初版二刷。
釋聖嚴(1977),〈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刊載於《華學月刊》第65期。
- (1997),《人間淨土》,台北市:法鼓文化。
參、其他文獻(英文、光碟、網站等)
Tien, Po-Yao(1995),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shun,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Chu, William P. (2006),"A Buddha-Shaped Hole: Yinshun's (1906-2005) Critical Buddhology and the Theological Crisis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UCLA: Ph.D. Dissertation.
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2002年4月發行,Ver. 3.1。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BETA電子佛典系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5冊暨第85冊電子資料),授權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收錄於「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作非營利使用。
維基百科(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