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佳瑞 |
---|---|
論文名稱: |
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吏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中文關鍵詞: | 嘉慶皇帝 、道光皇帝 、邊臣疆吏 、新疆 、西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以邊臣疆吏治理西陲的措施為例來看嘉慶與道光兩朝清廷對於新疆與西藏的治理情形,並進而探討西陲治邊體制的缺失。西藏與新疆兩地一直到乾隆朝末期,才被清廷完全控制住,所以與嘉、道時期相去不遠。因此,乾隆朝所定下的職權真正執行的時期是嘉、道兩朝。西陲的邊臣疆吏都是以滿人為主,對於邊疆的安危貢獻良多,然具體行為仍有差異。新疆地區如松筠兩任伊犁將軍,在審判蒲大芳與孜牙墩的案件上,手法都相當粗糙,不僅使自己被革職,孜牙墩一案更使得南疆回民離心,使新疆局面更加動盪,顯示出他喜於擅自作主且忽略當地民族關係複雜的特色;長齡、楊遇春、武隆阿三人臨危授命前往回疆平亂,三人與道光皇帝互動良好,在張格爾事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才可迅速平定亂事。布彥泰不僅開啟道光朝的屯田熱潮,也懂得善待林則徐等下屬,創造良好的團隊氣氛。西藏地區的邊臣疆吏如賽沖阿雖為欽差大臣,監督英廓戰爭,地位和權力都在駐藏大臣之上,但卻沒有與嘉慶皇帝有良好的溝通,進而導致廓爾喀加速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文蔚、鄂順安、關聖保等人平定博窩生番耗時多年,顯示出駐藏大臣能力的下降,而駐藏大臣調動頻繁,前後任之間政策少有傳承,使得此地難以治理,凸顯出西藏地區鞭長莫及的特色。琦善於西藏的改革,在當代雖然希圖澄清積弊,但其放棄軍事管轄權,卻影響清末甚大,使他作為一再為後人批評。
嘉道時期後的清廷逐漸地失去駕馭西陲的能力,其原因包含了人為因素、制度缺失以及外力的侵擾,然以治理的方向而言,嘉慶朝與乾隆朝是有所傳承,而從皇帝的態度來看嘉慶皇帝也比道光皇帝還要積極,所以西陲治理的鬆弛期應該是始於道光朝。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江蘇古籍,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藏學,199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寄信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議覆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隨手登記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廓爾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國史館檔・傳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史館檔‧傳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皇朝武職大臣年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馬大正、吳豐培主編,《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朝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1996年。
馬大正編,《清代新疆稀見史料匯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年。
吳豐培輯,《松筠新疆奏稿》,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1980年。
吳豐培編,《清季籌藏奏牘》,臺北:學海,民國五十九年。
吳豐培編,《清代藏事奏牘》,北京:中國藏學,199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輯,《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輯,《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二、官書典籍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宣統政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大清十朝聖訓》,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民國八十五年。
《清朝通志》,臺北:新興,民國五十二年。
《清國史》,嘉業堂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啟文,民國五十二年。
七十一,《異域瑣談》收入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古籍,1990年,第60冊。
王樹枂等纂,袁大化修,《新疆圖志》,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六年。
王雲五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民國五十一年。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民國五十五年。
李雲麟,《西陲事略》,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沈壵,《落帆樓文集》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民國八十年,第195冊。
永保,《總統伊犁事宜》,收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蘭州:甘肅文化,1999年。
和寧,《衛藏通志》,臺北:文海,民國五十五年。
和寧,《新疆省三州輯略》,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松筠,《西陲總統事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松筠,《欽定新疆識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林則徐,《林則徐集: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周藹聯,《西藏紀遊》收入於《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1年,第一輯。
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四年。
祁韻士,《西陲要略》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臺北:新文豐,民國七十四年。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姚瑩,《康輶紀行》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伍輯,第14冊。
吳豐培整理,《西藏志》,拉薩:西藏人民,1982。
吳豐培輯,《川藏遊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1985年。
容安,《那文毅公(彥成)奏議》,臺北:文海,1968年。
陳棠,《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陳登龍,《里塘志略》,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九年。
陳觀潯,《西藏志》,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
梁章鉅,《歸田瑣記》,臺北:廣文,民國五十八年。
曹掄彬等纂,《雅州府志》收入於《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2003年,第48冊。
單毓年,《西藏小識》收入於《中國西藏及甘清川滇藏區方志匯編》,第3冊,北京:學苑,2003年。
張其勤原稿,吳豐培增輯,《清代藏事輯要》,拉薩:西藏人民,1983年。
楊書霖編,《左文襄公全集・奏稿》,臺北:文海,民國六十八年。
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趙翼,《皇朝武功紀盛》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臺北:新文豐,民國七十四年,第120冊。
傅恒等撰,《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收入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古籍,1990年,第82冊。
傅恒等撰,《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第500冊,
蔣良麒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民國五十二年。
劉贊廷,《波密縣志》轉引自《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彙編》,北京:學苑,2003,第7冊。
劉贊廷,〈波密日記〉轉引自《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彙編》北京:學苑,2003,第7冊。
曹振鏞,《平定回疆擒剿逆匪方略》,臺北:文海,民國五十五年。
魏源,《聖武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
譚鍾麟,《譚文勤公奏稿》,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繆荃孫纂,《續碑傳集》,臺北:文海,民國六十二年。
鍾方,《蕃僧源流考》收入於《中國西藏及甘清川滇藏區方志匯編》,北京:學苑,2003年。
鍾廣生,《新疆志稿》,臺北:成文,民國五十七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三、專書著作
丁實存,《駐藏大臣考》,南京:蒙藏委員會,民國三十七年。
王堯等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拉薩:西藏人民,1985年。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1991年。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1990年。
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編,《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拉薩:西藏人民,1989年。
阿拉騰奧其爾,《伊犁將軍論稿》,北京:民族,1995年。
阿拉騰奧其爾等,《清代新疆軍府制職官傳略》,哈爾濱:黑龍江教育,2000年。
李寰,《新疆硏究》,臺北:四川文獻研究社,民國六十六年。
呂昭義,《英屬印度與中國西南邊疆:1774~191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余新忠編,《道光事典》,臺北:遠流,2006年。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林崇墉,《林則徐傳》,臺北:中華大典,民國五十六年。
吳豐培、曾國慶,《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北京:中國藏學,1989年。
吳豐培、曾國慶,《清代駐藏大臣傳略》,拉薩:西藏人民,1988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一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二年。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臺北,文史哲,民國七十七年。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十八年。
莊吉發,《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一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臺北,文史哲,民國八十六年。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收入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上海:商務,民國二十五年。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1988年。
張羽新,《清代治藏要論》,北京:中國藏學,2004年。
馬汝珩、成崇德主編,《清代的邊疆開發》,太原:山西人民,1999年。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格桑卓噶等編譯,《鐵虎清冊》,北京:中國藏學,1991年。
陳錫祺主編,《林則徐奏稿・公牘・日記補編》,廣州:中山大學,1985年。
陳家璡編,《西藏森巴戰爭》,北京:中國藏學,2000年。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1997年。
黃玉生等編著,《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史》,拉薩:西藏人民,1995年。
黄澤德編,《林則徐信稿》,福州:福建人民,1985年。
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五年。
楊家駱主編,《鴉片戰爭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楊國楨编,《林則徐書簡》,福州:福建人民,1985年。
楊國楨,《林則徐傳》,北京:人民,1995年。
楊嘉銘,《清代西藏軍事制度》,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
楊嘉銘,《琦善治藏》,臺北:蒙藏委員會,民國七十六年。
楊岭多吉等編,《四川藏學研究》,北京:中國藏學,1993年。
翟玉樹,《清代新疆駐防兵制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民國六十五年。
廖祖桂編,《中囯藏學硏究中心藏學論文選集 (1986-1996) 》,北京:中國藏學,1996年。
管守新,《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2年。
潘志平,《中亞浩罕國與清代新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
劉九庵編選、肖燕翼釋文,《林則徐書札手跡選》,北京:紫禁城,1985年。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
藏學硏究論叢編委會編,《藏學研究論叢》,拉薩:四川人民,1989年。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臺北:里仁,1983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蕭金松,《清代駐藏大臣》,臺北:蒙藏委員會,1996年。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北京:中國地圖,1982年。
(英)塞繆爾‧特納(Samuel Turmer),蘇發祥、沈桂萍譯,《西藏札什倫布寺訪問記》,拉薩:西藏人民,2004年。
(尼)I.R.阿里亞爾(Aryal I.R.)、T.P.頓格亞爾(Dhungyal T.P.),四川外語學院《新編尼泊爾史》翻譯組譯,《新編尼泊爾史》,成都:四川人民,1973年。
Perdue ,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Jonna Waley-Cohen,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New York: I.B. Tauris, 2006.
四、期刊論文
丁實存,〈伊犂將軍設置之起因與其職權〉,《邊政公論》,1944年,第3卷,第8期。
王友文,〈略論清代伊犁將軍布彥泰治理新疆的政績〉,《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3期。
王希隆,〈關於清代軍府制的幾個問題〉,《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王輔仁,〈略論清朝前期對西藏的施政〉,《清史研究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2年,第2輯。
平措塔杰,〈駐藏大臣文碩評述〉,《西藏大學學報》,2008 年,第2期 。
左紅衛、孟楠,〈從「斌靜案」看清代駐疆官員與新疆的穩定〉,《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申新泰,〈清朝中央政權對西藏行政體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1~2期。
竹效民,〈論伊犁將軍伊勒圖〉,《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下)〉,《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成崇德,〈論清代前期的西部邊疆開發〉,《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林乾,〈清朝以法治邊的經驗得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5卷,第3期。
朱明德,〈論布彥泰〉,《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
伊任臨,〈布彥泰歷薦謫戍新疆的林則徐緣由考述〉,1999年,第3期。
任新建,〈鳳全與巴塘事變〉,《中國藏學》,2009年,第2期。
宋水平,〈從奕山在新疆之活動看道咸時期清朝的治邊政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阿拉騰奧其爾,〈清朝首任伊犁將軍政績述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3期。
阿拉騰奧其爾,〈阿桂在新疆〉,《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阿拉騰奧其爾,〈布彥泰在新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
邢玉林,〈擴大邊臣疆吏的研究視角〉,《中國邊疆史地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大龍,〈一部研究邊臣疆吏的力作~《清代伊犁將軍論稿》讀後〉,《民族研究》,1997年 ,第5期。
李敏,〈論清代伊犁將軍松筠〉,《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李晨生,〈披楞考-1840年以前中國對英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活動的反應〉,《歷史與民族-中國邊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紀大椿,〈論松筠〉,《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
紀大椿,〈松筠在新疆〉,《喀什噶爾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徐新建,〈從邊疆到腹地:中國多元民族的不同類型-兼論「多元一體」格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
徐燕,〈論松筠的經濟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
吳元豐,〈清代伊犁將軍衙門內設機構淺析〉,《歷史檔案》,2009年,第2期。
武紅薇,〈伊犁將軍保寧與乾嘉年間的伊犁建設〉,《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武紅薇,翟新菊〈乾隆時期伊犁將軍舒赫德新疆事跡的評述〉,《石河子大學學報》,2005年,第5卷第1期。
周偉洲,〈駐藏大臣琦善改定西藏章程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9卷,第1期。
胡巖,《馬臘、僧格駐藏考略》,《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
凌純聲,〈清代之治藏制度〉,收入於《西藏研究》,臺北: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民國四十九年。
莊吉發,〈天高皇帝遠~清朝西陲的邊臣疆吏〉,收入《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馬林,〈從禮儀之爭看駐藏大臣同達賴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攝政的關係〉,《青海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
馬汝珩、趙雲田,〈清代民族政策簡論〉,《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馬長泉,〈簡論明瑞在新疆的活動——兼評乾隆的用人策略〉,《新疆大學學報》,2006年,第34卷第1期。
馬長泉,〈松筠和《欽定新疆識略》〉,《喀什噶爾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唐文基,〈淺論和琳〉,《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孫文良、孫琰,〈論阿桂〉,《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孫國志,〈奕山與晚清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郭美蘭,〈清代首任伊犁將軍明瑞滿文奏摺綜析〉,《滿語研究》,2008年,第1期。
郭衛平,〈張蔭棠治藏政策失敗原因初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
第一期。
許廣智,〈張蔭棠「查辦藏事」始末〉,《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許廣智,〈聯豫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歷史作用及評價〉,《西藏研究》,
1995年,第1期 。
張云,〈和琳駐藏-清朝駐藏大臣的一個典型性分析〉,收入《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皓,〈1885-1888年文碩出任駐藏大臣及去職〉,《青海民族研》,2007年,
第1期 。
張世明,〈論聯豫在清末新政期間對西藏的開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6期。
張世明,〈從清代西藏地區的經濟開發看文化因素的影響〉,《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張雲俠〈略論清代駐藏大臣的設置、職權以及有關問題〉,《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3期。
張羽新,〈論駐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職權的歷史考察〉,《中國藏學》,1998年,第2期。
張國驥,〈清嘉道時期人才危機〉,《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9卷3期。
國慶,〈關於駐藏大臣設立的幾個問題〉,《青海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國慶,〈清代駐藏大臣淺探〉收入於《藏族史論文集》,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國慶,〈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和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中國西藏》,1998年,第6期。
國慶,〈論清代駐藏大臣的歷史作用〉,《中國西藏》,1988年,第2期。
彭建英,〈試論清朝的治藏方略〉,《西北史地》,1997年,第2期。
黃維忠,〈聯豫功過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 年,第2期 。
陳旺成,〈那彥成與長齡新疆治理政策比較研究(上)〉,《人文及管理學報(宜蘭大學)》,2005年,第2期。
陳旺成,〈那彥成與長齡新疆治理政策比較研究(下)〉,《人文及管理學報(宜蘭大學)》,2006年,第3期。
陳旺成,〈那彥成在回疆的歷史論評〉,《通識研究集刊(開南大學)》,2008年,第13期。
馮明珠,〈走過留痕-松筠駐藏政績與著述〉,收入於《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馮明珠,〈張蔭棠與西藏〉,《故宮季刊》,1982年,第17年卷第2期以及1983
年,第17年卷第3期。
馮麗霞,〈試論張蔭棠「查辦藏事」的性質〉,《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
賈建飛,〈論松筠與晚清西北史地學的興起〉,《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曾唯一、滕生,〈前期清朝治邊特點初探〉,收入於《清代的邊疆開發-1991年國際清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曾國慶,〈論清季駐藏大臣張蔭棠〉,《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年,第5期。
齊清順,〈那彥成的南疆之行和清朝統治新疆的政策調整〉,《喀什噶爾師範學
院學報》,1988年,第5期。
厲聲,〈那彥成新疆善後制外淺析〉,《新疆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趙雲田、成崇德,〈略論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
趙雲田,〈清代前期統治西北地區的政策和措施〉,《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
趙雲田,〈清代新疆的軍府建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第2期。
趙心愚,〈從《西藏志》看確立之初的駐藏大臣制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第19卷第1期。
劉忠,〈試論清代駐藏大臣松筠對西藏的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87年,第6期。
劉海峰,〈「穆黨」對道光晚期吏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7年,第3期。
劉達永,〈1904年霍西筆下的巴塘、丁林寺與「乙巳鳳全死亡事件」〉,《四川
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劉麗楣,〈關於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相見問題〉,《中國藏學》,1997年,第1期。
歐七斤,〈論林則徐在新疆的貢獻與布彥泰之關係〉,《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歐朝貴,〈清代駐藏大臣衙門考〉,《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006年,第24卷第2期。
管守新,〈清代伊犁將軍職掌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8卷,第4期。
鄧銳齡,〈關於琦善在駐藏大臣上改定藏事章程問題〉,《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潘志平,〈長齡、那彥成與南疆之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賴洪波,〈清代伊犁將軍與將軍府演變〉,《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4第1期~2005年第2期。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布政使之人事遞嬗現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1971年。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駐防將軍都統之人事嬗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1981年。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駐防副都統之人事嬗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1984年。
顧袓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述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顧效榮,〈清代設置駐藏大臣簡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顧浙秦,〈松筠和他的《西招紀行詩》〉,《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蕭金松,〈清代初設駐藏大臣經過考〉,《中國邊政》,1972年。
蕭金松,〈清代初置駐藏大臣原因之探討〉,《中國邊政》,1972年。
蕭金松,〈從駐藏大臣探討清朝對西藏主權的運作〉,《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蒙藏委員會,1993年。
謝志寧,〈1815年新疆孜牙墩事件真相及其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聶紅萍,〈嘉慶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谷嵐(Fabienne Jagou),〈滿州將軍福康安:1792至1793年西藏政務改革的先驅〉,收入於《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勞麗的(L.J. NEWBY),〈羈縻:18世紀至19世紀初清朝西北邊疆政策制定的動態性〉,收入於《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又新,〈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八十六學年度博士論文。
林映汝,〈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九十九學年度碩士論文。